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天津機器製造局得常年經費由天津、煙臺兩海關撥用“四成洋稅”,每年約三十餘萬兩。自
光緒六年(1880)起,每年又在戶部西北邊防餉內增撥一萬兩。十四年(1888年)後另從
海軍衙門撥支洋藥
厘金作為常年經費的補助。十九年(1893年)增建一座煉鋼廠。該局分為東、西兩局。東局設城東賈家沽,以製造火藥、槍炮、子彈和水雷為主。西局設城南
海光寺,以製造軍用器具、開花子彈及布置水雷用的輪船和挖河船為主。東、西兩局所產軍火除供應本省淮練各軍、兵輪、炮船外,還按時撥給吉林、奉天、
察哈爾、熱河及分防在江南的水陸
淮軍。此外,東局還附設有水師、水雷、
電報學堂。二十一年(1895年)改稱“北洋機器製造局”(又名“總理
北洋機器局”)。二十六年(1900年),
八國聯軍侵占天津時,被
破壞。
建造背景
崇厚委任英國人密妥士籌備建局事項,並撥給8萬銀兩在英國購買製造火藥和銅帽機器。1867年3月在天津城東賈家沽道購地2230畝,5月正式開局,初名軍火機器總局。按照建廠計畫,經過一段準備工作後,動工興建機器總局的火藥局(通稱東局)。外國購買的機器到達後,即陸續安裝。1870年8月東局建成,局內安裝製造火藥和銅帽機器,當年開工生產,日碾黑色火藥140—180公斤。
在東局籌備期間,
直隸練兵急需劈山炮和開花炮。若等待東局建成後製造,緩不濟急。祟厚提出在天津設專局製造,經清廷批准。祟厚委任英國人戈登、薄郎等購機建局。1867年9月,在天津城南
海光寺動工興建西局(亦稱南局),這是軍火機器總局的一個分局,局內設鑄鐵、鋸木、金工、木工4廠,雇用當地工人50餘名,1868年,西局開工生產,鑄造出450磅子重銅炸炮,還製造出炮車和炮架。西局還承擔東局的修配任務,到東局建成時,西局已鑄造炮位、輪船機器零件等7000餘件。
經費
軍火機器總局東西兩局開辦經費共耗銀48.3萬餘兩,其中,東局為38.8萬餘兩,西局為9.5萬餘兩。這些經費,經祟厚上奏,朝廷批准,由津海關和東海關的四成洋稅開支。1870年,因
天津教案,
崇厚出使法國,
李鴻章任
直隸總督,接辦軍火機器總局,改名為天津機器局。
兵工廠
李鴻章上任不久,撤換了總辦密妥士,任命湖北補用道
沈保靖為總辦。撤銷了西局,把西局的鑄鐵廠併到東局,並對東局進行擴建。新購進三套洋藥碾,新建了三所碾藥廠,對原有淋硝、磨磺、燒炭等製造問也增添了設備,擴大製造能力,以適應新舊四個藥廠的生產。經過擴建,黑色火藥日產提高到900餘公斤。這一時期,還興建了鑄鐵、熟鐵、鋸木等廠和新機器房,並在蒲口購地59畝,新建火藥庫三座。
1875年(光緒元年),增添了火藥生產品種,新建了餅藥廠房,購置了製造餅藥機器,試製成供後膛鋼炮炮彈裝用的六角藕形餅藥,同時購進了製造林明敦
後膛槍和槍彈機器,把原來的機器房分出一半改建成槍廠。至1878年製造出林明敦槍520支,後因造價過高停止生產。另把銅帽廠分出一半改建成槍彈廠,並新建了鏘水、軋制銅板和配造拉火廠房。1876年5月,設立電氣水雷局,製造海防需要的各種水雷,並培養製造和使用水雷的技術人員。
自李鴻章接辦天津機器局後,幾經擴建,品種和產量不斷增多。到1877年,產品有:黑色火藥、餅藥、銅帽、林明敦槍、槍彈、前膛炮彈、後膛鍍鉛來福炮彈、各式拉火、各式水雷。還生產鏘水,軋制銅片和製造機器。
由於天津機器局生產不斷發展,北京
神機營和朝鮮國先後派送員工到局學習製造軍火技術,為此機器局專門建立了習藝廠和朝鮮館。
1881年,天津機器局開始仿製棉藥,經過兩年時間,仿製成功。為形成生產能力,新建廠房30餘間和棉藥庫一座。1887年,新建
栗色火藥廠,由外籍工程師約士設計,司圖諾負責安裝,建有汽爐房、汽機房、分磨房、壓藥房、篩藥房、分藥房等廠房。
