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現況
目前,擁有“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全國重點學科;“
核物理”國防緊缺專業;擁有全國唯一的核物理理科基地;與北大物理學院重離子物理研究所和理論物理研究所共同擁有全國唯一的“核物理與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承擔多項國家重要科研項目,包括主持“放射性束物理與核天體物理”國家重大基礎前沿研究計畫(973)科研項目。《核物理與粒子物理導論》是全國核物理學科唯一的國家級精品課。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實驗核反應、理論核結構、高能物理、核物理套用、核電子學。在職人員近30人(其中教授7人,包括:973首席一人、長江特聘教授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1人)。在讀研究生近100多人。2000年以來,有多項科研成果獲得各種獎勵,其中兩項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
專業歷史
技術物理系在北京大學眾多的院系中是比較年輕的一個。她的建立、發展和演變都與我國原子能事業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休戚相關。
1955年一月,黨中央和國務院作出了儘快建立我國的核工業體系,儘快研製出核武器的英明決策。因此,培養核科學方面的專門人才就成為當時的一個緊迫任務。1955年7月20日國務院下達檔案,決定在北京大學建立培養核科學人才的單位,當時叫物理研究室。從此,技術物理系開始了自己的有喜有憂、漫長曲折的道路。
1955年5、6月間,國務院第三辦公室選派
韓增敏、
胡文亮、
白晨曦等黨政幹部,並從各校抽調
胡濟民、
虞福春、
朱光亞、
盧鶴紱等著名核物理學家和一批中青年骨幹教師孫佶、
張至善、
陳佳洱等來北大開展籌建工作。他們以只爭朝夕的精神,一面籌建教學實驗大樓,並借中科院化學所四樓作臨時教學、辦公用房;一面派人到北京大學、
吉林大學、南開大學、
復旦大學、
南京大學、
武漢大學、
中山大學等校物理系三年級學生中選調97名學生,並於1955年9月20日開學。開出核理論、核物理、中子物理、加速器、實驗方法、放射化學等專業課程,並編出講義。1956年4月遷進新建成的教學實驗大樓,趕排出15個核物理實驗,並集中進行實驗訓練。1956年9月30日我國自行培養的第一屆原子核物理專業學生畢業了。隨後,又相繼調孫亦梁、吳季蘭、劉元方等骨幹教師和徐光憲教授籌建放射化學專業。1956年兩個專業分別從各高校物理系、化學系三年級學生中選調260名學生進行培養。同年還為第二機械工業部(後改為核工業部,現為核工業總公司)代培300多名從各院校分配來的畢業生。這一批核物理、放射化學的畢業生和代培生基本上滿足了我國急速發展的原子能事業的需求。
當時物理研究室的領導體制比較獨特,黨組織由北大黨委領導,人事、財務由二機部主管,業務上又屬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可以參加近代物理所的學術交流、查閱期刊、借閱圖書等。當時,錢三強是近代物理所所長,稍後又是二機部副部長,常來給學生作報告和聽取意見。二機部部長宋任窮也曾多次來聽取意見。這種獨特的體制在當時為儘快建立和健全物理研究室、加速原子能科學人才的培養起了重要的作用。
1958年秋,物理研究室全部工作歸屬北京大學,改稱北京大學原子能系,結束了成立初期的獨特體制。作為系的建制,其規模與要求開始走向穩定、深入發展的道路。這一年,除繼續從各校選調學生培養外,兩個專業都開始招收一年級學生。為了更好地開展教學和科研工作,核物理專業成立了核電子學教研室、核理論教研室、核物理教研室和加速器教研室。放射化學專業成立了放射化學教研室、儀器分析教研室、核燃料教研室、和輻射化學教研室。在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積極開展了科學研究工作,先後研製了各種類型的計數管、28道分析器、100道分析器、桔子型β磁譜儀。1957年又從前蘇聯引進了一台25MV電子感應加速器,為開展光核反應研究及教學工作創造了條件。
1960年原子能系又改為技術物理系。1963年起,該系有了從一年級開始培養的畢業生。在這裡我們向八所高校物理系、化學系給該系輸送大批優秀學生表示衷心感謝!二機部及現在的核工業總公司,現在雖不再直接參與技術物理系的領導,但至今還在大力支持和關心該系的工作。1956到1966年的十年是技術物理系蓬勃發展並不斷鞏固提高的時期。在這十年中,技術物理係為祖國原子能事業培養出一大批高水平的專業人才,如今他們已在科研、教學、行政管理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如有中央軍委授予“國防科技工作模範”稱號的核實驗基地司令、中國工程院院士錢紹鈞將軍,有中科院院院士冼鼎昌、
王乃彥、
黎樂民等優秀科學家。
技術物理系的前身物理教研室是根據國家原子能事業的需要,由周恩來總理批准於1955年在北京大學設立的。當時,國家從全國各地抽調了胡濟民、虞福春、朱光亞、盧鶴紱等一批核物理學家和孫佶、張之善、陳佳洱等教師骨幹來物理教研室工作,從北京大學、吉林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等校物理系三年級學生中選拔了一批優秀學生到北大加快學習,一年後他們作為我國自行培養的第一屆核物理專業學生畢業。隨後,又相繼抽調孫亦梁、吳季蘭、劉元方等骨幹教師和徐光憲教授籌建放射化學專業。1956年,兩個專業從各校三年級學生中選調了大批學生進行培養。1958年,兩個專業開始招收一年級學生,物理教研室改稱為北京大學原子能系,1960年又改名為北京大學技術物理學系至今。“文革”前的10年中,技術物理係為國家的原子能事業輸送了大批急需的高水平專業人才,他們成為我國核科技戰線的骨幹,其中8人後來成為院士。
