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胎畫琺瑯(北京燒瓷)

銅胎畫琺瑯

北京燒瓷一般指本詞條

銅胎畫琺瑯又稱“畫琺瑯”,是我國著名的傳統手工藝品。是在銅質胎體上塗敷釉料,經燒結、彩繪、拋光、鍍金而製成的金屬工藝品。清代,西洋琺瑯從廣州傳入中國,廣州生產的琺瑯俗稱“廣琺瑯”,是朝廷的貢品,其中最著名的是畫琺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銅胎畫琺瑯
  • 分類:工藝品
  • 地區:北京市
  • 別名:畫琺瑯 
起源,特色,

起源

銅胎畫琺瑯
清代康熙年間,歐洲彩繪琺瑯工藝品,傳入我國宮廷,旋即受到皇室們的喜愛。康熙五十七年,宮廷在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設琺瑯處,逐漸把我國的燒瓷製作推向高潮。銅胎畫琺瑯的製作技法,起源於15世紀中葉歐洲比利時、法國、荷蘭三國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區。15世紀末,法國中西部的里摩居,以製作琺瑯工藝為基礎,發展成畫琺瑯的重鎮,初期製作以基督教為主題的器物,後來逐漸製做成裝飾性的工藝品。隨著東西貿易的發展,西洋製品開始湧入。因廣州在清代屬於我國唯一對外開放門戶,西洋琺瑯由此先傳入廣州。
西洋琺瑯由廣州等港口傳入中國,並就地設廠研製,稱之為洋瓷,宮中則稱其為廣州琺瑯。當時,廣州的產品多保留著西方文化的韻味,由於燒造技術不高,釉料呈色不穩定。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聘請法蘭西畫琺瑯藝人陳忠信來京,在內廷琺瑯處指導燒造畫琺瑯器。其式樣、圖案主要是中國風格,少有西方畫琺瑯的特點。後來,畫琺瑯工藝約於雍正年間傳入蘇州地區,從而形成了內廷琺瑯處和廣州、蘇州三大畫琺瑯生產中心,產品各有特點。
由於廣州在清代屬唯一對外開放門戶,許多外國人都由此進入我國,使廣州的琺瑯製作在國內始終處於很高水平,地位舉足輕重。那時,畫琺瑯的最大產地是廣州,不僅有規模巨大的畫琺瑯行業和作坊,且向內廷輸送畫琺瑯匠人。宮內造辦處的琺瑯匠人大多是由粵海關選入,稱為“南匠”。他們進京效力,大量生產以滿足皇室需要。

特色

銅胎畫琺瑯帶有獨特的西式風格,富有繪畫趣味,故又稱“琺瑯畫”。造型典雅,紋飾細膩,色彩清秀。從工藝上可分為兩大類;一是胎體鏨花配飾;一為不鏨花配飾。前者屬高級藝術品,後者為普及品。產品大多數為實用的瓶、盤、碗、罐、碟、盞,或盤套的酒具、菸具;少部分則是爐、 鼎、斝、爵、熏、掛屏、插屏等裝飾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