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
1919年3月匈共與
匈牙利社會民主黨在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的基礎上合併,改名
匈牙利社會黨,在1919年匈牙利革命中一度接管了
政權,宣布成立
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經過133天的英勇鬥爭,
蘇維埃共和國於1919年8月1日被
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勢力的聯合進攻顛覆。社會黨瓦解後,匈共黨員轉入地下或流亡國外。1925年8月,匈共在
維也納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把奪取政權、建立
無產階級專政作為自己的鬥爭目標。1930年2月在
蘇聯莫斯科近郊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提出建立工農政權,沒收大地主的土地,無償分給貧苦農民和農業工人,以及為反對帝國主義戰爭而鬥爭。
解散
1936年5月,
共產國際以匈共中央沒有積極執行共產國際的決議為由,解散了匈共中央委員會,免去
庫恩在共產國際擔任的重要職務。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流亡在蘇聯的匈共黨員建立了國外中央委員會,參加反對
法西斯侵略的鬥爭。匈共在國內的組織,積極領導人民民眾開展各種形式的反法西斯鬥爭。1942年匈共黨組織遭到
霍爾蒂警察機關的嚴重破壞。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當時的中央書記
卡達爾·亞諾什出面領導重建黨組織。1943年5月共產國際宣布解散。6月,匈共中央作出自行解散的決定,另成立和平黨,企圖以此推動
工人階級同
小資產階級、
資產階級結成廣泛的反法西斯聯盟。
恢復
1944年3月
希特勒德國派兵占領了匈牙利。5月,在匈黨的倡議下建立了有幾個黨派和社會團體參加的民族獨立陣線,協調反法西斯鬥爭,並開展武裝抵抗活動。同年9月,和平黨恢復匈牙利共產黨的名稱。1945年4月4日匈全國解放。5月,從蘇聯回國的黨員同國內黨組織會合後在
布達佩斯召開了匈牙利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代表15萬共產黨員。
拉科西·馬加什當選為黨中央總書記。同年11月,匈牙利舉行大選,匈共獲得17%的選票,遠遠落後於小農黨(57%)。1946年3月,匈共與社會民主黨、民族農民黨、工會全國理事會等組成了左翼聯盟。
匈共第三次代表大會
1946年9月,在布達佩斯召開匈共第三次代表大會,拉科西當選為黨的總書記,
法爾卡什·米哈伊和
卡達爾·亞諾什當選為副總書記。大會提出了“不為
資本家,而是為人民建設祖國”和“人民公敵從聯合政府中滾出去”的口號,制定了發展國民經濟的三年計畫。1947年8月,匈共在國民議會選舉中獲得22%的選票,成為全國第一大黨。1948年6月,在社會民主黨清除了右翼領導人之後,匈共與社會民主黨召開兩黨合併大會(即匈共“四大”),改名為匈牙利勞動人民黨。薩卡西奇·阿爾巴德當選為黨中央主席,
拉科西任總書記,
法爾卡什、
卡達爾和
馬羅山·捷爾吉任副總書記。合併後黨員總數112.7萬人,約占全國總人數的12%。
匈共“五大”
1951年2月,在布達佩斯召開勞動人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即匈共“五大”),提出大力推行農業合作化和重點發展重工業的建設社會主義的方針。1954年5月,勞動人民黨舉行第三次代表大會(即匈共“六大”)。在勞動人民黨執政期間,匈牙利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時拉科西等領導人大搞
個人崇拜,犯了
教條主義和
宗派主義的嚴重錯誤。1956年10月,國內外反動勢力利用人民民眾的不滿,製造了一場反革命暴亂。11月初,在黨組織完全陷於癱瘓的情況下,卡達爾等黨的領導人決定重建黨的組織,改稱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並成立了臨時黨中央。1957年6月召開全國代表會議,卡達爾當選為黨中央第一書記。當時黨員總數為34.5萬人。1959年11月召開第七次代表大會,提出了“完成社會主義奠基工作,加速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任務。大會選出了以卡達爾為總書記的新的黨中央。1962年8月,社工黨中央通過《關於結束個人迷信時期對工人運動人士違法案件的決議》,宣布恢復過去遭受迫害的190人的名譽,並將拉科西等人開除出黨。同年11月,匈黨八大宣布匈牙利已完成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奠基工作,進入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的新時期。
中央擴大會議及九次全國代表大會
