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
北京科技大學是我國
材料科學與工程類人才培養與
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所覆蓋的全部3個二級學科均可以追溯到建校初期。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於1996年10月由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金屬壓力加工系、
表面科學與腐蝕工程系、冶金系的鑄造教研室合併組建而成。1998年12月,套用科學學院的材料物理系和物理化學系
無機非金屬材料部分併入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了材料物理系、金屬材料系、無機非金屬材料、功能材料與表面技術系、粉末材料系、表面科學與腐蝕工程系、金屬壓力加工系、鑄造研究所等8個系(所)。2001年3月,8個系(所)重新整合,形成了架構,即下設材料學系、材料加工與控制工程系、材料物理與化學系、無機非金屬材料系、
粉末冶金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所、腐蝕與防護中心、實驗測試中心等4系2所2中心。
據2007年12月31日統計,學院在讀學生共有3482人,其中本科生1793人,研究生1689人(含博士509人,碩士891人,工碩289人)。有教職工總計227名,其中教師163人(含教授76人(其中博導58人)、副教授57人、講師及以下人員30人),實驗技術人員49人,黨政管理人員15人。教師中有
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4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專家3人,
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7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講座教授2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人,海外青年合作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入選者4人,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或新世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2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計畫入選者21人。
截止2009年底,學院教師承擔的在研課題共477項,其中學國家973計畫項目16項,
國家863計畫項目2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9項,國防軍工項目58項,國家攻關支撐計畫及科技部項目17項,教育部科研項目16項,北京市政府科研項目20項,其它省部級29項,橫向課題224項。2009年度,學院教師發表學術論文705篇,其中SCI收錄170篇,EI收錄152篇,
ISTP收錄52篇;出版著作17部;獲獎19項,其中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4項,二等獎6項,三等獲2項。
材料科學與工程是
北京科技大學的傳統優勢和品牌學科,是首批國家一級
重點學科,是國家大科學工程項目“重大工程結構材料服役安全試驗裝置”、科技部重大項目基礎條件平台建設項目“材料自然環境腐蝕試驗台網”和“工程材料數據共享網”建設的依託學科,建有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所屬的
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和材料加工工程3個二級學科在歷次
學科評估中均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在2003年進行的首次一級學科評估中排名第三,在2006年評估中排名第二,在2006年5月
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對我國國內887所大學的專業進行了全面評估,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排名第一。
機構設定
學院設有材料學系、材料加工與控制工程系、材料物理與化學系、
無機非金屬材料系、
粉末冶金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所、腐蝕與防護中心、實驗測試中心等4系2所2中心。依託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建設的研究開發平台有1個國際研究機構、3個國家重點(專業)實驗室或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大科學工程平台、2個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9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20個與地方、行業和企業共建科研基地。
教學成果
學院本科生教育按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大專業招生,入學前兩年統一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學習,三年級後按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學、材料成形與控制工程、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
功能高分子材料、表面科學與工程、納米科學與技術等8個專業方向進行培養。學院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其覆蓋的
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3個二級學科均可授予博士和碩士學位。學院擁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先後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省部級教學成果獎3項。
