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歷史,辦學條件,院系設定,學科建設,師資力量,教學建設,合作交流,所獲榮譽,學術研究,科研平台,研究成果,學術交流,文化傳統,學院標識,精神文化,社團文化,學院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知名校友,
辦學歷史
1952年,北京鋼鐵工業學院設立金相熱處理專業、物理檢驗專業及軋鋼專業。
1954年,北京鋼鐵工業學院設立鑄造專業。
1957年,北京鋼鐵工業學院設立冶金物理化學專業。
1960年,北京鋼鐵工業學院更名為北京鋼鐵學院。
1977年,北京鋼鐵學院設立金屬腐蝕專業,
1981年,北京鋼鐵學院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獲批碩士點和博士點。
1984年1月,教育部、冶金部和北京市委批准了北京鋼鐵學院的機構設定,金屬材料系和金屬壓力加工系正式成立。
1986年,北京鋼鐵學院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
1987年,北京鋼鐵學院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被評為首批國家級重點學科。
1988年,北京鋼鐵學院更名為北京科技大學;同年7月,國家教委下達通告,北京科技大學金屬物理、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含粉末冶金)、壓力加工等6個博士點被評為全國重點學科。
1994年,北京科技大學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開始招收本科生。
1995年,北京科技大學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
1996年10月,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由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金屬壓力加工系、表面科學與腐蝕工程系、冶金系的鑄造教研室合併組建而成;同年,成立無機非金屬材料系。
1998年12月,北京科技大學套用科學學院的材料物理系和物理化學系無機非金屬材料部分併入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了材料物理系、金屬材料系、無機非金屬材料、功能材料與表面技術系、粉末材料系、表面科學與腐蝕工程系、金屬壓力加工系、鑄造研究所等8個系(所)。
2001年3月,學院8個系(所)重新整合,形成了架構,即下設材料學系、材料加工與控制工程系、材料物理與化學系、無機非金屬材料系、粉末冶金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所、腐蝕與防護中心、實驗測試中心等4系2所2中心;同年,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與化學被評為國家級重點學科。
2004年,學院增設功能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方向。
2007年,學院設立材料學院理科試驗班。
2008年,學院設立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國際班;同年12月,根據北京科技大學的發展規劃,以材料學院的2所2中心為主構建了新材料技術研究院,材料學院下設材料學系、材料加工與控制工程系、材料物理與化學系、無機非金屬材料系、粉末冶金與先進陶瓷研究所。
2018年12月10日,學院獲首批全國黨建工作標桿院系培育創建單位。
2019年,學院2個本科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2021年,學院2個本科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2022年6月,學院1個本科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據2020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4個系、6個本科專業(方向)。
系:材料學系、材料加工與控制工程系、材料物理與化學系、無機非金屬材料系
本科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學、無機非金屬材料、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納米材料與技術
學科建設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3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1個世界一流建設學科,1個國家重點一級學科、3個國家重點二級學科,2個北京市重點交叉學科。
在2012年教育部的一級學科評估中,學院材料學科排名第2;據美國ESI數據檢索,學院材料學科SCI論文數量居全球該學科領域的前1‰,2010年全球排名16位,2011年排名13位,2013年排名第9位;2016年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RCCSE)發布《2016年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學院名列2016-2017年材料類大學第1。
博士後流動站:材料科學與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點:材料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博士點: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
一級學科碩士點:材料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碩士點: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材料與化工
世界一流建設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
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材料物理與化學
國家重點一級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
國家重點二級學科: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
北京市重點交叉學科:納米材料與器件物理學、光電信息材料與器件
師資力量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教授112人,副教授79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國家傑青基金獲得者6人、973首席科學家2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獲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7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4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29人;1人擔任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5人在國際材料領域重要學術期刊上擔任主編。
類別 | 名錄(入選時間) |
---|
| 葛昌純(2001年,專職), 張躍(2019年,專職) |
| |
| |
| 呂昭平(2007年),王沿東(2007年),姜 勇(2013年),王守國(2016年) |
| 謝建新(2006年),林均品(2010年),張 躍(2012年),李曉剛(2013年) |
| |
| 毛衛民(1993年),曲選輝(1996年),謝建新(1999年),孫冬柏(2002年) |
| |
| 董超芳(2012年),廖慶亮(2017年),夏志國(2017年) |
| |
| |
| |
| |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入選者 | 張 躍(1999年), 孫冬柏(2001年), 惠希東(2003年),林均品(2004年) 姜 勇(2005年),宿彥京(2005年),王 戈(2005年), 張深根(2005年) 何新波(2006年),劉雪峰(2006年), 馮 強(2006年),黃運華(2007年) 李立東(2008年), 范麗珍(2008年), 閆小琴(2009年),高學緒(2009年) 葉 豐(2009年),金 瑩(2010年),秦明禮(2010年), 董超芳(2011年) 賀 芳(2011年), 王國傑(2011年),張海龍(2011年), 廖慶亮 (2012年) 白 洋(2012年),曹江利(2012年),田建軍(2013年),苗 君 (2013年) 劉雄軍(2013年),董文鈞(2013年) |
| 余永寧(2003年),楊 平(2007年),強文江(2009年)、趙海雷(2021年) |
| 何新波(2009年),王國傑(2010年),曹文斌(2011年),范麗珍(2011年) 賀 芳(2011年),徐曉光(2012年),王 浩(2013年),李 妍(2013年) 李宏祥(2013年) |
| 王自東(1999年),高克瑋(1999年),宿彥京(2000年),張深根(2002年) 王 戈(2002年),高學緒(2002年),林 濤(2003年),曹文斌(2003年) 何新波(2004年),於 浩(2004年),王學敏(2005年),葉 豐(2005年) 尹海清(2006年),常永勤(2006年),曹江利(2007年),范麗珍(2007年) 周張健(2007年),秦明禮(2007年),張海龍(2007年),連 芳(2008年) 王旭東(2008年),閆小琴(2008年),董超芳(2009年),金 瑩(2009年) 劉雄軍(2013年),徐曉光(2011年),潘德安(2013年),馮 春 (2013年) |
