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自20世紀70年代初布雷頓森林體制崩潰以來,區域性
經濟一體化的趨勢逐漸加強,貨幣集團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區域貨幣一體化成為一股方興未艾的潮流,在
國際金融領域也因而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區域性貨幣組織。這一方面是隨著區域性
經濟一體化不斷的深化,客觀上要求各成員國加強貨幣金融領域的合作與協商以鞏固已取得的成果,並藉此增強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另一方面是在當前浮動匯率制盛行的情況下,主要貨幣之間的匯率波動劇烈,影響了
國際金融體系的穩定。
基本特徵
所謂區域性貨幣一體化是指一定地區內的有關國家為了貨幣金融合作而組成的
貨幣聯盟,這種貨幣聯盟具有三個基本特徵:
①統一的匯率,即成員國國家之間實行固定匯率制度;
②統一的貨幣,即發行單一的共同貨幣,這是區域貨幣一體化的最高表現形式;
③統一的貨幣管理機構和貨幣政策,即建立一個統一的中央銀行,並由這個機構保存各成員國的國際儲備、發行共同貨幣、決定統一的貨幣政策等。
範例
區域性貨幣一體化,是當今
經濟國際化、
金融全球化的必然產物。迄今為止,世界上出現的真正意義上區域性單一貨幣,只有三個:
二是中非經濟與貨幣共同體6國統一使用的中非法郎;這兩個區域均屬原非洲法郎區(15國)。
三是
歐盟25國中12個成員國統一使用的
歐元。自誕生以來,
歐元的國際影響力正在不斷地增強,且在繼續“東擴”。
亞元的構想便是在這樣一種
區域貨幣一體化的氛圍之中催生的。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過後,為了穩定亞洲的貨幣環境,一些國家和地區開始提出了在東亞建立“亞元”
貨幣區的構想。近年來,在東協及10+3機制框架內,為達成這一目標,人們一直在進行著不懈的努力。
進程
歐洲
西歐率先完成貨幣統一,
歐洲統一貨幣經過四十年的醞釀,終於啟動,從而開人類之先河。在這四十年里,
歐洲統一貨幣經過了無數坎坷,有成功,也有失敗,有經驗,也有教訓,但終於問世了。
歐元啟動後,與
歐盟存在密切貿易關係的國家很快會使用歐元計價,這些國家主要集中在中歐、東歐和中東、北非地區。
北美
歐元啟動以後,
美國為迎接歐元的挑戰,可能會調整美國現有的貨幣管理機構和
貨幣政策,美國聯邦儲備系統可能上升為北美
貨幣聯盟的中央銀行,
加拿大和
墨西哥的中央銀行成為北美中央銀行的分支機構,三國共同承擔中央銀行維護
物價穩定的職責,至於北美貨幣聯盟的單一貨幣可能是北美
美元。其面額應與
美元一致,這就能將以前用美元計價的債權債務轉化為用共同貨幣計價,同時在北美美元與
加拿大元和
墨西哥比索之間應維持一事實上程度的
固定匯率。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
美洲的其他國家如智利可能會逐步加入北美
貨幣聯盟。
日本
歐元產生後,日本將加快
日元國際化進程。儘管目前
美元在亞太地區仍是官方
外匯儲備、國際貿易計價
清算的主要貨幣,但近年來美元的持續貶值使
日元在該地區的地位日趨上升。同時,日本當局有意識地推進“亞洲
日元通貨圈”戰略,以主動適應國際貨幣區域化的趨勢,並力爭在其中爭得一席之地。其表現之一,就是日本近幾年來向亞洲各國提供了大量
日元貸款,據統計,截止
1994年底日元貸款已突破了8萬億
日元,超過世界銀行貸款的40%,是亞洲開發銀行等4家地區開發銀行的
貸款餘額的總和。
南美
阿根廷經濟學會日前發表研究報告指出,
歐元的誕生將有力地促進由巴西、阿根廷、烏拉圭和巴拉圭組成的南方共同市場貨幣一體化進程。報告強調,
歐盟與南方共同市場國家經貿關係密切,
歐元投入
流通後,南方共同市場國家將有必要儘快建立統一貨幣,以吸引更多的投資,提高產品出口競爭力,方便貿易結算,增加
外匯儲備和促進
金融系統的穩定。
大中華區
多年來,圍繞建立以華人為基礎的大中華共同市場問題,一些學者提出了建立“中華經濟圈”的構想,以達到資源共享和中華民族的振興的目標。“中華經濟圈”是指由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和
台灣組成的
經濟區域,這些經濟區域目前使用著4種不同的貨幣。
動因
歐盟與歐元
歐元啟動後,
