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勤學

匡衡勤學

匡衡勤學,選自《西京雜記》《西京雜記》是古代漢族歷史筆記小說集,其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漢的首都長安。原二卷,今本作六卷。該書寫的是西漢的雜史。既有歷史也有西漢的許多遺聞軼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匡衡勤學
  • 注音:kuāng héng qín xué
  • 文中人物:匡衡、文不識(主人)
  • 出處:西京雜記
  • 作者:劉歆
  • 創作年代:漢代
原文,譯文,信息介紹,閱讀訓練,典故,注釋,結論,詞語,人物介紹,相關勤學故事,用例,

原文

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衡能說《》,時人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鼎,衡小名也。時人畏服之如是。聞者皆解頤歡笑。衡邑人有言《詩》者,衡從之與語,質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聽,更理前論!”邑人曰:“窮矣!”遂去不返。

譯文

匡衡字稚圭,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居家有蠟燭,光線卻照不到他家,匡衡就鑿穿牆壁引來鄰居家的燭光,把書映照著光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不識字,但家中有很多書。於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傭人卻不求得到報酬。主人對匡衡的舉動感到奇怪,問他,他說:“我希望能夠讀遍主人家的書。”文不識感到驚嘆,就把書借給他。最終(匡衡)成為了大學問家。
匡衡能夠講解《詩經》,人們為他編寫了一首歌謠說:“沒有人會講解《詩經》,請匡來。匡鼎來講授《詩經》,能使人們開懷大笑。”“鼎”是匡衡的小名。當時的人們竟如此敬佩他,聽他講解《詩經》的人都開顏歡笑。街上有個人講解《詩經》,匡衡前去聽講,與這個人討論《詩經》中的疑難問題,這個人辯論不過,對他十分佩服,倒穿著鞋子跑了。匡衡追上去說:“先生請留步,聽聽我和你討論剛才的問題。”那個人說:“我講不出什麼來了。”於是就跑了,不再返回。
匡衡勤學
註譯
1.不逮:指燭光照不到;逮到,及。
2.穿壁:在牆上打洞;穿:鑿。
3.以:用。.映:映照。
4.邑人:同縣的人。
5.大姓:大戶人家。致:給。
6.文不識:人名,姓文名不識。
7.與:即“與之”,給他。
8.傭作:做工辛勤勞作。
9.償:報酬。
10.怪:以……為怪;對……感到奇怪。
11.願:希望。
12.得:得到。
13.資給:資助給。
14.償:報酬。
15.書:讀書。
16.遂:於是,就。
17.大學大學問家。
18.如是:如此。
19.匡衡:西漢經學家
20.文不識:人名。
21.乃:於是。
22.與:給。
23.願:希望。
24.得:允許。
25.遍:盡。
26.資:借。
27.以:把。
28.解頤:開顏而笑。
出自本文的成語
鑿壁偷光

信息介紹

出處
《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匡衡能夠講解《詩經》,人們為他編寫了一首歌謠說:“沒有人會講解《詩經》,請匡鼎來。匡鼎來講授《詩經》,能解除人們的疑問和憂愁。”“鼎”是匡衡的小名。人們竟是如此敬佩他,聽他講解詩經的人都開顏歡笑。鎮上有個人講解《詩經》,匡衡前去聽講。同這個人討論《詩經》的疑難問題,這個人辯論不過他,對他十分佩服,急忙羞愧地倒穿著鞋跑了。匡衡追上去說:“先生請留步,聽我和你討論剛才的問題。”那個人說:“我講不出什麼來了。”不顧匡衡而去。
人物簡介
劉歆,字子駿,漢高祖劉邦四弟楚元王劉交之後,名儒劉向之子。是中國儒學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後因謀誅王莽事敗自殺。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改名劉秀。西漢後期的著名學者,古文經學的真正開創者。他不僅在儒學上很有造詣,而且在校勘學天文曆法學、史學、詩等方面都堪稱大家,他編制的《三統曆譜》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曆的雛形。此外,他在圓周率的計算上也有貢獻,他是第一個不沿用“周三徑一”的中國人,並定該重要常數為3.15471,只略微差了0.0131。
葛洪(284~364或343)為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字稚川,自號抱朴子,晉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他曾受封為關內侯,後隱居羅浮山煉丹。著有《神仙傳》、《抱朴子》、《肘後備急方》、《西京雜記》等。葛洪精曉醫學和藥物學,主張道士兼修醫術。“古之初為道者,莫不兼修醫術,以救近禍焉”,認為修道者如不兼習醫術,一旦“病痛及己”,便“無以攻療”,不僅不 能長生成仙,甚至連自己的性命也難保住。
葛洪一生著作宏富,自謂有《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頌詩賦》百卷, 《軍書檄移章表箋記》三十卷,《神仙傳》十卷,《隱逸傳》十卷;又抄五經七史百家 之言、兵事方技短雜奇要三百一十卷。另有《金匱藥方》百卷,《肘後備急方》四卷。 惟多亡佚,《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共收其著作十三種。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鄰居有燭而不逮 逮:及,達
②衡乃與其傭作 傭:做傭人
③資給以書 資:供給,資助
以:把
④遂成大學 遂:於是,就
2. 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譯文: 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居家的光,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
②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
譯文: 匡衡於是就到他家去做僱工但不要報酬。
3.與句中“資給以書”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B )
A.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何以戰 D.必以分人
4.出自這個故事的一個成語是 鑿壁借光
從字面上來看,這個成語的意思是 在鄰居相隔的牆上鑿開一個洞,偷偷地借鄰舍的燭光讀書。
用這個成語來形容勤學苦讀很刻苦的樣子。
5.用這個成語造句:學習是很艱苦的事,沒有鑿壁偷光,鍥而不捨的精神是不行的.
6.寫出三個由勤學故事得來的成語:韋編三絕秉燭夜讀懸樑刺股廢寢忘食囊螢映雪
7.與句中“以書映光而讀之”中“而”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C)
A.匡衡勤學而無燭 B.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
C.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D.出淤泥而不染