“文革”時期,技術物理系等三繫於1969年內遷陝西漢中,建立了
北京大學漢中分校。大家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教學科研活動,但各方面工作受到很大損失。
1979年,在鄧小平同志的親自關懷下,北大漢中分校三個系又遷回北京,技術物理系又開始了第二次創業的過程。1981年,原子核物理和放射化學第一批設立博士點。1983年,建立了重離子物理研究所。1984年,放射化學改名為套用化學。1988年,核物理與核技術評為國家重點學科。1985年原子核物理和放射化學第一批設立博士後流動站。1993年,核物理經單獨評選進入物理學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理科基地);核物理與核技術共同建立了重離子物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997年,核技術及其套用設立博士點。2000年,套用化學設立碩士點。
技術物理系目前主要分布在技物樓和加速器樓。經過整治,兩個樓的基礎設施和周圍環境均得到很大改善,十分適宜與從事教學科研。二十年來,經過國家的專項投資、世界銀行貸款、重點學科與重點實驗室投資、理科基地投入、211工程、一流大學計畫等的持續建設,實驗室的設備得到很大發展。目前有三台加速器和鈷源等大型實驗設備,還有大量國際先進水平的各種實驗設施,為教學科研提供了良好條件。
技術物理系老一輩的師資力量雄厚。近年來,新老交替進行得也比較順利,年輕的博士、碩士已經成為學科的主力。
技術物理系的本科專業包括物理學和套用化學。研究生學科包括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核技術及其套用、無機化學、環境化學、套用化學等。改革開放以來,技物系培養的人才遍布全世界。每年的本科畢業生中,約三分之一直接去國外深造,其他的絕大部分在國內的幾個大科研單位上研究生。由於基礎好、且兼有理科和工科的訓練,技物系的學生參加工作後適應社會的能力比較強。他們中有美國布魯克海汶國家實驗室的研究員,有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新任所長,有中國原子能研究院核物理所的年輕所長以及許多國家傑出青年稱號獲得者和中科院百人計畫入選者等。也有的到非核領域工作,同樣取得卓著的成就。如在通訊領域工作的
劉韻潔先生,1999年在國際上被評為數字通訊領域全球最有成就的50位精英之一,目前任中國聯通公司的副總裁和總工程師。
研究內容
實驗核物理
科研隊伍:
葉沿林 教授 博士生導師
華輝 副教授
鄭濤 副教授
葛渝成 高工
李智煥 副教授
樓建玲 講師
薛志華 工程師
研究內容簡介:
隨著實驗手段的不斷進步,人們對物質的微觀結構的認識不斷深入。國際上核物理的發展主要集中在放射性核束物理、核物質的新形態、夸克對核的效應、強子結構與相互作用、宇宙形成與天體演化中的核過程等領域。放射性核束物理的研究對象是過去未知的幾千個非穩定原子核,涉及量子非線性、暈結構和集團結構和連續態耦合等重要物理問題,並對核天體研究有關鍵影響。
北京大學實驗核物理組承擔並圓滿完成了973項目的“豐中子核結構和核反應課題”,在放射性核束方面的實驗工作主要集中在研究中子暈、中子皮和豐中子集團結構,以認識奇特核中新的結構圖像和規律;研究豐中子核能級結構,以深入認識弱束縛核子的特殊耦合效應。氮同位素豐中子核的破碎反應研究表明,對於豐中子彈核,與中子符合的碎裂產物同位素產額分布是一個既容易測量又對彈核密度分布靈敏的觀測量。在日本理化學研究所進行了首次以中國人為主的實驗,研究了6He的中子轉移反應。建立了中子球大型探測裝置,可用於豐中子核結構的系統研究,極大地改善了我國在這個領域的實驗探測手段。
理論核物理
1.原子核結構與衰變理論
許甫榮 教授 博士生導師
高春媛 副教授
研究方向:
* 理論研究強子間的相互作用、運動規律;
* 原子核結構與核態性質;
* 原子核各種各樣的衰變;
* 解釋和預言各種實驗新現象;
* 發展量子多體理論方法
2.暈核與核天體理論
孟傑 教授 博士生導師
張雙全 講師
研究方向:
1. 多粒子多空穴手征雙重帶的研究
2. 形變暈核的研究
3. 核子關聯與結團結構
4. 原子核的單粒子共振態研究
5. Excited states in exotic nuclei
6. 質子-中子對關聯
7. 密度依賴的相對論Hartree-Fock理論,探討包括交換項和
Pion介子後的新物理
8. 重核裂變及反射不對稱系統的微觀研究
9. 基於質量的實驗測量促進理論模型發展
10. 天體物理相關的核物理研究及平均場理論的對稱性恢復等問題
高能物理
科研隊伍:
冒亞軍 教授 博士生導師
班勇 教授 博士生導師
錢思進 教授 博士生導師
王思廣 講師
研究方向:
奇異強子物理,核子自旋結構,夸克膠子電漿和τ-c物理。高能粒子物理實驗的研究和格線計算技術在高能物理(及其它學科)中的套用的研發等。
套用核物理
科研隊伍:
姚淑德 教授 博士生導師
郭秋菊 副教授
張亞偉 高工
研究方向:主要從事圍繞加速器開展的離子束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研究,包括團簇物理,特殊的離子束分析技術,離子束材料改性,離子束合成新材料,極端條件下的物質結構(如微-納結構)和物性研究,材料的輻照損傷研究;以及輻射防護及環境放射性研究;核電子學套用與開發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