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發展
發展方向
西郊公園建園初時,還沒有明確今後的方向是否以發展動物為主。當時擬定的是“西郊(公園)以動植物”為其今後的發展重點。這中間還有一段鮮為人知曉的插曲。1950年10月間,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園管理委員會與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曾擬定要在西郊公園內,合建西郊植物園。擬定的意見書中有:植物研究所以技術人員、苗木、種子、現金等為投資;公園管理委員會以土地、水泥、木料、玻璃等建築材料、現金及管理、清潔人員等為投資。植物園為西郊公園一部分,園內的生產及門票收入全歸西郊公園。
植物研究所將來如因故遷離,西郊公園植物園內一切設備,財產均無條件給西郊公園等。西郊公園管理處主任也就此事致函公園管理委員會。公園管理委員會主任李公俠在批示同意後,報送市人民政府。後因預算遇到問題,市政府批示暫緩辦理此事。公園管理委員會與植物分類研究所合辦植物園一事被擱置。
1950年秋冬,當時中共中央副主席劉少奇到西郊公園看望他的老師王國光後,又在公園視察參觀。了解到因動物種類很少,遊人買票進園看不到幾隻像樣的動物,很有意見時,指出:“你們要把現有的動物飼養好,再設法收集一些國內的珍貴動物,有條件的時候,到
蘇聯、歐洲等兄弟國家和他們進行動物交換,把世界上一些珍貴動物也收集來,供遊人觀賞,增加人們的動物科普知識,把北京
動物園辦成全國最好的
動物園。”
1951年5月,北京市人民政府秘書長薛子正在對公園工作的指示中,提到西郊公園發展時指出:“西郊公園有發展前途,要建設為大規模的
動物園,要作長遠打算。如虎豹山、猴山等建設及研究動物的管理方法。有機會可派人去
蘇聯及東歐各民主國家參觀
動物園,吸取經驗,以擴充首都
動物園。”
1952年開始,公園開始修建象房、水禽湖、鳴禽館、獅房、黑白熊山等獸舍。
動物園的建設從原有的1.5公頃的占地中,逐步向公園的中部和東北部發展。1952年年底,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園管理委員會派代表團去
蘇聯及東歐考察。到1953年國外第一批動物進入了西郊公園。
1953年8月,就西郊公園改名的問題,北京市人民政府薛子正秘書長指示:園名叫
動物園或
萬牲園,再研究決定。但此時已基本確定了西郊公園要向
動物園事業的方面發展。
1955年2月,北京市對西郊公園今後的發展方向明確提出:西郊公園除動物應該發展外,應以天然式
動物園為原則。
對外交流
飼養管理
對動物的飼養、管理,是在調研、探索及學習國外先進經驗 中逐步向科學化、系統化發展。50年代初,聘請了
北京農業大學獸醫專修科的教師任獸醫顧問,後又聘請留美獸醫博士黃逢坤任顧問。1951年後,又有
北京大學、北京農業大學、
中山大學、
四川大學分配的15名大學生來園對
野生動物的飼料、飼養管理進行初步的科學試驗和探索。1954年6月,經北京市政府批准,市園林處聘請
蘇聯莫斯科動物園主任和獸醫二人來園講學,傳授經驗,舉辦為期33天的動物管理訓練班,本園有14人參加。1956年4月,園內成立科學研究工作組,以珍貴動物大熊貓、
金絲猴、
黑天鵝、 丹頂鶴等動物的繁殖為重點研究課題。
設施建設
隨著動物種類和數量的發展,
動物園的基本設施建設也得到迅速發展。1950年起即對舊有
動物園內的設施進行修整,又於1952年將其改為小動物園。此外,又相繼建成
象房、獅房、黑、白熊山、猴樓、猛禽欄、水禽湖、鳴禽室、草原動物苑、獅虎山、河馬館、犀牛館、熊貓館、長頸鹿館等23處館舍(含一處改建)。總計獸舍建築面積約7000平方米,運動場面積40000 多平方米,投資300多萬元。將動物館舍從園東部逐漸向園中西部擴展。除建動物館舍外,利用原有舊房改建飼料室、獸醫室,同時修整園內道路,增加供水、供電,新建排污設施等。1952 年,建
北京展覽館,占去西郊公園東部土地約11公頃。
1953年後,從國外交換的動物及國內蒐集動物驟增,為預防動物疾病,需要將新引進的動物隔離檢疫,經市園林局批准,將西郊打石廠(白石橋路南口)改建為西郊公園動物飼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