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成立於2001年5月28日,隸屬於北京大學,是中國最好的新聞學院之一。依託日益增強的新聞學和傳播學學科基礎,整合全校資源,逐步形成具有北大特色、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聞與傳播學研究和教學模式,形成了包括新聞學傳播學廣告學編輯出版學網路傳播、廣播影視、跨文化交流公共關係、媒體經營管理等一系列的學科群。2010年,北京大學的“新聞學”專業被教育部批准為“第六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具有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點、碩士點和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 外文名: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Peking University
  • 簡稱:北大新傳 SJC
  • 創辦時間:1918年
  • 現任校長:林建華
  • 知名校友康輝張泉靈李思思
  • 所屬地區:中國北京
  • 主要院系:新聞學系,傳播學系,廣告學系
  • 碩士點:新聞學、傳播學
  • 博士點:新聞學、傳播學
  • 博士後流動站:新聞傳播學博士後流動站
  • 地址:北京海淀頤和園路5號蒙民偉樓 
  • 郵編:100871 
歷史淵源,學院發展,專業設定,培養目標,學院領導,博導專業,院系設定,畢業前景,研究機構,教學設施,院友會,

歷史淵源

北京大學是中國新聞學和新聞教育的搖籃。北京大學是國內最早開設新聞學課程的高等學府,在這裡誕生了中國新聞教育史上第一本新聞學著作、第一個新聞學研究學術團體和第一份新聞學期刊。北京大學也是在建國初期全國院系調整後第一個新設新聞學專業的大學,其間儘管幾度經歷了新聞專業合併與重設,仍為我國新聞傳播領域培養了大批的優秀人才和中堅力量。
北京大學是中國新聞學和新聞教育的搖籃,享有中國新聞教育史上“五個第一”的聲譽。
● 1918年,北京大學開設了中國高等院校中第一門新聞學課程。
● 1918年,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新聞學研究團體。
● 1919年,北京大學教授徐寶璜撰寫的《新聞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新聞學著作。
● 1919年,北大新聞學研究會出版的《新聞周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新聞學期刊。
● 1952年,北京大學是在建國初期全國院系調整後第一個新設新聞學專業的大學。
校長許智宏和中宣部副部長王晨為學院揭牌校長許智宏和中宣部副部長王晨為學院揭牌
北京大學享有“中國新聞學和新聞教育之搖籃”的聲譽。早在1918年北大就開設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門新聞學課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新聞學研究團體“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由校長蔡元培親任會長。北大出版了中國第一本新聞學著作,創辦了中國第一份新聞學期刊。北大擁有徐寶璜這樣的“新聞教育第一位大師”,著名新聞記者邵飄萍等曾任新聞學研究會的導師,青年毛澤東曾是研究會會員。以北大為中心的新聞學研究和新聞教育活動,為中國新聞學研究和新聞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書寫了中國新聞史上輝煌的一頁。新中國成立後,北大兩度在全國率先開辦新聞專業,為國家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這一時期的畢業生大都成為我國新聞教育和新聞戰線的骨幹力量。
1917年,北大開風氣之先,聘請留美研習新聞學的徐寶璜教授為文科各系學生開《新聞學》選修課,介紹歐美新聞概況和新聞學理論,在中國高校中開設了第一門新聞學課程。1918年春,學生羅章龍、譚鳴謙把成立新聞社團的願望向時兼校長室秘書的徐寶璜教授及常向他們約稿的《京報》社長邵飄萍提出。徐當即表示支持,“願意指導同學學習”,邵則寫信給蔡元培倡議北大成立研究新聞學的研究會。
1918年7月6日,蔡元培將草擬的新聞研究會簡章8條發表於《北京大學日刊》上,準備成立以“灌輸新聞知識,培養新聞人”為宗旨,以新聞的範圍、採集、編輯、選題、新聞通訊法、新聞紙與通訊社為研究內容的研究會。1918年10月4日,中國第一個新聞學研究團體北大新聞研究會成立,蔡校長致開會詞。指出民國後新聞紙驟增,但“惟其發展之道,全持經驗”,因此有必要組織學會研究新聞學,結合中國社會實際“本特別之經驗而歸納之,以印證學理,或可使新聞學有特別之發展”;強調應保持新聞品格,反對刊登誨淫的黃色廣告和猥褻紀聞。研究會主任徐寶璜講演《新聞紙之職務及盡職之方法》。
