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伯漵

楊伯漵

楊伯漵現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他本科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無線電系,並在加拿大溫莎大學傳播學系獲碩士學位.,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社會學系獲博士學位。他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供職於中央電視台(1980-1985)。他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先後在美國的密西根大學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長期進修電視技術。他一直關注著電子媒介技術的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伯漵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北京廣播學院
  • 學位:博士
人物經歷,研究領域,專著,論文,

人物經歷

1991-1998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社會學系(University of Toronto),Ph.D
1987-1989 加拿大溫莎大學傳播學系(University of Windsor),M.A
1976-1980 北京廣播學院無線電系 畢業
楊伯漵的學術訓練始於電視類電子技術。但在後來的出國深造過程中,漸漸忘記了學科之間的界限。作為研究生和訪問學者,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大學分別研修傳播學和社會學十餘年。這期間以社會變遷、變革和媒介的作用為主線,曾先後主攻發展傳播學、社會理論、社會學研究方法、城市社會學和社會網路研究。這些社會科學類系統的訓練使他知道了該如何問相關學術問題、如何欣賞有意義的問題和如何回答這些問題。從他歸國後出版的專著和發表的論文中可以看出,實際上他一直還在回答他自己在研究生階段萌發的一些問題。楊伯漵在多倫多大學社會學系曾以助教的身份為該系的本科生授課和答疑。長時間的學習經驗和教學實踐使他認識到問問題的重要和問“好問題”的意義及力量。
楊伯漵的電視技術背景使他有機會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供職於中央電視台(1980-1985)。他在中央電視台的經歷又使他有機會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先後在美國的密西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長期進修電視技術(1985-1987)。他依然關注著電子媒介技術的發展。

研究領域

楊伯漵關注全球化與傳播、全球傳播、本土傳播、網際網路與社會、傳播學研究方法、傳播學(媒介)理論等領域。他感興趣的具體研究題目包括:
楊伯漵
1、跨國公司與政治制度(例如國家)、社會結構(例如社會網路)和意識形態(例如消費文化)之間的關係及媒介的作用。
2、社會人際關係網路的構建與雙向電子媒介之間的關係。這包括對本土社區與社會網路的比較及對後者的再認識。
3、網際網路虛擬空間內的社會活動對現實社會結構的虛擬或銷解及意義。
4、a: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範式的整合問題;b:網際網路對傳播學傳統研究方法的挑戰。
5、媒介,特別是網際網路的屬性和網眾的身份構建及意義(這包括全球傳播要傳播的文化內涵)。

專著

《電子媒體的擴散與套用》,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全球化:起源、發展和影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網際網路與社會》(主編),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論文

發表的學術論文散見於《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經濟與政治》、《社會學研究》、《國際新聞界》、《中國傳媒報告》、《現代傳播》、《華中科技大學學報》、《河北大學學報》、Media Development等雜誌。所涉及的內容包括傳播與社會、網路與全球化、全球化與國家、虛擬社區、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媒介理論(全球與本土傳播)等。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宣讀的論文主要涉及傳播學中大眾和網眾的理論界定、社會網路、宗教與經濟發展等。這些論文得出的主要(有些屬於初步的)結論包括:
1、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觀察到,是電話而不是電子大眾媒體(例如電視)對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的騰飛階段有正面影響。
2、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論述過,中國社會的結構是具有封閉性的網路結構。信任問題使得網路間經濟活動的成本大大增加。
3、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初步探討表明,沒有足夠的理由認為儒家思想與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發展有必然聯繫。
4、由電子大眾媒介傳播的消費文化是全球化得以展開的文化基礎。
5、由於跨國公司的介入,國際傳播正向全球傳播轉變。全球傳播要和能傳播的不是某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而是欲望文化。
6、本土正在變為場所或景觀,當代本土傳播的核心是社會網路傳播。社會網路傳播存在著固有的局限性或風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