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倫氏豆娘魚

勞倫氏豆娘魚

  分布於中西太平洋區,由菲律賓至索羅門群島,北至日本。台灣發現於蘭嶼。 ​體呈卵圓形而側扁。吻短而略尖。眼中大,上側位。口小,上頜骨末端不及眼前緣;齒單列,齒端具缺刻。眶下骨具鱗,後緣則平滑;前鰓蓋骨後緣亦平滑。體被大櫛鱗;側線之有孔鱗片20-21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勞倫氏豆娘魚
  • 拉丁學名:Abudefduf lorenzi
  • 二名法:Abudefduf lorenzi
  • :動物界
  • :脊椎動物門
  • :輻鰭魚綱
  • :鱸形目
  • 亞目:隆頭魚亞目
  • :雀鯛科
  • :豆娘魚屬
分布,深度,特徵,生態,經濟利用,

分布

本魚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紅海東非萊恩群島、土木土群島、台灣日本南部、澳洲、印尼、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泰國、索羅門群島、密克羅尼西亞、帛琉等海域。

深度

水深0至4米。

特徵

本魚體呈暗灰色,腹面白色,體側有5條暗色之橫帶,體呈卵圓形而側扁。吻短而略尖。眼中大,上側位。口小,上頜骨末端不及眼前緣;齒單列,齒端具缺刻。眶下骨裸出,體長為體高之1.7至1.9倍,體被大櫛鱗;側線之有孔鱗片18至20個。背鰭硬棘13枚;軟條11至14枚;臀鰭硬棘2枚;軟條11至13枚。體長可達20厘米。
背鰭單一,軟條部延長而呈尖形,硬棘XIII,軟條11-13;臀鰭硬棘II,軟條11-12;胸鰭鰭條18;尾鰭叉形,末端呈尖形,上下葉外側鰭條不延長呈絲狀。體呈灰黃色或黃褐色,體側有6條黑色橫帶,其中第一條位於鰓蓋上方,較不明顯。胸鰭基底上方有一小黑斑;鰓蓋骨後緣上方不具黑點;尾柄上另有一大黑點。

生態

主要棲息在沿岸較淺處的岩礁區,通常都在其隱藏處附近活動,為成群活動之魚類,其因機警性較高,故不易接近,以藻類及浮游生物為食。

經濟利用

可飼養觀賞,亦可食用,食用時油炸使骨酥,味美可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