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
1919年2月19日,研究會改名為“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改宗旨為“研究新聞學理,增長新聞經驗,以謀新聞事業之發展”,進一步突出了新聞學理論研究與實踐的結合。1919年4月20日,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出版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份新聞學期刊《新聞周刊》,目的是“便會員之練習,便新聞學識之傳播,便同學之商榷”。該雜誌共行三期,五四以後停刊。1919年10月16日,舉行第一次研究期滿儀式,蔡元培親自向包括毛澤東在內的55人頒發聽講一年和半年的兩種證書。1919年10月19日,新一期研究會正式開展活動。但由於蔡元培被迫前往歐洲考察教育、徐寶璜到平民大學任教、邵飄萍流亡日本,估計到 1920年底研究會停止活動。但徐寶璜教授的新聞學講稿,得以出版,並傳之後世。開中國自寫新聞學著作之先河。此後,北大的新聞學專業教育停滯了二三十年。但北大其他專業的許多畢業生卻從事新聞出版工作並做出了突出的業績。但是在燕園這片土地上的新聞學教育並未停止。1924年在高校興辦新聞科系的高潮中,由美國新聞界發起在燕京大學成立了新聞系。發起委員會主席是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院長維廉(Walter Williams),籌辦基金為5萬美元。由白瑞華(Roswell S. Brittan)任系主任,納什(Vernor Nash,又譯聶士芬)等任教授。雖然,1927年該系曾一度停頓,但在1929年得到恢復並發展很快。課程設有新聞學原理、編輯、採訪、寫作、管理、印刷、照相等,師生承編《燕大周刊》的新聞副刊,併合辦燕京通訊社。最初僅發英文稿,後增發中文稿,供京、津、滬、漢口和香港、東京、紐約等地的10多家報紙使用。該系的體制設施比較完備,被稱為"遠東方面最新式而設備最完全的新聞學校"(趙敏恆,《外人在華的新聞事業》,中國太平洋國際學會,1932年版,第148頁)。現在長眠於未名湖南岸的斯諾等人,曾任教於此。
1949年新中國成立,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進一步加強了政府對新聞教育的領導和有計畫的發展。燕京大學新聞系併入北大中文系,改設編輯專業(後改稱新聞專業)。當時的系主任是羅列,教授有方漢奇等人。從1952年到1955年的四年中,北大中文系一方面接受燕大新聞系併入的三個年級的 90餘名學生,一面逐年招收新生累計達250人以上,這批學生成為新中國新聞事業的中堅力量。1958年6月,北大中文系新聞專業併入人大新聞系,教師、圖書資料等隨調。1971年,人大被撤消,該校新聞系不復存在。是年9月,北大中文系新聞專業得以恢復。人大新聞系部分教師於1973年按建制分配到北大任教,著名的有方漢奇等人。但這一時期的新聞教育受極左思潮干擾,很不正規。1977年全國高校恢復招生,北大新聞專業開始正式招生。1978年人大復辦,北大新聞專業並回人大。
邵飄萍邵飄萍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與傳播學有關的書籍被介紹到國內,傳播學作為一門學科開始被國人所認識。1983年6月,根據中發(83)15號檔案指示,北大在國際政治系(國際關係學院前身)設立“國際文化交流”專業,開始招收雙學士生。1985到1988舉辦了幾期研究生班,1991年至今招收第二學士學位生。1986年開始在國際政治學碩士點下招收國際文化傳播方向的研究生。並逐步培養了一支年輕而又有實力的從事國際傳播、文化交流、新聞傳播等專業的師資隊伍。1984年,國家將編輯學專業正式列入本科生招生目錄。北大作為全國十幾所高校之一在中文系設立了編輯學專業,並接連培養了10屆學生。這寫專業的建立,使得新聞傳播學類在北大血脈相繼,並形成一種與眾不同的辦學風格。1993年北京大學藝術教研室,為適應社會需要,開始進行大專層次的廣告教育。 1994年北京大學藝術學系成立,1995年廣告學專業開始正式列入北京大學本科專業招生目錄。而與此同時,其它幾個專業繼續發展。1994年,編輯學調入信息管理系,更加強調學生的計算機套用能力,不僅培養傳統的編輯,更側重向培養網路編輯、電子出版人才的方向發展。1997年,國際關係學院開始在國際政治學碩士點下招收國際文化傳播方向的博士研究生;而編輯學也已在圖書館學專業碩士點下招收編輯學方向的碩士生、博士生,廣告學則在藝術學碩士點下招收廣告方向的研究生。1998年國家進行專業目錄調整,國務院學位辦將傳播學列入了研究生學科目錄,國際關係學院申請傳播學碩士點,並於1999年正式招收國際文化傳播和國際新聞傳播兩個方向的碩士生。