為了激勵和資助學生奮發學習,除學校設立的獎學金外,學院還有多項社會捐助的獎學金,包括由著名材料科學家、
兩院院士師昌緒先生設立的“師昌緒獎學金”、
美國套用材料公司(
矽谷)設立的“
張弘、梁麗雅博士教學獎勵基金”以及“中信---CBMM吳寶榕鈮鋼獎學金”、“ 美國肯納獎學金”、“
貝卡爾特獎學金”、“罕王特鋼獎學金”、“ 廣東
鳳鋁鋁業獎學金”、“
湘鋼育才獎學金”、“ 萊鋼獎學金”、“ 太鋼不銹獎學金”等。
科學研究
“十五”以來,學院教師做為首席科學家承擔了國家973計畫項目1項、課題(子課題)32項,
國家863計畫項目6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83項(含重大項目課題6項、重點項目13項、傑出基金項目5項、其他項目159項),國防軍工項目116項,國家攻關或支撐計畫22項,教育部科研項目94項,北京市政府科研項目71項,其它省部級54項,各類國際科技合作項目42項,企業橫向合作項目541項,到校研究經費超過1.4億元;發表學術論文4940篇,其中被SCI收錄論文1045篇,EI收錄1033篇,
ISTP收錄200篇,出版著作77部。1996年以來,先後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10項、省部級獎107項。
學術交流
學院國際合作交流頻繁,每年有近百人次的教師出國講學、訪問、進修或參加國際會議,數十名學生出國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或進行博士後研究。學院先後與德國亞琛工業大學(Aache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英國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
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美國密西根工業大學(Michig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賓州大學(Penn State University)、
懷特州立大學(Wright State University),日本東北大學(Tohoku University)、
北海道大學(Hokkaido University),加拿大麥克麻斯特大學(Mc Master University )等國際著名大學的相關學院(系)簽定了合作交流協定。 面向新世紀,學院的發展目標是:建成學科方向齊全、綜合實力雄厚、國內前茅、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人才培養、基礎研究與技術創新的高水平研究型學院。
師資隊伍
材料學系 劉國權·杜振民·董建新·李長榮·龍毅··毛衛民·強文江·楊平··楊王玥·張津··葉榮昌·陳冷··曾燕屏·張麥倉·常永勤·范麗珍·郭翠萍·任淑彬·邵慧萍·鄭磊··孟利··官月平·鄭裕東·張濟山·
材料加工與控制工程系 謝建新·康永林·孫建林·吳春京·劉雪峰·劉雅政·韓靜濤·黃繼華·任學平·王自東·劉俊友·毛衛民·周成··宋仁伯·洪慧平·李靜媛·李志強·劉航··劉靖··王開坤·於浩··余萬華·張永軍·趙志毅·趙興科·劉新華·曲揚··張鴻··張華··張志豪·王一德·
材料物理與化學系 柯俊··肖紀美·張躍··喬利傑·於廣華·王燕斌·高克瑋·楊槐··尚成嘉·萬發榮·姜勇··耿文通·褚武陽·顧有松·賀信來·李金許·李陽··劉泉林·宿彥京·閆小琴·楊善武·趙愛民·孔祥華·王學敏·郭暉··國立秋·海明潭·紀箴··齊俊傑·滕蛟··吳石順·徐曉光·楊會生·黃運華·婁世松·李立東·李明華·王麗萍·曹暉··丁杭軍·潘德安·王海成·徐新軍·楊穆··楊洲··田文懷·曹林·
無機非金屬材料系 葛昌純·孫加林·曹文斌·趙海雷·張波萍·李勇··徐桂英·徐利華·徐曉偉·張迎春·仇衛華·陳寧··連芳··沈衛平·薛文東·張海龍·周張健·陳俊紅·燕青芝·苗君·
粉末材料研究所 曲選輝·郭志猛·賈成廠·果世駒·林濤··郝俊傑·張深根·胡學晟·何新波·段柏華·李平··秦明禮·尹海清·
功能材料研究所 呂反修·李成明·唐偉忠·陳廣超·沈卓身·孫愛芝·王金偉·黑立富·宋建華·田建軍·
腐蝕與防護中心 孫冬柏·李曉剛·路民旭·孟惠民·何業東·王德仁·高瑾··何積銓·柳偉··王立錦·王旭東·俞宏英·樊自栓·曹備··董超芳·杜翠薇·程學群·高建勛·盧琳··羅驥··吳俊升·許立寧·張雷·
實驗測試中心 韓剛··石琳··崔華··馮惠平·熊小濤·薛潤東·張琳··毛景紅·李春和·李玉萍·崔鳳娥·高旭輝·郜欣··韓凌··李成華·李紅··孟曄··龐景芹·汪崧··貟冰··翟少岩·張穎··邊建華·劉輝··劉文靜·王安榮·張麗娟·曹順··陳世華·李積生·劉常勝·潘建國·楊幸福·徐春生·楊寶森·黃鵬··邵東朗·王先珍·劉希和·魏延萍·馬惠玲·陳樹彬·汪中寧·李杏娥·劉德民·
專業設定
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
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方向始於
北京科技大學1952年建校之初,是我國1981年首批批准的碩士點和博士點,設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987年被評為首批國家級重點學科,2001年再次以位列全國同類學科前茅的成績被評為國家級重點學科。“九五”和“十五”期間,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點均被列入國家“
211工程”建設項目進行了重點建設。本學科學術隊伍力量雄厚,擁有
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
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2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入選者2 人、國家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計畫”入選者5人、高校優秀青年教師教學和獎勵基金獲得者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4人;有博士生導師26人、教授37人和副教授27人。擁有齊全配套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基地與條件。
該專業方向的主要研究方向:
電子信息材料;先進材料與工藝的設計與最佳化;新型金屬結構和功能材料的基礎研究;先進
粉末冶金材料與技術;材料腐蝕、
磨蝕與防護;先進高性能金屬與非金屬功能材料;先進複合材料;納米材料與技術;功能
薄膜材料;
生物醫用材料等。
該專業方向培養具有紮實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理論知識及相關基本技能的高級研究開發與工程技術人才。畢業生掌握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比較系統全面的基礎理論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從事材料領域科技工作的初步能力。能在材料、機械、電子信息、冶金、航空航天等各種行業從事材料的生產、質量檢驗、工藝與設備設計、新材料的研究與開發以及經營管理工作
材料成形與控制工程
材料成形與控制工程專業方向所依託的材料加工工程是首批國家重點學科,2001年再次以位列全國同類學科前茅的成績被評為國家級重點學科,是我校最早建立的學科專業之一,1952年開始招收本科生,並於50年代末開始招收研究生,是我國第一批碩士和博士授權學科點之一,並設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在“九五”、“十五”期間該學科點列入“211工程”建設項目進行重點建設。專業師資力量雄厚,有
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人,博士生導師10人,教授15人,副教授17人。多年來,本學科點已為國家培養了6000多名本科生、700餘名碩士及100餘名博士,完成了230餘項國家重點科學研究、科技推廣、國際合作和企業合作項目,與德國、日本、美國等國的十餘所大學相關學科和研究所建立並保持了廣泛的學術交流、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合作關係。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勵50餘項,出版專著教材30餘部,科研水平及成果、高層次人才培養處於國內前列,並在國際上具有較大的影響,為促進我國材料、冶金、機械、汽車、電子信息等重點基礎與支柱產業的科技進步以及新材料、國防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該專業方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新材料製備與加工、材料成形過程控制與模擬仿真、塑性加工新技術新工藝、材料成形理論與組織控制、金屬凝固與控制、材料先進連線技術、晶體生長理論與控制等。
該專業方向培養具有較全面的材料成形加工理論基礎知識與套用技術能力,從事先進材料製備、加工工藝設備及控制系統研究、技術開發、設計、生產管理等工作的高級研究開發與工程技術人才。畢業生較系統、全面地掌握材料成形與控制工程領域的基礎理論知識、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具有從事科技工作的初步能力。能在機械、汽車、冶金、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等行業從事材料的製備、成形加工及生產、工藝與設備設計及控制、質量檢驗、新材料和新工藝的研究與開發,以及相關的經營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機構和高等學校從事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
材料物理
材料物理專業方向所依託的
材料物理與化學學科是我國首批獲得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點,是首批國家重點學科,2001年再次以位列全國同類學科前茅的成績被評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在學術上具有國際先進水平。“九五”和“十五”期間,被列入國家“211工程”建設項目進行了重點建設。材料物理專業方向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和一大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精密儀器設備。師資隊伍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教授、副教授19人(其中博士導師13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講座)教授3人,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6人,北京市科技新星3人。
本專業方向研究解決材料中的物理問題,即在高科技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材料的力學、電學、
磁學等性能及其與微觀結構的關係,強調將基礎研究與實際套用密切結合。研究領域包括材料的物理性能,材料的微觀結構與相變,材料的失效,材料的表面與界面等,所研究的材料涉及新一代結構材料、
巨磁電阻材料、信息存貯材料、納米材料、
薄膜材料、
能源材料、
光電材料等。這些研究工作大部分處於國際前沿,每年都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所承擔的科研項目絕大部分為“973”“863”等國家級項目。
本專業方向中將系統學習
材料科學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先進的科研實驗方法,可以接觸到國際前沿的科研領域,得到很好的科學研究訓練。培養出具有系統和紮實的基礎理論知識,掌握現代材料研究方法,掌握材料性能與各層次微觀結構之間關係的基本規律,能從事各種材料的設計、研究、生產、材料性能改進,新材料新技術研究開發方面的高級研究人才。可在相關企業、科研機構或高等學校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及管理工作,或成為本專業及相關專業研究生的優秀生源。
材料化學
材料化學專業方向所依託的
材料物理與化學學科是首批國家重點學科,2001年再次以位列全國同類學科前茅的成績被評為國家級重點學科,是我國首批獲得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點,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本專業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有教授10人(其中教育部
