半個世紀的春秋--中國農業科學祁陽紅壤實驗站站志(1960-2010)

《半個世紀的春秋--中國農業科學祁陽紅壤實驗站站志(1960-2010)》是中國農業科學院紅壤實驗站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半個世紀的春秋--中國農業科學祁陽紅壤實驗站站志(1960-2010)
  • 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紅壤實驗站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11月
  • ISBN:978754386982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今年,是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紅壤實驗站建站50周年的大慶之年。值此,我們編輯《半個世紀的春秋——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紅壤實驗站站志》這本書,作為祁陽站建站50周年的禮物。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的領導下,祁陽站領導精心組織,編輯人員精心編輯,從總結歷史經驗,發揚成績,展望未來出發,達到資政、存史和教育的目的。為此,特作如下說明。

作品目錄

封面
半個世紀的春秋
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紅壤實驗站站志(1960—2010)編纂委員會
祁陽站是全國農業科技戰線上的一面旗幟
序言
前言
編寫說明
圖片
2006年11月3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在北京召開“祁陽站精神”事跡報告會
農業部危朝安副部長在“祁陽站精神事跡報告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在“祁陽站精神”事跡報告會前排就座的部、院領導
中國農科院院長翟虎渠發表重要講話。就學習弘揚“執著奮鬥,求實創新,情系三農,服務人民”的“祁陽站精神”提出具體要求和部署
唐華俊所長在報告會上介紹祁陽站的基本情況
祁陽站站長徐明崗博士作題為“紮根紅土譜華章”的報告,他在報告中回顧了祁陽站艱苦創業的過程,介紹46年來的主要科研成就,提出今後發展構想
劉更另院士代表祁陽站老一輩科學家作報告
黃晶作為祁陽站年青科技工作者代表在大會上作“選擇來祁陽站工作是我的理想”的發言
1995年6月5日,在湖南省祁陽縣官山坪舉行中國農科院祁陽紅壤站建站35周年慶典活動。
建站35周年慶典活動會場
院黨組副書記高歷生(左一)、副院長許越先(左二)主持建站35周年慶典活動
2007年11月30日,湖南省耕地質量監測評估現場會在祁陽官山坪試驗區舉行,會議由湖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組織召開。
2009年11月1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野外試驗站建設與管理現場觀摩會在祁陽官山坪召開。
稻田種歸應察采植制度長期定位試驗(1982年建設)
五種稻田土三熟制與肥力提升試驗(2006年建設)
紅壤生態恢復長期定位試驗區(1983年建設)
紅壤旱地肥力監測長期定位試驗(1987年建設)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局局長王小虎主持會議(2009年)
祁陽站會議接待人員
中國農業科學院德州實驗站副站長許建新(前)參加會議
2005年10月20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紅壤實驗站建站45周年座談會在北京舉行。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部務會成員、副廳級研究員蔣祖烜在會上介紹湖南新聞媒體對祁陽站集中宣傳報導的過程
湖南省政協常委、零陵地委原書記唐盛世考察實驗站並題字(2006年)
湖南省人大農業委員會副主任沈國凡(左一)考察實驗站旱地長期定位試驗(2006年5月)
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張奉倫(右)參觀實驗站科技成果展覽室(2002年)
副院長屈冬玉(中)考察旱地長期定位試驗(2004年)
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劉旭(右二)在張海林副院槓灶所長(右三)陪同下,考察紅壤肥力監測基地(2005年)
中國農科院院黨組副書記羅炳文(歡多右二)、院直屬黨委常務副書記高淑君(右一)、院辦公室主任劉繼芳(右三促她府),在祁陽站基地與永州市委宣傳部、祁陽縣領導和官山坪民眾代表,召開“祁陽站精神”座談會(2006年)
湖南省永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崔永平(左三)考察優質落葉水果園(2002年4月)
湖南省衡陽市直機關工委副書記陳生宜(左一)考察實驗站黨支部基層黨建工作(2006年)
土肥所原所長梅旭榮(前一)考察祁陽站基地建設(2002年)
全國政協委員、土肥所原副所長黃鴻翔(左一)考察祁陽站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區(1998年)
劉更另院士(中)、資源區疊巴盼敬劃所所長唐華俊(右一)在北京舉行“祁陽站精神”座談會上與湖南省委宣傳部領導合影(2005年)
資源區劃所副所長張海林(左二)、條財處副處長曹爾辰(左一)陪同副院長劉旭(右二)考察衡陽站科研樓建設項目現場(2005年)
1995年6月5日,在湖南祁陽官山坪舉行建站35周年慶祝活動。農業部、農科院、土肥所和湖南省、地、縣領導前來祝賀。
2009年3月27日,中國農科院資源與區劃研究所任天志副所長(左圖右三、右圖右一)在紅壤實驗站官山坪試驗區考察旱地長期定位試驗
2008年1月6日,農業部財務司鄧慶海副司長(左圖前排左二,右圖左二夜抹催)在祁陽站調研
2008年1月6日至9日,中國農科院科技局李建萍處長(前)陪同農業部財務司、科教司領導來祁陽站考察調研
2008年1月6日,農業部財務司鄧慶海副司長回到24年前工作生活過的祁陽站考察調研。並揮毫題詞『當代土神的搖籃,未來土神的學堂。廿四年回首,更期世紀輝煌』
2008年1月6日至8日,農業部財務司副司長鄧慶海(前排中)、財務司處長何斌(前右二)、財務鍵籃促司調開員戴萍(第二排左二),在農科院財務局吳勝軍副局長(前排左二)、資源區劃所張海林副所長(前排左一)的陪同下來站調研、考察指導工作。
2008年1月9日,農業部科技司石燕泉副司長(前排中)等在祁陽站考察調研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局局長王小虎、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所所長王道龍陪同農業部領導考察祁陽站
2008年1月9日至11日,根據農業部危朝安副部長的指示和安排,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石燕泉(前右四)、農業部發展計畫司主任科長楊軍(前左一)、農業部科技教育局處長張文(前左三)、農業部人事勞動司副處長賴鉞冬(前左二)、中國農科院科技局局長王小虎(前左四)、中國農科院科技局處長李建萍(前右二)、中國農科院資源區劃所黨委書記王道龍(前右三)、科研處處長蘇勝娣(第三排右二)、野外台站平台處處長趙莉萍(第二排右一)和祁陽站站長徐明崗(前右一)來站調研、考察、指導工作
2010年5月29日,中央國家機關工委正局級組織員、中央國家機關黨建研究會副會長盧鳴考察衡陽紅壤站和祁陽官山坪試驗區,並揮筆題詞:“輿自然和諧,造福人民”
2010年5月28日至29日,中央國家機關工委正局級組織員、中央國家機關黨建研究會副會長盧嗎(前右三)、農業部直屬機關黨委辦公室姜平主任(前右二)、院直屬機關黨委組宣處李建才處長(前左一)和資源區劃所周清波副所長(前左二),在祁陽站考察、調研
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紅壤實驗站在湖南省的地理位置
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紅壤實驗站全景
湖南祁陽官山坪試驗基地一角
2005年7月1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區劃所副所長張維理(前排右五),在祁陽站接見永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周明禮(前排右四)領隊的永州市新聞採訪團共17人,並在實驗站大門前合影
祁陽站舊址(1964年建設)
小四合院(1965年建設)
學術報告廳(1987年建設)
站長徐明崗(左二)研究發展規劃(2005年)
建站35周年紀念碑(1995年)
建站45周年紀念碑(2005年)
科技檔案與資料室(1987年開始)
計算機房(1997年建設)
化學分析實驗樓(1965年建設)
專家接待室(1987年建設)
科技成果展覽室一角
土壤樣品庫(1987年建設)
有機生態茶園(1964年建設)
四季常綠楠竹園(1987年建設)
野外田間基礎設施改造(2009年)
科研人員生活住房建設工地(2009年)
野外建設工地護坡(2009年)
山塘改造(2009年)
綠化植樹美化環境(2009年)
2005年10月22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資源區劃所黨委書記劉繼芳(前排右三)在祁陽官山坪接見永州市委副書記鄧三龍(前排中)、副市長榮燕明(前排左二)等前來為建站45周年紀念碑舉行揭碑儀式的領導及代表團成員,並在紀念碑前合影
2008年1月10日至12日,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區劃所郭同軍副所長(第二排左四)、黨辦人事處處長楊宏(第二排左三)、土壤室主任楊俊成研究員等來祁陽官山坪試驗區考察指導工作。
2008年4月27日至29日,劉更另院士(前中)在中國農科院劉旭副院長(前左三)、農業資源與區劃所張海林副所長(前右三)、趙林萍處長和祁陽站徐明崗站長(前左二)的陪同下,在祁陽站考察、調研、指導工作。並就湖南衡陽、永州兩個市的農業生產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調研
