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辦教育

包辦教育

包辦教育的方式是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和自主的意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包辦教育
  • 危害: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和自主的意識
  • 關鍵因素:學校包辦
  • 真正堅持:“以學生為本”
簡介,改變,

簡介

包辦教育
家長對孩子的包辦,似乎古已有之。“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父母對子女的關愛和牽掛,從孩子出生那天開始生根發芽,與日俱增,幾乎延續父母的有生之年。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之愛因此而成為天下最無私的愛。這種古老情結髮展到今天,就演化為“看不懂”的溺愛。在父母的眼裡,子女是永遠長不大的寶貝,從飲食起居、學校教育到興趣愛好,無一不滲透著父母的心血和關照。“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家長們普遍對子女有很高的期望值,總希望自己的孩子“全才全能”,從而按照自己的想法設計孩子的將來。對於孩子自身的興趣愛好和價值追求,則往往容易忽視。精心包辦下,孩子們幾乎喪失了自我。
學校
學校包辦是關鍵因素。作為中國教育的主體,學校教育發揮著塑造人的核心作用。然而,長期以來無區別、整齊劃一的教育模式,沒有針對不同的學生個體實施各取所需的教育,容易把學生引進機械單調、無個性特點的“死胡同”。以學習成績論優劣的學生評價體系,長期主導著教育,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學生成為拼爭高分的機器,“高分低能”問題不容忽視。近年來,即便素質教育成為主旋律,然而與之相應的教育觀念、教學模式、評價體系等並不完善,很多學校看似花樣百出的教學形式,更象是作秀,沒有真正放棄學校包辦學生的傳統積習。
社會
社會包辦難辭其咎。人才在教育,學校出人才,這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在認知和對待人才上,人們習慣於對經過正規教育的人才高看一眼,厚愛一層,大學生仍然是人才“精英”。就是在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上,政府高度關注,出台優惠政策,下達就業指令,社會也多方面想辦法幫助就業。這些包辦措施,容易使大學生滋生就業惰性,產生依賴感,缺乏主動競爭的積極性。

改變

“包辦教育”看似周詳設計了人才成長軌跡,其實恰恰失誤在忽視人才本身,沒有真正堅持“以人為本”。打破“包辦教育”的積習,就是要從轉變觀念入手,建立一個開放的、綜合的人才教育體系。
從家長角度,要改變一味溺愛的做法,放手讓孩子做應該做的事情,培養健康的個人興趣特長;
從學校角度,要真正堅持“以學生為本”,授人以魚,不若授之以漁,把素質教育的理念貫徹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素質和能力;
從社會角度,要倡導正確的人才觀,既要珍惜人才,又要為培養人才和人才出類拔萃積極創造條件。作為履行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的政府,要積極協調家庭、學校和社會各方面的關係,從政策導向、培養和使用人才等方面,全面推進教育事業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