1966年5月,匈黨中央擴大會議,通過了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議,制定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指導原則》。1966年11月,召開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從1968年1月1日起,在全國開展經濟體制改革,開始實行把國家計畫同市場調節作用結合起來的新體制。1970年11月召開“十大”,著重總結3年之中的改革工作,確定黨在繼續推進改革中的任務。1974年3月,匈黨中央解除了主張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
涅爾什·雷熱等人的領導職務。1975年3月召開的匈黨“十一大”上,通過了新的《綱領宣言》,提出了15—20年內在匈牙利建成發達社會主義的任務。1980年3月“十二大”提出,現今建設發達社會主義的主要任務,奠定國民經濟繼續發展的基礎,鞏固已經取得的人民生活水平。1984年4月中央全會通過了關於繼續完善經濟管理體制的決議。1985年3月召開“十三大”,提出要繼續改善國民經濟的比例關係,逐步加強國民經濟的物質和技術基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988年5月,召開全國代表會議,決定對政治體制進行全面改革,實行政治多元化,並作出重大人事變動。卡達爾等8名老政治局委員落選,
格羅斯·卡羅伊當選為總書記,卡達爾被選為黨的主席,從而結束了他擔任總書記將近32年的歷史。1989年2月,社工黨舉行中央全會,決定在匈牙利實行多黨制,並提出要建立“民主社會主義的新模式”。同年5月,卡達爾又被免去黨的主席和中央委員的職務。6月,涅爾什當選為黨中央主席,並增設由涅爾什、格羅斯、內梅特和波日高伊4人組成的黨中央主席團。1989年10月,匈社工黨召開第十四次(非常)代表大會。會上以多數票通過決議,將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改建為匈牙利社會黨。社會黨的黨綱、黨章表明自己與過去的社工黨,“徹底決裂”,不再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以共產主義為奮鬥目標的工人階級先鋒隊組織了。但是,還有一批黨員反對改變社工黨的名稱和性質,形成了黨的分裂局面。1989年12月17—18日,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的一部分黨員,以黨的前總書記格羅斯、前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拜賴茨等人為核心,重新召開社工黨“十四大”,來自全國各地的近800名代表出席。格羅斯在會上發表講話,強調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沒有解散,它依然存在並在進行活動。大會通過的政治聲明說,社會主義工人黨是為工人和其他勞動者服務的黨,它將“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的理論”,“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大會選舉前黨的總書記格羅斯的外交顧問蒂爾邁爾·久洛為黨的主席。重新組織起來的社工黨有黨員6.5萬人(分裂前的社工黨有72萬黨員)。“1993年,該黨更名為匈牙利工人黨 (1993),黨內實力派仍然堅持原黨名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2005年11月12日,該黨更名為匈牙利共產主義工人黨,黨內部份成員脫離並組建匈牙利工人黨 (2006),領導人亞諾什。該黨反對匈牙利加入北約,同時於1996年,該黨在全國範圍內發起反對加入北約的簽名活動,但是無法阻止匈牙利加入北約。該黨先後反對匈牙利軍隊參與北約軍事行動以及北約配合美國入侵伊拉克的戰爭。其他對外政策:1、支持和平與公正的解決中東衝突,和一個進步的阿拉伯世界;2、敦促匈牙利政府積極同他國建立良好的國家關係;3、支持匈牙利政府加入歐盟。2005年,由於與匈牙利工人黨2006分裂,該黨將名字改為匈牙利共產主義工人黨。 2006年4月9日,該黨在匈牙利國會選舉中,獲得了0.41%選票。2009年5月1日,該黨退出歐洲左派黨。2013年5月14日,該黨再將名字改為匈牙利工人黨。由於匈牙利政府於2013年1月開始禁止公開使用20世紀極權政府的名字,匈牙利工人黨為了公開地與資本主義抗衡,決定更改名字”。
“左派聯合運動”組織
1990年3月社工黨參加了國民議會選舉,未獲得4%的選票,按選舉法規定不能進入國會。同年9月,經過地方議會選舉,社工黨共有近70名黨員進入各級地方政權機關,其中5名當選鄉長或鎮長。1991年4月,社工黨主管國內問題的中央書記烏德沃爾海伊·拉斯洛宣布退黨。隨後同從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分離出來的一些人一起,成立了一個名為“左派聯合運動”的組織。社工黨機關報是《自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