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團游大粽,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民俗,龍巖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北團游大粽既是紀念中國農業開山鼻祖神農氏炎帝的祭祀活動,又是為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而舉行的一項民俗活動。起源於清康熙年間,已有三百餘年歷史。每年農曆二月初六,村民就著手準備做大粽,他們用上萬片粽葉縫製粽衣,用70公斤糯米裹粽,製作成1.6米高的大粽,隨後下鍋蒸煮三天三夜。蒸熟之後裹上金箔紙,貼上吉祥紙花,另包上數百粒指頭大小的公母小粽,掛在大粽尖端。農曆二月十三至十五抬出巡遊,十八則是分粽,將大粽分到每家每戶釀客家美酒,村民們則將“粽子”撒向田間,由此開始鬧春耕。其中,以農曆二月十五日最為隆重、熱鬧。
2018年,“北團游大粽”經龍巖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龍巖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項目序號:17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團游大粽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
- 批准時間:2018年
- 項目序號:171
歷史淵源,活動流程,使用道具,主要流程,文化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譜系,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北團鎮地處連城北部,歷史上是農業重鎮。其中的上江村地處河谷盆地之中,地勢平坦,是連城縣糧食故蘭陵察主產區之一。獨特的地理生態環境,為大型紀念中國農業開山鼻祖神農氏炎帝即五穀真仙的民俗活動——“游大粽”——的產生、發展和流傳,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和條件。
五穀真仙是護佑百腳料糊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四季平安,六畜興旺的神,即神農氏,炎帝凶埋炒。清康熙24年(公元1685年),上江村民李恢、江玠等三人,前往清流縣林畲五穀真仙廟朝拜,帶回香火供奉。次年,播種育秧期間,正值倒春寒,爛種爛秧嚴重,唯有這三戶農民秧苗茁壯,且四季平安,萬事如意。村民都稱讚“五穀真仙”靈驗。自此每年皆前往林畲朝拜,帶回香火供奉。後上江村民李恢、江玠等人塑五穀真仙金身,放在上江村興隆廟中,與文武公王一同供奉。認為當以五穀供奉,因而家家戶戶包粽子供奉,並舉辦打蘸隆重儀式祈福,實施齋戒。粽子越包越大,後改為全村共包兩個大粽,形狀稜角分明,分別用紅紙寫上“福”和“壽”二字,稱公母大粽,又包數以千計的如手指大的小粽,分發給村民及親朋賜福。從此抬著公母大粽及子孫粽鳴鑼開道,配上神銃,彩舟遙厚旗,古事方陣,在上江村的各自然村遊行。後又把大粽改成圓錐體,並加以裝扮,形成了花團錦簇的比人高的大粽。從清康熙24年開始,除文革期間暫停外,一直延續至今。![北團游大粽 北團游大粽](/img/9/4ad/czMwADN0cDOzMzYwAjNjdzN3UTO5IzMhlDMlJmZxIjZ2QTYwI2YidTYjZDZ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北團游大粽 北團游大粽](/img/9/4ad/czMwADN0cDOzMzYwAjNjdzN3UTO5IzMhlDMlJmZxIjZ2QTYwI2YidTYjZDZ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連城北團游大粽
活動流程
使用道具
公母大粽:每隻大粽,用淨白糯米120千克,一半煮成半熟後撈成糯米飯,包在頂尖端,另一半為浸過的生糯米,包在下半平底部。裝飾有簪花、小霓虹燈、數千隻小粽。
主要流程
(一)選福首:每年農曆二月十六,下村推選下屆小福首7名,上村11名。18名小福首集中,分別拈鬮選定下屆正副總福首各1名。
(二)齋戒:正副總福首、拜山接神者、小福首、各家各戶分別於農曆2月初1至16日前實行齋戒。
(三)朝神拜山:由總福首分派6人,於農曆2月9日前往清流林畲進香朝拜後回返。
(四)包裹大粽:正副總福首分別負責公母粽及子孫粽。每隻大粽用淨白糯米240斤。運用編織好的雙層粽葉包好,放在大糖鍋里,用旺火連續蒸煮72小時。農曆2月9日下鍋,農曆2月12日起鍋後進行簪花裝飾,裝上色彩繽紛小霓虹燈,圍上小粽數千隻。雄頁甩燃香點燭,先放在總福首家,後護送至興隆廟供奉。
(五)迎神:農曆2月13日上午9時許,組織大隊人馬在孫台村無祀台迎接五穀真仙,稱為接菩薩。排列秩序為:神銃、金鑼、大旗、神位、公粽、母粽、吹手、十番、古事、花棚。
(六)祭神:以香帛齋果致祭。以往行大祭,即贊禮8人,主祭3人。現在行小祭,即贊禮2人,主祭1人。回村後,在興隆廟、白雲寨致祭。
