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綢都

千年綢都

源遠流長嘉陵江,千年綢都南充城.被美譽為果城的南充位於四川省的川北地區.是個美麗的城市.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南充已經申請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並順利的通過了省上的檢查和國家的檢查.做南充市民真是倍感高興和自豪.希望我的PP能讓大家了解南充,喜歡南充到南充旅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千年綢都
  • 區號:0817
  • 郵編:637000
  • 位置:位於四川盆地東北部嘉陵江中游
地理,歷史,名人,旅遊,閬中古城,漢桓侯祠,貢院,華光樓,清真寺,古街巷,古院落,凌雲山,巴巴寺,白雲山,陳壽萬卷樓,八塑像,重要景觀,太蓬山,滕王閣,西山風景區,張瀾紀念室,琳琅山景區,千年綢都一坊,

地理

區號:0817
郵政編碼:637000
位置:位於四川盆地東北部嘉陵江中游
千年綢都
氣候:南充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約17.5℃,春季花明,夏日風清,秋熟香溢,冬至溫潤,空氣濕度大,雲霧多,陰天多.
面積:12494平方公里
人口:730萬
行政區劃:轄順慶區、高坪區、嘉陵區、閬中市、南部縣、儀隴縣、西充縣、蓬安縣、營山縣。
別名:果城、絲綢之鄉

歷史

南充市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公元前316年即為巴國轄區,秦設巴郡,漢置安漢縣,自隋唐以來均為郡、州、道、府、路、署、縣所在地,以文化發達,人才輩出著稱。漢將紀信,蜀將張飛、王平,宋將張憲都是歷史上的名將,天文學家落下閎,三國碩儒譙周,《三國志》作者陳壽,唐代尹氏兄弟狀元(尹樞、尹極),宋代陳氏兄弟狀元、宰相(堯叟、堯佐、堯咨)都是南充歷史上的傑出人物。。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羅瑞卿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前副主席張瀾都出生在南充。新中國成立後,南充是川北行政公署(省級行政區)、南充地區行政公署所在地,川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信息中心,享有"川北心臟"之稱。
千年綢都
1950年設南充專區,屬川北行署區。南充專署駐岳池縣,轄岳池、南充(駐龍門場)、蓬安、營山、武勝、西充、南部、儀隴等8縣。 1952年南充專區屬四川省領導。原由川北行署直轄的南充市劃歸南充專署領導。轄1市、8縣。 1953年南充市改為省轄市,委託南充專署代管。原廣元專區所屬蒼溪、閬中2縣及原大竹專區所屬廣安縣劃入南充專區。轄1市、11縣。 1956年南充縣由龍門場遷駐南充市;蓬安縣由陵江鎮遷駐周口鎮;武勝縣遷駐沿口鎮。 1965年南充縣由南充市區遷駐南充市河東公社。 1970年南充專區改稱南充地區,地區駐南充市。轄南充市及南充(駐河東公社)、蒼溪、閬中、儀隴、南部、西充、營山、蓬安(駐周口鎮)、廣安、岳池、武勝(駐沿口鎮)等11縣。 1972年南充縣駐城關(清溪公社與河東公社合併為城關公社)。 1979年由廣安、岳池2縣析置華雲工農區(相當於縣級),工農區政府駐雙河公社。南充地區轄1市、11縣、1工農區。(本段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沿革·史為樂著》)
1991年1月12日,民政部批覆(民行批2號)撤銷閬中縣,設立閬中市。
1993年7月2日,國務院批覆(國函96號)撤銷南充地區、南充市、南充縣,設立南充市(地級)。市人民政府駐順慶區。南充市設立順慶區、高坪區、嘉陵區。順慶區轄北城、中城、西城、東南4個街道辦事處和李家、蘆溪、搬罾、瀠溪4個鎮及共興、順和、雙橋、金台、新建、舞鳳、華鳳7個鄉,順慶區人民政府駐人民中路;高坪區轄高坪、龍門、長樂、東觀、青居、小龍、江陵、勝觀、石圭9個鎮和會龍、走馬、黃溪、浸水4個鄉,高坪區人民政府駐高坪鎮;嘉陵區轄金寶、里壩、龍蟠、雙桂、西興、大通、安羊、金鳳、曲水、李渡、吉安、安福12個鎮和三會、太和、禮樂、大興、一立、龍嶺、木老、世陽、鹽溪、火花、文峰11個鄉,嘉陵區人民政府駐火花鄉。南充市轄原南充地區的南部縣、營山縣、蓬安縣、儀隴縣、西充縣和新設的順慶區、高坪區、嘉陵區。原南充地區的閬中市由省直轄。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南充市總人口6683406人。其中:順慶區 603161人、高坪區 543574人、嘉陵區 625185人、南部縣 1186897人、營山縣 804083人、蓬安縣 639314人、儀隴縣 916807人、西充縣 576576人、閬中市 787809人。baike.w798.com
2004年,全市轄11個街道、180個鎮、300個鄉、1個民族鄉。