1983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紅壤改良實驗站更名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衡陽紅壤實驗站”。
圖為(左起)文石林、黃佳良、蔣華斗、黃晶、賀正瑚、黃平娜、王伯仁、謝慧英、秦琳、秦道珠、高菊生在衡陽科研實驗樓主體工程竣工現場合影
衡陽市華新開發區新住宅樓(2003年建設)
衡陽站科研實驗摟(2006年建設)
1987年6月13日,經湖南省人民政府[(87)政土字133號]批准,在永州市冷水灘區伊塘鎮(原零陵地區冷水灘市孟公山鄉)長木塘村徵用荒地402.43畝,建立中國農業科學院孟公山試驗基地。
孟公山試驗基地圍牆一角(1988年建設)
孟公山試驗工作生活區(1987年建設)
孟公山試驗基地高產優質西瓜示範片(2010年)
孟公山試驗基地高產優質油茶示範片(2010年)
科研人員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孟公山試驗基地(2010年)。
紅壤是中國南方14省(區)的主要土壤類型,總面積約218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22.7%,占全國耕地面積28%。從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中國農業科學院在南方紅壤丘陵區祁陽縣建立農村基點,開展對南方紅壤丘陵區中、低產田和旱地、荒山的改良利用研究
深泥腳潛育化稻田在南方各省分布面積都很大。
圖為零陵地區副專員黃春榮(前排右六)、祁陽站研究院張馬祥(前排右五)主持1983年中低產田改良總結會
陳福興研究員(前一)主持湘南地區土壤肥料試驗網及中低產田改良技術培訓班(1982年)
1981年發現,湖南常寧大義山有色金屬礦區水稻田不能淹水,只能旱栽旱管,否則土壤淹水栽培造成死苗,民眾稱為“冒禾洞”。
水稻砷中毒盆栽試驗(1983年)
常寧縣砷毒水稻田改良田間試驗一角(1983年)
從1981年開始,實驗站將12公頃紅壤丘陵荒山圍成一圈,分為經濟林木區(包括柑桔、茶 葉、板栗、油桐等)、速生用材林區(濕地松、泡桐、桉樹、苦楝樹等)、人工牧草區、自然牧草區、自然植被恢復區5個區域,每個區域面積為2公頃,進行生態恢複試驗
次生植被恢復,一般只要5年左右的時間就有明顯的效果,整個裸露荒坡丘陵就能被次生植被覆蓋,水土流失可基本得到控制,生態環境條件逐步改善
丘陵坡地種植多年生經濟林茶葉(1982種植)
丘陵坡地種植早熟柑橘(1983年種植)
溝坑相連保水措施(1983年)
坡地種植早熟經濟果木板栗新品種(1983年)
旱坡地種植落葉果樹甜型油桃品種曙光(1999年)
旱地施有機肥改種早熟雜交玉米(1987年)
旱地早熟雜交玉米間種早熟大豆(1987年)
紅壤旱地種植先鋒作物紅薯(2009年)
紅壤旱地高澱粉紅薯氮肥用量(2009年)
紫心薯(2009年從廣東引進)
黃心甜薯(2008年從廣東引進)
黃心甜薯(2008年從湖北引進)
五種母質高岸田改種雜交玉米(2006-2010年)
冬閒田種植飼料作物紫雲英、小黑麥(2006-2010年)
早稻減氮20%(早稻金優974)
雙季稻-飼料試驗
晚稻減氮15%(晚稻金優207)
玉米控釋肥試驗與示範,減少氮肥用量30%(2008年)
水稻控釋肥試驗與示範,減少氮肥用量28%(2008年)
早稻玉米鉀肥用量試驗(2010年)
稻草還田替代鉀肥試驗(2010年)
1965年,國家投資30萬元,在祁陽官山坪建立300平方米的實驗室,並從20公里外的祁陽縣城架設專線高壓電,解決實驗用電。
實驗櫃檯
電熱恆溫乾燥室
電子分析天平室
精密儀器(Ⅰ)
精密儀器(Ⅱ)
精密儀器(Ⅲ)
土壤化學家陳福興在實驗室(1978年)
副研究員王伯仁在實驗室(1998年)
副研究員李菊梅博士(左)在實驗室(2001年)
研究生謝永忠在實驗室(2003年)
助理研究員高菊生(右)在實驗室(1999年)
黃晶在實驗室(2005年)
姚政博士帶著兒子堅持田間試驗(1987年)
斯洛伐克土壤學專家(左三、四)參觀實驗室(2003年)
姚政博士在氣象站觀測氣象數據(1983年)
中外專家考察田間玉米長勢長相(1988年)
左起:謝良商、姚政、胡黎浩在休閒(1983年)
田間交流(2002年)
左起:姚政、高廣領、高素端(1984年)
牧草考察(2001年)
牧草地耕作層取土壤樣品(2004年)
田間討論牧草栽培技術(2003年)
科技工作者勞動歸來(2005年)
與農民交流水稻高產技術(2000年)
考察道縣牧草高產區(2002年)
科技下鄉,傳送牧草栽培技術(2002年)
為專業戶果樹修剪技術指導(2000年)
水稻秧苗素質考察(2009年)
實驗室化驗分析(2009年)
稻田控釋肥試驗田間取水、土樣(2007年)
2008年10月24日~27日,農業部共青團支部10人從北京、海南兩地同時來祁陽站進行農村情況考察、調研,並與官山坪村農民代表對話,他們共分成三個調查小組,白天參加田間勞動,晚上回站住宿
農業部共青團支部幫官山坪村農戶收晚稻(2008年)
研究生在水稻試驗田間觀測記載(2008年)
田間試驗取0~100厘米深層土樣(2009年)
在祁陽官山坪村幫農民收割晚稻(2008年)
祁陽試驗區分析化驗實驗室工作一角(2007年)
土壤專家對紅壤旱地長期定位試驗小麥現場考察(2007年)
科技人員李冬初調查水稻情況(2008年)
李菊梅博士處理水稻植株樣品(2001年)
副研究員孫楠調查網室盆栽試驗(2006年)
旱地小麥田間試驗苗期調查(2009年)
研究生調查晚稻病蟲害(2009年)
土壤專家盧昌艾博士(右)田間考察(2008年)
科技資料整理與分析(2010年)
科研工作者辦公室一角(2010年)
曹衛東博士冬季綠肥現場調查(2010年)
雙季稻區紫雲英綠肥產量調查(2010年)
水稻病蟲害調查(2010年)
水稻機械播種試驗與示範(2010年)
XC系列小Ⅱ-型插秧機(電動、手搖)試驗示範(2010年)
田間觀測記載(2001年)
全國種田大戶調查(2100年)
科技示範戶柑橘園考察(2010年)
國家“八五”、“九五”在祁陽站參加國家重點科技攻關的原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老專家、栽培研究室主任、80高齡的塗運昌研究員(左二)和油料所育種研究室崗位科學家謝立華研究員(左一)近照。(2009年12月)
“老祁陽站人”左起:李冬初、高菊生、武桂珍、張馬祥、陳福興、申華平、秦道珠、文石林(2010年7月北京)
20世紀80-90年代在祁陽站畢業的碩士、博士。左起:曾希柏、甘壽文、姚政、謝開雲、李緒花(2010年7月北京)
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研究在湘南試驗區進行。
1995年,水稻套種三熟高產技術通過技術鑑定。
發展“雙低”油萊“中雙119”品種
2007~2009年,在湖南永州、衡陽等地區推廣水田環保型施肥技術“一次性施肥”11.86萬公頃,直接經濟效益8712萬元,取得良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丘陵區小流域稻田養分監測
增施有機肥,減少養分流失
湘南地區可開發利用丘陵荒坡地共1070萬畝。利用紅壤丘陵中部旱坡地發展落葉水果和低產茶園改造,五峰貢茶研製等項技術,在試驗區周圍(零陵地區)推廣12萬畝,直接經濟效益772萬元
大棚油桃保護性栽培,5月10日前油桃成熟,且品質好,商品率高達86%
落葉水果適應性廣,抗逆性強,除月柿外,油桃、奈李均在乾旱季節前收穫,油桃可於五月中旬上市,補充鮮果淡季
低產茶園改造
黃花萊專用肥示範區(2001-2005年)
自1978年開始進行牧草方面的研究工作。
推廣人工種植牧草,飼養肉牛、肉兔草食動物(2003年)
改良草山草坡,種植高產、抗性強,耐乾旱的優良牧草,發展馬頭山羊波爾山羊(2003年)
2001年至2006年,在湘南地區祁陽縣建立5000畝豆科牧草種植基地。年產圓葉決明種子5萬多公斤,可滿足湖南省及南方地區江西、福建、廣西、海南等地用種
菊科牧草串葉松香草留種基地(1998年)
豆科灌木銀合歡(2001年)
優良豆科牧草圓葉決明高產栽培技術套用示範(2001-2003年)
優良豆科牧草羅頓豆高產栽培技術套用示範(2001-2003年)
1997年12月16~19日,祁陽站在祁陽縣舉辦農業科技幹部培訓班。
徐明崗博士向農民講解牧草種植技術(2003年)
副研究員文石林(左一)講解牧草間套種植技術(2003年)
幼林果園間種牧草(2005年)
果草結合,培肥地力,水果豐收(2005年)
自然草山草坡改良(2005年)
果園保水保土草帶(2004年)
冬閒田種植優質牧草黑麥草(2003年)
用黑麥草做飼料養肉鵝(2003年)
湖南祁東縣養殖業科技示範專業戶種鵝繁殖基地(2004年)
祁東縣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發展冬作物席草(2001年)
席草優質高產栽培技術(2002年)
“席草+晚稻”兩熟高產種植制度(2002年)
1998年9月1日,“九五”國家科技攻關課題湘南試驗區驗收會在祁陽官山坪召開。
1960年3月,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回響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的“改良低產田”號召
祁陽試驗區野外試驗基地改造(2009年)
野外交通工具:豐田RAV4(2009年)
化驗室實驗儀器設備更新(2009年)
恆溫乾燥箱(2007年)
光照培養箱(2008年)
全自動多功能氣象觀測場(2008年)
降水降塵自動採樣器(2008年)
自動氣象站(2008年)
太陽能電池板土壤蒸發儀(2007年)
旱地標準化試驗觀測場(2006年)
雙季稻-綠肥種植制度(2006-2010年)
五種不同紅壤母質高岸稻田多熟制(2006-2010年)
國家水稻產業祁陽綜合實驗站2009年總結暨2010年度工作會議在永州市冷水灘舉行。
祁陽縣黎家坪鎮培子灣萬畝雙季稻高產優質技術集成示範片(2009年)
祁陽縣肖家村鎮全國種田大戶譚新成(左二):千畝雙季稻機括技術集成示範片(2009年)
祁東縣風石堰鎮千畝雙季稻高產優質技術集成示範片(2009年)
冷水灘區牛角壩鎮千畝雙季稻高產優質技術集成示範片(2009年)
東安縣井頭墟鎮萬畝雙季稻高產優質技術集成示範片(2009年)
東安縣紫溪鎮:永州市種田大戶葉建飛(左二)500畝早稻直播、晚稻機插示範片(2009年)
江永縣千畝雙季稻-馬鈴薯輪作制示範基地(2009年)
2010年7月15日,國家水稻產業首席科學家程式華研究員(左三)在湖南省水稻所長黎用朝研究員(右四)、中國水稻所倪建平處長(右三)和衡陽市農科所曾良貴所長(右二)的陪同下,來水稻產業祁陽綜合試驗站檢查指導工作
程式華研究員聽取秦道珠副研究員的匯報,並就祁陽站水稻產業工作做重要講話