(七)建醮: 農曆2月13日迎神歸來後,當晚在興隆廟建醮,由道士念經,祈福消災,至15日晚下半夜結束。
(八)游大粽:按照殃宙仔拒農曆2月13日迎神時所排列的秩序,14日打醮,15日在上村、下村和白雲寨的獅形坂、洋坑壟村間小道遊行,以便各家各戶迎接五穀真仙。特別是15日要遊行到鎮政府所在地,讓人瞻仰,普沾賜福。沿途民眾,燃松明,點香燭,接五穀真仙,炮仗的煙霧籠罩半個天空,蔚為大觀。
文化特徵
北團游大粽是福建省境內少有的祭祀神農氏炎帝的大型民俗活動,實質為一場祭祀大典。活動時場面宏大。不論男女老少,職業身份,文化層次,幾乎是全民參與,因而場面盛大,具有全民參與性。
北團游大粽是儒家思想與客家風情緊密結合的產物,是一項既有思想根源和歷史根源,又有傳統性的民眾性活動。它充分反映了客家人信仰多神、崇拜祖宗、熱情好客、崇善厭惡、勤勞耐苦、無私奉獻的淳樸風情及其性格特點。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北團游大粽秉承中華傳統文化之陰陽和諧,生生不息的易經文化,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是不可多得的民俗文化奇葩,具有深厚文化內涵及較高的文化品位。![北團游大粽 北團游大粽](/img/6/012/YzM0MTZwgjYmNTMyEDMlJTYiJjNiVTM3kDZjdzYjNTYkRWZyYWYjFmNzEGN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北團游大粽 北團游大粽](/img/6/012/YzM0MTZwgjYmNTMyEDMlJTYiJjNiVTM3kDZjdzYjNTYkRWZyYWYjFmNzEGN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北團游大粽
北團游大粽不僅是祈福,更是凝聚民心,溝通親朋感情,交流工作、生產、生活經驗的活動,為上江村及親朋的團結、交流提供機遇和平台。
北團游大粽是客家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客家社會形態、傳統精神賴以世代相傳的重要載體,是客家民系千年發展的時間記憶。它反映了客家人的價值觀榆簽和審美要求,具有原生性、人文性、質樸性、教育性。
傳承狀況
北團游大粽活動從組織、規模、運作、表現形式都不同程度的受到衝擊,面臨瀕危、失傳的困境。
1、由於缺少資金,游大粽活動受到較大影響。活動所需的神銃、金鑼、大旗、古事、花棚等數量較以前減少。
2、受解放後及“文革”長期禁錮影響,對傳統游大粽內涵挖掘不夠,現游大粽活動還不能完全恢復到原來的規模、水平。
3、現有牽頭人均年事已高,年輕組織者缺少必要的傳統教育和興趣,年輕人外出務工較多,近年該活動來呈萎縮態勢。
傳承譜系
清康熙年間,上江村民李恢、江玠等人塑五穀真仙金身置上江村興隆廟,包粽子供奉,後發展成為游大粽活動。李恢、江玠成為游大粽第一代傳人,傳承至今共有13代,其傳承譜係為:
第一代:李恢、江玠
第二代:李膺禧、江九滌
第三代:李士楷、江紹選
第四代:李朝易、江連將
第五代:李廷雕、江天義
第六代:李家壽、江朝瑞
第七代:李國欽、江廷瀛
第八代:李修立、江家麟
第九代:李修明、江國榮
第十代:李齊德、江修敏
第十一代:李治和、江興旺
第十二代:李治權、江道勛
第十三代:李玉林、江興榕。
保護措施
(一)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1、每年繼續組織“游大粽”民俗活動,使之傳承下去,不至於失傳。
2、組織有關部門、新聞媒介對其進行宣傳,擴大影響力。
3、制訂保護方案上報,將其列入閩西客家生態文化保護區規劃項目。
4、蒐集、整理有關“游大粽”活動資料,將已成文的論文、報導、文章、音像等資料,匯集成冊建檔,並組織進一步研究。
(二)保護內容:
1、蒐集、整理有關“游大粽”的資料,包括文字、圖片、音像等,並進行歸檔保存。
2、蒐集或徵集與“游大粽”相關的各種成套器具、製品,用以陳列展覽,充實連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的展示內容。
3、成立相關研究會和學會,召開座談會、研討會,繼而挖掘從古至今“游大粽”相關器具、製品的歷史淵源、發展,對農業和社會的作用,以及“游大粽”民俗文化的更深內涵。
社會影響
主要展覽
2014年6月14日是中國第九個“文化遺產日”,龍巖市在福州南后街組織“龍巖非遺專題展”,一展客家獨特風情。連城縣參加展示的非遺項目有“北團游大粽”等。
主要活動
2012年2月4日,農曆正月十三,福建省龍巖市北團上江游大粽在閩西客家連城縣城區大街小巷巡遊。
2014年3月15日,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北團鎮上江村舉行一年一度的“游大粽”民俗活動。
2016年3月23日,農曆二月十五,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北團鎮上江坊舉行一年一度的“游大粽”客家民俗活動。
(五)迎神:農曆2月13日上午9時許,組織大隊人馬在孫台村無祀台迎接五穀真仙,稱為接菩薩。排列秩序為:神銃、金鑼、大旗、神位、公粽、母粽、吹手、十番、古事、花棚。
