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社會結構與供給側改革》是2019年6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鄭路、戈艷霞、徐玲、沈紀。
基本介紹
- 書名:勞動力社會結構與供給側改革
- 作者:鄭路、戈艷霞、徐玲、沈紀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年6月
- 頁數:224 頁
- 定價:78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20143615
- 字數:206千字
《勞動力社會結構與供給側改革》是2019年6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鄭路、戈艷霞、徐玲、沈紀。
《勞動力社會結構與供給側改革》是2019年6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鄭路、戈艷霞、徐玲、沈紀。內容簡介中國正面臨因人口快速老齡化,進而造成勞動力市場供求不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結構性失業問題愈加嚴重的困境。我...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成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
策略篇從實際問題出發,從戰略和實操層面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路徑和對策建議;要素篇聚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素端,探討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等“動力源”的最佳化問題;創新篇強調創新驅動是主動力,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發揮...
《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見》是為加快浙江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浙江省人民政府提出的意見。2016年3月31日,《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見》以浙政發〔2016〕11號印發並...
《深圳的動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創新發展的深圳經驗》主要從市場化創新體系、勞動力市場結構、社會服務體系、土地資源結構和稅收體制五個方面總結了深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功經驗。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視窗,一直以來堅持制度創新激發...
(五)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激活農村資源資產 / 139 十三、供給側改革:土地政策已經發力 唐健 / 142 (一)配合巨觀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新興產業新業態用地 供給 / 143 (二)清理閒置土地,盤活存量土地 / 144 (三...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成長的質量和數量。 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詞語概念 供給的範圍和水平取決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中國正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能否實現經濟的轉型與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關鍵。那么,如何理解供給側改革?怎樣具體落實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對中國經濟意味著什麼?這些問題是大家都應該思考和探索的。本書不僅對以上...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是2023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內容簡介 本文首先從供給與需求、供給側與需求側、結構性改革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出發,給基本概念做定性分析;系統梳理西方供給思想的發展脈絡;在馬克...
四 經濟成長的“結構性減速 五“結構性加速”與“結構性減速”之間:結合中國經濟問題的進一步分析 六 結論 七 附錄1 7國人均GDP增長率分解 八 附錄2 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變動為三次產業勞動生產率的變動之和 第三章 經濟成長的結構...
三、勞動力市場出現關鍵變化 067 四、土地制度城鄉僵化 073 五、金融部門存在結構性缺陷 077 六、科技創新存在諸多阻礙 079 七、政府管理經濟社會的制度比較陳舊 084 第四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國際經驗與借鑑 一、西方經濟學中的供給...
近年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社會各界使用的一個高頻辭彙,各地區、各領域、各行業以及許多場合,言必稱供給側改革。然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一個筐,不是無所不包、無所不能。作為“十三五”時期我國政府管理經濟工作的主線,...
三、發揮好改革試點的示範突破帶動作用 【媒體述評】供給側改革重在政策落地儘快逃離過剩的傳統產業 ……第七章 社會政策要托底,守住民生底線 第八章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十個更加注重”第九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經濟新常態 第十...
二、要素市場化改革面臨的挑戰 三、要素市場化改革目標和方向 四、要素市場化改革的重點和突破口 第十八章 就業形勢和就業優先政策重點 一、就業形勢基本穩定,就業的總量矛盾不大 二、就業的結構性壓力有所加大 三、勞動者收入增長放緩...
基於經濟新常態的形勢,中央審時度勢,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要指導方針。 那么,經濟新常態和供給側改革對於我國的就業與勞動關係將有怎樣的影響?這是當前人們非常關注的一 個重要問題。由何建華、楊偉良、楊鵬飛主編的《供給...
通過對儲蓄—投資理論的相關分析,構建了基於分工潛力理論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分析框架,並指出有效需求的實現、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都必須依賴於分工潛力的擴大,即投資是否有利於勞動分工的專業化、多樣化、組織化和迂迴化,使勞動力、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