中國與澳大利亞合作自1986年開始,持續時間達20年,先後有33批澳大利亞外賓來站進行項目活動,祁陽站有14人次受中澳項目資助出國參加培訓或會議。
徐明崗博士報告
鮑勃·亨特博士報告
學術研討會議報告廳
項目主持人文石林博士(右二)回答提問
徐明崗博士(左圖)與澳大利亞項目官員鮑勃·亨特(Bob Hunter)博士(左圖右四)和比文·羅伯特森(Bevan Robertson)博士(右圖前一)等考察牧草引種及生長(1997年)
2001年11月3日,中國-澳大利亞合作種草養畜研討會在祁陽站召開。
2006年3月3日,澳大利亞外交部長亞力三大·唐納在其辦公室接見文石林博士,並授予John Dillion獎
張馬祥研究員(右二)陪同來訪的挪威土壤專家調查紅壤植被恢復區(1986年)
陳福興研究員(左四)陪同挪威肥料專家,並介紹硝酸磷肥在南方作物上的使用效果(1989年)
1997-2003年,中日合作項目“環境保護型農業生產技術的開發與評價”研究在湖南祁陽進行。
稻田氨揮發測定(2002年)
控釋肥與水稻拋秧一次性施肥
2001-2003年,中韓合作項目“稻田省工高效環境保護型施肥新技術”研究在湖南祁陽進行。徐明崗博士(右一)考察韓國湖南試驗場
韓國專家李庚甫博士(右一)與李菊梅博士(中)等討論研究工作計畫(2003年)
“稻田省工高效環境保護型施肥新技術”田間試驗(2002年)
2002-2003年,引進韓國粳稻類型4個品種獲得成功
張馬祥研究員(右二)接見荷蘭農業專家考察團(1984年)
2002年9月15日斯洛伐克土壤肥料專家考察祁陽站水稻長期試驗
國際植物營養學會祁陽分會場(2005年)
芬蘭農業化學專家訪問祁陽站(2003年)
徐明崗博士訪問英國洛桑實驗站併合作研究(2003年)
朝鮮農業部農業代表團金成道(前左四)、安大縣(前左三)、李哲訓(前左二)訪問祁陽站(2001年)
德國土壤專家訪問祁陽站(2002年)
澳大利亞專家考察圓葉決明留種(1998年)
1988年,祁陽站陳福興(右五)、陳永安(右二)、陳典豪(左一)及研究生黃新江(左二)、劉家才(右一)等陪同澳大利亞布萊爾博士、草原所所長馬志廣考察合影
2005年9月21日,來自德國、澳大利亞、波蘭、克羅地亞、荷蘭、匈牙利等6個國家的14名土壤與植物營養專家,考察祁陽紅壤實驗站的實驗室、網室和長期試驗,並現場提問和討論。
試驗從1975年開始,為第四紀紅土發育的紅壤稻田。試驗設3個處理,(1)隔離區(CK);(2)氯離子(CI),施用含氯離子(Cr)化肥;(3)硫離子(SO),施用含硫離子(SO)化肥。小區面積25平方米。歷年種植制度為早稻+晚稻輪作
田間試驗水稻分廂移栽
水稻分櫱期根系比較
插秧規格為20cm×20cm
試驗從1982年開始,為第四紀紅土發育的紅壤稻田。
冬季綠肥在春季翻壓前長勢長相
水稻田間生長量調查
試驗從1982年開始,為第四紀紅土發育的紅壤稻田。
冬季綠肥紫雲英(1985年)
田間小區排列分布圖
水稻生長前期不同施肥處理長勢長相
本試驗從1982年開始。供試土壤母質:第四紀紅色粘土、花崗岩紅壤、紫色土。小區面積8平方米:歷年種植制度為豆科作物一十字花科作物一禾本科作物一塊根類作物輪作,每年種兩茬作物
冬季種植禾本科作物小麥
種植十字花科作物油萊
春季種植豆科作物黃豆
紫色土小麥分櫱期長勢
第四紀紅壤小麥分櫱期長勢
花崗岩紅壤小麥分櫱期長勢
試驗1990年下半年開始,為第四紀紅土發育的紅壤旱地。
紅壤旱地連續10年施用化肥,土壤嚴重酸化。春玉米生長發育及產量受到嚴重影響(2000年)
紅壤旱地長期施用有機肥,春玉米生長發育良好(2000年)
紅壤旱地連續15年施用化肥,土壤嚴重退化。冬小麥幾乎不能生長發育,籽粒產量接近零
紅壤旱地長期施用有機肥,冬小麥長勢長相良好
冬小麥分櫱期田間氨揮發測定裝置(2006年)
試驗1983年開始,為第四紀紅土發育荒山,總面積12公頃。
次生植被生態恢復調查
自然牧草區
自然植被恢復區喬木
速生用材林區濕地松
自然植被恢復區草-灌-喬混合林
試驗1996年開始,試驗地為第四紀紅壤坡地(坡度為10度)。
等高梯土種植
紅壤荒山不同季節土壤水分監測(1985年)
等高梯土草帶保水區
1960年-2010年,祁陽站發展50年的過程中,取得一系列原創性科技成果。
湖南省低產田改良成果獎(1978年)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1985年)
國家科技成果證書(1994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年)
2003年8月“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我國南方地區“紅壤鎂肥施用技術”,由湖南省科技廳組織,在長沙通過成果鑑定。2004年獲湖南省科技成果二等獎
2001年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3年、2005年分別獲院科技二等獎
農業部科學技術三等獎(1985年)
湖南省科學技術三等獎(2006年)1
湖南省科學技術三等獎(2006年)2
湖南省科學技術三等獎(2006年)3
2006年3月3日,澳大利亞外交部長授予中國澳大利亞合作項目John Dillion獎
1995-2009年出版的部分科學研究專著
“八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湘南試驗區成果展覽
2000年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湘南試驗區現場驗收會
2000年6月2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站舉行建站40周年及成果展覽活動,國家科技部、農業部有關領導到會祝賀。
1987年從澳大利亞引進豆科牧草品種威恩園葉決明,2001年通過全國牧草審定委員會鑑定並在南方推廣
1988年從澳大利亞引進豆科牧草品種羅頓豆,2001年通過全國牧草審定委員會鑑定並在南方推廣
2009年湘南水稻產業技術體系網“祁東、祁陽、冷水灘、東安”四個縣區的水稻播種面積365.64萬畝,比2008年增加8.56萬畝,平均增幅2.34%。水稻單季平均畝產450.6公斤,比2008年平均每畝增產15.5公斤,增產3.4%。示範區四個縣區稻穀總產量165.09萬噸,比2008年平均增加稻穀111萬噸,平均增幅2.72%
曾經在紅壤實驗站工作過28年的老同志劉更另院士,回顧當年在祁陽紅壤站工作時的情況時,激動得熱淚盈眶。
1965年,原祁陽站站長劉更另(前)陪同地方領導考察鴨屎泥田施磷肥防止水稻“坐秋”
1977年,原祁陽站站長劉更另(前)陪同祁東縣農業局領導考察秧田施磷肥
1991年4月6日至9日,南方紅壤區種草養畜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冷水灘九嶷賓館召開。
1991年4月在湖南永州牧草國際會議,劉更另(右)與ACIAR駐華使館官員交談
1991年在湖南永州牧草國際會議,劉更另(右)與會議代表參觀孟公山牧草基地
劉更另(中)與恢復高考後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姚政(左)、高素端(右)在祁陽站合影(1983年)
劉更另院士在湖南祁陽站工作28年的住宿兼辦公室
劉更另(前)與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秦道珠(中)、高菊生(左)談祁陽站稻田長期試驗情況(1990年)
劉更另(中)與我國著名土壤肥料專家張乃風先生(右),在土肥所博士論文答辯報告廳(1987年)
劉更另(前左二)等陪同中外土壤專家考察祁陽站合影(1985年)
劉更另(前右二)等陪同中外土壤專家考察紅壤旱地玉米(1984年)
劉更另(右二)等陪同中外土壤專家考察紅壤剖面(1986年)
2002年,劉更另院士(前左二)回祁陽站考察紅壤荒山次生植被種類
2002年10月,劉更另院士(前)陪同英國洛桑實驗站土壤學專家考察祁陽站,並介紹祁陽站稻田長期試驗
劉更另院士(中)向英國洛桑實驗站土壤學專家介紹祁陽站研究工作發展規劃(2002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更另,1955-1959年在蘇聯莫斯科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研究生院學習,獲蘇聯農學博士學位。
2004年11月,劉更另院士(中)回祁陽站,在孟公山試驗區給中青年專家講解南方紅壤丘陵裸露區的水土保持和次生植被生態恢復演變規律。
2001年6月土肥所梅旭榮所長(右)陪同劉更另院士(左)考察祁陽站官山坪實驗基地
2002年10月,劉更另院士的學生曾希柏博士(左一)、徐明崗站長(左二)等陪同一起回祁陽站,並考察孟公山生態恢復區
與劉更另院士相伴半個世紀的煤油燈、馬燈、錄音機、算盤和農村調查記錄(2008年)
劉更另院士在祁陽縣官山坪村清水塘、鐵塘沖走訪農戶(2008年)
劉更另院士與官山坪村民王德生在一起
劉更另院士與官山坪村民王成春在一起
2008年4月27日,八十高齡的劉更另院士(中)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劉旭副院長(左四)、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張海林副所長(右三)的陪同下,回到湖南衡陽、永州考察調研農業產業結構和產業化發展。
2005年,湖南省委將實驗站作為全省重大典型,組織省直屬新聞媒體進行宣傳。
1995-2005年,實驗站黨支部三次被評為衡陽市直屬機關基層先進黨組織。
湖南省十大新聞人物“群體”(2005年)
湖南省先進集體獎(1987年)
2006年7月1日,站黨支部被評為中共衡陽市委先進基層黨組織、中共湖南省委先進基層黨組織
2005年至2006年,站連續兩年被評為資劃所文明單位
2006年1月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紅壤實驗站當選湖南省2005年十大新聞人物(群體)。
2006年1月9日,資源區劃所副所長張海林(中)、徐明崗(左二)、文石林(右一)、高菊生(左一)、黃晶(右二)代表祁陽站出席中共湖南省委在長沙舉行的湖南省2005年十大新聞人物(群體)頒獎大會
中國農科院授予“紮根紅土地的科技先鋒”,站長徐明崗代表紅壤站領獎(2007年元月)
1985年5月4日,祁陽站參加祁陽縣文富市公社“五四”青年節首屆歌詠比賽。
1987年6月,舉辦紀念抗戰50周年展覽
1997年6月,舉辦迎接“九七”香港回歸展覽
“文革”結束恢復高考後,從1981年開始,每年都有新分配的大中專畢業生來站工作。圖為1986年部分祁陽站工作人員合影。
圖為1978年後,來站工作的部分科技工作者和試驗工人合影。
2005年7月27日,農業資源與區劃所副所長張維理(左四)接受電視台採訪,介紹長期肥力演變試驗
