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客家

北海是以客家文化為主的多元文化融合體,北海文化以客家文化為主體。合浦“俗有四民”,這“四民”即是明代王士性《廣志繹》中所記的:“廉州中國窮處,其俗有四民:一曰客戶,居城郭,解漢音,業商賈;二曰東人,雜處鄉村,解閩語,業耕種;三曰俚人,深居遠村,不解漢語,惟耕墾為活;四曰疍戶,舟居穴處,僅同水族,亦解漢音,以采海為生”。

王士性在其所著的《廣志繹》中描述的居城郭,解漢音,業商賈的客戶就是商人;雜處鄉村,解閩語,業耕種的東人就是從福建遷移而來的客家人;深居遠村,不解漢語,惟耕墾為活的俚人就是本土越人的後裔。舟居穴處,僅同水族,亦解漢音的蛋戶就是疍家人。在這“四民”之中,商人和客家人都是移民群體,商人雖然居城廓,但是作為商人,遷移性大,以利益所得為居住擇向,今天在此地,明天在彼方,無法形成一個血脈傳承的固定民系。而客家人在萬里流徙,千年傳承中,始終以中原漢族的血脈為根基,秉承中原漢族的文化為本源,因此客而有根,家而有源,基自中原,源自中原,自成一系。北海客家作為客家民系的一支,當然也源出中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海客家
  • 總人數:53萬
  • 所屬地區北海市
客家文化,人物評價,人口布狀況,文化特點和歷史傳承,

客家文化

北海是以客家文化為主的多元文化融合體,北海文化以客家文化為主體。
(1)北海市人口200萬,客家約為100多萬。北海客家集中分布在合浦平原東北部,北海市轄區呈零星分布狀態。潿洲島上的居民是清代近萬移民而成,當時客家人上島的有6000餘人,是為該島居民之主體。
(2)北海客家源於秦開五嶺,成於漢唐宋歷代中原漢軍戍邊與漢官謫邊與漢民遷徙等。秦統一六國後用兵嶺南,後南征的秦兵便留守嶺南戍邊;廣西屬於五嶺之越城嶺南,故其時就有中原軍隊戍邊與中原之民遷徙而成的客家先民,尤其是在廣西興安修靈渠的秦軍留守戍邊,是為廣西的最早客家先民。西漢元鼎五年,漢武帝遣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仆等率“樓船十萬人”,分水陸兩路“會至合浦征西甌”,平定南越國後,留下大批軍戍邊,壯大客家先民的隊伍;東漢建武間交趾郡(今越南北部)征貳征側反漢,漢光武帝遣伏波將軍馬援、樓船將軍段志率軍十萬南擊交趾,也留下部分漢軍成為客家先民,今有劉隆元帥的部下繁衍生息在南流江為證。秦漢中原部份軍民化為客家先民,使北海成為客家第一徙的重要組成,以後又有歷代客家遷徙的事實存在。
(3)南流江孕育了北海客家。古代文明一般是河流孕育的,如四大文明古國都是源於江河而成。南流江流域居民主體是客家人,且是廣西客家最為密集聚居之地。南流江在北海合浦注入大海,被南流江客家孕育出來的北海文明是客家文化為主體。
(4)今之北海市區遺留下來的古文化底蘊最多的是老街,北海老街據北海客家學者范翔宇說:“老街是客家人的傑作”。

人物評價

作為客家民系的一支,北海客家的形成必然與客家南遷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相一致,這從北海客家現有的譜牒記事中可以為證。試以北海客家中主要姓氏譜牒所記為例:
“陳氏族譜”中記:“及至北宋末年金兵作亂,朝廷南遷,我留居江西之族係為避戰亂又大舉南遷。考我陳何九公之先輩,出自江州義門魁公之後,其七世孫六郎由閩入粵,傳至念一郎公生何九。明朝中葉,何九公遷粵西,先到廉州小住數年,又從廉州西遷欽州……”
