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石造像,在青島市博物館院內。大佛像2尊,重約30噸,高5.85米,俗稱“丈八佛”。據考證造於北魏景明之後,北周之前(公元557年前)。菩薩石像兩尊分別侍立於...
石造像,是指用石材雕刻的宗教偶像,有個體石造像和造像碑兩種。用於一般性的佛事紀念,以及表達捐建人的虔誠信仰。...
的遺物。北朝是石造像的鼎盛期,造像數量極多,題材以彌勒最常見。北魏早期還出現了佛道混合的造像碑。南朝石造像的數量較少,但雕工精緻。隋唐石造像主要有彌勒、...
龍泉寺石造像,北朝石造像四尊、碑刻二通。原在淄博市臨淄區龍池村龍泉寺故址,1928年日本帝國主義入侵後,將石像和石碑運至淄河店車站,企圖劫往日本,未能得逞,遂將...
北魏石造像及碑刻,位於青島市博物館內。共4尊佛像,二通碑。兩尊佛像俗稱丈八佛,各重30噸。石像造型優美,雕工純熟細緻,衣紋細緻柔和,神態栩栩如生。...
其造型及造像的題材與風格特點與敦煌、雲崗、龍門等北魏時期的“制底”或稱“支提”(意為“塔廟”)窟中的四面方塔及造像均相似,與酒泉曹天護造像塔亦相似。...
齊梁石造像,面形方正,瀟灑秀麗,裝飾繁細,通肩衣多褶襞,無袒右肩衣,具有...大同三年(537)釋迦立像,反映了北朝造像影響的增大,佛衣在胸前結帶,下襟披覆...
興國寺石造像,俗稱“丈八佛”,東魏石造像。位於博興縣寨郝鄉寨高村。造像石灰石質,立體圓雕。通高6.75米。高肉髻,面含微笑;身披通肩袈裟,內著僧祗支,胸前系...
北魏阿彌陀佛說法石造像,高5.85米,現藏青島市博物館,俗稱丈八佛。庭院內露天陳列許多珍貴文物,其中院東側護欄內,坐東面西、南北向並列4尊雕刻精美的北朝石刻造像...
隋代石刻造像 隋代造像,上承北齊、北周餘緒,下啟唐代新風,顯示了北朝造像向唐代...曲陽修德寺出土的唐顯慶(656~661)年間漢白玉石造像,身軀豐滿挺秀,衣紋疏朗流暢...
甘肅佛教石刻造像本書目錄 編輯 前言一、甘肅歷代佛教石刻造像概述1 創意性的北涼石塔2 北朝造像碑 甘肅佛教石刻造像(3張) 3 北朝造像塔...
段家佛造像出土於廣饒縣李鵲鄉段家村,北朝遺物,單體石造像。像石作舟形,高2.21米,寬1.25米。佛像赤足立於垂蓮座上,高1.40米,胸寬0.42米,項光較大,身著通...
北魏至唐代的漢白玉石雕佛教造像。1953年在河北省曲陽縣城西南修德寺塔基下發現,1954年又在宋代寺址下發掘出一批石造像,總數計2200餘軀,內含紀年銘造像 247軀。自...
永寧寺佛造像在廣饒縣李鵲鄉李東村永寧寺遺址中出土,系東魏造像。永寧寺始建於北朝時期,寺院已毀廢多年,僅存此舟形背光單體石佛造像。造像底部蓮花座高0.6米,寬...
高善穆石造像塔編輯 鎖定 酒泉市出土,北涼承玄元年(公元429)作,高44.6厘米...頂部刻有北斗七星,用來表示塔寺坐北朝南的傳統風水觀念。圓柱形塔腹上陰刻《增...
北朝時期鄴城一度成為中國北方的佛教中心,留下了南北響堂石窟和眾多的單體石造像,創造了佛教造像藝術的“北齊樣式”,對隋唐以後造像藝術影響深遠。 [1] 大名縣石刻...
《介紹兩件北朝道教石造像》(《文物》1961年第12期)、《介紹幾件商代青銅器》(《文物》1964年第4期)、《談談龍虎尊的幾個問題》(《文物》1972年第3期)、...
造像又作造象。古時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有於僧寺或崖壁間鐫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屬鑄造佛像者,稱之為造像。以石刻者,今存有北魏時龍門造像及雲岡石窟造像...
塔為六角七層,高23米,一層檐下有龍 鳳雕飾,三、四、六層磚龕內嵌有北朝和隋唐石造像,二層每面鑲有武則天長安三年(703)白石造像,寶相壯嚴,精美無比。...
魏碑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稱,以北魏為最精,大體可分為碑刻、墓誌、造像題記和摩崖刻石四種。此時書法是一種承前啟後、繼往開來...
惠城區 圓明園獸首銅像暨南北朝石佛造像展 第三屆美食嘉年華 惠陽區 原生態山水旅遊節 惠東縣 “陽光、沙灘、海浪”濱海旅遊文化節 龍門縣 山水龍門、農民畫鄉節...
5 石黑奴造像碑 北朝時期(420-577)6 暉福寺碑 北魏太和十二年(488)七月一日7 姚伯多兄弟造像碑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九月四日...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裕群先生的《深圳博物館展陳的佛教石造像》;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美術史系教授鄭岩先生的《北朝葬具孝子圖的形式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