歐盟作為一個經濟整體將擁有雄厚的經濟、貿易和
金融實力,大大提高了抗風險能力。與
美國比較,
歐元11國擁有2.9億人口,
美國為2.68億。就總體經濟實力而言,
歐盟已經超過
美國,歐盟1996 年
國內生產總值為8.4萬億
美元,占世界總產值的31%,超過
美國生產7.2萬億美元,占世界生產總值的27%,在世界貿易中所占份額,美國占 19.6%,
歐元區占18.6%,美國
出口總值占世界貿易出口總值12%,歐盟則占近17%。在經合組織中,
歐盟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占38%,
美國占 32.5%左右,日本為20%。就
外匯儲備方面而言,
歐元11國加起來的外匯儲備是3200億
美元,而美國的
儲備金只有640億美元。從上述的基本數據可見,
歐元區可以成為和
美國分庭抗禮的“超級大國”。
歐盟正在採取措施以使
歐元成為
硬通貨,歐元區將成為世界最大的資本市場。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
歐盟目前包括
債券、股票和銀行貸款在內的資產總量已達27萬億
美元,超過美國的23萬億美元的資產。歐盟單一貨幣將使歐洲的金融市場將更為活躍,成為與
美元並駕齊驅的金融市場,甚至逐步超越美元。
此外,
歐盟中央銀行體系的
外匯儲備金額應低於實行單一貨幣之前的各國外匯儲備總額,其原因是歐盟國家對區外貿易所占份額只占40%,根據外匯儲備應足以支付全年20-30%進口的原則,歐洲外匯儲備量可從現在的4340億
美元中削減1000億美元左右,這筆十分可觀的資金將可用以進行各項投資,進一步提高歐盟成員國的競爭力。
大中華區
區域經濟聯合力量的作用在98年亞洲金融危機中也得到顯現。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東南亞和東亞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貨幣都無可倖免地遭受了貶值的惡運,連
日元也難以倖免,唯獨人民幣和港幣保持不貶值。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就是兩區的聯合力量,以超二千億
美元的
外匯儲備作後盾,在危機衝擊到香港之初,中國中央政府即明確表達了隨時支援香港特區政府的意願,中央政府的外匯儲幣是港幣的堅強後盾。在聯合的力量反擊下,終於擊退了投機資本對港幣的一次又一次衝擊,既維持了港幣的“
聯繫匯率制”,也維護了人民幣的穩定。
中國內地、香港、
台灣三地貨幣關係的密切程度越來越增加。經過二十年改革開放的發展,香港和內地之間又已形成了“前店後廠”的經濟格局,
台灣與香港、台灣與內地之間的經濟聯繫也已達到相當的深度。據有關資料統計,1996年,香港與內地的
貿易額達10498.1億港元,
台灣與內地之間的貿易額達11300百萬
美元,台灣與香港之間相互投資金額就達266.9 百萬美元,共57件;而同年,
台灣核准對內地
間接投資的金額則為1229.2百萬美元,共393件。在這種密切的經濟聯繫之下,其中的任何一個
經濟體的
貨幣匯率的較大波動,都將使其他經濟體的貨幣穩定和經濟發展受到較大的衝擊。除抗風險因素之外,不同的貨幣使用也提高了企業的
交易成本,由於大陸、香港、
台灣各自的貨幣不同,致使相互間巨額的貿易和投資都必須進行貨幣的兌換才能進行,或者是通過轉換為
美元這一中間貨幣進行。即使不考慮
匯兌的
匯率變動損失,只考慮匯兌的買賣差價,對於廣大的企業和投資者而言,都是一筆巨大的
交易成本,更何況企業還得承受匯率變化給它們帶來的
保值費用和損失。因此,面對如此眾多的
經濟交易和投資,為了減少
貨幣兌換的
交易成本,統一貨幣也就成為一種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
企業影響
隨著世界上區域性貨幣一體化的發展,企業交易中介結算聯盟體系必然得到相應的發展。區域性貨幣一體化起了開路先鋒的作用,它擴大了一種
貨幣流通的範圍。為解決擴大後的貨幣流通領域內的企業交易支付中的矛盾,減少企業為獲得與創造的產品相適應的
流通貨幣所付出的
貨幣成本,降低企業的負債程度,必然要在貨幣一體化領域內建立起企業交易中介結算聯盟體制,進行跨國家或跨境的企業交易中介結算體制。這是對
區域貨幣一體化的完善和發展,也是世界範圍內企業交易中介結算體制的一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