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無記

十四無記

“無記”是梵語avya^kr!ta的漢譯,指無法敘述或說明的見解。“十四無記”,即指十四個超越經驗認知層次的問題,無法加以敘述或說明,因此佛陀舍置不答。關於十四無記,在《雜阿含經·卷第十六·四○八》、《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四·九六二》和《中阿含經·卷第六十·箭喻經第十》中都有所記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四無記
  • 梵語:avya^kr!ta
  • 釋義:此詞又名十四不可記
  • 出處:《大智度論》卷二
解釋,大智度論,參考資料,

解釋

此詞又名十四不可記、十四難。即:
1、世界恆常存在。(“世有常”)
2、世界不會恆常存在。(“世無常”)
3、世界恆常而又不恆常。(“世亦有常亦無常”)
4、世界非恆常非非恆常。(“世非有常非無常”)
5、世界有邊際。(“世有邊”)
6、世界無邊際。(“世無邊”)
7、世界有邊際而又無邊際。(“世有邊無邊”)
8、世界非有邊際非無邊際。(“世非有邊非無邊”)
9、生命即是物質身體。(“命即身”)
10、生命物質身體並非同一。(“命異身”)
11、佛死後還存在。(“如來死後有”)
12、佛死後不存在。(“如來死後無”)
13、佛死後存在而又不存在。(“如來死後亦有亦無”)
14、佛死後非存在非不存在。(“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依《雜阿含經》卷三十四所述,佛陀對外道以顛倒之見問難的十四個問題,皆不置可否,不予明確的答覆。《大智度論》卷二稱之為“十四難”,該卷曾解釋佛陀不回答的理由,是因“此事無實故不答。諸法有常無此理,諸法斷亦無此理,(中略)故佛不答”。
總之,這十四種問題是外道由於斷常一異等妄見而產生的邪執。其中前十二項是就有無等四句而言,後二項是就一異而言。新譯《華嚴經》卷二十一,更將前十二項就世間與我加以區分,而成十六種。

大智度論

◎附︰《大智度論》卷二(摘錄)
若佛一切智人,此十四難何以不答?答曰︰此事無實故不答,諸法有常無此理,諸法斷亦無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問構牛角得幾升乳,是為非問,不應答。複次世界無窮如車輪,無初無後。複次答此,無利有失墮惡邪中,佛知十四難常覆四諦諸法實相,如渡處有惡蟲,不應將人渡,安隱無患處可示人令渡。複次有人言,是事非一切智人不能解,以人不能知,故佛不答。
複次若人無言有,有言無,是名非一切智人。一切智人,有言有,無言無。佛有不言無,無不言有,但說諸法實相。云何不名一切智人,譬如日不作高下,亦不作平地等一而照,佛亦如是,非令有作無,非令無作有,常說實智慧光照諸法如一道。人問佛言,大德十二因緣佛作耶?他作耶?佛言,我不作十二因緣,餘人亦不作。有佛無佛生因緣老死,是法常定住,佛能說是生因緣老死乃至無明因緣諸行。複次十四難中若答有過罪,若人問,石女黃門兒長短好醜何類?此不應答,以無兒故。複次此十四難是邪見非真實,佛常以真實,以是故置不答。複次置不答,是為答。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三;《大品般若經》卷十四;《大般涅盤經》卷三十九;《顯揚聖教論》卷六;《俱舍論》卷十九;《大乘義章》卷六〈十四難義〉;石上善應〈釋尊の對話と經典の對論の形式〉(《佛教思想史》第三卷)。
佛陀對此等皆不作答,歸納原因,凡有三種:
(一)不應討論此等虛妄無實之事。
(二)諸法從緣起-----------既非「有常」,亦非「斷滅」。
(三)此十四無記乃斗諍法、無益之戲論,對修行無有用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