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營營房舊址

北大營營房舊址

北大營營房舊址,位於遼寧省瀋陽市大東區柳林街2號,是中國近現代建築遺存。

北大營始建於民國六年(1907年),是清末“新政”的產物。北大營主體建築絕大部分已拆除,現存建築為民國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夕東北軍獨立第7旅第619團第2營的三棟營房。1號營房長60.58米,寬7.11米;2號營房保存基本完整,長約113.78米,寬7.11米;3號營房長34.58米,寬7.05米。2021年12月,北大營舊址陳列館對外開放,1號老營房用作營房原貌復原,2號老營房用作北大營歷史基本陳列,3號老營房用作遊客服務中心,對營房周邊區域進行道路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等。北大營營房舊址在“九一八事變”中打響了中國軍隊抗戰的第一槍,也是二戰期間美英盟軍戰俘在瀋陽最早的關押地。舊址是“九一八”事變的重要實物見證,是中國14年抗戰起點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政治影響。

2019年10月,北大營營房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大營營房舊址
  • 地理位置:遼寧省瀋陽市大東區柳林街2號
  • 所處時代:1931年
  • 保護級別:第八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8-0543-5-027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展覽,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首任東三省總督徐世昌,決定擴編軍隊,整治防務。其中,陸軍第二混成協(相當於旅)駐紮奉天。同時,還在省城附近修建了兵營。因兵營地處城北,故名北大營。
北大營在辛亥革命期間曾作為奉天革命黨人回響武昌起義的策源地。清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訊息傳到奉天,駐防北大營的奉天新軍第二混成協統藍天蔚與革命黨人張榕密謀革命。由於叛徒告密,東三省總督趙爾巽急調張作霖率巡防營前來奉天,鎮壓革命。藍天蔚被趙爾巽解除兵權,被迫離境,張榕等革命黨人慘遭殺害。
民國四年(1915年),張作霖將北大營“原有房間3550餘間”全部“拆舊翻新”,陸續增建一些營房。這些營房在九一八事變中遭到嚴重破壞。
民國以後,北大營一直是奉系軍隊在瀋陽的駐地,成為保衛瀋陽的北面藩籬。民國十二年(1923年),張作霖在北大營設立軍人工廠,同時還在北大營組建製造廠,專門製造槍炮。民國十三年(1924年),郭松齡在北大營成立了陸軍第二、六旅軍官教育速成班,後來改稱東三省陸軍軍官教育班。一直到民國十七年(1928年)秋,這裡始終是奉系軍事集團訓練軍官的基地。民國十七年(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通電全國進行東北易幟。此後,張學良先後兩年在北大營進行閱兵,向日本展示中國軍隊的軍威。
北大營營房舊址
奉系軍閥時期的北大營正門
民國二十年(1931年)9月18日晚10時,日本關東軍自行炸毀了南滿鐵路柳條湖一帶的一小段,並以此為藉口,突然襲擊了東北軍駐地北大營,拉開侵華戰爭序幕。
北大營營房舊址
北大營營房舊址
日軍占領北大營後,先後在北大營及其附近建成“柳條湖爆破地點紀念碑”“北大營戰跡紀念碑”和“北大營戰跡紀念館”,把其作為重要的軍國主義教育基地。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月17日,日本殖民教育倡導者加藤完治利用北大營營房成立“北大營日本高等學校分校”。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1月至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7月,日本又在北大營設立“奉天俘虜收容所臨時營區”,先後關押美英澳等七國戰俘兩千多人。
1952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汽車十團教導隊進駐營區,開始清理營區,修復部分營房,併入駐訓練使用。
1965年11月,軍區後勤幹部訓練大隊遷入北大營地區時,還有二十多間營房。
1981年,軍區後勤幹部訓練大隊納入大連陸軍學校編制,為新建學員宿舍樓、綜合樓、食堂、家屬宿舍及附屬配套用房又拆遷了原有營房多座。
2011年,經一些文物志願保護者通過衛星定位發現三棟平房,疑似北大營殘留營房,經瀋陽市文物局組織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等單位的專家鑑定,認定確實是北大營營房舊址。
2018年,北大營營房舊址陳列館建設工程啟動前,留存兩棟半遺址。
2021年12月,北大營舊址陳列館對外開放,1號老營房用作營房原貌復原,2號老營房用作北大營歷史基本陳列,3號老營房用作遊客服務中心,對營房周邊區域進行道路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等。
北大營營房舊址
現存 3 號營房的內部結構