2005年7月28日,站長徐明崗(右二)常務副站長文石林(右三)接受電視台採訪,介紹祁陽站長期科研發展規劃
2005年9月13日,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記者採訪實驗站水田長期肥力演變試驗現場
2005年9月13日,黨支部書記秦道珠(左一)接受中央新聞媒體採訪,介紹支部黨員保先教育
2005年7月26日,中共永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周明禮(前左一)率永州新聞媒體採訪實驗站
2006年5月4~7日,共青團中央曾松亭博士(右一)等3位作家,來祁陽官山坪實驗站採訪和體驗生活。為創作長篇報告文學《土神》收集資料
2006年10月24日,湖南電視台、湖南日報、湖南廣播電台等新聞媒體採訪祁陽站
2005年7月,次生植被恢復區引來新聞記者的追蹤
2005年7月28日,面對新聞媒體的鏡頭,官山坪村村民彭金山(右四)回憶祁陽站舊址建設
2006年春節,祁陽縣書法學會黃承先等專程送來春聯,感謝祁陽站專家“情系三農、服務人民”
2006年,衡陽市直機關工委領導考察紅壤站黨支部“創先爭優”活動
2008年11月28日,衡陽市直工委領導考察紅壤站黨支部“創先爭優”活動
2010年6月13日,衡陽市直屬工委領導考察衡陽紅壤站黨支部“創先爭優”活動,聽取支部書記秦道珠(右三)工作匯報
全國野外台站先進單位(2009年)
《當代土神》、《半個世紀的春秋》及宣傳報導資料文集(2007年)
2005年機關黨建工作目標管理先進單位
2006年機關黨建工作目標管理先進單位
2007年機關黨建工作目標管理先進黨組織
2008年機關黨建工作目標管理先進黨組織
2005-2007年度中共衡陽市直屬機關工委先進黨支部
2008-2009年度中共衡陽市直屬機關工委先進基層黨組織
站黨支部組織全體共產黨員重溫黨章和入黨誓詞(2009年)
站黨支部組織全體黨員幹部、職工和在站學習工作的研究生等20人參觀革命聖地井岡山(2009年)
站黨支部組織新黨員劉淑軍(右一)、李冬初(右二)在井岡山黃洋界進行入黨宣誓儀式(2009年)
參觀毛澤東主席故居韶山(2008)
為進一步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加強基層黨組織的學習交流與合作,資劃所第一支部組織黨員14人考察團,在支部書記孫建光博士(前左三)的帶領下,2010年5月20日~5月22日來祁陽站參觀、考察、調研、交流
資劃所第一支部黨員先後參觀祁陽站實驗室、土壤樣品庫、工作生活區和水田、旱地長期定位試驗
資劃所第一支部黨員分別聽取祁陽站科技人員介紹長期試驗
為慶祝祁陽站建站50周年,資劃所第一黨支部向祁陽站贈送錦旗、書籍和禮品
資劃所第一支部黨員同全站科研人員合影
2010年5月13日~14日,中國農科院農經所第三黨支部組織黨員14人考察團,在支部書記孫東升博士(右二)的帶領下,來祁陽站參觀、考察。適逢祁陽站建站50周年,農經所第三黨支部向祁陽站贈送紀念品
通過實地參觀、考察、交流,農經所第三黨支部書記孫東升深有感觸地說,學習祁陽站精神、爭當農經界先鋒是我們這次支部活動的主題,我們將把“執著奮鬥、求實創新、情系三農、服務人民”的祁陽站精神帶回北京,更好地體現在實際工作中。希望今後雙方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和交流機制
2010年5月28日-29日,中央國家機關黨建研究會副會長盧鳴(後排左五),在農業部直屬機關黨委辦公室姜平主任(後排右四)、院直屬機關黨委組宣處李建才處長(後排左一)和我所周清波副所長(後排左五)的陪同下,在祁陽站考察、調研
盧鳴(左二)、姜平(左三)、李建才(左五)、周清波(左四)等人,觀看中共祁陽縣委、祁陽縣人民政府建立的祁陽站35周年紀念碑
盧鳴、姜平考察基地科技人員工作生活情況
中央國家機關工委、農業部領導考察野外長期試驗(2010年)
盧鳴觀看禾苗生長情況
2009年10月,祁陽站第二任站長陳福興研究員(第二排中)回祁陽官山坪試驗區,協助整理“紅壤酸化與調理技術研究”成果鑑定材料匯總,並與祁陽基地工作的全體科技人員、研究生合影留念。
題詞
原農業部部長何康給祁陽站建站35周年的賀信(1995年)
原國家計委副主任陳耀邦給祁陽站建站35周年的賀信(1995年)
中央國家機關黨建研究會副會長盧鳴題詞(2010年5月)
農業部財務司副司長鄧慶海題詞(2008年1月)
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工程院院士劉旭題詞(2005年1月)
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副部級研究員蔣祖烜題詞(2005年)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劉巽浩題詞(2006年)
中共零陵地委原書記唐盛世題詞(2007年5月)
目錄
概述
一、艱苦建站
二、曲折前進
三、蓬勃發展
第一章 科研基礎設施
第一節 科研基地
一、祁陽官山坪實驗區
二、冷水灘孟公山實驗區
三、衡陽市辦公、生活區
第二節 實驗網路
一、國內協作網點
二、國際合作網點
第三節 實驗設施
第四節 圖書 檔案 資料
第二章 紅壤改良與綜合利用
第一節 水稻低產田改良
一、防治鴨屎泥冬乾“坐秋”,改良低產田
二、改革耕作制度,提高複種指數
三、提高作物抗性和結實率,不斷完善雙季稻綠肥制
四、湘南丘陵區水稻施肥制度和經濟使用化肥
五、施用鋅肥防治水稻“僵苗”
六、深泥腳田水稻壟栽增產技術
第二節 紅壤旱地改良
一、紅壤旱地一般特性
二、紅壤旱地薄弱環節
三、紅壤旱地改良
四、抗乾旱栽培技術
第三節 紅壤荒山改良
一、次生植被生態恢復
二、天然草山草坡改良
三、種植牧草,發展草食動物
第四節 其他
一、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金項目 多功能鎂複合肥系列產品開發(2002—2004年)
二、國家西部天然草原保護與建設工程科技支撐項目 優良豆科牧草高產栽培技術套用示範(2001—2003年)
三、湖南省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肥料效應田間試驗與示範(2008—2009年)
四、橫向合作項目 巴西陸稻在南方的生態適應性與高產栽培技術(2001—2002年)
五、橫向合作項目 部分替代進口菸葉生產及工業驗證項目——湖南江華部分替代進口菸葉生產基地(2006—2008年)
第三章 國家重點科技攻關
第一節 南方紅壤丘陵綜合治理與立體農業發展研究(1991—1995年)
第二節 紅壤丘陵區糧食與經濟林果牧綜合發展研究(1996—2000年)
第三節 紅壤丘陵區持續高效農業發展模式與技術研究(2001—2005年)
第四章 國家重點科技支撐水稻產業 野外台站
第一節 耕地質量調控關鍵技術研究示範(2006—2010年)
一、冬閒田不同利用方式下水稻土培肥機理與土壤保育技術——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內容(2006BAD05809)
二、南方紅壤旱地土壤酸化防治技術——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內容( 2006BAD05809)
三、碳氮循環過程、協同轉換機制與影響因素——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內容(2005CB121101)
四、水循環與作物—旱地水分耦合作用機制及水分高效利用——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內容(2005CB121103)
第二節 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2008—2012年)
第三節 國家重點野外台站—祁陽農田生態觀測站(2005—2009年)
第四節 其他
一、典型區域減肥增效與農田可持續利用途徑與模式——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項目(2007CB109308)
二、湘南紅壤區稻田綠肥技術模式集成與示範——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200803029—09—03)
第五章 國際合作與交流
一、中國—加拿大合作項目中國水稻農作制度研究(1988—1993年)
二、中國—澳大利亞合作項目南方紅壤地區牧草栽培利用(1986—2005年)
三、中國—西德合作項目(西德)巴斯夫公司複合肥在南方水稻上的施用效果(1988—1989年)
四、中國—挪威合作項目硝酸磷肥在南方作物上的施用效果(1989—1991年)
五、中國—日本合作項目水田環境保護型農業生產技術的開發與評價(1997—2003年)
六、中國—韓國合作項目稻田省工高效環境保護型施肥新技術與粳稻品種引進(2001—2003年)
七、舉辦國際學術討論會及國內重要研討班
八、祁陽站出國訪問、合作與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的部分專家學者
九、外國專家來站考察與合作研究
第六章 長期定位試驗
一、水田長期定位試驗
二、網室—三種不同母質生土熟化長期試驗
三、旱地長期定位試驗
四、生態恢復長期定位試驗
五、水土流失長期定位試驗
六、大型徑流觀測場建設
第七章 科研成果
第一節 主要成果簡介
一、國家發明一等獎項目冬乾鴨屎泥水稻“坐秋”及低產田改良的研究成果簡介(獲獎時間1964年)
二、湖南省科技成果獎項目“種植制度改革——晚稻超早稻”成果簡介(獲獎時間1975年)
三、湖南省科技成果獎項目“施用鉀肥防治棉花黃葉枯病”成果簡介(獲獎時間1976年)
四、農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項目“湘南紅壤稻田高產穩產的綜合研究和推廣——提高雙季稻產量的技術”成果簡介(獲獎時間1983年)
五、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項目“深泥腳田水稻壟栽增產技術體系的研究”成果簡介(獲獎時間1985年)
六、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項目“紅壤稻田持續高產的研究”成果簡介(獲獎時間1985年)
七、國家“八五”攻關重大科技成果獎紅壤丘陵立體農作制度及配套技術(獲獎時間1996年)
八、院科技進步二等獎“長期施肥紅壤質量演變規律與複合調理技術”成果簡介(獲獎時間2005年)
