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番音樂(茶亭十番音樂),福建省福州市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番音樂(茶亭十番音樂)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福建省福州市
十番音樂(茶亭十番音樂),福建省福州市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十番音樂(茶亭十番音樂),福建省福州市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歷史淵源茶亭十番音樂發源於福州市台江區的茶亭街。據清乾隆年間鄭洛英《恥虛齋詩抄》中的《榕城之夕竹枝詞》記述:“閩山廟裡夜入繁,閩山廟外月當門。檳榔...
十番音樂(閩西客家十番音樂),福建省龍巖市、福州市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閩西客家十番音樂,又稱“十班”“客家十歡”“打十般”“十樣景”“集歡”“吹五對”“國樂””等,因樂隊演奏二胡、吊規、椰胡、板胡、月琴、三弦、揚琴、琵琶、竹笛、嗩吶等管弦樂器及板、堂鼓、堂鑼、小鈸、碰鈴...
佛山十番是民間器樂曲種,屬鑼鼓音樂,主要分布於佛山市舊城區(佛山古鎮)及其周邊地區。據老藝人口傳,佛山十番約於200年前由安徽、江浙一帶傳入。原有鑼鼓合奏的“素十番”和絲竹鑼鼓合奏的“混十番”兩種形式,現僅存“素十番”,與蘇南十番鑼鼓關係密切。蘇南十番鑼鼓保留有元代南北曲曲牌,故就歷史淵源來...
十番音樂(遂昌崑曲十番),流行於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遂昌崑曲十番是流行於遂昌民間的一種器樂演奏形式,它以多種樂器組合,輪番演奏多個曲調。它的演奏不與戲劇發生關係,也不作唱腔和動作上的伴奏,一般用於春節燈會和迎神廟會的排街遊行,或節日聚會、喜慶堂會等演奏。2008...
南平十番音樂於清末傳入延平樟湖。1990年由樟湖溪口傳入南平,後風行延平區各個鄉鎮。十番音樂是由十種樂器,即:浪串鼓、大鑼、小鑼、大撥、小撥、小鎖吶、笛子、二胡、三弦、斗卷十種樂器組成的合奏曲。2011年12月14日,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申報的“十番音樂”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級名錄擴展...
十番音樂 擴展(邵伯鑼鼓小牌子),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傳統音樂類項目 。歷史淵源 流傳於江蘇省江都市邵伯鎮的邵伯鑼鼓小牌子是蘇中地區獨具特色的民間器樂形式,它起源於明代,成形於清代,發展於民國,繁盛於新中國成立初期,具有較為長久的發展歷史。 文化特徵 邵伯鑼鼓小牌子吸收了道教音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省音樂工作組得到台江區茶亭"聽月樓"十番班社珍藏的清鹹豐七年(1857年)的樂譜,這個樂譜與現在的十番樂譜一樣。十番音樂輕鬆活潑、節奏感強,音律和諧、悅耳動聽。流行於福州、閩侯、福清、長樂、連江、羅源、閩清、永泰、平潭、霞浦、福安、柘榮、福鼎、寧德、古田以及南平等縣市,還曾...
十番音樂(辛莊十番音樂),江蘇省常熟市傳統音樂,江蘇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十番音樂在明末清初盛行於蘇州,演奏者主要為以演唱崑曲為主的堂名班社。辛莊堂名興盛於清末民初,當時辛莊鎮境內有春和堂、宣和堂、福和堂、中和堂、鴻福堂、繡和堂、合繡堂等,其服務對象為喜慶、做壽、喬遷、待神、開張、掛牌...
福州市台江區茶亭十番音樂研究會 福州市台江區茶亭十番音樂研究會是2016年10月19日登記成立的社會團體。註冊地址 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區同德路2號古田會館。業務範圍 收集整理茶亭十番音樂曲譜、樂器等資料;訓練、表演、交流茶亭十番音樂;開展中國傳統音樂進校園、社區活動;開展海內外茶亭十番音樂演出交流活動。
張鴻雁 張鴻雁,茶亭十番音樂傳承人。2021年,茶亭十番音樂傳承人張鴻雁被正式確認為第五批省級非遺傳承人。
李德忠 李德忠,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十番音樂(閩西客家十番音樂)市級代表性傳承人。人物榮譽 2019年11月,李德忠入選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候選名單。
由於茶館眾多,因而人們便把這一段街面叫做“茶亭街”。後來隨著城市的拓展,道路的開闢,交通工具的發展、更新,步行跑路的日見減少,茶館生意逐漸蕭條,以至倒閉,茶亭之名卻延用至今。十番音樂 福州茶亭十番音樂發源於福州市台江區的茶亭街。它位於台江區的北部,是福州城有名的手工藝街。據清乾隆年間鄭洛英詩集...
