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蹟。自秦朝開始,修築長城一直是一項大工程。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占全國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像,沒有大量的人群進行艱苦的勞動,是無法完成這項巨大工程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長城
- 外文名稱:The Great Wall
- 地理位置: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
- 占地面積:全長約12600里
- 景點級別:AAAAA
- 總長度:21196.18千米
- 價值:世界文化遺產
介紹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各國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台,用城牆連線起來,形成最早的長城。以後歷代君王大都加固增修。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全長約12600里,稱作“萬里長城”。“因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把它肯定下來,司馬遷把它寫入《史記》之中。以後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選擇在“四顧要之處”。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收“易守難攻”之效。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牆、劈山牆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了。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長城,作為一項偉大的工程,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 2001年06月25日,長城作為春秋至明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長城全長約12600公里。 長城連續修築時間之長,工程量之大,施工之艱巨,歷史文化內涵之豐富,的確是世界其他古代工程所難以相比的。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評論長城時說:“中國最有名之工程者,萬里長城也。……工程之大,古無其匹,為世界獨一之奇觀。”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在參觀了長城後說:“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所以說,長城作為人類歷史的奇蹟,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當之無愧。
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鬥獸場、比薩斜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