“彭氏族譜”中記:“彭氏之族,於明正德年間由福建遷居廣東廉州、欽州、合浦,至萬曆年間(1573-1620年),彭益自廉州遷陸川文里。廣西合浦縣公館鎮陂塍村公所由十多條村子組成,百分之九十五為彭姓,人口上萬。白沙鎮宏德彭屋有三百多人,也是民國時期由陂塍遷來的。……”
“朱氏族譜”中記:“合浦香山全體叔侄敬獻的楹聯為:‘宗室本江西,億萬斯年,謹記衙前香山同血脈;支源遷博邑,千百餘載,莫忘大旗陀角共淵源。’上聯說明合浦縣(清屬廣東轄)香山朱姓氏族之源流,宗室本源來自江西。下聯說明合浦香山朱姓支源是博白遷徙而去,“大旗”,“陀角”,清代博白縣轄的堡(相當於現今的鄉鎮)名。大旗堡,轄地相當於現今的沙河鎮;陀角堡,相當於現今的合江鎮和東平鎮兩鎮的轄區。這些地方的朱姓氏族淵源相同。”
“石氏族譜”中記:“福建同安石氏在廣西已知各個分支……合浦獻義公支三十七郎之四世孫(名諱失考)於元末明初亂世之際由惠州避走南雄珠璣巷,五世孫獻義公則於明洪武年間又由南雄與周、莫姓二人義結金蘭,沿北江而下至廣州,再臨海西行,直至今廣西合浦縣山口鎮山角村定居。此支分布於合浦、北海、欽州、防城、靈山、浦北等縣市,達13000之眾。”
“黃氏族譜”中記:“合浦黃氏,明宣德、正統之時(1426-1449年)自廣西博白遷入,其始遷者為黃君相,即福旺黃氏之始遷祖。(136)從廣西博白遷來。字派:唯永振色德接有日超庚旭文繼賢才其興家國勝.....”
“劉氏族譜”中記:“劉姓,諱慶,字吾桂。妣余氏、石氏、吳氏、趙氏。官授湖北寶慶府知府、浙江寧波府尹,後調任河南府。生於明朝洪武四年辛亥歲(公元1371年)二月十四日未時,享壽70歲,居江西南昌府新建縣仙嶂村。生五子:萬淵、萬習、萬忠、萬宗、萬江。後裔分居廣東梅縣、曲江、翁源、乳源、高州、廉州……”
“廖氏族譜”中記:“公館鎮24個村(居)委會中,14個有廖姓人居住。公館廖姓現住人口有13800人,是公館人口最多的一個大族。公館廖氏太始祖光景原籍江西,後分居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光景裔孫日恭公於清鹹豐年間從福建遷居廣東恩平,後經商到公館街上立業。光景公裔孫玉琛公後裔益富公於清鹹豐年間由廣東廉江遷到合浦縣公館圩鎮創基立業。”
“梁氏族譜”中記:“梁姓在宋代時就出現在寧化,台灣中蠣市《梁氏族譜》記載:‘宋時,有梁孟堅為兵部左待郎,居寧化石壁鄉。’孟堅的先輩是由廣東合浦縣入福建南安、惠安,繼而遷入寧化。宋末,孟堅六世孫永元,移潮州府程鄉縣永南鎮;永利移潮州;永貞大子福,遷梅州鬆口山口鄉。後子孫繁衍於閩粵。
“張氏族譜”中記:張氏“明朝成化7年(公曆1471年)遷居廣東省廉州府石康縣六羅。在石康縣六羅定居後,將母骸骨安葬在地名麻地山穿江嶺嘴,(在六羅族祠前右方)石磊為穴,墓乙山辛向,坤申方出水。”
“范氏族譜”中記:“范茂林所生兄弟六人除二祖元壽和晚祖元全留居福建寧化縣石壁鄉。其他福康寧慶四祖遷流兩廣分別定居於陸川旺坡元福公,海南文昌元康公,博白新圩元寧公,合浦南山元慶公。”
《李氏族譜》中記:“始祖李南英,北宋河南儀封縣人,康定元年(1040年)庚辰科進士,宦遊白州,晚年占籍南昌(屬白州所轄之一縣),其先輩居江西省吉安府。南英生子李時亮,時亮宋天聖二年(1024年)中舉,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及第,登章衡榜‘榜眼’任廉州知府。李時亮生四子,其中念一、念二、念三……念一公支系現發居於博白、東平、龍潭及合浦、廣東化州、吳川縣各處約14萬人。而李姓的另一支則“明朝從江西太和縣竹根村朱矢巷來仕於廉州府,後定居於此。”