名人

周群 蜀漢儒林校尉
任文公,西漢哀帝是益州從事
譙玄 漢成帝時太常丞
王熙震 清道光宜昌知府 後主講錦屏書院 閬中人
黎學錦 清川北兵備道 閬中沙溪場水渠勘測規劃人
陳紫園—營山駱市華朗絲廠創辦者
石 瓊—張瀾學生、早期旅法人士
于式枚—清末史部待郎
蔡鎮藩—清末四川造幣廠總辦
侯文才—明代雲南林雄知府
鄢本恕、藍廷瑞——明代起義軍首領
千年綢都
李先復 清康熙十一年舉人 兵部待郎 工部尚書
陳琮 清代治水名家 道台
任瀚 明嘉靖才子
陳於陛 明神宗東閣大學士
陳以勤 明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韓娥 大夏花木蘭 閬中人
張 憲 南宋坑金名臣
游仲鴻 游似 南宋父子名臣
馬 涓 宋哲宗六年(1091)狀元
陳堯咨 北宋狀元-尚書工部侍郎
陳堯佐 北宋中書門下平章事,集先賢殿大學士
陳堯叟 北宋狀元-真宗樞密使
陳省華 北宋京輔主宰
尹樞 尹極 北宋兄弟狀元
譙 縱 後蜀國君
李 特 成(漢)政權的奠基者
陳 壽 西晉著名史學家、《三國志》作者
譙 周 蜀漢史學家 教育家
馬忠 蜀漢鎮南大將軍
王 平 蜀漢鎮北大將軍
張 飛 蜀漢車騎將軍 西鄉侯 巴西太守
落下閎 西漢著名天文學家
紀 信 捨身誑楚成漢的將軍
范 目 亡秦范三侯
朱德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元帥
羅瑞卿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
唐青山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安東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安志敏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
宋獻璋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何以祥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宋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莫春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楊世榮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白崇友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汪易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北
梁天喜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蔣克誠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楊國宇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黎光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1
胡炳榮中華人民共和國少將
李布德中華人民共和國少將
鐘聲琴中將濟南軍區副司令
何其宗中將中國人民解放軍
閬中籍女大校王長德
贛北紅軍創建人之一——林修傑
青山處處埋忠骨—記八路軍某連連長、指導員彭俊成
長空利劍斬倭賊——記閬中名將邢海帆
國民黨47軍57師少將參謀長兼169團團長柴意新
閬中籍虎將杜光華與“四保臨江”
於群原固安縣委書記閬中人
戚應源原川陝省委副秘書長閬中人
何劍熏西南師範學院碩士生導師文學史和楚辭專家閬中人
馬文玉國共合作時十八集團軍少校參謀閬中人
馮登權閬中老觀起義時任連指導員閬中人
侯正芳中國革命先遣者閬中人
彭蘊山原老觀游擊隊總指揮
從南充走向北京的胡耀邦
黨的五大代表雷曉暉的傳奇人生
王纘緒國民軍二十九集團軍上將總司令
李麟昭抗日將領國民黨少將參謀長
柴意新抗日將領國民黨少將參謀長
汪治國劉伯承警衛班長中共四川省特工隊隊長閬蒼南中心縣委游擊
李載浦紅四方面軍獨立師政治部主任
任偉章紅四方面軍獨立師師長
李和鳴李鳴珂之妻,優秀共產黨員
李鳴珂1928年四川省軍委書記
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常委王叔雲
王揖(1919-1986)原《人民日報》副總編輯
孔震生(1882-1977)中國革命先驅者赴法人士
雷定琨(1899——1972)中國革命先驅者赴法人士
尹佐泉(1898——1960)中國民族工業的先行者
祝維翰(1911—1983)著名藏學家
肖毅肅(1899—1975)國民革命軍陸軍總參謀長
張怡蓀(1893—1983)著名藏學家
常德源(1864——1931)中國民族工業的先行者
張友民 1902—1933 升鐘寺起義總指揮
藍夢九 著名土壤學教授
羅綸 四川保路運動領導人之一
鮮 英 (1885--1968年) 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民主之家"創辦者
張鼎銘(1900--1985) 四川大學教授,並任四川教學學會副理事長
任乃強 (1894--1989年)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教育家、民族學家
蘇俊 南充早期共產黨員
王丕欽 烈士
姚源鐸 順瀘起義中團長
吳季蟠(1898-1933) 中共江西贛北特委書記
杜光華 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一旅(後為十旅)旅長、第十師師長
林修傑 中共江西贛北特委書記
杜培心 中共自貢中心市委副書記兼市團委書記
何九齡 何忠發 中共南充西區黨組織負責人
千年綢都
于江震 中共中央西南局書記處書記
任白戈 1906—1986 原四川省副省長
袁 觀 原南充市市長
鄧錫侯 (1889--1964年)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二集團軍總司令
費錫光 原南充市副市長
肖秧 中共四川省委副書記、四川省省長
張瀾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民盟中央主席 朱德、羅瑞卿恩師

旅遊

閬中古城

閬中古城山圍四面,水繞三方,天造地設,風景優美,2000多年來,一直是蜀道南路的“咽喉之地”和川北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城市。早在1000多年前,閬中就是著名的旅遊勝地,杜甫贊其“閬中勝事可腸斷,閬州城南天下稀”,蘇軾曾贊道“閬苑千葩映玉寰,人間只有此花新”,陸游也曾在此留下了“城中飛閣連危亭,處處軒窗對錦屏”的佳句。閬中源遠流長的歷史,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留下了眾多韻味橫溢多珍貴的文化遺蹟。
千年綢都
閬中共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其數量居四川省縣級政區之首。分布在古城區內的重要歷史遺蹟有:

漢桓侯祠

俗稱張飛廟,位於古城區西街,是紀念三國時蜀漢名將張飛的祠廟。因張飛死後,追謚為桓侯,故而得名。現存的張桓侯祠為一組四合庭式明、清古建築群,占地六千六百多平方米,總建築面積二千四百多平方米,為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貢院

貢院,又稱作“考棚”,是科舉時代仕子應試的考場,又稱川北道貢院,建於清代,至今仍完好地座落在古城內學道街上。順治九年(1652年),因全川未靖,四川省省會暫駐閬中,並在舉行了甲午、丁酉、庚子三科考試,貢院即是當時的考場。

華光樓

巍峨壯觀的華光樓,是閬中古城的標誌性建築。在閬中現存樓閣中,華光樓建造最早又最宏偉壯觀,因此被稱作“閬苑第一樓”。華光樓建在南樓(唐朝滕王李元嬰所建)舊址上,明朝嘉靖年間還稱作南樓,而鎮江樓、華光樓都是後來取的名字。清朝道光十九年毀於一場大火,同治六重建。宋朝有詩“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圍山勢鎖煙霞”(《南樓》)寫出了此樓勝景。