九、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紅壤丘陵區草畜綜合發展配套技術”成果簡介(獲獎時間2000年)
十、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南方紅壤地區土壤鎂素狀況及鎂肥施用技術”成果簡介(獲獎時間2001年)
十一、院科技進步二等獎“雙季稻田肥料氮的去向與環保型施肥新技術”成果簡介(獲獎時間2003年)
十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南方紅壤區旱地的肥力演變、調控技術及產品套用”成果簡介(獲獎時間2009年)
第二節 科技成果獎項目及其主要完成人員
第三節 主持完成的主要科研項目
第八章 學術論文與著作
第一節 編著和主要參加編著的專著目錄
第二節 發表主要論文目錄
第九章 人物
第一節 人物專記
劉更另
陳福興
陳永安
張馬祥
徐明崗
姚政
鄒長明
第二節 先進集體榮譽及部分獲獎人物表
第十章 機構 隊伍 人員
第一節 機構
一、行政後勤科
二、科研生產管理科
三、科技開發管理科
四、基層工會組織建設
第二節 隊伍
一、建站初期(1960—1966年)
二、“文革”期間(1966—1976年)
三、“文革”後恢復期(1976—1990年)
四、改革發展時期(1990—2001年)
五、新的發展期(2001年—)
六、碩士、博士生人員
第三節 行政領導
第四節 黨組織 黨員
一、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思想建設
二、黨支部的堡壘作用
第十一章 教育 管理
第一節 思想政治工作與精神文明建設
第二節 人才培養
一、外語培訓
二、業務進修
三、自學考試
四、學術活動
第三節 行政管理
一、後勤服務管理
二、財產物資管理
三、車輛管理
四、治安保衛工作
五、醫療衛生
六、財務管理
七、科研管理
八、科技開發管理
第十二章 大事記(1960—2010年)
附錄
一、重要文獻選錄
二、碑文 詩詞 聯文 感謝信
三、賀電賀信
四、部分領導 專家題詞
後記
著作權頁
湖南省政協常委、零陵地委原書記唐盛世考察實驗站並題字(2006年)
湖南省人大農業委員會副主任沈國凡(左一)考察實驗站旱地長期定位試驗(2006年5月)
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張奉倫(右)參觀實驗站科技成果展覽室(2002年)
副院長屈冬玉(中)考察旱地長期定位試驗(2004年)
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劉旭(右二)在張海林副所長(右三)陪同下,考察紅壤肥力監測基地(2005年)
中國農科院院黨組副書記羅炳文(右二)、院直屬黨委常務副書記高淑君(右一)、院辦公室主任劉繼芳(右三),在祁陽站基地與永州市委宣傳部、祁陽縣領導和官山坪民眾代表,召開“祁陽站精神”座談會(2006年)
湖南省永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崔永平(左三)考察優質落葉水果園(2002年4月)
湖南省衡陽市直機關工委副書記陳生宜(左一)考察實驗站黨支部基層黨建工作(2006年)
土肥所原所長梅旭榮(前一)考察祁陽站基地建設(2002年)
全國政協委員、土肥所原副所長黃鴻翔(左一)考察祁陽站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區(1998年)
劉更另院士(中)、資源區劃所所長唐華俊(右一)在北京舉行“祁陽站精神”座談會上與湖南省委宣傳部領導合影(2005年)
資源區劃所副所長張海林(左二)、條財處副處長曹爾辰(左一)陪同副院長劉旭(右二)考察衡陽站科研樓建設項目現場(2005年)
1995年6月5日,在湖南祁陽官山坪舉行建站35周年慶祝活動。農業部、農科院、土肥所和湖南省、地、縣領導前來祝賀。
2009年3月27日,中國農科院資源與區劃研究所任天志副所長(左圖右三、右圖右一)在紅壤實驗站官山坪試驗區考察旱地長期定位試驗
2008年1月6日,農業部財務司鄧慶海副司長(左圖前排左二,右圖左二)在祁陽站調研
2008年1月6日至9日,中國農科院科技局李建萍處長(前)陪同農業部財務司、科教司領導來祁陽站考察調研
2008年1月6日,農業部財務司鄧慶海副司長回到24年前工作生活過的祁陽站考察調研。並揮毫題詞『當代土神的搖籃,未來土神的學堂。廿四年回首,更期世紀輝煌』
2008年1月6日至8日,農業部財務司副司長鄧慶海(前排中)、財務司處長何斌(前右二)、財務司調開員戴萍(第二排左二),在農科院財務局吳勝軍副局長(前排左二)、資源區劃所張海林副所長(前排左一)的陪同下來站調研、考察指導工作。
2008年1月9日,農業部科技司石燕泉副司長(前排中)等在祁陽站考察調研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局局長王小虎、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所所長王道龍陪同農業部領導考察祁陽站
2008年1月9日至11日,根據農業部危朝安副部長的指示和安排,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石燕泉(前右四)、農業部發展計畫司主任科長楊軍(前左一)、農業部科技教育局處長張文(前左三)、農業部人事勞動司副處長賴鉞冬(前左二)、中國農科院科技局局長王小虎(前左四)、中國農科院科技局處長李建萍(前右二)、中國農科院資源區劃所黨委書記王道龍(前右三)、科研處處長蘇勝娣(第三排右二)、野外台站平台處處長趙莉萍(第二排右一)和祁陽站站長徐明崗(前右一)來站調研、考察、指導工作
2010年5月29日,中央國家機關工委正局級組織員、中央國家機關黨建研究會副會長盧鳴考察衡陽紅壤站和祁陽官山坪試驗區,並揮筆題詞:“輿自然和諧,造福人民”
2010年5月28日至29日,中央國家機關工委正局級組織員、中央國家機關黨建研究會副會長盧嗎(前右三)、農業部直屬機關黨委辦公室姜平主任(前右二)、院直屬機關黨委組宣處李建才處長(前左一)和資源區劃所周清波副所長(前左二),在祁陽站考察、調研
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紅壤實驗站在湖南省的地理位置
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紅壤實驗站全景
湖南祁陽官山坪試驗基地一角
2005年7月1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區劃所副所長張維理(前排右五),在祁陽站接見永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周明禮(前排右四)領隊的永州市新聞採訪團共17人,並在實驗站大門前合影
祁陽站舊址(1964年建設)
小四合院(1965年建設)
學術報告廳(1987年建設)
站長徐明崗(左二)研究發展規劃(2005年)
建站35周年紀念碑(1995年)
建站45周年紀念碑(2005年)
科技檔案與資料室(1987年開始)
計算機房(1997年建設)
化學分析實驗樓(1965年建設)
專家接待室(1987年建設)
科技成果展覽室一角
土壤樣品庫(1987年建設)
有機生態茶園(1964年建設)
四季常綠楠竹園(1987年建設)
野外田間基礎設施改造(2009年)
科研人員生活住房建設工地(2009年)
野外建設工地護坡(2009年)
山塘改造(2009年)
綠化植樹美化環境(2009年)
2005年10月22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資源區劃所黨委書記劉繼芳(前排右三)在祁陽官山坪接見永州市委副書記鄧三龍(前排中)、副市長榮燕明(前排左二)等前來為建站45周年紀念碑舉行揭碑儀式的領導及代表團成員,並在紀念碑前合影
2008年1月10日至12日,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區劃所郭同軍副所長(第二排左四)、黨辦人事處處長楊宏(第二排左三)、土壤室主任楊俊成研究員等來祁陽官山坪試驗區考察指導工作。
2008年4月27日至29日,劉更另院士(前中)在中國農科院劉旭副院長(前左三)、農業資源與區劃所張海林副所長(前右三)、趙林萍處長和祁陽站徐明崗站長(前左二)的陪同下,在祁陽站考察、調研、指導工作。並就湖南衡陽、永州兩個市的農業生產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調研
1983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紅壤改良實驗站更名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衡陽紅壤實驗站”。
圖為(左起)文石林、黃佳良、蔣華斗、黃晶、賀正瑚、黃平娜、王伯仁、謝慧英、秦琳、秦道珠、高菊生在衡陽科研實驗樓主體工程竣工現場合影
衡陽市華新開發區新住宅樓(2003年建設)
衡陽站科研實驗摟(2006年建設)
1987年6月13日,經湖南省人民政府[(87)政土字133號]批准,在永州市冷水灘區伊塘鎮(原零陵地區冷水灘市孟公山鄉)長木塘村徵用荒地402.43畝,建立中國農業科學院孟公山試驗基地。
孟公山試驗基地圍牆一角(1988年建設)
孟公山試驗工作生活區(1987年建設)
孟公山試驗基地高產優質西瓜示範片(2010年)
孟公山試驗基地高產優質油茶示範片(2010年)
科研人員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孟公山試驗基地(2010年)。
紅壤是中國南方14省(區)的主要土壤類型,總面積約218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22.7%,占全國耕地面積28%。從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中國農業科學院在南方紅壤丘陵區祁陽縣建立農村基點,開展對南方紅壤丘陵區中、低產田和旱地、荒山的改良利用研究
深泥腳潛育化稻田在南方各省分布面積都很大。
圖為零陵地區副專員黃春榮(前排右六)、祁陽站研究院張馬祥(前排右五)主持1983年中低產田改良總結會
陳福興研究員(前一)主持湘南地區土壤肥料試驗網及中低產田改良技術培訓班(1982年)
1981年發現,湖南常寧大義山有色金屬礦區水稻田不能淹水,只能旱栽旱管,否則土壤淹水栽培造成死苗,民眾稱為“冒禾洞”。
水稻砷中毒盆栽試驗(1983年)
常寧縣砷毒水稻田改良田間試驗一角(1983年)
從1981年開始,實驗站將12公頃紅壤丘陵荒山圍成一圈,分為經濟林木區(包括柑桔、茶 葉、板栗、油桐等)、速生用材林區(濕地松、泡桐、桉樹、苦楝樹等)、人工牧草區、自然牧草區、自然植被恢復區5個區域,每個區域面積為2公頃,進行生態恢複試驗