建築格局

北大營營房舊址,是清末“新政”的產物,距瀋陽古城北門外4000米,西距中東鐵路南滿支線300米,南距柳條湖村500米。
北大營營房舊址
20 世紀 20 年代北大營鳥瞰圖
北大營營房舊址當年呈正方形。營內中間是大操場,為各團、隊每日操練的場所。北面一列營房最中間的是東北軍精銳部隊第七旅司令部,左側是621團團部、右側為619團團部。旅司令部的北邊有6個營區,分別是汽車隊、迫擊炮廠、軍械處、騎兵隊、620團團部和三營等。操場東西兩側各有3個營區,西側是621團的一營、二營、三營和機關槍連;東側是戰車隊、軍樂隊、軍士隊以及620團一營、二營。歷史資料記載,正方形的北大營每邊的邊長約2000米。四周有兩米來高的土圍子圍護著。土圍子上面可以並行兩人,在土牆兩側各挖1米深、3米寬的乾壕溝,夏季雨水流入溝內,形成天然護營河。土圍牆每邊中間都設有卡子門,並有崗哨。南卡子門為當時主營門,設有衛兵室。有一個排兵力,晝夜站崗、巡邏。這座軍營在當時氣勢宏大、設施完善、戒備森嚴,是東北軍最重要也是最有標誌性的兵營。先後為清末新軍第21混成協駐地、東北軍獨立第7旅所在地和“奉天俘虜收容所”臨時營區。
北大營營房舊址主體建築絕大部分已拆除,現存建築為民國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夕東北軍獨立第7旅第619團第2營的三棟營房,占地面積約為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00平方米。建築內部無隔牆,空間通敞,屋頂結構為貫通的三腳木屋架。牆體全部是用青磚砌築而成,上覆黑色鐵皮瓦,木製窗門,內部原有大走廊、火牆、火爐、木板棚頂等。四周有2米高的院牆,院牆外挖有護城河。
1號營房長60.58米,寬7.11米;2號營房保存基本完整,長約113.78米,寬7.11米,房屋由青磚砌築,屋頂是黑色鐵皮,整體呈東西走向,窗戶主要開在南側,門都開在北側;3號營房長34.58米,寬7.05米。
北大營營房舊址
現存 2 號營房的鐵皮屋頂、立式窗楣、俄式煙囪

主要展覽

北大營舊址陳列館
2021年12月23日,瀋陽北大營舊址陳列館開始對公眾開放。陳列館依舊址而建,占地面積約1.1萬平方米。館內設有歷史陳列展、復原陳列展等,通過400餘幅歷史照片、200餘件歷史文物以及電子地圖、全景沙盤、主題雕塑、繪畫作品等多種現代化手段,展現北大營厚重的歷史。
北大營營房舊址
北大營舊址陳列館

文物價值

北大營營房舊址在“九一八事變”中打響了中國軍隊抗戰的第一槍,也是二戰期間美英盟軍戰俘在瀋陽最早的關押地。舊址是“九一八”事變的重要實物見證,是中國14年抗戰起點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政治影響。
北大營營房舊址
戰後北大營的斷壁殘垣

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北大營營房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北大營營房舊址位於遼寧省瀋陽市大東區柳林街2號。
北大營營房舊址-東南門

交通信息

自駕:自遼寧省瀋陽市大東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北大營營房舊址,路程約6.2千米,用時約21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