清真寺

閬中市清真寺始建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由陝甘土木專家仿西安華覺寺設計建造,占地3畝多。寺門門樓為亭閣式,寺內庭院占地面積2.4畝,3條石板小徑直達禮拜大殿。大殿為傳統宮殿式,取明五暗三格局,無中梁,俗稱“二郎擔山”,面積628平方米,高30米,其造型古樸莊重,氣勢雄偉,整個大殿雕樑畫棟,古雅清淨,是全國著名清真寺之一,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街巷

古城的古街巷命名也挺有歷史文化底蘊:以名木佳卉命名的白果樹街、古蓮池街、槐樹街;以名人、重大歷史事件命名的迎恩街、狀元街、三陳街、良牧街;以商貿命名的廣東會館、浙江會館、陝西會館;以地理風水命名的管星街、筆向街;以手工業發展內涵命名的機坊街、醋坊街、蒸饃巷……各有風貌特點和悠久的歷史。

古院落

叩開古街巷一扇扇厚重的雙扉獸環木門,無論是張家大院、馬家大院、蒲家大院,還是孔子第七十六代孫的孔家大院,有著恬淡雅靜的亭台樓榭,一窗疏影映出幾枝素竹,幾峰假山襯出一壁浮雕,砌工精湛的花台、花園、蔥蘢的古樹名木以及迴廊和畫宇下的籠中畫眉,青石階沿下的花缸游魚,好似一幅幅聲色俱佳、動靜和諧的立體圖畫。
千年綢都
閬中古民居融北方四合院和江南園林建築的特點,形成“串珠式”、“品”字型、“多”字型、“倒插門式”等風格迥異的建築群體,這些建築和諧相處,相得益彰,為古城營造了渾厚而帶有神秘色彩的文化氛圍。
除此以外,城內還有文廟、淨聖庵、天主堂、火神樓、柳樹井、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舊址以及正在修復或重建中的道台衙門、學署、武廟、中天樓等景點。
閬中古城位於閬中市城區南側,中國AAAA風景旅遊區,素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稱。
閬中古城是閬中的歷史城區,也是四川省唯一完整保存下來的古城(而非古鎮),與山西平遙、雲南麗江、安徽歙縣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

凌雲山

主要景點:
四相五行
凌雲山景區內自然景觀奇特、風水文化厚重,逼真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四山與中國古代風水天文所稱的『四相五行』玄機契合。
三清殿
三清殿是道教標誌性建築,因內塑有道家三清真人而得名。三清殿右側湖面聳立的一塊巨石上刻有明朝太極宗師張三豐游凌雲山所詠詩句:“蜀山靈秀屬凌雲,水木清華遠俗氛。九鼎煙中鸞鳳嘯,仙音不與世間聞”。
凌雲山天然睡佛
遙望凌雲山白山、馬岩山方向,是由山脊綿延而成的兩尊天然睡佛,白山睡佛長約2公里,馬岩山睡佛長約1.5公里,逶迤相連,頭北腳南,相傳為佛陀顯化而成,方位與釋伽佛祖當年圓寂方向一致。比之樂山睡佛,更為神態安祥,唐宋以來高僧大德常在兩睡佛頭部建有廟宇參禪悟道。
凌雲大佛
凌雲湖邊,接引廣場盡頭,依馬尾坡峭壁鑿造而成的石窟大佛,就是凌雲大佛,是凌雲山最著名的景觀。佛像高99米,比“世界第一大佛”靈山大佛高出11米,可以說佛是一座山,山即一尊佛。
釋伽牟尼涅磐石窟
石窟全長72米,為世界最長石刻藝術像,雕刻內容為釋伽佛祖圓寂的故事,由三部份組成:左邊是釋伽牟尼涅磐,進入最高不生不滅境界;中間是一株巨大的菩提樹連通上下窟沿,樹葉點綴整個畫面;右邊是釋伽佛祖八大弟子虔心稱頌師傅經過三個解脫門。
觀音三十二化身石窟藝術像
每一個化身就是一個經典的佛經故事,她的主體是圓融清淨寶覺觀音,應眾生機緣有32化身,每一尊石刻像高3-5米,體態豐盈,雍容典雅,頗有盛唐遺風。
五百羅漢石刻藝術像
分布於朱雀山南側,窟高3-5米,像高2-4米。眾羅漢各自獨立,又相互照應,動靜交融,渾然一體。有的顯出嚴厲而又慈悲的性格;有的透著聖潔和智慧;有的風神浪漫;有的神態安祥;有的樸實可愛;有的內蘊深沉;有的哭笑不得。
白山寺
白山可以說是一座奇山:在凌雲山望白山、馬岩山似兩尊睡佛;在白山湖上觀如兩頭雄獅;在朱雀山下觀白山恰似一個側面人像,正是“步移景換”。白山寺距今1800餘年歷史,周邊及頂上建有大小寺廟數座,香火旺盛,民間傳頌謂“小西天”,現存漢、唐、宋古岩墓、舍利塔、碑刻三十餘處。白山寺三面均為懸崖,在崖壁上,密布著一排排古石崖墓群,舍利塔,考證為漢唐以來,歷代高僧大德圓寂禪定之淨地。
馬岩山石窟藝術城
馬岩山曾經是白山香火最旺,廟宇最雄偉、密集的地方。在馬岩山北面的峭岩上雕刻有氣勢恢宏的石窟藝術像,窟高9-20米,像高7-16米,分別為東方三聖石窟藝術像、西方三聖石窟藝術像、金光如來石窟藝術像、化光如來石窟藝術像、騎獅的文殊菩薩、騎象的普賢菩薩、手持錫杖蓮花的出家之僧地藏菩薩以及觀音菩薩石窟藝術像等

