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伯傑

傅伯傑

傅伯傑,男,1958年1月4日出生於陝西鹹陽,1982年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自然地理學家、景觀生態學家,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外籍院士。

傅伯傑研究方向為景觀生態學和生態系統服務,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獎、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

現任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主任、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主任、國際地理聯合會副主席、國際生態學會副主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傅伯傑
  • 外文名:Fu Bojie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陝西鹹陽
  • 出生日期:1958年1月4日
  • 職業: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 畢業院校:陝西師範大學、北京大學
  • 主要成就:土地評價理論體系
    土地利用結構與生態過程、景觀生態
  • 性別:男
人物經歷,教育經歷,工作經歷,社會任職,獲獎情況,科研成果,研究方向,科研項目,著作論文,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1982年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地理系。
傅伯傑交流傅伯傑交流
1984年獲陝西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學位。
1989年獲北京大學地理系和英國Stirling大學環移動圖片境科學系聯合培養博士學位。
1992-1994年在比利時Leuven大學土地和水管理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

工作經歷

1994年為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
1996年任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
1997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2011年12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8年8月,當選國際地理聯合會副主席。
曾任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局長。
兼任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主任(201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主任(2014-)、國際生態學會副主席(2013-)、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2015-)、國家環境諮詢委員會委員(2011-)、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2015-)、陝西師範大學雙聘院士等。

社會任職

擔任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主任、國際地理聯合會副主席、國際生態學會副主席;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多學科專家組成員;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路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環境保護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國家科技部“生態保護與恢復”領域專家組組長。

獲獎情況

2017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獎,2016年獲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2014年獲中國科學院優秀導師獎,201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0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200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3年獲國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資助,2001年獲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1999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 1997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科研成果

研究方向

傅伯傑院士主要從事自然地理學和景觀生態學研究,在土地利用結構與生態過程、景觀生態等方面取得了系統性創新成果。開創性的將格局-過程-尺度有機結合,揭示了黃土丘陵溝壑區不同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對土壤水分、養分和土壤侵蝕的影響機理,建立了坡地土壤水分空間分布模型,比較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結構的水土保持效應,為水土流失治理和植被恢復提供了科學依據。提出了景觀多樣性的概念和類型,發展了農業景觀可持續性評價指數和模型,推動了中國景觀生態學的發展。主持完成了中國生態區劃並得到廣泛套用。

科研項目

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項目“全球變化對生態系統服務的影響”(2017-2022),首席科學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黃土高原生態系統與水文相互作用機理研究”(2014-2018),首席科學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生態系統服務的權衡與集成:以延河流域為例”(2013-2017),主持人

著作論文

1 Fu Bojie*, Wang Shuai, Liu Yu, Liu Jianbo, Liang Wei, Miao Chiyuan. 2017. Hydrogeomorphic-Ecosystem Responses to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Changes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45, 223-243.
2 Feng Xiaoming, Fu Bojie*, Piao Shilong, Wang Shuai, Ciais Philippe, Zeng Zhenzhong, Lü Yihe, Zeng Yuan, Li Yue, Jiang Xiaohui, Wu Bingfang. 2016. Revegetation in China’s Loess Plateau is approaching 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 limits. Nature Climate Change, 6, 1019-1024.
3 Wang Shuai, Fu Bojie*, Piao Shilong, Lü Yihe, Ciais Philippe, Feng Xiaoming, Wang Yafeng. 2016. Reduced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Yellow River due to anthropogenic changes. Nature Geoscience, 9, 38-42.
4 Fu Bojie*, Li Yan. 2016. Bidirectional coupling between the earth and human systems is essential for modeling sustainability.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3, 397-398.
5 Fu Bojie*, Zhang Liwei, Xu Zhihong, Zhao Yan, Wei Yongping, Skinner Dominic. 2015. Ecosystem services in changing land use.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 15(4), 833-843.
6 Zhu Huoxing, Fu Bojie*, Wang Shuai, Zhu Linhai, Jiao Lei, Zhang Liwei, Wang Cong. 2015. Reducing soil erosion by improving community functional diversity in semi-arid grasslands.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52, 1063–1072
7 Hu Haitang, Fu Bojie*, Lv Yihe. 2015. SAORES: a spatially explicit assessment and optimization tool for regional ecosyste98m services. Landscape Ecology, 30(3), 547-560.
8 Fu Bojie*, Wang Shuai, Su Changhong, Forsius Martin. 2013. Linking ecosystem processes and ecosystem services. 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5, 4-10.
9 Fu Bojie, Bruce Jones (Eds). 2013. Landscape Ecology for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and Culture, Springer.
10 Fu Bojie*. 2008. Blue Skies for China. Science, 321: 61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