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導師5人),副教授8人。擁有較為完善的教學與科研條件和基地,承擔了大量的國家級、省部級和廠校協作科研項目。
本專業涉及各種新材料的化學製備、材料在服役環境下的化學失效與控制、材料再生與綜合利用等內容。材料化學是發展勢頭強勁的納米材料、電子信息材料以及
生物醫用材料的重要學科基礎。專業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功能高分子材料化學、功能無機材料化學、材料表面化學與表面技術、材料電化學與技術、材料與環境的互動作用等。
本專業培養適應我國現代化建設需求,獲得
材料化學專業基本訓練的科學研究及工程技術人才。畢業生具有紮實的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知識和
計算機套用的基本技能,掌握材料科學和材料化學方面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及相關研究方法。畢業生可以在相關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也可以在與材料生產、加工和使用的相關單位,如電子信息、家用電器、冶金、機械、石油化工、建築、造船、航空航天、交通等工業部門的高新技術企業,從事材料的研製、性能質量檢驗、新材料和新產品的開發與套用、材料化學失效和控制技術研究、材料的再生與利用及相應的科技管理工作。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
無機非金屬材料是三大類別的材料之一,近幾年來保持了迅猛的發展勢頭。本專業方向所依託的材料學和
材料物理與化學學科都是首批國家重點學科,歷年曆次評估均列全國前茅。該專業方向擁有
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教授6人,副教授9人,其中博士生導師4人。共完成國家級科研項目上百項、國際合作項目十餘項、其它項目數十項。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1986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1994年開始招收本科生,1995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並於1999年成立無機非金屬材料系。截至2005年,共培養博士研究生百餘名,碩士研究生300餘名,本科畢業生300餘名。
該專業方向培養具有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及相關基本技能的高級研究開發與工程技術人才。畢業生掌握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領域比較系統全面的基礎理論知識、基本技能、方法,具有從事
無機非金屬材料領域科技工作的初步能力。能在冶金、化工、電子信息、能源、機械、航空航天和建材等行業從事材料的生產、質量檢驗、工藝與設備設計、新材料的研究與開發以及經營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機構和高等學校從事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或成為本專業及相關專業研究生的優秀生源。
功能高分子材料
功能高分子材料是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
高分子物理化學、聚合物反應工程及聚合物加工的新興前沿學科之一,涉及光電功能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複合材料、納米高分子材料、
生物醫學高分子材料的製備、結構、性能和加工套用。本專業方向依託
材料物理與化學和材料學兩個國家重點學科。早在70年代我校就開始從事高分子材料科學的研究,在生物醫用高分子及日用高分子材料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為了滿足國民經濟的發展,適應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發展需要,進一步增強我校在
材料科學各領域的科研領先地位,我校在原有的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和套用化學基礎上,集中我校優秀科研力量,並從國內外聘請了多名優秀人才,於2004年增設功能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方向。功能高分子材料專業方向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其中“教育部
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人。所有教師均具有國內或國外名牌大學博士學位,大部分具有國內或國外博士後科研經歷,思維活躍,充滿開拓及創新意識。該專業擁有較為完善的教學與科研條件和基地,承擔大量的國家級、省部級和廠校協作等科研項目,並積極開展與日本、美國高校及企業的交流合作。
該專業方向涉及高分子材料的製備、結構、性能和加工套用、高分子材料在環境中的行為等內容。專業的主要研究方向有:有機高分子光禁止材料、
手性有機高分子材料,液晶高分子材料、大面積液晶顯示材料,液晶
信息儲存與顯示材料、
智慧型玻璃材料、導電高分子材料、高分子防腐塗料薄膜、
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環境失效、納米聚合物、新型金屬-高分子複合催化材料等。
該專業方向培養具有高分子材料相關基本技能的高級研究開發與工程技術人才。畢業生掌握高分子材料工程領域比較系統全面的基礎理論知識、基本技能、方法,具有從事高分子材料領域科技工作的初步能力。能在信息、能源、藥物、生物、航天等新技術領域從事高分子材料的生產、質量檢驗、工藝與設備設計、研究與開發以及經營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機構和高等學校從事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或成為本專業及相關專業研究生的優秀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