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粵東新館

北京粵東新館

北京粵東新館,又名“粵東邑館”,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南橫西街11號、13號,是清朝廣東在北京人士修建的會館。清朝末年戊戌變法時期,保國會在此成立。

粵東新館的所在地原來是“怡園”,是清朝康熙年間大學士王崇簡王熙父子的私家宅園。19世紀中葉,廣東在京人士購得怡園遺址的西部土地,興建粵東新館(又名“粵東邑館”)。該會館坐北朝南,有房屋78間,還有戲樓、花園。

戊戌變法時期,保國會在粵東新館成立,並以粵東新館為主要活動場所。1920年代,粵東新館門口曾經懸掛“清光緒戊戌政變公車上書議政之所”橫匾。1949年以後,粵東新館內建起南橫街國小。1990年,粵東新館被列為宣武區文物保護單位

1998年9月,由於菜市口大街南延拓寬改造,包括南橫街國小在內的粵東新館主要房屋(即南橫西街11號院)被拆除,該事件成為北京市破壞文物建築的標誌性事件之一,引起北京乃至中國輿論的廣泛關注。1998年9月18日,北京市菜市口大街工程指揮部開始拆除粵東新館時,文物部門並不知情。事件曝光後引發媒體及文物保護專家的關注,不少專家呼籲停止拆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粵東新館
  • 別名:粵東邑館
  • 地址:北京宣武區
成立來源,會館介紹,

成立來源

北京粵東新館,又名“粵東邑館”,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南橫西街11號、13號,是清朝廣東在北京人士修建的會館。清朝末年戊戌變法時期,保國會在此成立。

會館介紹

粵東新館的所在地原來是“怡園”,是清朝康熙年間大學士王崇簡王熙父子的私家宅園。19世紀中葉,廣東在京人士購得怡園遺址的西部土地,興建粵東新館(又名“粵東邑館”)。該會館坐北朝南,有房屋78間,還有戲樓、花園。
戊戌變法時期,保國會在粵東新館成立,並以粵東新館為主要活動場所。1920年代,粵東新館門口曾經懸掛“清光緒戊戌政變公車上書議政之所”橫匾。1949年以後,粵東新館內建起南橫街國小。1990年,粵東新館被列為宣武區文物保護單位
1998年9月,由於菜市口大街南延拓寬改造,包括南橫街國小在內的粵東新館主要房屋(即南橫西街11號院)被拆除,該事件成為北京市破壞文物建築的標誌性事件之一,引起北京乃至中國輿論的廣泛關注。1998年9月18日,北京市菜市口大街工程指揮部開始拆除粵東新館時,文物部門並不知情。事件曝光後引發媒體及文物保護專家的關注,不少專家呼籲停止拆除。9月22日,北京市菜市口大街工程指揮部同宣武區文物局簽署《關於對粵東新館易地遷建保護的協定書》,粵東新館將“先拆除,後易地遷建”,遷建地點擬在保留下來的粵東新館西院(即南橫西街13號院)的北部,復建時間在3年內,設計施工及遷建費用由該工程指揮部承擔。9月23日,拆除工作繼續進行,兩天內拆完。拆除採取了野蠻的手法,文物被完全毀滅。所謂“易地遷建”此後也沒有下文。經過此次大規模拆除,粵東新館的原有建築僅剩下西跨院,為三進四合院,是當年供僮僕們居住的偏院,位於菜市口大街西側,門牌號為南橫西街13號。粵東新館主體建築的舊址已變為菜市口大街的路面。
2014年,現存的南橫西街13號院已啟動徵收程式,預計2015年將完成騰退並進行修繕,這是《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實施以來,北京市第一個依據該條例通過政府徵收的方式加以保護的文物保護單位。完成騰退以後,此處將建成“戊戌變法紀念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