巴巴寺

巴巴寺,又名“久照亭”,是伊斯蘭教嘎德耶教門穆斯林的聖地,位於閬中市城區東北郊蟠龍山南麓。巴巴,即阿拉伯語“祖先”之意。
康熙年間,沙烏地阿拉伯麥加城穆斯林華哲·阿卜杜拉希在閬中傳授伊斯蘭教時去世,安葬於此並建寺,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巴巴寺由山門、照壁、牌坊、大殿、花廳、井亭和園林組成,是國內少有的伊斯蘭建築群,以其清幽雅秀、小巧奇絕、精工富麗的建築藝術,吸引著四方遊客。
寺門輝煌肅穆,亭角翹舉,赭柱青門。進寺門就能見到建於清乾隆年間磚雕水磨照壁,長約10米,高約6米,壁身飾有浮雕、圓雕、鏤空雕的花卉、林木、竹菊和山水亭閣,堪稱一絕,雖歷經300餘年風雨,仍完好無損。大殿為寺內主體建築,即阿卜杜拉希的墓室。墓室非常特別,墓棺懸於室內水井(泉眼)之上。門窗、棟壁、頂楣雕琢精美、彩繪貼金。大殿後為花廳,辟有畫堂,藏有許多碑匾字畫,多為明清大家書畫。寺院內外綠樹環繞,古木參天,竹、柏、楹、桂將寺院掩映在翠綠之中。
經教民規定,巴巴寺由河州、漢中等地派阿訇輪流守護,已歷300餘年。每逢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常有川、陝、甘、青、寧等地的穆斯林前來朝拜

白雲山

白雲山位於南充蓬安縣羅家鎮東8公里處,是南充市最大的森林公園,有“郡南古剎時代遠,林海歲月長”之說。
白雲山有2山33峰、2溝26灣,其間溝壑縱橫、峰巒疊嶂,古寨、古門、古牆依舊。林內灌木從生、喬木高大挺拔;人參、靈芝各種天然藥材點綴其間;畫眉、白鶴翻飛樹梢;狐狸野兔神出鬼沒;一年四季繁花似錦。山中白雲姑娘、公主石、玉兔嶺栩栩如生;來蘇寺、望蘇亭讓人追憶懷念詞聖蘇軾;相如石下文君井更是甘泉四溢;林中小道寧靜致遠;童話般的木屋星羅棋布。
千年綢都
景區有泉水15處、湖泊19處,溪水長流,瀑布飛濺。這裡還有多變的天象景觀,四季早晚都不同。
白雲山避暑山莊劃四個旅遊小區;在峨立灣小區,沿石梯慢步頂峰,再登觀景亭,百里風光盡收眼底;駐足白雲湖小區,只見幽幽林木與白雲湖水交相輝映,園林式的景致風味別俱;興游楊柳溝小區,從山莊制高點到苗輔灣下溝,經牛石、懸石柏、楊柳湖、映翠亭、捉蟹溝、蛤蟆望天石、鱷魚石、母牛生仔、帥印石至顏灣,只見長約兩公里的深溝峽谷,睡臥其間。奇石怪樹,潺潺小溪,可見可聞;穿行觀音岩小區,極目松柏林海,玉泉井、觀音岩、石壁巨匾、夫妻石時隱時現,山區民間風情也可盡情領略。白雲山上林深草密、雲霧繚繞,年平均氣溫僅15℃,是南充市內最大的森林公園,夏天涼爽舒適,是避暑的好去處