《蘇南十番音樂研究:樂班、樂族、樂體歷史流變考論》是2020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蘇南十番音樂研究:樂班、樂族、樂體歷史流變考論》主要內容包括蘇南十番音樂樂班體制的由來與流變,蘇南十番音樂家族系統的生成與衍化,蘇南十番音樂體式結構的本源與創化,現存部分傳承譜本與曲目的考釋。圖書...
逗管最初用於福州茶亭十番音樂,經過老藝人吸收到了伬唱、閩劇等福州民間音樂中來,在閩劇的逗腔上套用廣泛。逗管的構造 逗管的構造簡單,外形如同一隻毛筆。總長37.5厘米左右,正面開有七孔,無需貼膜。由“竹管”、“叫子”、“手指”、“喇叭嘴”四部分組成。“竹管”長約30厘米,是逗管的主體部分;“叫子...
民國11年(1922年),福州茶亭“鶴鳴皋”班赴香港,為慶賀英國女王加冕演出。民國20年農曆三月廿五,“三聽月樓”班赴港及新加坡演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省音樂工作組得到台江區茶亭“聽月樓”十番班社珍藏的清鹹豐七年(1857年)的樂譜,這個樂譜與現在的十番樂譜一樣。十番音樂流行於福州、閩侯、福清、長樂、...
多用於閩劇伴奏和福建民間器樂合奏“福州茶亭十番音樂”、泉州籠吹、“漳州南詞”、“台灣十全腔”等福建民間音樂。同時也是福州語十邑地區以及延平、寧德、閩中南、台灣等地迎神賽會、鑼鼓競鬥等民間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樂器,是真正獨具閩越特色的樂器。狼串的歷史 公元10世紀末的北宋時期,始有杖鼓之名,並用於...
陳英木,男,漢族,1933年7月9日出生,福建福州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茶亭十番音樂代表性傳承人。人物經歷 陳英木,師從父親陳海官學習十番音樂,15歲便隨“三聽月樓”樂社在福州市郊一帶參加演奏活動。經過多年的藝術磨礪,擅長椰胡、逗管、狼串、清鼓等多種樂器。能準確掌握各種樂器的演奏技巧,...
福建民間傳統打擊樂器,與朝鮮長鼓、壯族蜂鼓一樣都是中國古代細腰鼓類樂器的遺存。多用與閩劇伴奏和福建民間器樂合奏“籠吹”、“福州茶亭十番音樂”、“漳州南詞”“十全腔”等其他福建民間音樂。狼串即指細腰鼓,福建籍古代音樂家陳暘所著的《樂書》卷一百三十七說:“腰鼓之制,大者瓦,小者木,皆廣首纖腹...
多用於閩劇伴奏和福建民間器樂合奏“福州茶亭十番音樂”、泉州籠吹、“漳州南詞”、“台灣十全腔”等福建民間音樂。同時也是福州語十邑地區以及延平、寧德、閩中南、台灣等地迎神賽會、鑼鼓競鬥等民間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樂器,是真正獨具閩越特色的樂器。狼帳的歷史 公元10世紀末的北宋時期,始有杖鼓之名,並用於...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中收藏椰胡多支,其中一支長厘米、琴頭平頂的椰胡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音域特點 椰胡音域約兩個八度。音色柔和淳厚,富有地方色彩,椰胡也用於民間傳統樂種廣東音樂、潮州大鑼鼓、福州茶亭十番音樂、閩劇、閩南十音、福建龍巖靜板音樂和永定、上杭等地的十班...
李華政 李華政,福州茶亭十番傳承人。忠實繼承了十番音樂民間藝人演奏特色,結合傳統錄音資料,在盡力保持其原有風貌特色基礎上,致力於傳授十番技藝。並且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嘗試創新十番音樂,使其適應當今社會文化需要。所創作的十番音樂在各大的比賽中均獲得了不俗的成績。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福州市台江區文化館獲得“十番音樂(茶亭十番音樂)項目”保護單位資格。2019年11月12日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福州市台江區文化館獲得“十番音樂(茶亭十番音樂)”保護單位資格。2022年3月4日,福建省文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