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場(江蘇省海門市地名)

包場(江蘇省海門市地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包場鎮是通東地區重要的對外開放視窗,東臨有名的國家中心漁港呂四港,西接開放城市南通

基本介紹

地名,位置,名稱典故,簡介,歷史淵源,現代包場,

地名

包場鎮。

位置

江蘇南通海門包場鎮。位於海門東北部。

名稱典故

古名“江場”。後以其地多加工海鹽之故更名為“鹽包場”,又以其名不雅,去“鹽”字而名為“包場”。現為海門第三大鎮。

簡介

包場鎮位於海門東北的黃海之濱,被國家建設部等單位確認為“全國重點鎮”。全鎮總面積43.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4338萬畝。轄有1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6萬人。鎮人民政府駐老通呂公路南側。
境內335線直接寧通高速公路,南通機場和南通國際貨櫃碼頭,南臨寧啟高速公路。包場是南通市工業重點鎮,已經形成了通信光纜、銅材、橡膠、電碳和紡織等五大特色板塊,其中光纜、橡膠、電碳是全國具有較高知名度的生產基地。骨幹企業通光集團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連續5年蟬聯全國同行業前5強,被國家科技部列為國家級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級新材料產業基地。南回集團生產的再生膠,連續10年列全國同行業第一,南回牌再生膠被評為江蘇省名牌產品。以南回集團為龍頭的工業集中區擁有南回、米西林、大華、華聯、宏泰等較大的工業規模的再生膠產品企業,是全國有名的再生膠生產基地。來自紐西蘭、韓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20多個外資企業發展勢頭強勁。通光牌通信光纜於2002年榮獲“江蘇省名牌產品”稱號後,2006年度又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實現該鎮中國名牌零的突破,同時也標誌著海門市中國名牌產品實現了零的突破。沿海萬畝灘涂養殖場被國家農業部確認為全國農業科技示範場。農業龍頭企業“煉堂農副產品(南通)有限公司”帶動近萬畝農田產業結構調整,全面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萬畝灘涂養殖、萬頭豬場、萬畝蠶桑養殖、萬畝四青作物打造了包場農業經濟新優勢,農村實力不斷增強,農民收入不斷提高,2006年全鎮農民人均收入9017元。2006年,鎮黨委、政府奮力拚搏,掀起招商引資熱潮,取得豐碩成果,全年註冊外資2600萬美元,實際利用到帳外資1253萬美元;全鎮實現工業現價產值79.4億元,銷售收入98.1億元,工業利稅15億元,財政收入7260.7萬元。黨建和精神文明建設卓有成效,《創新非公企業黨建工作》等多篇論文在《民眾》雜誌等省市級刊物發表,包場中學被晉升為國家級重點高中。2006年包場鎮黨委再次被海門市委被為“樹一流形象、創一流業績”好班子,鎮被評為“海門市科技工作先進鄉鎮”“海門市工業經濟先進鄉鎮”“海門市民營經濟先進鄉鎮”“海門市法治建設先進鄉鎮”“南通市‘四五’普法先進鄉鎮”“南通市勞動力轉移十佳鄉鎮”“南通市高效農業規模化先行鄉鎮”“南通市民營經濟投入十強鄉鎮”“南通市技術進步十強鄉鎮”“南通市科技進步與人才工作先進鄉鎮”“南通市法制教育先進鄉鎮”“南通市文明鄉鎮”“江蘇省教育現代化先進鄉鎮”“江蘇省重點示範中心鎮”“全國千強鄉鎮”包場與三星兩鎮於04年被國家建設部等評為全國重點鎮。

歷史淵源

包場鎮作為一個集鎮,歷史確實不長,但包場鎮作為一個行政區域,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北宋中期,已有近千年歷史。唐代末年,海門開始漲出海面,古稱東布洲,包場鎮所在的區域處於東布洲的西北緣,遍地沼澤。公元十一世紀中前期,東布洲與大陸相連,當時雖無包場之名,但其所在的陸地已經形成。北宋至和年間(1054-1055),海門縣知縣沈興宗自呂四至余西築捍海堰,與范公堤相連,人稱沈公堤,從此揭開了包場鎮的開發史和文明史。現存於沈公堤側的太平山就是包場千年歷史的見證。
太平山位於包場鎮西北的河塘村,原是人工堆砌的土山,自古以來是當地漁民歸航的坐標。相傳古代某一天,海上漂來一尊觀音石像,人們將其請上岸供奉於太平山。在南通和海門的多部清代史志中均記載:“太平山在江場,南宋時有石佛浮海而至,土人築山供之。”觀音石像至1966年仍供於廟內,“文革”中被砸而失蹤。1992年,當地村民在附近河中發現,石像得以重見天日。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專家方長源先生專程來包場鑑定,認為其雕飾有宋代特徵,年代不晚於明代,其材質為產於浙江的武康石。石像高約2米,重約1.5噸,十分罕見。鑑定結果印證了史料的真實性,至於“浮海而至”的說法,應該理解為用船將石像從浙江運來,因對觀音的崇拜而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包場鎮西首原來還有座據稱是建於明代的開福寺,其實,開福寺始建於唐代,因江水所逼於明代移建於此,直至1966年才徹底拆除。可以說,在包場的土地上,曾經分布著唐、宋、明、清各個朝代的歷史文化遺存,其文化底蘊非同一般。
人們常說包場是“鹽包場”,其實,它還是個“糧包場”、“富包場”。包場的前身是江場,江場的前身是江家便倉,便倉在古代是政府儲備糧食的地方,江家便倉是江氏在此築土城聚居而得名。《乾隆通州志》載:“江場即古之便倉,最富庶,自江日內逼,徙居余東,東偏先疇蕩然。”就是說江場原來是海門最富饒的地區,因江水逼迫,東部土地淪喪才歸餘東場管轄。江場成為余東別地的原因正在於此。而發生在明代抗倭戰爭中的便倉之戰更使江家便倉名震江淮。
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大舉進犯通州沿海,八月十六日,倭寇於江家便倉登入劫掠,占據李秀才宅,明朝軍隊層層包圍,戰鬥達二十天之久,直至九月六日,淮揚兵備張公景率援軍趕到,才將倭寇全殲。僅隔一年,倭寇又犯便倉,知州喻南嶽率民兵圍剿,斬敵400餘,殘敵敗走。包場人民的抗倭業績也為包場的歷史寫上厚重的一筆。

現代包場

今日的包場,已成為通東地區的核心鎮。依託通光,南回等企業和包場高級中學,包場吸引了不少非本鎮人口前來發展。鎮上有華聯,百佳惠,好人家等大型超市。包場農貿市場是通東地區最大的農貿批發零售市場。而文化娛樂活動場所卻長期被所謂的“包場娛樂城”壟斷。
包場撤鄉建鎮已二十餘年,我想包場的歷史可概括為十六個字:“千年滄桑,百年興衰,廿年奮鬥,今朝崛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