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史說通鑑札記》是2020年9月1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體智。
基本介紹
- 書名:十七史說通鑑札記
- 作者:劉體智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ISBN:9787532597291
《十七史說通鑑札記》是2020年9月1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體智。
《十七史說通鑑札記》是2020年9月1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體智。內容簡介《十七史說》、《通鑑札記》是劉體智《辟園四種》之兩種,是研究兩宋以前古代歷史的讀史札記姊妹篇。《十七史說》四卷,一五二篇,始於《史記...
全書內容豐富,將司馬光在撰寫《通鑑》過程中對重大歷史事件、地點、時間,相對歷史人物所作的考證一一加以收錄。作品目錄 第一卷 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至烈王七年(公元前403年-公元前369年)第二卷 周紀二 顯王元年至四十八年(前368年前321年)第三卷 周紀三 慎靚王元年至赧王十七年(前320到前298年)第四卷 ...
但當時史學家往往博古而不通今,言事而不論理,考史之功雖勤,多不能自成一家之言。乾嘉考史著作,可以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錢大昕的《廿二史考異》、趙翼的《廿二史札記》為代表,而三書各有特點。《考異》是清代歷史考據的最高水平,《札記》在史料基礎上發揮議論,《商榷》體裁則兼有二者,但精審...
已刊者有《十七史說》、《通鑑札記》16卷、《續歷代記事年表》10卷、《異辭錄》4卷,合稱《辟園史學四種》,有石印本。室名“善齋”、“小校經閣”。劉體智(1879~1963),字晦之,號善齋老人,安徽廬江人。清四川總督劉秉璋第四子。曾任大清銀行安徽督辦、中國實業銀行董事、上海分行總經理。1962年入上海市...
另有考訂性札記《困學紀聞》一書、綜羅文獻,貫串古今,最為後世推重。著述20餘種,600餘卷。王應麟博學多才,對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都有研究。南宋滅亡以後,他隱居鄉里,閉門謝客,著書立說。他一生著作甚豐,有《困學紀聞》《國小紺珠》《通鑑地理考及通釋》《玉海》《詩地理考》《通鑑答問》《漢書藝文志...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和《廿二史札記》《廿二史考異》相比,成就突出表史書文字的考訂、歷史事跡的考訂和地理、職官等典章制度的考訂方面,為清理和總結中國古代史學作出了貢獻。王鳴盛撰《十七史商榷》的動機,表現出史家深刻的理性意識。他本著自任其勞、後學受益的理性精神,以全身心的精力投入歷史考證。他闡明...
論文體是將一些重要而疑難的問題單獨進行解釋、考證,並作理性的總結,標誌著史注向更高層次發展和對前代史注的反思審視。王念孫《讀書雜誌》、王引之《經義述聞》、俞樾《古書疑義舉例》、王鳴盛《十七史商榷》、錢大昕《廿二史考異》、趙翼《廿二史札記》等都是典範的論文體史注。史注具有化難為易、化不明為...
《通鑑紀事本末》《兩漢會要》《大元一統志》《蒙古秘史》《文獻通考》《永樂大典》《明實錄》《天工開物》《讀通鑑論》《讀史方輿紀要》《天下郡國利病書》《古今圖書集成》《十七史商榷》《廿二史札記》《廿二史考異》《文史通義》《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總目》《宋會要》《明會要》《清實錄》《東華錄...
《廿二史札記》《十七史商榷》《國朝獻徵錄》《國榷》《明通鑑》《竹書紀年》《東都事略》《大金國志》《漢晉春秋》哲學典籍 《論語》《尚書》《周易》《道德經》《呂氏春秋》《春秋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大學》《中庸》《孟子》《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管子》《尹文子》《...
十七史商榷 詞林典故 東徵集 重訂廣輿記 欽定滿洲源流考 西域聞見錄六種 循化志 嵩岳廟史 說嵩 灌江備考 龍門縣誌 三原縣誌 鞏昌府志 陝西通志 懷慶府志 武功縣誌 靈縣誌 岷州志 遼州志 陽高縣誌 重修平遙縣誌 階州志 子部 六子全書 荀子注 新纂門目五臣音注揚子法言 中說注 疑思錄 關尹子 管子 鶚...
范祖禹論史職(《唐鑒》)史乘考誤引言(《史乘考誤》)論秦始皇(《讀通鑑論》)廿二史考異序(《廿二史考異》)廿二史札記小引(《廿二史札記》)十七史商榷序(《十七史商榷》)第三單元.四部文獻泛讀——子部 子部總敘(《四庫全書總目》)解蔽(《荀子》)(節選)道基(《新語》)本議(《鹽鐵論...
乾嘉學者考史範圍甚廣,涉及大量古代史事和名物制度的考訂訓詁以及版本、文字錯訛的辨證等,為後人閱讀古書掃除了障礙。錢大昕《廿二史考異》、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趙翼《廿二史札記》為乾嘉考史三大名著,各具特色,影響至大。20世紀初以後,學者們繼承了乾嘉嚴密考證的傳統,充分利用甲骨文、漢晉木簡、敦煌文書...
