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命可受

十命可受

皇帝賜給權臣的九種器物叫九錫,在九錫之外再加一物,稱十命,是皇帝對臣下的最高獎賞。比喻功勳卓著,可以領受最高獎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命可受
  • 拼音:shí mìng kě shòu
  • 釋義:比喻功勳卓著,可以領受最高獎賞
  • 出處:諸葛亮《答李嚴書》
拼音,事件,

拼音

shí mìng kě shòu

事件

開始,李嚴上表請求建州封牧,在蜀漢僅有益州的情況下要分裂一個州給自己搞土皇帝,被諸葛亮否決了。
然後,李嚴上表要諸葛亮進“九錫”——這個和曹操孫權:“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之上耶”一樣的意思。
那個時候諸葛亮在乾什麼呢?講演八陣——諸葛亮正準備興師伐魏。下面的山頭主義起來了,李嚴要搞分裂 或者不思進取 ,怎么解決呢?
諸葛亮說:若滅魏斬曹睿還故居與諸子並升——李嚴你安心在目前的崗位上好好輔助,等滅了魏,天下恢復之後,所有努力奮鬥過的人都能按照功績獲得升遷賞賜——現在你就安分一些,別搞亂七八糟擾亂人心的事情。
諸葛亮在八陣講演完成之後,說了一句話:八陣既成,自今行師,庶不覆敗。——意思就是說:以後行軍作戰都不會有失敗。那么滅魏斬曹睿興復漢室,都是理所應當之事。既然是應當之事情,那么功績指日可待。李嚴以下等,想要俱得封賞,那就都拿出幹勁來為了興扶漢室的共同目標前進。
滅魏之後,“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其含義就是李嚴你作為託孤大臣,所得絕對不是你李嚴前面提出的做個州牧那么點。 李嚴你的志向難道僅僅是做個富家翁嗎?
諸葛亮的答言,其實就是畫了一個“鏡花水月”的大餅給了李嚴。
“九錫”本來都是皇帝賜給大臣的榮譽物品。東晉朝廷就曾屢賜給過桓溫羽葆鼓吹班劍甲仗等,大多拒而不受罷了。問題在於所謂“九錫”,王莽,曹操,司馬昭都接受過;後來宋,齊,梁,陳四朝的開國皇帝都曾受過“九錫”,於是乎“九錫”成了篡逆的代名詞。
每加九錫,帝王必頒九錫文,敘述和肯定受禮者的事跡與勳勞。事實上,自漢獻帝封丞相曹操為魏王,楊堅等在掌握軍政大權後,莫不仿其故事,以為篡位換代之準備。
“九錫”本屬嘉禮。但是接受的人有問題。所以“九錫”的含義被拖累了。
那么難道因為秦檜做了奸臣,後人就都不可以姓秦名檜了?
不過是大家羞於為伍,羞恥於名字讓人聯想到噁心人的典故,所以才“人從宋後不名檜”——關“檜”這個字什麼關係。
同樣道理,關“九錫”什麼事。
人拿刀殺了人,關刀什麼事?
再則:
假若諸葛亮真受了“九錫”之禮。那么在他之前,只有王莽,曹操2人。
其時代之後的司馬昭,宋,齊,梁,陳四朝的開國皇帝等等都不應該考慮進來。
再來看看: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進爵國公、加封九錫(九錫是古代帝王對大臣的九種賞賜,有車馬、衣服、樂器、武士、弓矢等,這是對大臣的最高禮遇)。荀彧認為:“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三國志·魏書·荀彧傳》)
該記載足以證明:當時代的人,並沒有把“九錫”等同於“篡逆”。
荀彧的理由是:接受了作為最高禮遇的“九錫”,那么就“德滿”了——不 符合“君子”的“虛守之禮”。所以為了避免“盈德自大”,不宜受禮。 所以,我們考慮諸葛亮受與不受“九錫”,應該從“君子”的規範操守來考慮,而不是從後世的某某“仿其故事,以為篡位換代之準備”這個角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