陳壽萬卷樓

萬卷樓位於四川省南充市西山風景區,為國家級AAAA風景。景區由安漢城樓、譙公祠、紫雲閣、陳壽讀書台、陳壽舊居、萬卷樓等主體建築構成。景區內綠樹成蔭,人文建築和自然景觀渾然天成。 譙公祠 紀念三國時期蜀漢名臣、蜀中大儒、著名史學家陳壽的老師譙周而修建。為漢魏建築,正殿中央有譙公...展開簡介>> 萬卷樓位於四川省南充市西山風景區,為國家級AAAA風景。景區由安漢城樓、譙公祠、紫雲閣、陳壽讀書台、陳壽舊居、萬卷樓等主體建築構成。景區內綠樹成蔭,人文建築和自然景觀渾然天成。
譙公祠
紀念三國時期蜀漢名臣、蜀中大儒、著名史學家陳壽的老師譙周而修建。為漢魏建築,正殿中央有譙公巨幅畫像,四周壁畫繪其生平事跡,祠後有墓,布局如初,是憑弔先賢和遊覽的勝跡。
陳壽舊居
舊居內模擬了魏晉時期耕讀型家庭的室內陳設,展現了陳壽的家世,陳壽在家鄉27年,勤學敬業,篤志修身的生活情景,刻錄了歷代帝王和歷代文史學家對陳壽的評價,是三國文化尋蹤探源的必攬之所。
萬卷樓
始建於三國蜀漢建興年間(公元222—237年),是陳壽治學之地。古書記載:“南充城西有果山,此處有萬卷傑出”萬卷樓倚岩而建,氣勢恢弘。萬卷樓分三大展館,保存了漢晉以來大量的珍貴史料、文物,景區內的浮雕、壁畫以三國的歷史和故事為背景,栩栩如生。萬卷樓是西晉歷史學家、《三國志》作者陳壽青少年時代讀書治學的地方,被譽為“三國之源,智慧之旅”的目的地 漢將軍王平墓 漢將軍王平墓位於高坪區永安鄉臨江村鳳凰山,為長方形土冢墓,原有一碑,上書“漢將軍王平之墓”,是南充三國遺蹟旅遊線上的一個
重要景點。
王平,蜀漢後期的北方柱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為蜀漢名將,戰功卓著,深得諸葛亮的器重 金城山-磨兒灘風景區 金城山-磨兒灘風景區,位於高坪區勝觀鎮境內,國家級森林公園。
“森林蒼茫欲滴翠,曲徑幽幽幾度回,恢宏寺廟古風在,尋奇探險莫忘歸”,景區主峰金城山是川北名山,為原天下七十二佛地之一。山上多奇山異水、怪石古景,有九十九峰、三十六泉、四十八洞,歷代人民又在山中修建了不少寺廟宮觀、亭台樓閣。“金城日出”、“金門霧鎖”、“寶蓮晨鐘”、“天女拋紗”是金城山四大奇觀,身臨其境可享受“金城日出彩霞絢、金門鎖霧指不見,天女拋紗天門閉,晨鐘衝破黎明天”的美景。
山頂除有古州、郡、縣城遺址外,還有何公祠、雨華寺,尤以雨華池水清洌,大旱不涸,至今猶存,為山頂一大奇觀。
古寨美景,更以月夜為佳,清康熙年間有詩曾《詠金城山》贊:“一州平坦高無際,先得長空皓月圓。樹影玲瓏斜入幕,山容淺淡半籠煙。風清鳥弄檐前竹,地白人歸鏡里天。逼近星河惟此處,娟娟相對幾經年。”而今,山頂更是果樹成片、花木成園,掩映在綠樹叢中的農家樂的美味素食,吸引著鬧市區的市民和四面八方的遊客。
千年綢都
陡寨門,為通向金需山頂的第一道關隘,寨門右側岩壁鐫刻著明萬曆四十六年功德碑。
金鳳庵殿宇,共三重,大樑上載有乾隆18年墨書題記。
金城寺,建於清康熙四十六年,寺廟順山而建,山門為六排五門,古樸悅目。
南京門,屬景區內“四大奇觀”之一,一道天然石縫,上端被一巨大磐石將峽口牢牢鎖住,下端有兩道石門,一為“南金門”,一為“南京門”。登南京門,可早觀雲海日出,春看漫山杜鵑,夏聽滾滾松濤,秋高氣爽,極目遠眺,嘉陵江蜿延於天際。
打子洞,按照北方石窟寺建造,洞內雕刻了佛、菩薩、弟子、力士百餘尊。
老龍洞,建造於北面懸崖上,僅容單人行走。洞內有泉水流出,落入數十丈溝谷,景致十分壯,還有轎頂山、神仙頂、曬經石等美妙傳說。
景區內磨兒灘水庫,水面1000餘畝,蓄水13億立方米,四周群山起伏,被森林、修竹覆蓋。庫區邊緣及庫內島上都有柑桔果園,春暖花開的時候,芳香沁人;秋高氣爽,果實成熟,一片金黃。庫區內魚類繁多,重量可達百餘斤。
現景區內修建了觀瀑亭、復興亭、望湖亭、游湖長廊等,還有各類遊船供人遊玩。沿河逆流而上,尋幽探奇也是頗有一番樂趣 (哥住金城山下-.-) 錦屏山風景區 錦屏山位於閬中城南郊,壁石面江,山頂東西向,左略平右略突,中間微凹,有如馬鞍,故又名馬鞍山、寶鞍山。每到春日,山上桃花吐紅,李花放白,所以人們也有叫花山的。但總觀山形景物,“花木錯雜似錦,兩峰連列如屏”,故人們最常見的叫法是錦屏山。
錦屏山風光秀麗,歷代都在山上建造樓閣亭榭,有杜工部祠(杜甫祠堂)、閬風亭等。明嘉靖初,保寧知府張思聰更建錦屏書院,內有尊道閣貯藏經史,並建三賢祠祭祀理學家朱熹等,還有臨江樓及三洞六亭。清代黎學錦重建三賢祠,改祀杜甫、司馬光、陸游,並在錦屏山麓建張烈文侯祠,在閬南橋附近,立“張烈文侯故里”碑,紀念抗金名將岳飛女婿閬中人張憲。清代先後建呂祖殿、八仙洞、飛仙樓、白樓、邱祖殿、觀音殿、三賢祠、武侯祠、靜應祠、瞰碧亭、惠泉亭、“天下第一江山”碑等。物換星移,多所替廢。錦屏山景區現主要有六大景點,六樓七亭

