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匾額是古代漢文化的標誌物,它彰顯著家族的榮耀、人物的輝煌、功名的顯赫,頌揚著儒家道德、禮義、仁愛之文化精髓。匾額起源時間較早,據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記載,最早出現的匾額是在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蕭何題寫的“蒼龍”“白虎”兩關之匾額。匾額一般掛在門楣與檐頂之間,起到了點綴空間和宣示屋主身份的作用。它在宮廷、園林和祠堂中廣泛使用,因其獨特的文化內涵而備受重視。
贛南客家匾額習俗隨中原士族遷徙贛南而逐漸形成。贛南世稱“客家搖籃”,“衣冠南渡”後,贛南成為客家先民駐足的第一站,匾額習俗也隨之帶到了贛南,並在贛南廣大客家地區得到了傳承和發展。南遷而來的中原世族大姓選擇聚族而居,為團結宗親、適應環境、抵禦外侮,每個村落建造了規模不同的姓氏宗祠、族祠,並懸掛堂匾、功德匾、壽匾等匾額。
客家的祖先受到“厚本抑末”或“重農輕商”的儒家思想影響,非常重視教育,受到“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影響,大力推崇耕讀文化。客家匾額習俗從形式上是由民間姓氏的“堂匾”演變而來,內容上是隨南遷的漢民由古代仕宦的“閥閱功狀”演變而來。
民俗內容
匾額習俗(贛南客家匾額習俗)是客家人在長期生產、生活過程中繼承漢人中原匾額文化後,逐步形成的內涵豐富、樣式固定的文化現象。一般在長方形匾框上,選取與自家姓氏相關的成語、典故或體現房主理念的一個詞語題寫其上(通常為4字),有的還配上吉祥圖案,融書法、繪畫藝術於一體。
一般來說,客家匾額主要有堂匾、功德匾、壽匾及門匾四大類。堂匾一般體型較大,以長方形居多,字型亦較粗獷,匾飾相對簡潔,主要突出“某某堂”的標識功能;功德匾和壽匾的大小不一,形制多樣,講究書法、圖案、印、雕、色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結合;門匾則選取與自家姓氏相關的成語、典故或體現房主理念的一個詞語鐫刻其上,有的還配上吉祥圖案,融書法、繪畫藝術於一體。其內容或展示客家人遷徙發展的歷史,或敘述先輩的嘉德懿行,或表達房屋主人的行為處事準則,意在褒揚先輩功績,垂訓後人創業。
贛南客家掛匾儀式包括資格規定、申請、定匾、游匾、祭匾、揭匾、掛匾、辦酒席等一套程式,其中資格規定指各姓氏祠堂嚴格規定了哪些人有資格在祠堂內掛匾,申請要註明用途、類型等,定匾即當事人定製匾額,游匾則於掛匾頭一天由當事人抬匾游村,祭匾則在祠堂內殺豬祭匾,揭匾由本宗族德高望重的長者實施,掛匾又稱“釘匾”即把匾額懸掛在祠堂的椽子上,辦酒席則於當天中午由立匾人家邀集親朋歡聚。
贛南客家匾額從規制到儀式都有一套獨特的程式,一般要符合“三、六、九”之數;從匾額的行文來說,匾頭按“富、貴、貧、賤”的順序來行文,一般要選“富、貴”二字,匾尾按“生、老、病、死、苦”的順序來行文,一般要選“生”字。
客家的祖先受到“厚本抑末”或“重農輕商”的儒家思想影響,非常重視教育,受到“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影響,大力推崇耕讀文化。客家匾額習俗從形式上是由民間姓氏的“堂匾”演變而來,內容上是隨南遷的漢民由古代仕宦的“閥閱功狀”演變而來。因此,客家祠堂家廟橫樑與檐頂之間都掛有匾額和楹聯,除了一部分是頌揚先人輝煌的功績外,大多是考取功名後炫耀族人舉業和仕途的匾額。
新世代匾額習俗以表彰先進、樹立榜樣為主。品行高尚者,熱心公益者,為國家、民族、家族做出突出貢獻者,取得博士學位高級職稱者,等等,都會通過贈送匾額給予表彰。
流行地區
匾額習俗(贛南客家匾額習俗)遍布會昌、上猶、於都等贛南各縣,其中尤以會昌縣的匾額習俗最具代表性。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客家門匾,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堪稱客家文化的一塊“活化石”。客家匾額表達了客家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意願和欣賞趣味,反映了當時客家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民俗民風,其所具有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成為研究客家文化難得的實物資料。門匾已逐漸成為一種文化遺蹟,而牌匾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它所含的信息對於研究客家人的民俗、教育、文化起到非常珍貴的文物價值。每一塊客家門匾都是一套“微型族譜”,蘊含著大量的歷史信息,是客家人尊宗念祖、家族興旺的重要標誌,也是研究家族史、客家遷徙史和民族史的珍貴資料。
匾額習俗(贛南客家匾額習俗)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匾額是一種文化生命的符號,象徵著主人的品格與理想,有利於敦宗睦族,弘揚孝道,啟迪後人,催人向上,更有利於維護家庭、宗族和基層社會的穩定;匾額是書法藝術的珍貴載體,其雕刻以雅傳俗,以俗映雅。匾額對我們研究古代文書制度、封贈制度、官吏制度、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可以參考的實物資料。
傳承人物
肖天長,1949年6月生,贛州市會昌縣人,2016年12月被認定為匾額習俗(贛南客家匾額習俗)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會昌縣重視贛南客家匾額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工作。興建了面積150平方米的“百匾堂”,成為會昌縣首個專門展覽匾額的場館。會昌縣匾額習俗以表彰先進、樹立榜樣的方式,標榜和稱讚受匾人的嘉言懿行與優秀品質,重新得到民眾的普遍認可,對熱心公益事業的,為家族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取得博士學位的等等,宗族理事會都會贈送匾額給予表彰。此外,在客家姓氏接譜活動中,外地宗親往往會通過贈送匾額以示慶賀。匾額習俗獲得了新生命,被賦予了新內涵。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會昌縣文化館(會昌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贛南客家匾額習俗”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會昌縣文化館(會昌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匾額習俗(贛南客家匾額習俗)”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2021年6月,會昌縣組織傳承人肖天長開展“贛南客家匾額習俗文化”專場講座。
2022年5月,贛州廣播電視台《暢遊贛州》欄目組,來會昌縣進行了為期兩天的國家級非遺項目《贛南客家匾額習俗》紀錄片拍攝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