(註:以上內容來源)
教學建設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實驗測試中心;學院研究裝備總值超過3億元;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實驗教學中心批准為北京市教學示範實驗中心和國家級教學示範實驗中心。
2009年,以國際班為試點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國際化人才培養試驗區”被列為首批“北京市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
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材料科學與工程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物理、學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納米材料與技術、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
國家教學示範實驗中心:材料實驗中心
國家優秀教學團隊:“材料學”教學團隊
國家精品課程:材料科學基礎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材料學科60年來為國家培養了2萬餘名畢業生。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教師先後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省部級教學成果獎7項;學院畢業生升學和就業率在97%以上,每年有100名左右的本科畢業生被中國國外大學錄取;先後有3篇論文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9篇獲提名獎,8篇獲北京市優秀博士論文。
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大材料”人才培養項目、《發揮材料學科優勢,培養高水平創新型本科人才的探索與實踐》
學院本科生教育按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大專業招生,入學前兩年統一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學習,三年級後按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學、材料成形與控制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功能高分子材料、表面科學與工程、納米科學與技術等8個專業方向進行培養。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 學院開展了拔尖科技人才(理科試驗班)、國際化人才(國際班)、卓越工程師(卓越班)以及校所共建(納米班)培養模式的探索。
截至2014年7月,學院配備了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偏光顯微鏡、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液晶綜合參數測試儀、示差掃描量熱儀、高效液相色譜、凝膠滲透色譜、氣相色譜、接觸角測量儀等常用分析測試儀器。
截至2009年6月,學院設有由兩院院士
師昌緒設立的“師昌緒獎學金”、美國套用材料公司(矽谷)設立的“張弘、梁麗雅博士教學獎勵基金”以及“中信——CBMM吳寶榕鈮鋼獎學金”、“ 美國肯納獎學金”、“貝卡爾特獎學金”、“罕王特鋼獎學金”、“ 廣東鳳鋁鋁業獎學金”、“湘鋼育才獎學金”、“ 萊鋼獎學金”、“ 太鋼不銹獎學金”等獎、助學金。
合作交流
所獲榮譽
2022年4月,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團委被表彰為“北京市五四紅旗團委”。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3年3月,依託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建設的研究開發平台,設有3個國家重點(專業)實驗室或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大科學工程平台、2個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以及20個與地方、行業和企業共建科研基地;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及其近10個二級學會掛靠該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聯合國計畫開發署投資在遠東地區建立的“亞太腐蝕與防護中心”1個國際研究機構,有7個國家級和10個省部級研究平台,裝備總值超過3億元。
據2020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粉末冶金與先進陶瓷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學生物醫用材料研究中心、複合材料結構工程中心、北京科技大學腐蝕與防護中心、國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學中心(籌)、國家材料自然環境腐蝕實驗台網、教育部環境斷裂重點實驗室、教育部腐蝕與防護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北京市腐蝕磨蝕與表面技術重點實驗室、北京表面納米工程研究中心、北京-香港科技大學聯合研究中心。
國家科學中心:國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學中心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效軋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國家材料環境腐蝕平台、材料科學數據共享網
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國家材料腐蝕與防護科學數據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環境斷裂重點實驗室、教育部腐蝕與防護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市腐蝕磨蝕與表面技術重點實驗室、分子與微結構可控高分子材料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工程中心:北京表面納米工程研究中心
國際研究機構:亞太腐蝕與防護中心
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材料服役安全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註:以上內容來源)
研究成果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獲授權發明專利403項;出版專著等48部,獲獎者2人;近5年發表在中國國核心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4726篇,SCI收錄論文1456篇,EI收錄論文1571篇。影響因子3.0以上論文195篇;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近三年承擔科研項目1215項,實到經費6.01億元。
據2020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十二五”期間,學院材料學科承擔的在研項目1215項,其中主持973項目3項、863課題4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27項,實到經費6.01億元,其中縱向經費3.52億元、橫向經費2.49億元;獲得3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0餘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其中一等獎13項);出版著作48部,發表各類學術期刊論文4726篇;“十三五”以來,已經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項目6項,在Nature上發表鋼鐵材料重要研究論文1篇,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學術交流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近3年組織主辦、參加國際、國內會議336次;平均每年與中國國外大學和科研機構學術交流約百餘人次;已舉辦中國材料名師講壇51場。
文化傳統
學院標識
學院院徽由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中文名、英文名等元素組成。
學院吉祥物為”金小象“。
精神文化
院訓:學厚質樸,百鍊成材
社團文化
學院開展過師生綜合運動會、金相實驗技能大賽、圖書漂流讀書分享會、學術之星科研經驗分享會、“求是·朗讀者”等活動。
學院領導
現任領導
(註:以上內容來源)
歷任領導
(註:以上內容來源)
知名校友
姓名 | 成就 |
---|
| |
| 全國工商聯名譽主席、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第三屆理事會理事長 |
| |
| |
| |
| |
| |
| |
| |
| |
(註:以上內容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