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化濕
- 別名:疏表化濕
- 症狀特徵:肢仁痠重疼痛,口 中粘膩
- 治療方法:用甘露消毒丹
化濕“疏表化濕”:濕邪在上焦或在表,出現頭重而脹,肢仁痠重疼痛,口 中粘膩,不口渴,苔白膩,脈濡。用防風、秦充、蒼朮、藿香、陳皮、砂 仁殼、生甘草等...
運用補益脾氣的藥物以消除濕邪的治法。健脾可以增強脾的運化功能,使水濕消除。健脾化濕法適用於脾虛水濕不化證。...
清熱化濕,治療學術語。系祛濕法之一。治療濕熱病邪互結中、上焦的方法。症見胸悶腹脹、胃納不受、頭痛身重、午後身熱、口苦或咽喉痛、小便黃赤、舌苔黃膩、...
化濕藥,大多氣味芳香,故又稱為“芳香化濕藥”。使用化濕藥後,可以使濕化除,從而解除濕困脾胃的症狀,所以又稱為“化濕醒脾藥”或“化濕悅脾藥”。...
芳香化濕藥是指以芳香辟濁,化濕醒脾為主要功效的一類中藥。在臨床上濕症常帶有兼症,故芳香化濕藥在具體套用時,需適當配伍。...
清中化濕湯是一劑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濕熱型慢性胃炎,症見上腹痞滿或隱痛,胸悶身困,嘈雜嗝氣或噁心欲吐,口苦黏膩,納呆,大便乾燥或不爽,舌質紅,苔黃或黃膩,...
溫陽固腎,補脾化濕。適用於潰瘍性結腸炎脾胃陽虛,熱毒困阻者。詞條標籤: 中藥 V百科往期回顧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2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創建者...
化濕毒膏是一劑中藥方劑,主要成分有土大黃、蛇床子、明礬等。...... 王獻臣教授在祖傳秘方基礎上發明研製的口服“追風化濕膠囊”,外用“化濕毒膏”,清熱燥濕、...
扶陽化濕是治療脊柱的大法,是脊柱推拿醫生朱國苗大夫首創的治療脊柱疾病的基本法則。朱國苗認為人體脊柱為督脈和膀胱經所運行的部位,督脈總督十二經之陽,膀胱經總督...
昇陽化濕湯,中成藥名。配方由蒼朮、白朮、黃柏等組成。...... 昇陽化濕湯主治 編輯 妊娠受濕,足跗腫,腰重,遺體骨節疼痛下墜;或濕久生熱,變成黃疸;或眼胞腫...
芳香化濕,運用具有芳香化濕作用的藥物為主組方,以治療水濕病證的方法。屬祛濕治法。...
功能:健脾化濕,祛痰熄風。用途:脾胃濕困,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以致頭暈目眩、心煩、肢軟無力。來源:傳統藥茶方。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益腎化濕顆粒,昇陽補脾,益腎化濕,利水消腫。用於慢性腎小球腎炎(腎功能:SCr<2mg/dl)脾虛濕盛證出現的蛋白尿,兼見水腫,疲倦乏力,畏寒肢冷,納少等。...
中文名稱 化濕和中 英文名稱 removing dampness for regulating stomach 定義 用具有祛濕化濁、健脾和胃作用的方藥治療濕困脾胃證、脾虛濕困證的治法。 套用...
方名清熱化濕飲組成甘菊1錢5分,霜桑葉3錢,廣皮1錢5分,雲茯苓4錢,澤瀉1錢5分,酒連炭8分(研),甘草1錢,焦枳殼1錢5分。功效清熱化濕。主治上焦濕熱。...
疏表化濕,治法之一。系治療濕邪在上焦衛分的方法。症見頭痛而脹、或頭重如裹、肢體酸疼、口中粘膩、不口渴,苔白膩,脈浮濡等,藥用扁豆花、竹葉、佩蘭、...
健脾化濕清金湯,中成藥名。配方由黨參、茯苓、白朮等組成。...... 健脾化濕清金湯,中成藥名。配方由黨參、茯苓、白朮等組成。藥品名稱 健脾化濕清金湯 主要適用...
清熱化濕口服液,中成藥名。由黃芩(酒制)、法半夏、滑石(打碎)、青蒿、淡豆豉、射干、蘆根、冬瓜子(炒)、薏苡仁、苦杏仁、葶藶子(炒)、枇杷葉(蜜炙)、鬱金...
組成:祛濕藥。 治證:水濕病證。1、濕邪特點:重濁粘滯,易困氣機,易傷陽氣,向下,病程長,難愈。2、與臟腑關係:肺主氣,通調水道—調水在肺脾主運化—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