學院發展

20世紀80年代,北大在不同的院系先後開設了新聞學、國際傳播學、跨文化傳播、廣告、編輯出版、信息管理等專業的課程,逐漸形成一個從事新聞、傳播學等學科教學研究的師資隊伍,其共同特點是年輕化和專業功底強,他們大都有在國外留學和研究的背景,知識結構新,吸收能力強,具有較好的學術眼光,在專業上能夠形成互補的局面。新聞與傳播學是交叉型學科,北大文理學科齊備,具有廣博堅實的人文、社會科學、自然學科基礎和良好的學術氛圍,具備全國一流、得天獨厚的綜合學科環境,為培養資訊時代新聞傳播人才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資源和技術保證,而北大在國內外的學術地位和頻繁的國際交流則為北大的新聞傳播教育走向世界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2001年5月28日,北大依託日益增強的新聞學和傳播學學科基礎,整合全校資源恢復建立了新聞與傳播學院,以繼承光榮傳統,再創今日輝煌。
徐寶璜徐寶璜
截止到2010年5月,學院教職員工已有32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2人,講師2人;全日制學生74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89人(含港澳台),碩士研究生246人(含港澳台、單考班),本科生410人,留學生及港澳台學生共94人。此外還有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及專升本學生近千人。經過10年的發展,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已成為中國新聞與傳播學術研究的重要基地。
2001年5月28日,北京大學恢復成立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依託日益增強的新聞學和傳播學學科基礎,整合全校資源,逐步形成具有北大特色、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聞與傳播學研究和教學模式,形成了包括新聞學、傳播學、廣告學、編輯出版學、網路傳播、廣播影視、跨文化交流、公共關係、媒體經營管理等一系列的學科群。經過十年的發展,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學術研究等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許智宏校長、邵華澤院長與特聘教授合影許智宏校長、邵華澤院長與特聘教授合影
目前,中國新聞史學會掛靠在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專業設定

新聞與傳播學院目前設定本科、碩士和博士三種學歷層次。
公關大賽公關大賽
本科生設有新聞學、廣告學、編輯出版學和廣播電視新聞四個專業。其中,2010年,北京大學的“新聞學”專業被教育部批准為“第六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
研究生設定了“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專業研究方向涵蓋國際新聞、新聞傳播實務、新聞傳播史論、國際傳播與跨文化交流、大眾傳播、新媒體與網路傳播、廣告理論與實務、媒體經營管理、編輯出版學等諸多領域。
“3+1”教育模式: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與伊利諾伊大學(香檳校區)傳媒學院合作的廣告教育項目,學生畢業時可以獲得“北京大學本科學歷學位證書+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校區)傳媒學院廣告專業碩士學位”。
學科評估高校排名:0503新聞傳播學(2009年),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位居第7名。
新聞與傳播學院目前有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

培養目標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辦學宗旨是:為社會培養和造就掌握國家政策法規、通曉新技術、精通外語、具有現代管理觀念的新一代新聞與傳播人才;為國 家解決新聞與傳播領域中面臨的重大課題提供科學依據;構築民族優秀文化與世界先進文明交流的橋樑。
邵華澤院長的題詞邵華澤院長的題詞

