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書·崔暹傳

北齊書·崔暹傳

《北齊書》,二十四史之一。唐代李百藥撰,它雖以記載北朝北齊的歷史為主,但實際上記述了從高歡起兵到北齊滅亡前後約八十年的歷史,集中反映了東魏北齊王朝的盛衰興亡。到南宋時,五十卷的《北齊書》僅剩一卷帝紀、十六卷列傳是李百藥的原文;其餘各卷,都是後人根據唐代史家李延壽所撰《北史》抄補修成的。《北齊書》成書時原名《齊書》,為區別於南朝梁蕭子顯所撰的《齊書》,始改稱為《北齊書》,而稱後者為《南齊書》。

《北齊書》共有五十卷,其中本紀八卷和列傳四十二卷。《北齊書》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經歷了三個朝代(北齊、隋、唐)、共六十多年時間。《北齊書》成書前李百藥先後於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和三年(629年)兩次奉詔繼續完成父撰《齊書》遺稿,並參考了隋朝史家王劭所撰編年體《齊志》。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北齊書·崔暹傳》
  • 創作年代:唐朝
  • 作品出處:《北齊書》
  • 文學體裁:紀傳體斷代史
  • 作者:李百藥
作品內容,原文,譯文,作者簡介,

作品內容

原文

崔暹,字季倫,博陵安平人。趙郡公琛鎮定州,闢為開府諮議。隨琛往晉陽,高祖與語說之,以兼丞相長史。高祖舉兵將入洛,留暹佐琛知後事。謂之曰:“丈夫相知,豈在新舊。軍戎事重,留守任切,家弟年少,未閒事宜,凡百後事,一以相屬。”握手殷勤,至於三四。
暹親遇日隆,好薦人士。言邢邵宜任府僚,兼任機密。世宗因以征邵,甚見親重。言論之際,邵遂毀暹。世宗不說,謂暹曰:“卿說子才之長,子才專言卿短,此痴人也。”暹曰:“子才言暹短,暹說子才長,皆是實事,不為嫌也。”世宗欲遐暹威勢,諸公在坐,令暹高視徐步,兩人掣裾而入,世宗分庭對揖。暹不讓席而坐,觴再行,便辭退。暹前後表彈尚書令司馬子如及尚書元羨、雍州刺史慕容獻,又彈太師鹹陽王坦、并州刺史可朱渾道元,罪狀極筆,並免官。其餘死黜者甚眾。高祖書與鄴下諸貴曰:“崔暹昔事家弟為定州長史,後為吾兒開府諮議,及遷左丞吏部郎,吾未知其能也。始居憲台,乃爾糾劾。鹹陽王、司馬令並是吾對門布衣之舊,尊貴親昵,無過二人,同時獲罪,吾不能救,諸君其慎之。”高祖如京師,群官迎於紫陌。高祖握暹手而勞之曰:“往前朝廷豈無法官,而天下貪婪,莫肯糾劾。中尉盡心為國,不避豪強,遂使遠邇肅清,群公奉法。衝鋒陷陣,大有其人,當官正色,今始見之。高歡父子,無以相報。”賜暹良馬,使騎之以從,且行且語。暹下拜,馬驚走,高祖為擁之而授轡。
高祖崩,未發喪,世宗以暹為度支尚書,兼僕射,委以心腹之寄。暹憂國如家,以天下為己任。世宗車服過度,誅戮變常,言談進止,或有虧失,暹每厲色極言,世宗亦為之止。
(《北齊書·列傳第二十二》)

