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米茶

區米茶

米茶得名於“食之果腹,飲之解渴”,具體起源於什麼年代已沒有詳細記載。相傳明朝憲宗朱見深第四子朱佑元(即嘉靖皇帝生父)冊封為興王,食邑湖廣安陸州(今鐘祥)。其妃嘉靖皇帝之母蔣氏身懷六甲時害喜,茶米不思,見山珍海味噁心。興王召來多名廚師,調出各種口味的飯食菜餚,均不合蔣氏口味。興王大怒,一廚師情急智生,從家裡端來百姓食用的米茶,蔣氏果然食慾大振。王顏大悅,米茶從此從民間進入宮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曲米茶
  • 主要食材:大米
  • 口味:鮮美可口
  • 功效:消暑解渴
製作方法,工藝,文化,

製作方法

米茶製作很簡單。先將大米放在鍋里置中火乾炒,至大米發黃帶焦時起鍋,用清水淘洗後濾去水份,再放入鍋里加清水旺火煮沸至大米開花,起鍋自然冷卻即成。米茶水色淡黃,香氣濃郁,滋味微甜不淡,略澀不苦,既可代替米飯,又具飲茶解渴的作用,為夏季防暑降溫之佳品,氣候愈熱,食之愈爽。
區米茶
在鐘祥農村,人們一般在頭天晚上炒制後,盛入陶罐中,第二天食用。隔夜米茶,味略酸甜,更能增進食慾,生津止渴,別有一番風味。限於夏天食用,俗稱“區米茶”、"炒米茶" 。其做法是先將大米放在鍋里文火乾炒,炒到大米發黃帶焦時起鍋,用水洗淨,再用水煮而成,涼後即可食用。其湯色淡黃,香氣濃郁,滋味微甜而不淡,略澀而不苦口,既可代替米飯,又具飲茶解渴的作用,為夏季防暑降溫之佳品,天氣越熱越爽口。若吃隔夜米茶,如飲酸梅湯,帶酸不酸,帶甜不甜,別有一番風味。

工藝

區米茶區米茶
麥米炒得怎樣,直接關係到成品的質量,所以,炒米這個工序就顯得很重要。應當是先用小火將鍋燒至八成熱時,才放入麥米並用鍋鏟不停地翻炒,直到炒至麥米呈金黃色或棕黃色時,方才可以出鍋。這裡要注意:
1.鍋里的溫度不能太高,炒制時間也不可太長,否則容易將麥米仁炒煳;當然溫度也不可太低,時間也不能太短,否則麥米仁不易炒熟,煮出來的麥米茶香味不濃。一般情況下,炒15~20分鐘即可。
2.炒制時不能加油和任何佐料。
煮麥米茶也有講究,需要注意幾點:
1.剛炒好的麥米不能馬上摻水煮製;晾涼煮製時,也不能用冷水或溫熱水,而是必須加沸水煮,否則麥米粒會煮成“糊湯”。 2.煮麥米茶應當注意摻水量。作為乾吃的麥米茶,麥米與水的比例為1∶1;作為飲品的麥米茶,麥米與水的比例為1∶1.5。
3.煮製火候的掌握,以米爛呈開花狀時,停火。
4.煮麥米茶時,不需要加任何調料,通常是在飲用時,才按自己的口味去調味。
另外,它還是一種非常好的減肥食譜.它的減肥原理:在炒制的過程中,米里所含的澱粉全部被破壞、分解(當然別的營養素也遭到了重大破壞,因此,它可是說是一種毫無營養的東西了),變成了活性炭.活性炭這種東西,可以把附在胃裡、腸子裡的脂肪吸走,排出體外。因此,它特別的“刮腸、刮油”,消暑解渴,而且護胃。

文化

“天門人,禮性大,進門一碗區米茶”,這是流傳在湖北天門農村的一首食俗民謠。#米茶的確是一種經濟實惠、大眾化的美食美飲。盛暑夏日,農民們從田間勞作歸來,喝一碗#米茶,既消暑解渴,又充飢解乏。有客進門,也必先以一碗酸米茶敬之,然後才以酒飯招待
米茶製法簡便:將大米或小米(黍子)放在鍋里炒至黃熟,旋即將涼水倒入,適當放一些生薑和茶葉,煮至稀爛,便成了黃澄澄、香噴噴的酸米茶,待冷卻後食用。
區米茶
製作#米茶時,因涼水倒進灼熱的鍋里時,發生“##?”的聲音,故而得名。別看酸米茶土裡土氣,吃起來卻清涼爽口,有提神、健胃之功效。喜鹹者放鹽,喜甜者放糖,酸米茶的吃法既隨意又簡單。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1954年我在潛江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夏季,看到當地人吃酸米茶好生奇怪,後來也入鄉隨俗吃起來,確實比普通稀飯好吃,至今難以忘懷。我現在有一位同事是天門人,離開故鄉幾十年了,但每到夏季他仍不忘做酸米茶吃,也時常喊我去喝一碗。可見,一種飲食,一旦形成了習俗,是很難改變的。?
荊門、京山、沙洋、潛江、宜城等周邊縣市也有部分居民喜愛吃米茶,具體源自哪個地方眾說紛紜,也有地方叫”漆米茶”“沏米茶”“焌米茶”“曲米茶”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