學院領導

院長:陸紹陽
副院長:徐泓(常務副院長)、陳剛劉德寰俞虹吳靖
院長助理:楊伯漵、徐勤霞
黨委書記:陳剛
黨委副書記:王洪波

博導專業

050301新聞學(含國際新聞、新聞傳播實務、新聞傳播史論、國際傳播與跨文化交流)
程曼麗 女 教授 世界新聞傳播史與現狀 國際傳播
陸 地 男 教授 廣播電視理論與實務 媒介產業研究
師曾志 女 教授 新聞與傳播學院 媒體與社會變遷
050302傳播學(含大眾傳播、新媒體與網路傳播、廣告理論與實務、媒體經營管理、編輯出版學)
劉德寰 男 教授 新聞與傳播學院 媒介經營管理 傳播學理論與方法
龔文庠 男 教授 新聞與傳播學院 國際傳播 傳播理論
陳汝東 男 教授 新聞與傳播學院 當代修辭傳播學理論與套用 傳媒倫理與法規政策
陸紹陽 男 教授 新聞與傳播學院 影視文化與產業 影視文化研究(傳播)
徐泓 女 教授 新聞與傳播學院 對外報導 國際傳播
關世傑 男 教授 新聞與傳播學院 國際文化關係 跨文化傳播
謝新洲 男 教授 新聞與傳播學院 網路傳播 數字出版
肖東發 男 教授 新聞與傳播學院 出版經營 媒體經營管理
楊伯漵 男 教授 新聞與傳播學院 傳播理論 新媒體傳播
陳剛 男 教授 新聞與傳播學院 廣告學 文化傳播

院系設定

學院下設四系、四所、五中心:新聞學系、傳播學系、廣告學系、新媒體與網路傳播系;媒體與傳播研究所、現代出版研究所、現代廣告研究所、俄羅斯傳媒研究所;市場與媒介研究中心、財經新聞研究中心、世界華文傳媒研究中心、多媒體中心、影視製作中心。
校運動會新聞與傳播學院入場式校運動會新聞與傳播學院入場式
北京大學廣告學系是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國內最早開辦廣告學專業的機構之一。北京大學1993年正式開辦廣告學專業,1995年正式招收廣告學本科生,1999年正式招收研究生。2001年正式成立廣告學系。目前,北京大學廣告學系已經形成了本科生、碩士、博士一條龍的培養格局。
專業設定
學院的教學和研究領域包括新聞學、傳播學、國際新聞、國際傳播、廣告學、編輯出版學、大眾媒體、網路傳播、廣播影視、跨文化交流、公共關係、媒體經營管理等學科。
學院已經設定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傳播學碩士點和新聞學碩士點,以及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廣告學、編輯出版學專業學士點,以及國際文化交流第二學士學位點。
學院現設有如下專業:
新聞學:包括新聞學、國際新聞、廣播電視新聞、網路新聞等專業方向,旨在培養掌握國家政策法規,具備系統的新聞理論知識與網路時代的傳播技能,具有寬廣的文化與科學知識,能在新聞、出版、宣傳部門從事編輯、記者與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編輯出版學:培養具備編輯出版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熟練地掌握現代信息傳播技術,具有全面素質的網路時代新型編輯出版人才。廣告學:注重基礎課教學與廣告實務課教學的結合,廣告專業課教學和相關學科教學的結合,校內教學與校外實習的結合,使學生既提高整體素質,又能掌握廣告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成長為複合型、國際性的廣告專業人才。畢業去向一般是大的企業、媒體和跨國廣告公司。
專業設定專業設定
廣播電視新聞:培養具備系統的新聞傳播理論知識與廣播電視專業技能、寬廣的文化與科學知識,熟悉我國新聞、宣傳政策法規,能在廣播電視等新聞與宣傳部門從事編輯、記者與管理等工作的廣播電視新聞學高級專門人才。
傳播學:包括傳播學、國際傳播、傳播管理、廣播影視等方向,培養能在大眾媒體、信息產業和其它相關部門從事管理和實務工作的專門人才。
國際文化交流:培養有新聞學、傳播學、跨文化交流學專業基礎,有較強的外語套用能力,適於從事涉外新聞傳播與文化交流工作的人才。
網路傳播:是新興專業,目前擬設碩士、學士層次的專業方向。核心課程包括計算機、網路傳播概論、多媒體製作、網路分析與策劃、網路媒體經營管理、網路報導策劃與實施、數位電視等。教學從人文和科技兩個視角入手,既關注新媒體及網路傳播的技術和操作,又關注它們與社會、文化的互動。