八塑像

杜工部祠堂
祠堂依山而築,保持了唐宋古典派肅穆典雅的風格,有入“深山藏古寺”之境。杜甫曾兩次遊歷閬中,留下了大量詩歌。祠堂前廳懸掛著杜甫的《閬山歌》、《閬水歌》為代表的詩詞木刻字畫70多件,大殿正中塑漢白玉“詩聖”像,面北而立,握筆凝神,似正構思新章,為全國一級珍品,兩旁廂房陳列有古文物。
宋烈文侯祠
又稱張憲祠,南宋名將岳飛愛婿,錦屏山下人,與岳飛同遭秦檜陷害,慘死風波亭。祠堂是一座黃色琉璃瓦的四合院,坐西向東,一樓一底,院內塑有張憲像,正堂掛有著名畫家趙蘊玉繪製的張憲畫像,兩側豎立原“昭忠祠”石碑,兩壁掛張憲生平功跡畫圖和詩文對聯。堂下兩廂為武將館,陳列閬中歷代武將畫像,並有文字介紹其生平業績。
觀星樓與落下閎像
落下閎是中國古代著名天文學家,西漢閬中人。在城北蟠龍山建立了我國最早的觀像台,在錦屏山修建了觀星樓,樓前有落下閎青銅像和他所創製的渾儀,頂樓另塑落下閎、任文公父子像,中層塑三國蜀漢周群等祖孫三代像,底層塑晚年定居閬中的袁天罡、李淳風像。他們均為漢、唐時的著名天文學家。
呂祖殿
又名純陽洞,殿內塑呂洞賓像,洞門西側掛有長聯,相傳為呂洞賓與張三豐聯句。殿前為飛仙樓,雙層吊腳於峭岩之上。殿頂為層樓疊翼,爬壁而上,上臨雲天。
碑林
收藏著古代名人墨跡260多件,精工鐫刻於碑石之上,大者逾丈,小者盈尺。三國蜀漢猛將張飛親筆書寫的隸字“漢將軍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合八蒙山立馬勒銘”碑,屹立於碑林中央。兩則為杜甫的“詩篇”,張善子的“虎”,吳道子的“觀音”,鄭板橋的“竹”,此四者,被譽為碑林“四寶”。此外重要碑刻還有馬德昭的“魁星點斗”、“重修臨江樓碑記”、“黎學錦重修錦屏山記及錦屏全圖”等,不但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還有地方歷史文化的重要研究價值。
八仙洞
此處樹冠如華蓋翠幡,蔭鋪達數畝地。懸崖一棵參天老樹,上掛一銅鐘隨風作響。相傳八仙之一的呂洞賓,舉士不第,浪跡江湖,曾於此修道。八仙洞內深7丈余,高寬5丈余,八神仙排排端座。唐代著名星相學家袁天綱曾在此壁題下“此山磨滅,英靈乃絕”八個大字。站在八仙洞前俯瞰,嘉陵江繞流如帶,古城樓台掩映,閬中全景盡收眼底。在八仙洞下,有一行草書詩碑,名“純陽瓜皮詩”,傳說呂洞賓到錦屏山訪道友嚴君平不遇,便用瓜汁作墨,瓜皮當筆,題詩於壁。不料字跡不滅,成為奇蹟,故刻碑特作紀念 升鐘風景區 升鐘風景區以升鐘水庫大壩和庫區為主要風景,位於南部縣西北部,相接於劍門蜀道。升鐘庫區橫跨南部、閬中、劍門三縣/市,水面最寬處達3000餘米,是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一座水庫。其間碧波蕩漾,小島星羅其中,西岸山巒疊翠,峽谷縱橫,享有“峨眉青城遜升鐘”之譽。
千年綢都

重要景觀

水庫大壩
壩高79米,長350米,頂寬12米,可容四部卡車並列通行。整個大壩建築風格特異,氣勢宏偉,十分壯觀。
碧波仙島
規劃在庫區中段,200多畝的群島上修建了異國風情園、各類度假小舍、豪華別墅、水上樂園、湖濱浴場等設施,與現有果樹公園融為一體。
神壩磚塔
1864年建,高14米,為七層六角形仿木結構浮雕磚塔,有207幅民族氣息濃郁的人物及琴劍、書棋等浮雕,造型精美。
李封觀及皇娘墳
皇娘墳為蜀漢李特之妻羅氏之墓。李特在謹惠帝末年,領導饑民30萬起義,其子李雄於公元306年取成都正式稱帝,封羅氏為皇太后,尊父李特為景皇帝,羅氏死後,葬於家鄉豐峰,改稱“李封”。1307年,在羅氏墓前的封土上修了一座廟宇,名為豐峰觀,又名“李封觀”,至今尚存。 宋代白塔 宋代白塔,又名“無量寶塔”,建於北宋建隆年間(公元960年),距今已逾千年。座落在南充市高坪區城西鶴鳴山風景區,位於嘉陵江大橋西端,為“充城八景”之一——“白塔晨鐘”,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特色
白塔高37.1米,為十三層仿木密檐式磚塔,塔呈方形。其造型獨特,工藝精湛,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價值。
白塔塔基由條石砌成,四周雕龍麟圖案。
塔身青磚壘成,為樓閣式斗拱建築,四周全裱糊白灰,柱、枋及斗拱全施土黃色染料,陽光照耀下尤為鮮艷奪目。東面第十層外題有“建隆萬壽之塔”六字,二至十層外壁砌有小龕,每層十二柱,下四層磚砌環繞而上,從第五層開始,僅能容一人攀援至頂。塔上仿古“白塔晨鐘”意境掛有鈴鐺,晨風吹拂,有如天籟之聲

太蓬山

何處飛來海上山,兩蓬高峙白雲間”,太蓬山位於營山縣境內,曾是川北佛教聖地,早在一千多年前唐昭宗年間,即建有“太蓬寺”三重大殿,香火鼎盛,被譽為“太蓬仙跡”,現列營山縣十景之首。
太蓬山有大太蓬和小太蓬之分,有12峰、3個遊覽區、32個景點,以朝陽洞、透明岩和天子讀書台最為有名。
從東門沿石梯小道而上,“紫氣東來”四個大字迎面而立。此處可聞松濤,可觀松影,迴廊曲徑,洞府迭出。千佛岩為唐代中期鐫刻的密宗摩崖造像,雕刻技藝精湛,佛像排列整齊,神態各異,栩栩如生,達數百尊之多。透明岩,孔穴相連,故又稱“穿岩洞”,又因隋代爾朱真人在此棲身,修道煉丹,又叫“棲身岩”。秀士岩,東晉流民起義領袖李特幼時讀書處,俗名“天子讀書”,岩下有石床、石桌凳,環境悠然。經透明岩向東行,傳說是12真人成仙之處。透明岩以西數里,有一舍猁塔,為太蓬寺方丈慧性智公墓地,建於清鹹豐四年,七級六方的石塔上刻有27幅浮雕,有手持吉祥果的沙彌,有打“蓮花落”的藝人,有飛禽走獸,千姿百態。登太蓬山極目遠眺,十二峰歷歷在目,山下有消水河蜿蜒南去,水面可行舟楫。
太蓬山現存有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物。唐至民國石刻題記39處六十餘幅,石刻面積達兩百餘平方米。內容有佛教經典、造像碑記、遊客題記、史實辨誤碑等,其中最珍貴的是唐代的《安祿山石刻》,早在宋代就引起人們關注。此石刻成為目前我國乃至世界研究貴妃終老之地的唯一史證。