據《秦氏家譜傳流記》載:“秦氏之姓為天水郡者……吾宗之先四川成都府華陽縣人,由秦安民公仕宋,為昌化郡宜倫縣、廉州、合浦尹,卒於官。二代子九官,落籍合浦,授吳州文學,未士而卒。三代子為國子監學録秦濕……其後裔復遷合浦。”
從以上的客家牒譜記述中,可以清楚的理出北海客家南遷的時間和路線。
因此,北海客家的形成不是孤立的,是中原客家遷徙的產物。其遷移路線基本循客家中原遷徙足跡而來。即河南→山西→江西→福建→廣東→廉州府(合欽靈防四屬)→海南→廣西。
北海客家
客家土圍城前的曬秋

人口布狀況

北海客家的人口分布,如王士性在其所著的《廣志繹》中描述的“東人,雜處鄉村,解閩語,業耕種”中,已經明確地記述了北海客家人的聚居方位地點、語言和職業:因居住在城廓的東面而稱東人,講福建話,聚村落而居,以農耕為業。
目前,北海客家人口的分布呈現聚居與散居相結合的特點。合浦縣的東片地區為主要聚居地,白沙、公館、閘口、曲樟4個鄉鎮的居民基本是客家人,另外海城區潿洲鎮的客家人占全鎮人口的85%以上。客家人口較多的鄉鎮還有廉州、常樂、石康、福成、南康、山口、沙田等鄉鎮,全市各鄉鎮均有零散分布。
北海市的客家人口約為53萬,約占北海市總人口的三分一。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分析,客家人口的分布有三個部分:一是客家人聚居的5個鄉鎮客家人口合計超過33萬人,其中白沙鎮115568人、公館鎮133778人、閘口鎮43775人、曲樟鎮25543人、潿洲鎮14596人(85%為客家人);二是客家人口較多的常樂鎮(78871人)、山口鎮(79974人)、廉州鎮(175880人),客家人口約占各鎮人口的30-50%,超過10萬人;三是在福成、南康等鄉鎮居住著1萬多從客家人聚居地遷出的合浦水庫移民(客家人),加上散居遍布全市各鄉鎮的客家人,約有10萬人。
北海客家的主要姓氏有80多個,在北海列入統計的160多個姓氏中占有一半。以姓氏集中聚居是客家的群體特徵,也是家庭組織結構的主要特徵。以姓氏集中聚居,成就了北海客家姓氏村落的現狀。在張、李、范、彭、朱、廖、劉等人口逾萬的姓氏中,居住村落連綿十多里。在這些姓氏村落中的每一個家庭之間,都有著不可分割的血緣關係,維持著這種血緣關係的就是宗廟祖祠。在一個姓氏村落里,始祖祠的權威是至高無上的,始祖祠以下是各宗支的祠堂,俗稱“廳下”,以示是在始祖祠的支派之下。北海客家姓氏村落的輩份排列以始祖為源,有的大姓為了顯示宗族繁盛,輩份排列至二十代之後。輩份一經排定,即入族譜,各支子孫必須按此入名,不得僭越。輩份排列的文字組合也多有講究,祖德宗功,文治武功傳承訓示皆蘊涵其中。如以“德汝紹先”排列者,雖只四字,但蘊涵了四代人的寄託與期待。析而解之,就是說祖宗(德字輩)的功德福澤後人(汝字輩),子孫們(紹字輩)要繼承祖先的業績,後代(先字輩)更要敢為人先,傳承光大祖德宗功。在這裡,輩份排列中的每一個文字都有雙重詞性,既作名詞,又作動詞。如“德”字,作“祖宗功德”之“德”時是名詞,作“德福澤後人”時“德”是動詞。可見,北海客家輩份排列的文字組合除了有著明顯的寄託內涵之外,也有著鮮明的教化意義。北海客家姓氏宗親中,以輩份為尊,在同一支系中,以輩份排列為序,宗親之間不以年齡、職業、官位分尊卑,而是以輩份排列所定的次序稱呼。如張三即便年齡大,職務高,但面對輩份高的張二卻要以公、伯、叔稱之。因此,敬老尊長愛幼的人文觀念得以世代傳承,自成習俗,淳化民風。