畢業前景

2009屆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70名本科生中19名學生派遣,人數比例約為總體的27.1%。此外,有12人出國,27人繼續攻讀碩士學位,12人通過其他形式實現就業。
畢業前景畢業前景
研究生114人畢業,83人簽訂就業三方協定,人數比例約為總體的72.8%。3人出國深造,1人繼續攻讀博士學位,27人通過其他形式就業。

研究機構

媒體與傳播研究所
所長:龔文庠
媒體與傳播研究所成立於2002年,研究範圍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媒體理論與實踐問題,如媒體與客群、媒體與社會、媒體與法治、媒體的市場化等;二是各類傳播理論問題,包括人際傳播、國際傳播、說服與公關、傳播與文化、新媒體傳播、國際文化交流、傳播藝術等。已經和正在從事的研究項目包括:宣傳研究、網路媒體的管理模式研究、非常時期的傳言研究、翻譯與跨文化傳播等。本研究所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科研與教學的結合,並積極推進傳播學研究的本土化。近期組織出版了《世界傳播學經典教材》(英文版、中文版)書系。
現代出版研究所
所長:肖東發
現代出版研究所成立於2001年。近期擔負的重點科研課題有三方面:出版經營管理及案例研究;中外傳播媒介史,包括國家社科重點課題《中國出版通史》及中國印刷術起源與發展研究;電子出版與網路傳播研究。該所先後與英國牛津布魯克斯出版研究中心、韓國出版學會、日本出版教育研究所以及中國台北世新學院和南華管理學院出版研究所、《出版經濟》雜誌社、北大出版社等單位建立了合作關係。
採訪紐西蘭總理約翰·基採訪紐西蘭總理約翰·基
現代廣告研究所
所長:陳 剛
現代廣告研究所成立於1999年。充分利用學術資源與人才優勢,以增強廣告領域內的對話與合作為目的,舉辦多種形式的學術研究和交流活動,活躍學術氛圍,在繼續教育的理念下為廣告界不斷培育新人。2001年,主辦 “2001年北京大學網路與廣告國際研討會”,2002年,承辦第11屆台灣時報廣告金犢獎頒獎典禮,這是時報廣告獎在大陸舉辦的規模最大的一次頒獎盛會。2003年,承辦中國廣告業年度人物評選活動,在行業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反響。此外,還完成了日本吉田秀雄基金會《中國廣告業的現狀與未來》、國家工商局、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北京晚報、北京人民廣播電台、廈華電子等多項政府機構、大型企業和媒體的重大諮詢課題。
俄羅斯傳媒研究所
所長:程曼麗
俄羅斯傳媒研究所成立於2004年。以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及北大俄語係為依託,在原有資源優勢的基礎上,聚合全國這方面的研究力量,通過學術交流、課題立項、理論研討等,促進國內俄羅斯傳媒研究的廣泛開展和進一步深化。
世界華文傳媒研究中心
主任:程曼麗
世界華文傳媒研究中心成立於2003年。與國家相關政策制定及管理部門、與海內外華文媒體及研究機構有著廣泛的合作與交流。目前已完成的研究項目有:國務院港澳辦課題“香港媒體與特區政府關係研究”,國務院新聞辦課題“如何提高大型外宣活動效果”、“國外媒體涉華報導研究”等,並與中國新聞社合作編纂《世界華文傳媒年鑑》。
市場與媒介研究中心
主任:謝新洲
市場與媒介研究中心成立於2001年,是中國信息協會市場調查業分會的常務理事單位。研究領域主要包括:市場研究、企業競爭分析、媒介研究、品牌研究、滿意度研究、廣告研究、整合行銷傳播研究、市場區隔與定位研究等。已承擔的研究項目主要包括:中央電視台、《北京晚報》、《北京晨報》、《中國青年報》、《精品購物指南》、《中國經營報》、《中國交通報》、《中國郵電報》、《中國集郵報》、《運動與休閒》雜誌、《新周刊》雜誌等觀眾與讀者調查,北京人民廣播電台頻道定位戰略研究,在社會與市場研究領域,與世界銀行、歐盟、香港中文大學、中國青基會、中國科學院等機構進行了多項合作研究,為“殼牌”、“摩托羅拉”、“阿爾卡特”等國際知名品牌;“聯想”、“萬科”、“北京國際郵局”、“人民銀行”、“中國人壽”、“廈華”等國內知名品牌進行了市場研究,2003年,中心成功推出“北京房地產與媒介消費調查”、“北京三村地產調查”等。
財經新聞研究中心
主任:徐泓
財經新聞研究中心成立於2002年,是目前中國高校中第一個開放式的財經新聞教學與科研平台。它以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專業能力和北京大學的綜合優勢為資源依託,以中國的新聞實踐為對象,開展專業財經新聞的研究和教學。中心以中國財經新聞報導為核心關注對象,以實證方法研究中國及大中華區的經濟新聞現實,並以此為基開展各類新聞培訓計畫、講座論壇研究活動以及獎學金項目,以期提高此區域內的專業財經新聞報導和研究水準。