滕王閣

滕王閣是一座唐代風格的歇山式雙垂檐屋頂建築,同時建築的還有玉台觀,清代以來合稱滕王閣。登樓南眺,錦屏之秀、蟠龍之奇、傘蓋之麗,遠山近水,盡收眼底。唐代詩聖杜甫兩次旅居閬中,多次登臨滕王閣賦詩抒懷,在《滕王亭子》、《玉台山》等名篇中,留下了“君王台榭枕巴山,萬丈丹梯尚可攀,春日鶯啼修竹里,佩家犬吠白雲間”的佳句。
千年綢都
由閣後上行即玉台觀,有傍崖長廊、摩崖石刻及石洞,其中頤神、慈氏二洞為古洞,是道家修煉的地方,洞內有南宋人題記,洞外有明邵元善的行書——杜甫《滕王亭子》、楊瞻的頤神古洞詩四首。玉台觀前有張飛銅像一尊,躍馬持戈,俯視山下漢城遺址。
特別的是,閣前石階下有一座唐代舍利塔,四方形塔基,四瓣梅花形須彌座,塔身呈魚狀,正中有一個船形佛龕,裡面刻有一座佛像,塔高8米,建造於公元4世紀,早於滕王閣200多年,保存完好。據研究,此塔為七級浮屠,原為三座,現僅存一座。
滕王閣位於閬中市城北玉台山腰,距城區3.5公里。閬中滕王閣與南昌滕王閣一樣,是唐高祖李淵第22子滕王李元嬰建造,杜甫曾極贊滕王閣風光“清江錦石傷心麗,嫩蕊濃花滿目斑”。

西山風景區

西山風景區位於南充順慶區城西郊,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面積8平方公里,由舞鳳山、人頭山、官寶山、棲樂山、火鳳山、馬鞍山、插旗山等山體構成,宛如一道綠色屏障,環抱市區西面。西河從山腳緩緩流過,形成山水相接、林木蔥鬱的良好自然景觀,素有“西山秀色”之美譽。
西山為南充著名風景名勝之地,不但有謝自然飛天的美麗傳說,南充人歷來還有“三月三游西山”之盛舉。南充古八景就有三景於此:“金泉夜月”、“果山秋色”、“棲樂靈池”。
“金泉夜月”傳為袁天綱化金釵為水而成;“果山秋色”曾以黃果滿山、刺槐林金秋送爽而著稱;“棲樂靈池”雖在山上,但不管如何乾旱,此池清水滿盈不涸,時人以池水濁清而判氣象。
西山集中了漢代以來的大量文物古蹟,唐代女詩人薛濤、宋代大詩人陸游等都曾旅居南充,賦詩盛讚西山美景。
西山風景區集自然生態、三國文化、川北風情於一體,景區規劃由六個景區和一條西河風景線組成。
1、舞鳳山景區以道教廟觀為主——文昌宮。
2、棲樂山風景區是西山風景區的中心,主峰上有棲樂寺、順瀘起義南充保衛戰總指揮部遺址;山腰有“棲霞洞”、任翰《讀易記》、詩至雙絕的黃輝手跡“飛仙洞”、摩崖石刻、太師墳、紫霞廊亭、棲樂古寨及東漢崖墓九十九孔;北坡有西山修院、誥命夫人墓等;南坡建有“南充革命烈士紀念館”、碑林等。
3、官寶山風景區為療養區,擬建度假村療養院。
4、火鳳山風景區以林木、果樹、桂花為主,上有“陳於陛墓”,下有柳林酒家,還有“放翁亭”等。
5、果山景區有牌坊灣、徐占彪禪道碑建築群、賽去台文物區及甘露寺、會仙橋、玉皇宮等。
6、萬卷樓景區主體為萬卷樓、玉屏文化活動中心、三國文化活動中心、三國別墅。上有張獻忠駐紮驍騎營的遺址,下有西河風景線,景色宜人,還有明代西橋及革命烈士紀念園等景點。

張瀾紀念室

張瀾紀念室位於南充建華職業中學內,紀念室正門前左側塑有張瀾先生半身像,正門門楣上方懸掛著胡耀邦親筆題寫的“張瀾紀念室”匾額。生活臥室基本按原樣布置。其它展室展出了近百件展品和200餘幅全國書畫名家紀念張瀾先生的作品,其中包括張瀾先生80高壽時毛澤東、朱德的祝詞和張瀾生前的照片、部分著作等。
張瀾,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主席