次生植被恢復,一般只要5年左右的時間就有明顯的效果,整個裸露荒坡丘陵就能被次生植被覆蓋,水土流失可基本得到控制,生態環境條件逐步改善
丘陵坡地種植多年生經濟林茶葉(1982種植)
丘陵坡地種植早熟柑橘(1983年種植)
溝坑相連保水措施(1983年)
坡地種植早熟經濟果木板栗新品種(1983年)
旱坡地種植落葉果樹甜型油桃品種曙光(1999年)
旱地施有機肥改種早熟雜交玉米(1987年)
旱地早熟雜交玉米間種早熟大豆(1987年)
紅壤旱地種植先鋒作物紅薯(2009年)
紅壤旱地高澱粉紅薯氮肥用量(2009年)
紫心薯(2009年從廣東引進)
黃心甜薯(2008年從廣東引進)
黃心甜薯(2008年從湖北引進)
五種母質高岸田改種雜交玉米(2006-2010年)
冬閒田種植飼料作物紫雲英、小黑麥(2006-2010年)
早稻減氮20%(早稻金優974)
雙季稻-飼料試驗
晚稻減氮15%(晚稻金優207)
玉米控釋肥試驗與示範,減少氮肥用量30%(2008年)
水稻控釋肥試驗與示範,減少氮肥用量28%(2008年)
早稻玉米鉀肥用量試驗(2010年)
稻草還田替代鉀肥試驗(2010年)
1965年,國家投資30萬元,在祁陽官山坪建立300平方米的實驗室,並從20公里外的祁陽縣城架設專線高壓電,解決實驗用電。
實驗櫃檯
電熱恆溫乾燥室
電子分析天平室
精密儀器(Ⅰ)
精密儀器(Ⅱ)
精密儀器(Ⅲ)
土壤化學家陳福興在實驗室(1978年)
副研究員王伯仁在實驗室(1998年)
副研究員李菊梅博士(左)在實驗室(2001年)
研究生謝永忠在實驗室(2003年)
助理研究員高菊生(右)在實驗室(1999年)
黃晶在實驗室(2005年)
姚政博士帶著兒子堅持田間試驗(1987年)
斯洛伐克土壤學專家(左三、四)參觀實驗室(2003年)
姚政博士在氣象站觀測氣象數據(1983年)
中外專家考察田間玉米長勢長相(1988年)
左起:謝良商、姚政、胡黎浩在休閒(1983年)
田間交流(2002年)
左起:姚政、高廣領、高素端(1984年)
牧草考察(2001年)
牧草地耕作層取土壤樣品(2004年)
田間討論牧草栽培技術(2003年)
科技工作者勞動歸來(2005年)
與農民交流水稻高產技術(2000年)
考察道縣牧草高產區(2002年)
科技下鄉,傳送牧草栽培技術(2002年)
為專業戶果樹修剪技術指導(2000年)
水稻秧苗素質考察(2009年)
實驗室化驗分析(2009年)
稻田控釋肥試驗田間取水、土樣(2007年)
2008年10月24日~27日,農業部共青團支部10人從北京、海南兩地同時來祁陽站進行農村情況考察、調研,並與官山坪村農民代表對話,他們共分成三個調查小組,白天參加田間勞動,晚上回站住宿
農業部共青團支部幫官山坪村農戶收晚稻(2008年)
研究生在水稻試驗田間觀測記載(2008年)
田間試驗取0~100厘米深層土樣(2009年)
在祁陽官山坪村幫農民收割晚稻(2008年)
祁陽試驗區分析化驗實驗室工作一角(2007年)
土壤專家對紅壤旱地長期定位試驗小麥現場考察(2007年)
科技人員李冬初調查水稻情況(2008年)
李菊梅博士處理水稻植株樣品(2001年)
副研究員孫楠調查網室盆栽試驗(2006年)
旱地小麥田間試驗苗期調查(2009年)
研究生調查晚稻病蟲害(2009年)
土壤專家盧昌艾博士(右)田間考察(2008年)
科技資料整理與分析(2010年)
科研工作者辦公室一角(2010年)
曹衛東博士冬季綠肥現場調查(2010年)
雙季稻區紫雲英綠肥產量調查(2010年)
水稻病蟲害調查(2010年)
水稻機械播種試驗與示範(2010年)
XC系列小Ⅱ-型插秧機(電動、手搖)試驗示範(2010年)
田間觀測記載(2001年)
全國種田大戶調查(2100年)
科技示範戶柑橘園考察(2010年)
國家“八五”、“九五”在祁陽站參加國家重點科技攻關的原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老專家、栽培研究室主任、80高齡的塗運昌研究員(左二)和油料所育種研究室崗位科學家謝立華研究員(左一)近照。(2009年12月)
“老祁陽站人”左起:李冬初、高菊生、武桂珍、張馬祥、陳福興、申華平、秦道珠、文石林(2010年7月北京)
20世紀80-90年代在祁陽站畢業的碩士、博士。左起:曾希柏、甘壽文、姚政、謝開雲、李緒花(2010年7月北京)
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研究在湘南試驗區進行。
1995年,水稻套種三熟高產技術通過技術鑑定。
發展“雙低”油萊“中雙119”品種
2007~2009年,在湖南永州、衡陽等地區推廣水田環保型施肥技術“一次性施肥”11.86萬公頃,直接經濟效益8712萬元,取得良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丘陵區小流域稻田養分監測
增施有機肥,減少養分流失
湘南地區可開發利用丘陵荒坡地共1070萬畝。利用紅壤丘陵中部旱坡地發展落葉水果和低產茶園改造,五峰貢茶研製等項技術,在試驗區周圍(零陵地區)推廣12萬畝,直接經濟效益772萬元
大棚油桃保護性栽培,5月10日前油桃成熟,且品質好,商品率高達86%
落葉水果適應性廣,抗逆性強,除月柿外,油桃、奈李均在乾旱季節前收穫,油桃可於五月中旬上市,補充鮮果淡季
低產茶園改造
黃花萊專用肥示範區(2001-2005年)
自1978年開始進行牧草方面的研究工作。
推廣人工種植牧草,飼養肉牛、肉兔草食動物(2003年)
改良草山草坡,種植高產、抗性強,耐乾旱的優良牧草,發展馬頭山羊波爾山羊(2003年)
2001年至2006年,在湘南地區祁陽縣建立5000畝豆科牧草種植基地。年產圓葉決明種子5萬多公斤,可滿足湖南省及南方地區江西、福建、廣西、海南等地用種
菊科牧草串葉松香草留種基地(1998年)
豆科灌木銀合歡(2001年)
優良豆科牧草圓葉決明高產栽培技術套用示範(2001-2003年)
優良豆科牧草羅頓豆高產栽培技術套用示範(2001-2003年)
1997年12月16~19日,祁陽站在祁陽縣舉辦農業科技幹部培訓班。
徐明崗博士向農民講解牧草種植技術(2003年)
副研究員文石林(左一)講解牧草間套種植技術(2003年)
幼林果園間種牧草(2005年)
果草結合,培肥地力,水果豐收(2005年)
自然草山草坡改良(2005年)
果園保水保土草帶(2004年)
冬閒田種植優質牧草黑麥草(2003年)
用黑麥草做飼料養肉鵝(2003年)
湖南祁東縣養殖業科技示範專業戶種鵝繁殖基地(2004年)
祁東縣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發展冬作物席草(2001年)
席草優質高產栽培技術(2002年)
“席草+晚稻”兩熟高產種植制度(2002年)
1998年9月1日,“九五”國家科技攻關課題湘南試驗區驗收會在祁陽官山坪召開。
1960年3月,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回響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的“改良低產田”號召
祁陽試驗區野外試驗基地改造(2009年)
野外交通工具:豐田RAV4(2009年)
化驗室實驗儀器設備更新(2009年)
恆溫乾燥箱(2007年)
光照培養箱(2008年)
全自動多功能氣象觀測場(2008年)
降水降塵自動採樣器(2008年)
自動氣象站(2008年)
太陽能電池板土壤蒸發儀(2007年)
旱地標準化試驗觀測場(2006年)
雙季稻-綠肥種植制度(2006-2010年)
五種不同紅壤母質高岸稻田多熟制(2006-2010年)
國家水稻產業祁陽綜合實驗站2009年總結暨2010年度工作會議在永州市冷水灘舉行。
祁陽縣黎家坪鎮培子灣萬畝雙季稻高產優質技術集成示範片(2009年)
祁陽縣肖家村鎮全國種田大戶譚新成(左二):千畝雙季稻機括技術集成示範片(2009年)
祁東縣風石堰鎮千畝雙季稻高產優質技術集成示範片(2009年)
冷水灘區牛角壩鎮千畝雙季稻高產優質技術集成示範片(2009年)
東安縣井頭墟鎮萬畝雙季稻高產優質技術集成示範片(2009年)
東安縣紫溪鎮:永州市種田大戶葉建飛(左二)500畝早稻直播、晚稻機插示範片(2009年)
江永縣千畝雙季稻-馬鈴薯輪作制示範基地(2009年)
2010年7月15日,國家水稻產業首席科學家程式華研究員(左三)在湖南省水稻所長黎用朝研究員(右四)、中國水稻所倪建平處長(右三)和衡陽市農科所曾良貴所長(右二)的陪同下,來水稻產業祁陽綜合試驗站檢查指導工作
程式華研究員聽取秦道珠副研究員的匯報,並就祁陽站水稻產業工作做重要講話
中國與澳大利亞合作自1986年開始,持續時間達20年,先後有33批澳大利亞外賓來站進行項目活動,祁陽站有14人次受中澳項目資助出國參加培訓或會議。
徐明崗博士報告
鮑勃·亨特博士報告
學術研討會議報告廳
項目主持人文石林博士(右二)回答提問
徐明崗博士(左圖)與澳大利亞項目官員鮑勃·亨特(Bob Hunter)博士(左圖右四)和比文·羅伯特森(Bevan Robertson)博士(右圖前一)等考察牧草引種及生長(1997年)
2001年11月3日,中國-澳大利亞合作種草養畜研討會在祁陽站召開。
2006年3月3日,澳大利亞外交部長亞力三大·唐納在其辦公室接見文石林博士,並授予John Dillion獎
張馬祥研究員(右二)陪同來訪的挪威土壤專家調查紅壤植被恢復區(1986年)
陳福興研究員(左四)陪同挪威肥料專家,並介紹硝酸磷肥在南方作物上的使用效果(1989年)
1997-2003年,中日合作項目“環境保護型農業生產技術的開發與評價”研究在湖南祁陽進行。
稻田氨揮發測定(2002年)
控釋肥與水稻拋秧一次性施肥
2001-2003年,中韓合作項目“稻田省工高效環境保護型施肥新技術”研究在湖南祁陽進行。徐明崗博士(右一)考察韓國湖南試驗場
韓國專家李庚甫博士(右一)與李菊梅博士(中)等討論研究工作計畫(2003年)
“稻田省工高效環境保護型施肥新技術”田間試驗(2002年)
2002-2003年,引進韓國粳稻類型4個品種獲得成功
張馬祥研究員(右二)接見荷蘭農業專家考察團(1984年)
2002年9月15日斯洛伐克土壤肥料專家考察祁陽站水稻長期試驗
國際植物營養學會祁陽分會場(2005年)
芬蘭農業化學專家訪問祁陽站(2003年)
徐明崗博士訪問英國洛桑實驗站併合作研究(2003年)
朝鮮農業部農業代表團金成道(前左四)、安大縣(前左三)、李哲訓(前左二)訪問祁陽站(2001年)
德國土壤專家訪問祁陽站(2002年)
澳大利亞專家考察圓葉決明留種(1998年)
1988年,祁陽站陳福興(右五)、陳永安(右二)、陳典豪(左一)及研究生黃新江(左二)、劉家才(右一)等陪同澳大利亞布萊爾博士、草原所所長馬志廣考察合影
