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地區結構

勞動力地區結構是勞動力在不同地區間的數量組合、比例及其相互關係。它是勞動力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一種地理空間分布的表現形式。由於各種原因,經濟、技術和人力,自然資源地區分布不平衡,影響到地區之間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勞動力地區結構隨不同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變化而改變其構成。勞動力地區結構狀況受到不同地區經濟發展對勞動力需求的制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勞動力地區結構
  • 類型:經濟術語
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在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時,人們的物質生產對自然條件依賴性很大,勞動力向自然條件好的地區流動和聚集;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強,勞動力在空間的流動就逐步擺脫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而以經濟發展為轉移。一般情況下,生產力發展水平與地區分布決定著勞動力地區間流動的流向和流量。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是勞動力遷入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地區是勞動力遷出的地區。流量的大小主要取決於吸納勞動力遷入區對勞動力的需求量和遷出區的勞動力富餘程度,以及地區間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福利水平的差距。在以下兩種情況下,則可能相反:第一,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相對過剩勞動力多,就業壓力大;第二,經濟水平落後地區勞動力不足,尤其是新的資源發現和大規模開發,對勞動力的需求量增大。即隨著生產力布局變動,勞動力遷移和流動方向會隨之改變,是經濟發展決定勞動力地區結構的動態變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