琳琅山景區

朱德故居紀念館位於儀隴縣馬鞍鎮琳琅山下,有朱德紀念館、朱德故居等13處朱德紀念處,屬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紅色旅遊經典。
主要景點:
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
紀念館座北朝南,陳列朱德元帥在辛亥革命、雲南起義、北伐戰爭、南昌起義、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八年解放戰爭和社會主義時期的生平事跡及文物。圖片豐富、史料翔實,展示了朱德元帥偉大的一生。
朱德故居
始建於清代嘉慶末年(公元1820年),是朱家先輩從廣東入川的第二住地,至今已有180多年的歷史。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土木結構房屋,典型的川北農家小院。朱總9歲開始在這裡住了整整14年,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代。
千年綢都
雙柏樹
在朱德同志故居東側的草坪上,有兩株合圍粗的柏樹,樹幹胸圍約兩米,高約20多米,枝葉繁茂,古樸蒼勁。朱德年少時常在這兩株柏樹間橫綁一根木棒,在上面練習翻單槓,以此來強身健體。人們稱它“雙柏樹”。
朱德誕生地
朱德誕生地位於琳琅水庫旁的李家灣。這裡本是丁姓地主廢棄的一座糧倉,當年朱德祖父朱幫俊佃租了地主丁邱川的80挑田地,並租下了右側的房屋做住房。1886年12月1日,朱德就在這裡誕生。朱德9歲時丁姓地主逼租退佃,全家被迫搬離此地。
朱德父母故居
位於馬鞍鎮琳琅山尾端,四合院中式大瓦房。正堂門楣上懸掛著“人民之光”的金字黑漆大匾,是1950年春,中共川北委員會為慰問朱德總司令合家親屬所贈。
藥鋪埡私塾
位於馬鞍鎮琳琅山的西北埡口。清末,朱氏宗族先在此開設中藥鋪。光緒十八年(1892年),藥鋪埡主人朱世秦應族人重託,增辦了私塾,六歲的朱德便由琳琅山頂的丁家花園私塾轉學到此讀書。當年朱德跟學友一起在私塾左側栽植了一株香樟樹,現在仍枝繁葉茂。
席家砭私塾
距馬鞍老街東南角約半里多,是清鹹豐、同治年間當地一位懷才不遇、久試未中的寒士席聘三在家創辦的學館。因該地名席家砭,鄉人便稱之為“席家砭私塾”。1896年,朱德來到離家十餘里的這所私塾讀書。
朱德生母鐘太夫人墓
位於馬鞍鎮琳琅村一社的轎頂山西南許家嘴叢冢中。鐘太夫人去世後,本應葬入朱世林墓右墓室,但經歷過抄墳之禍的鐘老夫人,害怕墳墓被挖,臨死前告知兒女自己不願葬到已修好的“山”中,而要葬在許家嘴上。後代依言下葬,只用麻條石砌墳,不立墓碑。1986年由朱氏後人補刻了墓碑,2003年、2006年經過了兩次維修、擴建。
朱德生父朱世林墓
位於景區內鐘家灣。坐西向東,正面對著的是轎頂包,正面有仿木牌樓形式的石坊,上面以高浮雕手法鐫刻了先祖靈位、“二十四孝”人物故事及花草走曾圖案,墓門兩側刻了兩軀披甲執戈的門衛武士像,兩孔墓室門首鑲嵌著墓碑,左側墓碑刻有墓主朱世林的墓志銘,上面記述了朱世林的家世,並敘及朱德在護國、護法戰爭中的豐功偉績,右墓碑空無字跡,是備作朱德生母鐘氏以後逝世安葬再補刻墓誌的,但因受國民黨的迫害未葬入穴內,1958年朱德胞弟逝世後入葬此墓穴。
朱德故里碑
位於馬鞍老街西北角場頭小山樑上,1949年冬,馬鞍場人民為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抵達儀隴,解放朱德家鄉,表達對朱老總的崇敬和自豪之情而立。
琳琅山
位於馬鞍西2公里處,青松翠柏,林密草茂,四季蔥蘢,從山頂分出五個整齊的小山脊從五個方向下延伸,形成5個稜角。從空中俯瞰,極似顆“五角星”。山頂上原有清代秀才丁紹鴻修建的花園。朱德少年讀書處藥鋪埡國小與朱德誕生地均位於琳琅山腳。
琳琅井
1900年夏天朱德親手挖掘的一口小土井,後人取名為“琳琅井”。
四方田
位於朱德故居前,是朱家唯一的祖業田,因外形接近方形,人們便稱之為四方田。朱德少年時常在這田裡勞作、養魚。
丁氏莊園(又名丁家大院)
位於朱德父母故居東南轎頂山下。始建於民國元年,內有花園、天井、炮樓,外有護城河圍繞莊園。整個建築中西合璧,院內門庭對稱,雕梁畫檐,樓閣亭榭布局雅致,結構巧妙,土牆高築達10米,是典型的川北客家建築,稱為“川北客家第一大地主莊園”。
朱德紀念園
位於儀隴縣金城鎮,第一階為朱德生平簡介,第二階為功勳坊,第三階為朱德元帥銅像廣場,銅像基座正面刻著江澤民題寫的“朱德元帥”四個大字,背面為康克清撰寫的碑文,第四階陳列室,生動地再現了朱德元帥的豐功偉績,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千年綢都一坊

南充“千年綢都第一坊”將再現南方絲綢之路。
南充“千年綢都第一坊”分為養生文化體驗區、蠶桑文化體驗區、絲綢文化體驗區、沿江觀賞區及南方絲綢之路遊覽線。
3月31日,在“千年綢都第一坊”詳規評審會上,掀開蓋頭的“千年綢都第一坊” 詳規以5個功能區詮釋綢都的“千年”和“第一坊”概念。其中最為專家學者們看好的當數南方絲綢之路的創意設計。
千年綢都
五個功能區分別為以養生坊為代表的養生文化體驗區,以天蠶部落為代表的蠶桑文化體驗區,以天絲古館、果州繡房為代表的絲綢文化體驗區,沿江觀賞區及南方絲綢之路遊覽線。
據了解,南充絲綢早在唐代就聞名全國,成為宮庭貢品,以其精湛的織造技藝享譽中外。南充絲綢經成都、樂山、宜賓、昭通、曲靖、昆明出口到境外的緬甸、印度、伊朗、沙烏地阿拉伯、非洲等國家和地區。這條古老的商道,山高水險,途經中國西南大部分地區,留下了許多文化遺蹟,被譽為南方絲綢之路。“千年綢都第一坊”詳規設計的南方絲綢之路,是一條水上遊覽線和南方絲綢之路及文化體驗之旅遊路線。遊人通過這條游線不僅可以領略各民居建築的人文氣息,也可以體驗南方絲綢之路的滄桑和興衰。

養生文化體驗區主要設立蠶桑科研所或科技活動中心,並附以廣場,引入水景等,以擴大公共活動交流空間,兼具休閒療養、觀光接待等多重功能;蠶桑文化體驗區,以張家院子為遊覽主線,設計有蠶神柱、祭蠶台及雕塑小品等,為人們講述天蠶部落的史話;絲綢文化體驗區包括天絲古館和果州繡坊等,體現蠶、繭及絲綢文化,展示絲、綢、綾等文化情結;沿江觀賞區,兩處碼頭間設立棧道,通過嘉陵蠶渡、親水平台、廊、榭、拱橋等組成一條沿江風光遊覽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