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範大學生態學研究所

北京師範大學生態學研究所下設5個研究室:以生物多樣性保育為中心,從巨觀到微觀、從理論到套用,開展生物適應性、種群動態、生態系統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師範大學生態學研究所
  • 研究室數量:5個
  • 所在地:北京市
基本情況,發展歷史,

基本情況

生態系統分析與區域評價
在長期定位觀測基礎上,綜合不同學科、不同尺度的研究和數據,採用空間建模方法耦合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為開展有效的生態系統管理工作奠定科學基礎。植被格局動態與水文循環過程的關係;在斑塊到景觀尺度上,以生理生態學過程為基礎,構建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水文)模型;探討生態系統效益評價的理論與方法;溫室生態系統中主要成分間相互作用及網路控制。
種群與行為生態
研究物種瀕危與爆發的過程與機制、昆蟲種群空間過程與多物種集合種群動態、刺吸式昆蟲對植物的選擇、種間關係及害蟲治理,植物-害蟲-天敵的三營養級關係及其建模等;開展嚙齒類動物的種群動態及其調節機制、配偶選擇、雙親行為、生殖合作、親緣識別、幼鼠行為發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來陸續開始進行大熊貓、亞洲象等珍稀瀕危獸類的行為生態學和棲息地保護等領域的工作。
瀕危物種生態學
發揮我國的資源優勢,以野外生態學研究為主,結合分子生物學、無線電遙測和3S技術等現代手段,從就地保護和易地保護兩方面對我國特產瀕危雉類黃腹角雉、褐馬雞、白冠長尾雉等開展系統、深入的研究。將原產亞熱帶高山的黃腹角雉成功地在北京育成人工種群,在國內首次建立了瀕危雉類的人工授精技術,並在受精生物學和人工受精技術上取得重要突破。近年來的研究重點為珍稀瀕危雉類的生態適應機制、種群動態、馴養繁殖及其保護對策等。
理論生態與進化生物學
生境破碎化和斑塊環境中集合種群動態與物種逃命共存的機制;檢驗我們提出的“遺傳漂變”、“局域配偶競爭”、及“性別衝突”等物種多樣性穩定維持假說;理論與實驗有機結合,揭示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功能;探討資源分配、交配系統和近交衰退的聯合進化、個體大小變異和表型可塑性,同時套用ESS概念研究乾旱作物種群根系和產量的關係, 檢驗和完善作物種群競爭選擇-生長冗餘理論。
生理生態與分子生態
在長期對小型哺乳動物生理生態學研究的良好基礎上,巨觀研究(種群和個體水平上)與微觀研究(細胞與分子水平上)相結合深入系統地探討不同環境因子對生物的影響以及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性反應。不同生境下小獸的熱能代謝模式及其神經內分泌調節機制;冷環境下小獸適應性產熱調節機制及調控蛋白的基因表達及其適應性變化;探討野生動物種群或個體在不同生態因子影響下能量分配策略的變化,為生態系統的有效管理,動物生活史理論的發展提供理論數據;不同條件下物種的遺傳變異與分化、基因流及進化;運用先進的分子研究手段揭示物種分化與進化的機理及其影響因素;同時探索動物對環境脅迫的應激性反應及其免疫功能的變化,觀測不良環境變化對動物適合度的影響及其作用機理。

發展歷史

1923年 — 動物學教研室
1984年 — 生態學博士點
1987年 — 生態學科研室
1987年 — 國家教委第一批國家重點學科
1995年 — 生物學博士後流動站
1997年 — 生態學被列為學校“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
1998年 — 生態學研究所
2000年 — 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與復旦大學聯合)
2001年 — 教育部第二批國家重點學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