珠鄉客家農耕文化的表現形態除了豐富的物產及因此而產生的生活習俗、軼事佳話之外,與客家的農耕有關的工具如:水磨、礱穀土磨、谷櫃、谷斗、米升等;水利設施如山塘、陂壩、水轉等,都是珠鄉客家農耕文化的表現形態中,最具鮮明特色、最能體現珠鄉客家人“以農為本”的物質創造,包函有客家人的文化內涵。
1962年,正當客家特產合浦公館香山雞嘴荔豐收的季節,望著門前幾株雞嘴荔樹上沉甸甸的果實,香山村72歲烈屬朱日道懷著對毛主席的深切敬意,萌發了給毛主席寄雞嘴荔枝的想法。於是他精心挑選了約200顆雞嘴荔通過郵電所寄去北京給毛主席收。荔枝寄出後不久,朱日道就收到中共中央辦公廳寄來的覆信,信中感謝他寄給毛主席的雞嘴荔。朱日道就收到中共中央辦公廳覆信的訊息傳開後,公館香山雞嘴荔枝的名聲更響了,這段佳話因此世世代代的流傳下來,成為珠鄉客家的驕傲。
2、北海客家的多元宗教文化元素。
北海客家天妃崇拜的代表性建築潿洲三婆廟、合浦廉州中學天妃廟、閘口天妃廟等,而合浦廉中天妃廟、定海南的天妃廟則是潿洲三婆廟的派生,不但有著神奇的傳說,和清朝“禁海”事件緊密相關,是清初“遷海”的重要見證。廉州中學校園內的天妃廟是從潿洲島搬遷過來的,是廉州廟宇中的“客家移民”。推而遠之,北海地區的天妃崇拜最早源自客家人,這是最具特徵性的。
北海客家人的崇拜(宗教)文化既保留了中原祖地崇佛道、重儒術、信鬼神的習俗,又融合了本地的崇拜(宗教)文化元素,自成一體,卓然而立。北海客家人的宗教信仰有自己的本土神靈,也有基督教、天主教。如曲樟三寶岩仙祠的吳道全,閘口老鴉洲的仙姑(後演變與天妃一體),閘口的天主教,常樂的天主教等等。
北海客家
璋嘉土圍屋
3、北海客家保留中原特色的風俗特徵。
守歲習俗是北海客家人過年中最重人情、親情、友情、鄉情的禮俗。除夕夜圍著火塘守歲,最是令人難忘。大年三十拜祖是一年中的頭等到大事,這天一早,家家戶戶忙著張羅的都是與拜祖先有關的事,殺雞、蒸扣肉、張貼對聯等,其中最隆重的是各家各戶把自己事先蒸好的大籠糕扛到各自的支系祖祠。大籠糕、既表示團圓之意,也寓意五穀豐登,象徵來年的好收成。因此,一年的收穫,當然要先讓祖宗享受。接著是各家把過年的美食擺上供桌,點燃香燭紙錢,誠心祈禱,這就是大年三十拜祖先。拜完祖先後,大籠糕就留在祖祠的供桌上,直至過了年初三之後才各自取回。人丁興旺的祖祠里每逢此時,供桌上的大籠糕堆積如山,蔚為壯觀,就像是在舉辦大籠糕博覽會了。
大年初一祭祖。祭祖是要到始祖祠堂去的。北海客家人各姓氏都有各自的始祖祠堂,不論人口繁衍多大,始祖祠堂只有一家。因此,大年初一的祭祖場面是浩大壯觀,轟轟烈烈的。
北海客家的春聯,有著鮮明代表性和各自不同的姓氏堂號和堂聯。在北海160多個姓氏中,有一半的姓氏屬於客家人或與客家人有關。眾多的姓氏也就帶來了多樣的堂號、堂聯。春節期間,將堂號、堂聯融入春聯之中,加以構思創新,既成為客家春聯的卓然獨特的風格,也是客家人敬重先祖,思念故土的表現形式。
行村習俗。行村是客家方言,意即去親戚家拜年。北海客家人“行村”重情不重禮。每當年初二過後,客家村場之間的阡陌道路上,便見三五結伴的行人,挑著禮擔,晃晃悠悠的穿行。一撥又一撥,從早到晚,絡繹不斷,濃濃的鄉情灑滿田垌,娓娓的鄉音飄遍村場,悠悠的鄉韻牽動人心。