為製造海軍使用的新式長鋼炮炮彈,經李鴻章電請清政府駐英大使,從英國聘請技術人員和購進機器設備。1891年,從英國葛來可力夫工廠購進鑄鋼機一套,並從
格林活廠購進水壓機、10噸起重機和車床等設備。1893年,又從英國新南關機器公司購進西門子馬丁
煉鋼爐全套設備,籌建煉鋼廠。1895年開始出鋼,並鑄造鋼質炮彈,至1896年,年產炮彈達1200發。1896年,還建立無煙藥廣,試造無煙藥。
北洋大臣王文韶,因見天津機器局規模擴大,品種增多,供應各方軍火,單以“天津”命名不能反映它的面目,1896年1月27日,經奏準改名
北洋機器局。
生產
天津機器局常年雇用工人2000餘名,開辦初期,只有黑藥廠、銅帽廠,後來逐步建立栗藥廠、棉藥廠、無煙藥廠、槍彈廠、機器廠和煉鋼廠,各廠配有成套機器設備。主要產品為各種火藥、銅帽、槍彈和炮彈,生產比較穩定。從1898年與1878年品種產量對比中,可以看出它的生產變化情況。1878年主要產品產量:黑色火藥25.6萬公斤,銅帽3899萬粒,各式銅拉火14.8萬支,各式炮彈6.8萬發,各式槍彈137.6萬發。1898年主要產品產量和生產能力:黑色火藥20萬公斤,加班可產32萬公斤;栗色餅藥9萬公斤,加班可產11.3萬公斤;棉藥1.04萬公斤,加班可產2.3萬公斤;無煙藥3600公斤,系試生產,待添購機器;毛瑟槍彈382萬發,加班可產400萬發;銅帽1500萬粒,加班可產2800萬粒;各式炮彈1.45萬發,還可按照需要加造。
主要供應
天津機器局生產的軍火,主要供應
北洋水師、
直隸、
熱河、
察哈爾、
奉天、吉林、黑龍江、西北邊防備軍和淮系各地駐軍使用,還撥給其他省分。在中俄、中法、
中日甲午戰爭中,都大量使用該局製造的軍火。1882年,李鴻章還調撥過一批軍火供應朝鮮國使用。
天津機器局除生產軍火外,還製作過一些軍艦、船舶,包括
慈禧太后的遊船。特別值得一題的是於1880年建造了中國第一艘潛水艇及第一套舟橋。
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後,天津機器局毀於兵火。
主要影響
天津機器局是
洋務運動最早興辦的四大近代軍用工業之一,它的建立對天津近代化進程的影響極大。主要有:
一、它是天津第一家使用機器生產的
近代工業。天津第一家外國資本近代企業是1874年興辦的大沽駁船公司,第一家民族資本近代企業是1878年興辦的天津貽來牟機器磨房,都比它晚。因此,津局首先從西方引進機器設備,聘用外國技術人員,把近代先進科學技術帶進了天津,這就打破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閉關自守的保守狀態,為天津近代化開了風氣之先。
二、津局生產規模相當龐大,門類齊全,技術水平較高,因而在生產過程中培養和訓練了一批本國技術員工,成為北方第一代近代產業工人的骨幹,對
天津近代工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三、津局需要大量的煤、鐵等原材料,開始主要依賴進口,後來,掌握津局的李鴻章決定興辦開平煤礦,以解決津局對煤的需要,這就顯示出津局在推動和促進其他近代工業發展中的作用。
四、津局規模宏大,建成之後,如同在天津傳統城市之外,又出現了一座新城。《天津機器局》描繪當年東局盛況時說:“巨棟層樓,廣場列廳,迤麗相屬,參錯相望。東則帆檣沓來,
水柵啟閉;西則輪車轉運,
鐵轍縱橫,城堞炮台之制,井渠屋舍之觀,與天津郡城遙相對峙,隱然海疆一重鎮焉。”(《
天津府志》重修本卷28“
公廨”)這就大大擴展了天津城市的疆界和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