(六)祭神:以香帛齋果致祭。以往行大祭,即贊禮8人,主祭3人。現在行小祭,即贊禮2人,主祭1人。回村後,在興隆廟、白雲寨致祭。
(七)建醮: 農曆2月13日迎神歸來後,當晚在興隆廟建醮,由道士念經,祈福消災,至15日晚下半夜結束。
(八)游大粽:按照農曆2月13日迎神時所排列的秩序,14日打醮,15日在上村、下村和白雲寨的獅形坂、洋坑壟村間小道遊行,以便各家各戶迎接五穀真仙。特別是15日要遊行到鎮政府所在地,讓人瞻仰,普沾賜福。沿途民眾,燃松明,點香燭,接五穀真仙,炮仗的煙霧籠罩半個天空,蔚為大觀。
文化特徵
北團游大粽是福建省境內少有的祭祀神農氏炎帝的大型民俗活動,實質為一場祭祀大典。活動時場面宏大。不論男女老少,職業身份,文化層次,幾乎是全民參與,因而場面盛大,具有全民參與性。
北團游大粽是儒家思想與客家風情緊密結合的產物,是一項既有思想根源和歷史根源,又有傳統性的民眾性活動。它充分反映了客家人信仰多神、崇拜祖宗、熱情好客、崇善厭惡、勤勞耐苦、無私奉獻的淳樸風情及其性格特點。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北團游大粽秉承中華傳統文化之陰陽和諧,生生不息的易經文化,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是不可多得的民俗文化奇葩,具有深厚文化內涵及較高的文化品位。![北團游大粽 北團游大粽](/img/6/012/YzM0MTZwgjYmNTMyEDMlJTYiJjNiVTM3kDZjdzYjNTYkRWZyYWYjFmNzEGN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北團游大粽 北團游大粽](/img/6/012/YzM0MTZwgjYmNTMyEDMlJTYiJjNiVTM3kDZjdzYjNTYkRWZyYWYjFmNzEGN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北團游大粽
北團游大粽不僅是祈福,更是凝聚民心,溝通親朋感情,交流工作、生產、生活經驗的活動,為上江村及親朋的團結、交流提供機遇和平台。
北團游大粽是客家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客家社會形態、傳統精神賴以世代相傳的重要載體,是客家民系千年發展的時間記憶。它反映了客家人的價值觀和審美要求,具有原生性、人文性、質樸性、教育性。
傳承狀況
北團游大粽活動從組織、規模、運作、表現形式都不同程度的受到衝擊,面臨瀕危、失傳的困境。
1、由於缺少資金,游大粽活動受到較大影響。活動所需的神銃、金鑼、大旗、古事、花棚等數量較以前減少。
2、受解放後及“文革”長期禁錮影響,對傳統游大粽內涵挖掘不夠,現游大粽活動還不能完全恢復到原來的規模、水平。
3、現有牽頭人均年事已高,年輕組織者缺少必要的傳統教育和興趣,年輕人外出務工較多,近年該活動來呈萎縮態勢。
傳承譜系
清康熙年間,上江村民李恢、江玠等人塑五穀真仙金身置上江村興隆廟,包粽子供奉,後發展成為游大粽活動。李恢、江玠成為游大粽第一代傳人,傳承至今共有13代,其傳承譜係為:
第一代:李恢、江玠
第二代:李膺禧、江九滌
第三代:李士楷、江紹選
第四代:李朝易、江連將
第五代:李廷雕、江天義
第六代:李家壽、江朝瑞
第七代:李國欽、江廷瀛
第八代:李修立、江家麟
第九代:李修明、江國榮
第十代:李齊德、江修敏
第十一代:李治和、江興旺
第十二代:李治權、江道勛
第十三代:李玉林、江興榕。
保護措施
(一)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1、每年繼續組織“游大粽”民俗活動,使之傳承下去,不至於失傳。
2、組織有關部門、新聞媒介對其進行宣傳,擴大影響力。
3、制訂保護方案上報,將其列入閩西客家生態文化保護區規劃項目。
4、蒐集、整理有關“游大粽”活動資料,將已成文的論文、報導、文章、音像等資料,匯集成冊建檔,並組織進一步研究。
(二)保護內容:
1、蒐集、整理有關“游大粽”的資料,包括文字、圖片、音像等,並進行歸檔保存。
2、蒐集或徵集與“游大粽”相關的各種成套器具、製品,用以陳列展覽,充實連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的展示內容。
3、成立相關研究會和學會,召開座談會、研討會,繼而挖掘從古至今“游大粽”相關器具、製品的歷史淵源、發展,對農業和社會的作用,以及“游大粽”民俗文化的更深內涵。
社會影響
主要展覽
2014年6月14日是中國第九個“文化遺產日”,龍巖市在福州南后街組織“龍巖非遺專題展”,一展客家獨特風情。連城縣參加展示的非遺項目有“北團游大粽”等。
主要活動
2012年2月4日,農曆正月十三,福建省龍巖市北團上江游大粽在閩西客家連城縣城區大街小巷巡遊。
2014年3月15日,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北團鎮上江村舉行一年一度的“游大粽”民俗活動。
2016年3月23日,農曆二月十五,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北團鎮上江坊舉行一年一度的“游大粽”客家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