開標習俗。北海客家人“開標”,是一種獨特的競爭方式。在宗族社會狀態,乃至集體所有制的生產隊管理模式中,開標”都是確定某種擁有形式經營方式的手段。開標”,就是要將某種原是宗族共有或集體所有的財產,以公開競爭的形式去確定擁有者或經營者,中標的根據就是誰的標的高,就歸誰經營。
祠堂議事習俗。北海客家人祠堂議事的習俗,延傳久遠。族中每逢有大小事務,由族長及族中輩分高的長輩主持召集,小到子弟讀書,大到宗族紛爭,祠堂議事有絕對權威。
修譜習俗。北海客家人十分注重修譜,每個姓氏都有姓氏族譜,每個宗支都有宗族家譜。修譜由族人集資進行,由族中長者主持。族譜詳盡記載姓氏宗族的起源支派,族中大事、人物均入譜記。
豬牙佬習俗。“豬牙佬”是一種靠“磨牙花”、練嘴皮謀生的“嘴皮勞動”。這名稱聽起來還有點“邪”,但在客家地區,卻是少數人掌握的有智慧又有一技專長的職業。
婚嫁習俗。北海客家人的婚嫁習俗與當地沒有太多獨特突出的地方,在習慣上,嫁女被稱為“賣女”,這與客家人艱苦的生活經歷有關,因為,賣女”當中,難免有講價之嫌。但這個價並不是身價,而是一種象徵,表示女兒出嫁是有價值的。而新媳婦拜年時,行村的禮擔里除了例行的禮品外,還要放上南豆或南豆花,寓意“男到”和能生養。
渡身習俗。北海客家人“渡身”的習俗是一個驚心動魄的經歷。“渡身”類似宗教的洗禮,也與道教中流傳“得道”相似。但是,客家人的“渡身”,並不是要得道成仙,或者是“神仙附身”,而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渡身”者必須是有德長者,行善之人,德行有損,心術不正的人是不能渡身的。“渡身”的儀式場面激烈。先由主持人念經禮佛,被渡之人沐浴淨身,穿上頭盔行當,在主持人引導下,過火海刀山,鐵針穿臉。在此過程中。如有出血痛感,即渡身失敗,反之,則大功告成。一經“渡身”儀式之後,就有了“渡身佬”的名號,在族中仍然是長老身份,有相當的權威和聲望。
吃“開嘴米饐”的古俗。北海客家人興學重教的文化現象,還在飲食文化中得到體現,那就是珠鄉客家人吃“開嘴米乙”的古俗。客家人非常注重子弟的讀書求學,當家裡的小孩子到了讀書年齡的時候,父母人就要忙著為之張羅入塾求學。開學的第一天,母親一大早就來,專門做一碗“開嘴米乙”給兒子吃,吃了“開嘴米乙”,象徵著去學校之後,勤開口讀書,多學知識,肚中有料(有文化)的意思。
4、風格獨特的北海客家民居。
北海客家土圍樓是客家人性格的象徵,堅實、偉岸、沉穩而又寬容。一座土圍樓就是一個家庭,一個宗支,一個姓氏的搖籃,更是一個村場甚至四鄉八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客家人的山塘,與客家土樓、客家祠堂一起,組成了客家文化的瑰麗景觀。每一個客家村場,必定有一個山塘。山塘的大小,代表著一個村場或一姓氏族的大小、興衰和強弱,這與客家人的居住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客家先民在遷徙過程中,只能選擇人口稀少,條件差的山區定居,這就是史稱“逢山必有客,有客必住山”的原因。客家山塘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農閒祭祀,秋涼魚肥,殺豬做社,客家人聚會於斯、納涼聊天商談族中事務,世世代代客家山塘自成一景。
北海客家居住地多兼有山海地緣(曲樟除外),潿洲島早期的住民更是全客家的疍家人。此外,地角也有客家人。因此,漁農鹽兼作的北海客家是一大特色,特別是近年興起的海水養殖,客家人異軍突起,值得期待。