著名史論家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說:“新書最佳者志、表”。這是公允的評價。自司馬遷創紀、表、志、傳體史書後,魏晉至五代,修史者志、表缺略,至《新唐書》始又恢復了這種體例的完整性。以後各朝史書,多循此制。這也是《新唐書》在我國史學史上的一大功勞。但是,在寫法上,《新唐書》也有不及《後...
寶元進士。宋仁宗末期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神宗即位,擢翰林學士,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知永興軍,不久調任西京御史台。哲宗即位,拜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主持朝政,廢除新法。任宰相八個月後病死。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撰有《資治通鑑》,另有《司馬文正公文集》《稽古錄》等。
2 同治壬申(1872)金陵書局刊張文虎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札記 札記 3 清梁玉繩史記志疑 志疑 4 清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 考異 5 清趙翼二十二史剳記 剳記 6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 商榷 7 瞿方梅史記三家注補正 瞿補 8 張棡史讀考異文瀾學報二卷一號 張考 9 大島贄川史記考異 贄異 10 秋谷史記校正 秋谷 ...
十七史商榷 七國考 【八】人代紀要 三 畫 【一】三才圖會 三才圖書 三史拾遺 大事記 大和辨謗略 【l】山海經 【、】廣卓異記 廣名將傳 廣名將譜 【�】小隱書 四 畫 【―】辟傳疑 仙雜記 甘一史四譜 甘二史考異 廿二史札記 太平廣記 太史華句 歷朝通略 歷代兵制 歷代陵寢備考 歷代通鑑纂要 歷...
王夫之(公元1619年–1692年),《讀通鑑論》王鳴盛(公元1722年–1797年),《十七史商榷》趙翼(公元1727年–1814年),《廿二史札記》錢大昕(公元1728年–1804年),《廿二史考異》章學誠(公元1738年–1801年),《文史通義》中國近代 王韜(公元1828–1897年),《法國志略》、《普法戰紀》、《法蘭西志》...
此外,各史地誌、《元和郡縣誌》、《元豐九域志》、《輿地廣記》、《大清一統志》,皆可備考。一、讀史當知史例。《史通削繁》可讀。既通史例,文筆亦可學。一二日可了。《十七史商榷》、《廿二史考異》、《廿二史四譜》可考,而《廿二史札記》尤通貫,並詳掌故治亂,不止史例矣,宜熟讀。諸書皆讀...
石經考異 【史評類】史通、史通通釋、唐鑒、唐史論斷、唐書直筆、通鑑問疑、三國雜事、經幄管見、涉史隨筆、六朝通鑑博議、宋大事記講義、兩漢筆記、舊聞證誤、通鑑答問、歷代名賢確論、歷代通略、十七史纂古今通要、學史、史糾、御批資治通鑑綱目、御批續資治通鑑綱目、評鑑闡要、欽定古今儲貳金鑒。
《通鑑》胡注糾謬一則 秦關中北邊長城 秦泗水郡治 北宋南康軍隸江南東路 塗山考 唐稱長安為西京不始於天寶元年 辨《十七史商榷》魏武有三都說之妄 值得懷念的三年圖書館生活 懷念吳晗同志 編後記 作者簡介 譚其驤(1911.2.25-1992.8.28),字季龍,浙江嘉善人,中國歷史學家、歷史地理學家,中國歷史地理學科...
《習學記言序目》是葉適的讀書札記,他通過評論儒家經典和歷史典籍,表達他的政治、經濟和倫理思想。葉適讀《陳書》的札記,重視人力在政治、軍事中的作用,頗多令人深思之處。另外,宋人對於《陳書》的研究還體現在另一方面。《宋史》卷203《藝文志·史鈔類》著錄周護《十七史贊》30卷、《名賢十七史榷論》104...
書全謝山《與杭堇浦論金史第四帖子》後 全謝山聯姻春氏 全謝山曾遭文字獄辨 書《十七史商榷》第一條後 書《十七史商榷》齊高帝紀增添皆非條後 書《通鑑外紀》溫公序後 晉長沙王義卒年考 楊貴妃入道之年 汪容甫《述學》年月日多誤 書《讀史拾瀋》楊妃年歲條後 戴子高年歲及遺文 《隋書·百官志》...
考《世家》之名,《晉書》改稱《載記》,要皆不過小小立異,大指總在司馬氏牢籠中”(《十七史商榷》)。可見《世家》一體的重要影響。本篇名為《吳太伯世家》,記載了吳國從開國祖先吳太伯遠避荊蠻(約公元前十二世紀中葉)至吳王夫差亡國(前473),長達一千二百年的一部興亡史。通過本篇,我們清晰地了解到...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竹書紀年漢紀後漢紀大唐創業起居注順宗實錄資治通鑑資治通鑑考異資治通鑑外記皇王大紀續資治通鑑長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資治通鑑綱目通鑑前編通鑑續編資治通鑑...
著名史論家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說:“新書最佳者志、表”。這是公允的評價。自司馬遷創紀、表、志、傳體史書後,魏晉至五代,修史者志、表缺略,至《新唐書》始又恢復了這種體例的完整性。以後各朝史書,多循此制。這也是《新唐書》在我國史學史上的一大功勞。此外,由於歐陽修過分強調寫史為當時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