2005年9月21日,來自德國、澳大利亞、波蘭、克羅地亞、荷蘭、匈牙利等6個國家的14名土壤與植物營養專家,考察祁陽紅壤實驗站的實驗室、網室和長期試驗,並現場提問和討論。
試驗從1975年開始,為第四紀紅土發育的紅壤稻田。試驗設3個處理,(1)隔離區(CK);(2)氯離子(CI),施用含氯離子(Cr)化肥;(3)硫離子(SO),施用含硫離子(SO)化肥。小區面積25平方米。歷年種植制度為早稻+晚稻輪作
田間試驗水稻分廂移栽
水稻分櫱期根系比較
插秧規格為20cm×20cm
試驗從1982年開始,為第四紀紅土發育的紅壤稻田。
冬季綠肥在春季翻壓前長勢長相
水稻田間生長量調查
試驗從1982年開始,為第四紀紅土發育的紅壤稻田。
冬季綠肥紫雲英(1985年)
田間小區排列分布圖
水稻生長前期不同施肥處理長勢長相
本試驗從1982年開始。供試土壤母質:第四紀紅色粘土、花崗岩紅壤、紫色土。小區面積8平方米:歷年種植制度為豆科作物一十字花科作物一禾本科作物一塊根類作物輪作,每年種兩茬作物
冬季種植禾本科作物小麥
種植十字花科作物油萊
春季種植豆科作物黃豆
紫色土小麥分櫱期長勢
第四紀紅壤小麥分櫱期長勢
花崗岩紅壤小麥分櫱期長勢
試驗1990年下半年開始,為第四紀紅土發育的紅壤旱地。
紅壤旱地連續10年施用化肥,土壤嚴重酸化。春玉米生長發育及產量受到嚴重影響(2000年)
紅壤旱地長期施用有機肥,春玉米生長發育良好(2000年)
紅壤旱地連續15年施用化肥,土壤嚴重退化。冬小麥幾乎不能生長發育,籽粒產量接近零
紅壤旱地長期施用有機肥,冬小麥長勢長相良好
冬小麥分櫱期田間氨揮發測定裝置(2006年)
試驗1983年開始,為第四紀紅土發育荒山,總面積12公頃。
次生植被生態恢復調查
自然牧草區
自然植被恢復區喬木
速生用材林區濕地松
自然植被恢復區草-灌-喬混合林
試驗1996年開始,試驗地為第四紀紅壤坡地(坡度為10度)。
等高梯土種植
紅壤荒山不同季節土壤水分監測(1985年)
等高梯土草帶保水區
1960年-2010年,祁陽站發展50年的過程中,取得一系列原創性科技成果。
湖南省低產田改良成果獎(1978年)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1985年)
國家科技成果證書(1994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年)
2003年8月“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我國南方地區“紅壤鎂肥施用技術”,由湖南省科技廳組織,在長沙通過成果鑑定。2004年獲湖南省科技成果二等獎
2001年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3年、2005年分別獲院科技二等獎
農業部科學技術三等獎(1985年)
湖南省科學技術三等獎(2006年)1
湖南省科學技術三等獎(2006年)2
湖南省科學技術三等獎(2006年)3
2006年3月3日,澳大利亞外交部長授予中國澳大利亞合作項目John Dillion獎
1995-2009年出版的部分科學研究專著
“八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湘南試驗區成果展覽
2000年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湘南試驗區現場驗收會
2000年6月2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站舉行建站40周年及成果展覽活動,國家科技部、農業部有關領導到會祝賀。
1987年從澳大利亞引進豆科牧草品種威恩園葉決明,2001年通過全國牧草審定委員會鑑定並在南方推廣
1988年從澳大利亞引進豆科牧草品種羅頓豆,2001年通過全國牧草審定委員會鑑定並在南方推廣
2009年湘南水稻產業技術體系網“祁東、祁陽、冷水灘、東安”四個縣區的水稻播種面積365.64萬畝,比2008年增加8.56萬畝,平均增幅2.34%。水稻單季平均畝產450.6公斤,比2008年平均每畝增產15.5公斤,增產3.4%。示範區四個縣區稻穀總產量165.09萬噸,比2008年平均增加稻穀111萬噸,平均增幅2.72%
曾經在紅壤實驗站工作過28年的老同志劉更另院士,回顧當年在祁陽紅壤站工作時的情況時,激動得熱淚盈眶。
1965年,原祁陽站站長劉更另(前)陪同地方領導考察鴨屎泥田施磷肥防止水稻“坐秋”
1977年,原祁陽站站長劉更另(前)陪同祁東縣農業局領導考察秧田施磷肥
1991年4月6日至9日,南方紅壤區種草養畜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冷水灘九嶷賓館召開。
1991年4月在湖南永州牧草國際會議,劉更另(右)與ACIAR駐華使館官員交談
1991年在湖南永州牧草國際會議,劉更另(右)與會議代表參觀孟公山牧草基地
劉更另(中)與恢復高考後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姚政(左)、高素端(右)在祁陽站合影(1983年)
劉更另院士在湖南祁陽站工作28年的住宿兼辦公室
劉更另(前)與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秦道珠(中)、高菊生(左)談祁陽站稻田長期試驗情況(1990年)
劉更另(中)與我國著名土壤肥料專家張乃風先生(右),在土肥所博士論文答辯報告廳(1987年)
劉更另(前左二)等陪同中外土壤專家考察祁陽站合影(1985年)
劉更另(前右二)等陪同中外土壤專家考察紅壤旱地玉米(1984年)
劉更另(右二)等陪同中外土壤專家考察紅壤剖面(1986年)
2002年,劉更另院士(前左二)回祁陽站考察紅壤荒山次生植被種類
2002年10月,劉更另院士(前)陪同英國洛桑實驗站土壤學專家考察祁陽站,並介紹祁陽站稻田長期試驗
劉更另院士(中)向英國洛桑實驗站土壤學專家介紹祁陽站研究工作發展規劃(2002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更另,1955-1959年在蘇聯莫斯科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研究生院學習,獲蘇聯農學博士學位。
2004年11月,劉更另院士(中)回祁陽站,在孟公山試驗區給中青年專家講解南方紅壤丘陵裸露區的水土保持和次生植被生態恢復演變規律。
2001年6月土肥所梅旭榮所長(右)陪同劉更另院士(左)考察祁陽站官山坪實驗基地
2002年10月,劉更另院士的學生曾希柏博士(左一)、徐明崗站長(左二)等陪同一起回祁陽站,並考察孟公山生態恢復區
與劉更另院士相伴半個世紀的煤油燈、馬燈、錄音機、算盤和農村調查記錄(2008年)
劉更另院士在祁陽縣官山坪村清水塘、鐵塘沖走訪農戶(2008年)
劉更另院士與官山坪村民王德生在一起
劉更另院士與官山坪村民王成春在一起
2008年4月27日,八十高齡的劉更另院士(中)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劉旭副院長(左四)、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張海林副所長(右三)的陪同下,回到湖南衡陽、永州考察調研農業產業結構和產業化發展。
2005年,湖南省委將實驗站作為全省重大典型,組織省直屬新聞媒體進行宣傳。
1995-2005年,實驗站黨支部三次被評為衡陽市直屬機關基層先進黨組織。
湖南省十大新聞人物“群體”(2005年)
湖南省先進集體獎(1987年)
2006年7月1日,站黨支部被評為中共衡陽市委先進基層黨組織、中共湖南省委先進基層黨組織
2005年至2006年,站連續兩年被評為資劃所文明單位
2006年1月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紅壤實驗站當選湖南省2005年十大新聞人物(群體)。
2006年1月9日,資源區劃所副所長張海林(中)、徐明崗(左二)、文石林(右一)、高菊生(左一)、黃晶(右二)代表祁陽站出席中共湖南省委在長沙舉行的湖南省2005年十大新聞人物(群體)頒獎大會
中國農科院授予“紮根紅土地的科技先鋒”,站長徐明崗代表紅壤站領獎(2007年元月)
1985年5月4日,祁陽站參加祁陽縣文富市公社“五四”青年節首屆歌詠比賽。
1987年6月,舉辦紀念抗戰50周年展覽
1997年6月,舉辦迎接“九七”香港回歸展覽
“文革”結束恢復高考後,從1981年開始,每年都有新分配的大中專畢業生來站工作。圖為1986年部分祁陽站工作人員合影。
圖為1978年後,來站工作的部分科技工作者和試驗工人合影。
2005年7月27日,農業資源與區劃所副所長張維理(左四)接受電視台採訪,介紹長期肥力演變試驗
2005年7月28日,站長徐明崗(右二)常務副站長文石林(右三)接受電視台採訪,介紹祁陽站長期科研發展規劃
2005年9月13日,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記者採訪實驗站水田長期肥力演變試驗現場
2005年9月13日,黨支部書記秦道珠(左一)接受中央新聞媒體採訪,介紹支部黨員保先教育
2005年7月26日,中共永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周明禮(前左一)率永州新聞媒體採訪實驗站
2006年5月4~7日,共青團中央曾松亭博士(右一)等3位作家,來祁陽官山坪實驗站採訪和體驗生活。為創作長篇報告文學《土神》收集資料
2006年10月24日,湖南電視台、湖南日報、湖南廣播電台等新聞媒體採訪祁陽站
2005年7月,次生植被恢復區引來新聞記者的追蹤
2005年7月28日,面對新聞媒體的鏡頭,官山坪村村民彭金山(右四)回憶祁陽站舊址建設
2006年春節,祁陽縣書法學會黃承先等專程送來春聯,感謝祁陽站專家“情系三農、服務人民”
2006年,衡陽市直機關工委領導考察紅壤站黨支部“創先爭優”活動
2008年11月28日,衡陽市直工委領導考察紅壤站黨支部“創先爭優”活動
2010年6月13日,衡陽市直屬工委領導考察衡陽紅壤站黨支部“創先爭優”活動,聽取支部書記秦道珠(右三)工作匯報
全國野外台站先進單位(2009年)
《當代土神》、《半個世紀的春秋》及宣傳報導資料文集(2007年)
2005年機關黨建工作目標管理先進單位
2006年機關黨建工作目標管理先進單位
2007年機關黨建工作目標管理先進黨組織
2008年機關黨建工作目標管理先進黨組織
2005-2007年度中共衡陽市直屬機關工委先進黨支部
2008-2009年度中共衡陽市直屬機關工委先進基層黨組織
站黨支部組織全體共產黨員重溫黨章和入黨誓詞(2009年)
站黨支部組織全體黨員幹部、職工和在站學習工作的研究生等20人參觀革命聖地井岡山(2009年)
站黨支部組織新黨員劉淑軍(右一)、李冬初(右二)在井岡山黃洋界進行入黨宣誓儀式(2009年)