北海客家
六湖運河邊上的客家民居
5、北海客家的歷史人文脈絡長,影響大,區域廣闊。
如有“中原客家移民第一人”之稱的南越王趙佗就在合浦留有糠頭山、南越王行宮遺址,即今合浦東山寺。在廉山吏風的人文景觀中,也有一大批是客家人。如宋代宋高宗皇帝為之賜“名著南天”的張夔,武科及第狀元楊友,全家16口為國死節的蘇緘,明代為民請命的李遜,不持一珠的張岳,護境殉國的羅紳父子,麥粥太守賀邦泰,愛民如子的游日章,清代愛民興學的施世驥,一函三提督的彭元輔,抗法三英將,清廉五總兵等彪炳史冊的清官廉吏良將都是本土客家人或到合浦北海為官造福一方的客家人。民國時期,以陳銘樞將軍為代表的客家人,形成了辛亥人文圈、十九路軍人文圈、客家將領人文圈,此間,北海的客家人將領超過二十名。
獨樹一幟的北海客家書院。文治書院、廉湖書院、太邱書院並稱珠鄉客家三大書院。珠鄉客家三大書院滋育、激勵和成就了後來的興學重教群體。而珠鄉客家三大書院也是客家先輩們民間捐資興學,歷盡艱難曲折所建,在北海地區,乃至四屬地區都有著重影響。如今北海客家人捐資辦校如長江後浪推前浪,方興未艾,客家人居住的地區中,一幢幢聳立鄉村之間的教學樓,成了珠鄉教育事業興旺發達的標誌,再創客家人尊師興教的新局面,為北部灣之最。就現狀保存而言,太邱書院的舊址建築格局基本保留,太邱書院的門碑還在,太邱書院內原有的三十多副客家楹聯還可覓蹤。但太邱書院被用作幼稚園的飯堂後空置損毀,應作為北海客家的歷史建築收回修復保存。
6、豐富多彩的北海客家民間文藝。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文藝活動中常見形式,客家山歌演唱範圍很廣,在祭祀、婚嫁喪葬等場合也有演唱。《公館木魚》本地民眾稱為“牡丹花”,說的是將此事編成小曲到處傳唱,並用牡丹花為曲調名。
故事典故。客家人在珠鄉沒有形成典型的鄉土故事傳奇,由於遷徙年代與地理距離遙遠,加上通信聯絡不便,中原文化信息輸入緩慢,因此,珠鄉客家人故事傳奇大都與風水、地理有關。鄉間的生活軼聞軼事,也只限於口頭流傳,沒有 形成文字記錄傳世,如客家人居住的每一個村場嶺崗,都有一個關於“風水寶地”的優美傳說。這些傳說大都是敘說北海客家祖先如何選擇風水寶地,如何發展壯大,出了什麼知名人物等。
據史書記載,東漢費貽來合浦做太守,為官清廉,離任之時,百姓扶轅百里來至此山下,後人將此山稱為大廉山,以作紀念。大廉山下有大廉垌,這裡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大廉山是珠鄉最高的山峰,海拔555米,由於在山頂能見幾十里外的大海,客家人又稱之為“望海嶂”。據說,大廉山上有參天紅杉,秋天之時,杉葉可至洛陽城。此事引起了皇帝的驚疑。一些風水術士乘機危言聳聽,說此地當有王者出。漢王聽信風水術士的話,派兵到合浦砍伐參天紅杉,以斷王氣。於是大廉山紅杉的傳說,自南北朝起多有文人騷客吟唱不絕,如“三秋合浦,九月洞庭枝”等令人動情不已。
北海客家方言中的歇後語。客家方言語彙豐富,加上客家人天賦的語言才能和豐富的社會經歷。客家方言中的歇後語推陳出新,一枝獨秀,生動面又體貼,既有客家方言的深厚嚴肅,也有當地方言的輕快俏皮。如“梧州豬皮鞋——硬撐(錚)”,“立秋的拐螞(青蛙)——光識喊”等,這樣富於哲理的歇後語。俯拾皆是,值得去蒐集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