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孫中山先生曾經這樣評價過南京:“南京為中國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鐘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誠難覓如此佳境也。”
歷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禍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度不凡的風水佳境,過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災,但亦屢屢從瓦礫荒煙中重整繁華。且在中原被異族所占領,漢民族即將遭受滅頂之災時,通常
漢民族都會選擇南京休養生息,立志北伐,恢復
華夏。大明、民國二次北伐成功;
東晉、蕭梁、劉宋三番北伐功敗垂成。
南宋初立,群臣皆議以
建康為都以顯匡復中原之圖,惜宋高宗無意北伐而定行在於
杭州,但迫於輿論仍定
金陵為行都。
太平天國以南京為都,也以驅除異族統治為動員基礎和合法性之一。所以南京被視為漢族的復興之地,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價值。故
朱偰先生在比較了
長安、
洛陽、
金陵、
燕京四大古都後,言“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
南京一帶在100萬年至12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35至60多萬年前就有猿人在南京地域生活,湯山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了
南京猿人化石,是截至2010年已發現最早的南京的人類生活遺蹟。
南京猿人化石的出土,是中國古人類研究及舊石器時代考古領域具有世界意義的重大發現。同一化石點發現兩個人種,全世界只有南京一處。這不僅讓“
南京猿人洞”成了全球唯一的同一化石點發現兩個人種的地方,也為人類多地起源論提供了有力依據,中國人並非起源於非洲。
約7000-8000年前,出現了以
北陰陽營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原始村落,
棲霞地區已有先民創造農業文明。在市中心的
鼓樓崗北陰陽營、
江寧區陶吳鄉咎廟等地,發現200多處6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出土大量的陶器和石、骨製成的生活用具。3000年前,相當於中原的商周之際,
秦淮河流域出現了密集的原始聚落,被稱為
湖熟文化。春秋戰國時,在這些聚落的基礎上形成了南京地區最早的城邑。
3100年前,南京是西周周章的封地。周靈王元年(公元前571年),楚國在今
六合區已設有
棠邑,置棠邑大夫,是南京有歷史記載的最早的地方建置,也是南京建城的開始,至2016年已有2587年。[29]春秋末年,吳王夫差在今朝天宮一帶築
冶城,開辦冶鑄銅器的手工業作坊。周元王四年,越國滅吳後,范蠡在今
中華門外的
長乾里築越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於
石頭城築
金陵邑,金陵之名源於此。
六朝時期的
建康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達百萬,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經濟發達,文化繁盛,衣冠南渡使
漢民族在南京保存了華夏文化之正朔。六朝南京城和羅馬城並稱為“世界古典文明兩大中心”,以建康為代表的
南朝文化,在人類歷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因此南京在“四大古都”中具有鮮明的特色。
六朝
建康城是中國傳統禮教制度與自然完美結合的典範,中國古代都城的傑出代表,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首開都城中軸對稱布局的先例,其平面布局、建築形制對後世影響深遠,並深刻影響到東亞各國。六朝皇宮
台城,宮殿壯麗巍峨,殿閣崇偉,為北魏都城以及東亞各國爭相效仿,上承秦漢下啟隋唐,深遠影響了後世都城建設的形制。
隋唐兩代,南京受到北方刻意貶抑,但地理上的優勢使這一地區的經濟、文化不斷發展強大。
李白、
劉禹錫、
杜牧、
李商隱等大詩人都在這裡生活、遊覽過。
唐亡後,
南唐定都金陵,並擴建城邑。北方中國戰火不斷,而自
楊吳始,70多年境內沒有發生大的戰爭。
秦淮河兩岸集市興隆,商賈雲集。經濟繁榮伴隨著文化的發達,詩詞、書畫都開一代之風。
宋元時期的金陵依然保持南唐的城市規模,作為東南地區的經濟重鎮而聞名。著名的北宋政治家
王安石曾3次以宰相之位擔任江寧知府,並定居、終老在這裡。1129年,宋高宗趙構改江寧府為
建康府,作為行都,為江南東路首府。紹興八年定建康為
留都。南宋名將岳飛曾在南郊的
牛首山一帶大敗金兵,並有
抗金故壘遺存。
元代時改為
集慶路,城內設有東、西織染局,組織絲織品大量生產,專業工匠有6000多戶,
南京雲錦成為元代皇家御用品,逐漸成為江南地區紡織業中心。
1356年,
朱元璋攻占集慶,改為
應天府。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南京為京師,南京成為中國的
政治、
經濟、
文化中心,迎來歷史上的第二次高峰。
明初京師總人口約70萬人,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修造歷時達27年的
南京明城牆,是世界上第一大城垣。雞籠山麓的
國子監學生多達近萬人,還有
日本、
朝鮮等國的留學生在此學習。
1402年,朱棣發動
靖難之役奪
建文帝帝位,19年後遷都北平,將南京改為留都,設
南京六部等機構。明代中葉,南京城人口達120萬,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
首都。終明一朝,南京一直是南方乃至全國的
政治、
經濟、
文化中心。
1645年滿清入關,攻陷南京後遂即廢除國都地位,改
應天府為
江寧府,成為
江南省省府。南京成為統轄江蘇(含上海)、安徽和江西三省軍民政務的
兩江總督駐地。在經濟方面南京具有相當的重要性,清廷在南京設立規模龐大的
江寧織造府,生產供應皇家需求的絲織品。
1842年鴉片戰爭戰敗後,清政府於1842年在南京
下關江面英國軍艦“康華麗”號上籤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南京條約》,拉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帷幕。1853年,太平軍攻克南京,建立
太平天國,改稱
天京,建都11年。
1911年12月29日,起義的17省代表在南京選舉
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
中華民國建立。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
1927年3月24日,
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攻克南京。4月18日在南京成立
南京國民政府,定南京為首都,同年置南京
特別市。1930年改為院轄市(
直轄市)。1927年至1937年的十年被稱作“
黃金十年”,期間南京進行大規模的首都建設,奠定了南京現代城市發展的良好基礎。到1937年,南京的城市人口增加到100萬以上,為中國六大城市之一。
1949年4月23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占南京,為建國初全國13個直轄市之一。1952年9月南京與蘇南、蘇北行政區合併,成立江蘇省;11月15日,南京改為省轄市。1953年1月1日,
江蘇省人民政府成立,南京由省轄市改為
江蘇省省會。1994年2月,中央明確南京的行政級別為副省級。
南京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