教學設施

新聞與傳播學院數字媒體實驗室是在“985計畫”的支持下於2002年建立的。數字媒體實驗室總面積約200平方米,由一個Apple實驗室和一個非線編輯實驗室構成,其功能定位為非線編輯、平面設計和媒體研究,屬於綜合教學實驗室。數字媒體實驗室以完成學院本科和研究生教學和實踐為核心任務,同時也為師生的科研提供數據支持和平台服務。數字媒體實驗室將逐步在學院原有實驗室條件的基礎上重新整合,進一步明確每個機房的定位和功能,補充實驗設備的數量和種類,形成完備的教學體系和實驗環境。下面是實驗室的機房情況的介紹。
Apple機房
Apple機房位於英傑交流中心225N,面積為100平方米。Apple機房由Apple計算機及相應的軟體環境構成。Apple機房硬體部分由41台Apple iMac 一體機,2台Apple Mac Pro工作站,2台xServe伺服器,以及1台7TB存儲容量的xServeRAID磁碟陣列構成。Apple機房採用千兆乙太網為網路環境,Apple Open Directory用戶管理模式,提供基於Apple Mac OS X平台和Microsoft Windows XP平台的套用軟體服務。
非線編輯機房
非線編輯實驗室位置於一教北平房,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院落,其中實驗室及設備間面積大約100平方米。目前擁有12台專業級圖形工作站,可以同時滿足12個項目組同時進行視頻剪輯的需要。圖形工作站採用DELL PRECISION 490機型,CPU為雙Xeon雙核伺服器專用CPU,擁有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2G伺服器專用記憶體,並配有專業的Canopus DV Strom XA 非線編輯卡,雙液晶顯示器,除了本機上250G存儲空間之外,還配有一個總容量2.4T磁碟陣列,由一台專門的伺服器負責管理媒體資源,以滿足視頻數據海量存儲的需要。非線編輯還擁有一批專業DV攝像機,以及一些數碼設備,主要為廣播電視新聞專業本科生的提供影像錄製和編輯服務。

院友會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友會成立於2011年5月28日,院友工作一直是學院發展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在院友工作辦公室的指導下,在各界院友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下,院友會開展了一系列院友服務工作。近年來,我們更是與時俱進、不斷探索,積極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院友交流活動,努力促進學院的交流合作和建設發展,始終關注在校學生的能力培養和未來發展並積極配合學院其他相關部門開展工作,力求不斷增強學院的影響力和院友的歸屬感、凝聚力。
成立時間:2011年5月28日
會長:徐泓
秘書長:徐勤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