參觀毛澤東主席故居韶山(2008)
為進一步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加強基層黨組織的學習交流與合作,資劃所第一支部組織黨員14人考察團,在支部書記孫建光博士(前左三)的帶領下,2010年5月20日~5月22日來祁陽站參觀、考察、調研、交流
資劃所第一支部黨員先後參觀祁陽站實驗室、土壤樣品庫、工作生活區和水田、旱地長期定位試驗
資劃所第一支部黨員分別聽取祁陽站科技人員介紹長期試驗
為慶祝祁陽站建站50周年,資劃所第一黨支部向祁陽站贈送錦旗、書籍和禮品
資劃所第一支部黨員同全站科研人員合影
2010年5月13日~14日,中國農科院農經所第三黨支部組織黨員14人考察團,在支部書記孫東升博士(右二)的帶領下,來祁陽站參觀、考察。適逢祁陽站建站50周年,農經所第三黨支部向祁陽站贈送紀念品
通過實地參觀、考察、交流,農經所第三黨支部書記孫東升深有感觸地說,學習祁陽站精神、爭當農經界先鋒是我們這次支部活動的主題,我們將把“執著奮鬥、求實創新、情系三農、服務人民”的祁陽站精神帶回北京,更好地體現在實際工作中。希望今後雙方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和交流機制
2010年5月28日-29日,中央國家機關黨建研究會副會長盧鳴(後排左五),在農業部直屬機關黨委辦公室姜平主任(後排右四)、院直屬機關黨委組宣處李建才處長(後排左一)和我所周清波副所長(後排左五)的陪同下,在祁陽站考察、調研
盧鳴(左二)、姜平(左三)、李建才(左五)、周清波(左四)等人,觀看中共祁陽縣委、祁陽縣人民政府建立的祁陽站35周年紀念碑
盧鳴、姜平考察基地科技人員工作生活情況
中央國家機關工委、農業部領導考察野外長期試驗(2010年)
盧鳴觀看禾苗生長情況
2009年10月,祁陽站第二任站長陳福興研究員(第二排中)回祁陽官山坪試驗區,協助整理“紅壤酸化與調理技術研究”成果鑑定材料匯總,並與祁陽基地工作的全體科技人員、研究生合影留念。
題詞
原農業部部長何康給祁陽站建站35周年的賀信(1995年)
原國家計委副主任陳耀邦給祁陽站建站35周年的賀信(1995年)
中央國家機關黨建研究會副會長盧鳴題詞(2010年5月)
農業部財務司副司長鄧慶海題詞(2008年1月)
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工程院院士劉旭題詞(2005年1月)
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副部級研究員蔣祖烜題詞(2005年)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劉巽浩題詞(2006年)
中共零陵地委原書記唐盛世題詞(2007年5月)
目錄
概述
一、艱苦建站
二、曲折前進
三、蓬勃發展
第一章 科研基礎設施
第一節 科研基地
一、祁陽官山坪實驗區
二、冷水灘孟公山實驗區
三、衡陽市辦公、生活區
第二節 實驗網路
一、國內協作網點
二、國際合作網點
第三節 實驗設施
第四節 圖書 檔案 資料
第二章 紅壤改良與綜合利用
第一節 水稻低產田改良
一、防治鴨屎泥冬乾“坐秋”,改良低產田
二、改革耕作制度,提高複種指數
三、提高作物抗性和結實率,不斷完善雙季稻綠肥制
四、湘南丘陵區水稻施肥制度和經濟使用化肥
五、施用鋅肥防治水稻“僵苗”
六、深泥腳田水稻壟栽增產技術
第二節 紅壤旱地改良
一、紅壤旱地一般特性
二、紅壤旱地薄弱環節
三、紅壤旱地改良
四、抗乾旱栽培技術
第三節 紅壤荒山改良
一、次生植被生態恢復
二、天然草山草坡改良
三、種植牧草,發展草食動物
第四節 其他
一、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金項目 多功能鎂複合肥系列產品開發(2002—2004年)
二、國家西部天然草原保護與建設工程科技支撐項目 優良豆科牧草高產栽培技術套用示範(2001—2003年)
三、湖南省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肥料效應田間試驗與示範(2008—2009年)
四、橫向合作項目 巴西陸稻在南方的生態適應性與高產栽培技術(2001—2002年)
五、橫向合作項目 部分替代進口菸葉生產及工業驗證項目——湖南江華部分替代進口菸葉生產基地(2006—2008年)
第三章 國家重點科技攻關
第一節 南方紅壤丘陵綜合治理與立體農業發展研究(1991—1995年)
第二節 紅壤丘陵區糧食與經濟林果牧綜合發展研究(1996—2000年)
第三節 紅壤丘陵區持續高效農業發展模式與技術研究(2001—2005年)
第四章 國家重點科技支撐水稻產業 野外台站
第一節 耕地質量調控關鍵技術研究示範(2006—2010年)
一、冬閒田不同利用方式下水稻土培肥機理與土壤保育技術——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內容(2006BAD05809)
二、南方紅壤旱地土壤酸化防治技術——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內容( 2006BAD05809)
三、碳氮循環過程、協同轉換機制與影響因素——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內容(2005CB121101)
四、水循環與作物—旱地水分耦合作用機制及水分高效利用——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內容(2005CB121103)
第二節 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2008—2012年)
第三節 國家重點野外台站—祁陽農田生態觀測站(2005—2009年)
第四節 其他
一、典型區域減肥增效與農田可持續利用途徑與模式——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項目(2007CB109308)
二、湘南紅壤區稻田綠肥技術模式集成與示範——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200803029—09—03)
第五章 國際合作與交流
一、中國—加拿大合作項目中國水稻農作制度研究(1988—1993年)
二、中國—澳大利亞合作項目南方紅壤地區牧草栽培利用(1986—2005年)
三、中國—西德合作項目(西德)巴斯夫公司複合肥在南方水稻上的施用效果(1988—1989年)
四、中國—挪威合作項目硝酸磷肥在南方作物上的施用效果(1989—1991年)
五、中國—日本合作項目水田環境保護型農業生產技術的開發與評價(1997—2003年)
六、中國—韓國合作項目稻田省工高效環境保護型施肥新技術與粳稻品種引進(2001—2003年)
七、舉辦國際學術討論會及國內重要研討班
八、祁陽站出國訪問、合作與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的部分專家學者
九、外國專家來站考察與合作研究
第六章 長期定位試驗
一、水田長期定位試驗
二、網室—三種不同母質生土熟化長期試驗
三、旱地長期定位試驗
四、生態恢復長期定位試驗
五、水土流失長期定位試驗
六、大型徑流觀測場建設
第七章 科研成果
第一節 主要成果簡介
一、國家發明一等獎項目冬乾鴨屎泥水稻“坐秋”及低產田改良的研究成果簡介(獲獎時間1964年)
二、湖南省科技成果獎項目“種植制度改革——晚稻超早稻”成果簡介(獲獎時間1975年)
三、湖南省科技成果獎項目“施用鉀肥防治棉花黃葉枯病”成果簡介(獲獎時間1976年)
四、農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項目“湘南紅壤稻田高產穩產的綜合研究和推廣——提高雙季稻產量的技術”成果簡介(獲獎時間1983年)
五、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項目“深泥腳田水稻壟栽增產技術體系的研究”成果簡介(獲獎時間1985年)
六、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項目“紅壤稻田持續高產的研究”成果簡介(獲獎時間1985年)
七、國家“八五”攻關重大科技成果獎紅壤丘陵立體農作制度及配套技術(獲獎時間1996年)
八、院科技進步二等獎“長期施肥紅壤質量演變規律與複合調理技術”成果簡介(獲獎時間2005年)
九、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紅壤丘陵區草畜綜合發展配套技術”成果簡介(獲獎時間2000年)
十、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南方紅壤地區土壤鎂素狀況及鎂肥施用技術”成果簡介(獲獎時間2001年)
十一、院科技進步二等獎“雙季稻田肥料氮的去向與環保型施肥新技術”成果簡介(獲獎時間2003年)
十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南方紅壤區旱地的肥力演變、調控技術及產品套用”成果簡介(獲獎時間2009年)
第二節 科技成果獎項目及其主要完成人員
第三節 主持完成的主要科研項目
第八章 學術論文與著作
第一節 編著和主要參加編著的專著目錄
第二節 發表主要論文目錄
第九章 人物
第一節 人物專記
劉更另
陳福興
陳永安
張馬祥
徐明崗
姚政
鄒長明
第二節 先進集體榮譽及部分獲獎人物表
第十章 機構 隊伍 人員
第一節 機構
一、行政後勤科
二、科研生產管理科
三、科技開發管理科
四、基層工會組織建設
第二節 隊伍
一、建站初期(1960—1966年)
二、“文革”期間(1966—1976年)
三、“文革”後恢復期(1976—1990年)
四、改革發展時期(1990—2001年)
五、新的發展期(2001年—)
六、碩士、博士生人員
第三節 行政領導
第四節 黨組織 黨員
一、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思想建設
二、黨支部的堡壘作用
第十一章 教育 管理
第一節 思想政治工作與精神文明建設
第二節 人才培養
一、外語培訓
二、業務進修
三、自學考試
四、學術活動
第三節 行政管理
一、後勤服務管理
二、財產物資管理
三、車輛管理
四、治安保衛工作
五、醫療衛生
六、財務管理
七、科研管理
八、科技開發管理
第十二章 大事記(1960—2010年)
附錄
一、重要文獻選錄
二、碑文 詩詞 聯文 感謝信
三、賀電賀信
四、部分領導 專家題詞
後記
著作權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