譯文

崔暹,字季倫,是博陵安平人。崔暹年少時為讀書人,避地到渤海,趙郡公高琛鎮守定州,徵召他做開府諮議。他跟隨高琛前往晉陽,高祖(高歡)和他談話,對此感到很高興,任命他兼任丞相長史。高祖起兵將入洛陽,把崔暹留下來輔佐高琛主持後方的事務,對他說:“大丈夫相知,難道在於新舊?軍隊的事情重大,留守的責任也緊迫,我弟弟年輕,不熟悉事宜,後方的所有工作,我就把它們一概都託付給你了。”和崔暹懇切地握手,直到握了三四次。
崔暹受到信任厚待一天比一天深厚,他喜歡推薦人才。他說邢邵適合擔任府僚,還可以兼管機密之事。世宗因而徵用了邢邵,很受親信器重。可言談之際,邢邵卻說崔暹的不是。世宗不高興,對崔暹說:“你說子才的長處,子才卻專講你的短處,這真是個平庸之人啊。”崔暹說:“子才說我崔暹的短處,我崔暹說子才的長處,(說的)都是事實,我也不會因此產生嫌怨。”
武定初年,升任御史中尉。崔暹先後上表彈劾尚書令司馬子如以及尚書元羨、雍州刺史慕容獻,又彈劾太師鹹陽王元坦、并州刺史可朱渾道元,罪狀寫得極為詳盡,他們都被免去官職。此外被處死貶黜的還有很多。高祖給鄴下諸位權貴寫信說:“崔暹剛剛任職御史台,就能如此檢舉彈劾。鹹陽王、司馬令都是我做平民時門對門的老朋友,如果講尊貴親近,誰也不會超過這二人,可他們卻同時獲罪,我也不能相救,你們諸位還是小心謹慎為好。”高祖到京城去,群官到紫陌去迎接。高祖握著崔暹的手慰勞說:“以前朝廷難道無法官,而天下人都貪婪,沒有人肯去檢舉彈劾。中尉您盡心為國,不怕豪強,於是使遠近肅清,諸位王公守法。衝鋒陷陣,大有這樣的人,做官的本色,今天我才見到。”高祖賞賜崔暹好馬,讓他騎上來跟著走,邊走邊交談。崔暹下馬拜謝,馬受驚要跑,高祖為他攔住馬並親自把韁繩遞給他。
高祖駕崩,還沒有發喪,世宗(高歡長子高澄)就任命崔暹為度支尚書,兼任尚書僕射,把心腹重任寄托在他身上。崔暹操心國事猶如家事,以天下為己任。世宗車服超過規定的制度,誅殺無常,言談舉止,也時有過失,崔暹常常神色嚴厲地直言規勸,世宗也因此而改正。

作者簡介

《北齊書》唐朝史家李百藥撰,屬紀傳體斷代史,共50卷,紀8卷,列傳42卷,記載上起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接續北魏分裂、東魏立國、北齊取代東魏,下迄北齊亡國,前後約五十餘年史實,而以記北齊歷史為主。
李百藥(565年-648年),字重規,定州安平(今屬河北)人,唐代史學家。李百藥父親李德林是北齊的史臣,參與撰“國史”;後來也是隋朝名臣,奉詔繼續撰《齊史》。隋文帝時李百藥仕太子舍人、東宮學士。隋煬帝時仕桂州司馬職,遷建安郡丞。唐朝以後,拜中書舍人、禮部侍郎、散騎常侍。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諫唐太宗取消諸侯,為太宗採納。
李百藥的才能得到隋文帝賞識,一時朝中奏議文告,多出自他的手筆。隋煬帝時他受到排擠,官運蹇滯。隋朝末年農民大起義時,他曾被脅裹到沈法興李子通杜伏威等人的隊伍中。李百藥在唐太宗時參加了制定《五禮》及律令的工作。在輔佐太子李承乾之時,對承乾漫遊無度的行為數有匡正,對於朝中的其他政事,也不時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政治上有些作為。他除擅長文章外,還很善於寫詩。他的傳世之作有詩20餘首,文章13篇,以及被列入二十四史的《北齊書》。
李百藥出身於仕宦家庭。父親李德林字公輔,北齊時官至中書侍郎,參與國史修撰,編成紀傳體《齊史》27卷,入隋官至內史令,封安平公,任內又奉詔續修《齊史》,全書未成而卒。李百藥自幼受到家庭影響,少年時就好學博聞,富於獨立見解。父親李德林(公元530--590)字公輔,他的才能得到隋文帝賞識,
唐朝初建之時,高祖就下令修撰前代缺略各史,可是由於組織不力,經數年竟無成果。太宗貞觀三年(629年),李世民又下詔修前朝史書,李百藥接受了撰修齊史的任務。在他父親舊稿基礎上,他幾經刪改、增補,於貞觀十年(636年)修成了50卷的《齊書》(後人為與《南齊書》區別,改稱《北齊書》)。
《北齊書》的撰修,吸收了前人修史的成果,北齊歷史的撰修,從高齊政權到隋朝,一直未曾中斷,修成了多部起居注、實錄和國史。此外記錄北齊歷史的專著還有李德林《齊書》24卷,王劭《齊志》20卷,復為《齊書》100卷,崔子發《齊紀》30卷,杜台卿《齊紀》和姚最《北齊紀》20卷等。
這些史書經李百藥別擇去取,充實了《北齊書》的內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