典故

西漢時期,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么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裡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
匡衡是一個愛學習,勤奮的孩子。長大以後,他成了中國古代有名的大學問家

注釋

匡衡:西漢經學家
文不識:人名。
逮:到,及。
不逮,指燭光照不到。
乃:於是。
穿壁:在牆上打洞。
穿:鑿。
邑人:謂同縣的人。古時“縣”通稱為“邑”。
大姓:富戶;大戶人家。
與:給。
傭作:被僱傭勞作。
願:希望。
得:允許。
償:值,指報酬(回報)。
怪:以……為怪,對……感到奇怪(文中可翻譯對此感到奇怪)。
遍:盡。
資:借。
以:把。
映:映照。
遂:於是,就。
大學:大學問家;也指學有所成。

結論

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環境和條件)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和堅強毅力,終於一舉成名。這就說明內因才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只是影響事物變化的條件,它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
匡衡字稚圭,勤奮好學。可是家境貧寒,晚上想讀書而無燭照明。鄰居家倒是每到夜晚,總燭光明亮,可惜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裡。怎么辦呢?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鄰舍的那堵牆壁鑿開以引鄰居家的燭光來讀書。後人即用“鑿壁空壁偷光、偷光鑿壁、鑿壁借輝、借光”等指勤學苦讀,有時也引申為求取他人教益。

詞語

出自這個故事的成語是鑿壁偷光(主人公匡衡好學)。這個成語表面上的意思是借鄰舍的燭光讀書。而用這個成語來形容在艱苦的條件下依然勤奮學習。
近義詞:穿壁引光 鑿壁偷光 鑿壁借光

人物介紹

匡衡(生卒年不詳),字稚圭,東海承(今棗莊市嶧城區王莊鄉匡談村,另一說為:山東省山東臨沂市蒼山縣匡王村)人。西漢經學家,以說《詩》著稱。元帝時位至丞相。
匡衡匡衡
匡家世代務農,但匡衡卻十分好學,勤奮努力,由於家境貧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幫工以獲取讀書資用。他曾拜當時的博士學習《詩經》。由於勤奮學習,他對《詩》的理解十分獨特透徹,當時儒學之士曾傳有“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之語,是說聽匡衡解說《詩經》,能使人眉頭舒展,心情舒暢,可見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開始卻並不平坦。根據漢朝規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經”中的一經,即可通過考試獲得官職,考試得甲科者,可為郎中,得乙科者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補文學掌故。匡衡九次考試,才中了丙科,被補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但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已為當時經學家們所推重,當時身為太子的元帝也對其深有好感。
元帝即位後,任用匡衡為郎中,遷為博士,給事中。這時,京城長安一帶發生日蝕、地震等災變,匡衡乘機上書,引用《詩經》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勸元帝“減宮室之度,省靡麗之飾,考制度,修內外,近忠正,遠巧佞,”“任溫良之人,退刻薄之吏,顯潔白之士,昭無欲之路”(《漢書·匡衡傳》,下引同),然後再在百姓中推廣道德教化,弘揚禮讓仁和之風。匡衡的奏書得到元帝的讚賞,匡衡因此遷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在後幾年裡
漢元帝十分喜好儒術文辭,尤喜愛《詩經》,曾多次親自聽匡衡講《詩》,對匡衡的才學十分讚賞,因此任匡衡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韋玄成病逝,匡衡又代為丞相,封樂安侯,輔佐皇帝,總理全國政務。匡衡可算是因明經而位極人臣的典型了。
匡衡任職期間,多次上疏陳述自己對朝廷政策的意見,陳述治國之道並經常參與研究討論國家大事,按照經典予以答對,言合法義,博得元帝信任。每當朝廷大臣討論政務時,匡衡總是引《詩經》為據,認為“六經者,聖人所以統天地之心,著善惡之歸,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於其本性者也。故審六經之指,則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蟲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匡衡的主張得到元帝及成帝的支持,這與從漢朝中期就開始興起的獨尊儒術,推重經學,微言大義的社會風尚是分不開的,實際是漢朝統治者用以統治人民的一種手段。
元帝後期時,宦官石顯為中書令,他結黨營私,把持朝政,慫恿元帝加重賦役,剝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寵幸,沒人敢觸犯他。成帝即位後,匡衡便上疏彈劾石顯,列舉其以前所犯罪惡,並糾舉他的黨羽,這是匡衡所做的最後一件剷除奸佞,為漢朝廷盡忠的事情。不久,匡衡與同僚間漸有離隙,被人彈劾,貶為庶民,返回故里,不幾年,病死於家鄉。
元帝封其為安樂侯,其侯國食封土地本為三十一萬畝,匡衡利用郡圖之誤,非法擴大食封土地四萬多畝。成帝時,司隸校尉駿等告其“專地盜土”(指擴大國界),被免為庶人。
近義詞
穿壁引光 鑿壁偷光 鑿壁借光

相關勤學故事

用例

喬吉(《李太白匹配金錢記?第三折》):“枉了你窮九經三史諸子百家,不學上古賢人囊螢映雪,鑿壁偷光,則學亂作胡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