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王龍(屬名:Rajasaurus)是阿貝力龍科食肉牛龍亞科的一屬。勝王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印度,是種大型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約7.5米,臀高2.4米,4噸重,模式種納巴達勝王龍。頭部擁有獨特的額角。在1982年到1984年之間,印度地質調查局的蘇雷什·斯里瓦斯塔瓦(Suresh Srivastava)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科達縣的Rahioli發現了勝王龍的化石。除此之外,印度中央邦賈巴爾普爾附近的訥爾默達河河谷也發現了勝王龍的化石,這些地區都屬於拉米塔組(Lameta Formation),該地層的地質年代為白堊紀馬斯特里赫特階末期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勝王龍
- 拉丁學名:Rajasaurus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綱:蜥形綱 Sauropsida
- 亞綱:雙孔亞綱 Diapsida
- 目:恐龍總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亞目:獸腳亞目 Theropoda
- 科:阿貝力龍科 Abelisauridae
- 亞科:瑪君龍亞科 Carnotaurinae
- 屬:勝王龍屬
- 種:納巴達勝王龍
- 分布區域:印度
敘述,發現歷史,科學研究,古生物學,勝王龍化石,大眾文化,
敘述
勝王龍屬於獸腳亞目的阿貝力龍科,阿貝力龍科主要生存於白堊紀的南美洲、非洲、馬達加斯加、印度。勝王龍的最近親是瑪君龍,生存於相同時期的馬達加斯加。白堊紀早期,馬達加斯加/印度曾經是同一個陸塊。約在9000萬年前,馬達加斯加與印度開始分裂,因此這兩個地區有非常類似的動物群構成,包含恐龍在內。根據種系發生學研究,勝王龍具有許多食肉牛龍亞科的特徵,例如厚重的鼻骨、額骨表面有骨質角狀物。勝王龍與其他食肉牛龍亞科的不同處,包含:由鼻骨與額骨組成的角只有一個、上顳孔(Supratemporal fenestrae)的形狀也不相同、腸骨的主要部分與跟臀部關節連線處之間有個橫向棱脊。
正模標本(編號GSI 21141/1–33)是一個部分骨骼,包含:70%的腦殼、部分上下頜、牙齒、脊椎、尾巴、部分後肢、骨盆。勝王龍的身長約8.5米,高度約2.8米,體重估計值約2.7噸。顱骨相當短,只有60厘米長,具有一個低矮的圓角,由鼻骨與額骨所構成
發現歷史
在1981年,印度地質調查局的地質學家G.N. Dwivedi與D.M. Mohabey在古吉拉特邦的訥爾默達河谷進行地圖測量、繪製工作,當地工人帶領他們到科達縣Rahioli的一處水泥公司(ACC Cement)採石場,向他們呈現石灰岩層中的不明球狀石頭。Dwivedi與Mohabey發現這些球狀石頭是恐龍蛋,並發現石灰岩層的下層是質地粗糙的砂岩與礫岩,內含大量的恐龍化石。
此外,查爾斯·馬特里(Charles Matley)在1921年曾命名拉米塔龍(Lametasaurus),化石包含:一個腸骨、一個薦骨、一個脛骨、以及一些牙齒與鱗甲,同樣發現於中央邦的賈巴爾普爾附近。拉米塔龍的化石其實是個嵌合體,由數種動物的化石組成;鱗甲可能來自於泰坦巨龍類或甲龍科,牙齒來自於鱷魚,腸骨與薦骨則來自於獸腳類恐龍,可能屬於勝王龍,但是薦骨已經遺失。
在此之前,印度半島只有發現零散的阿貝力龍類骨頭,勝王龍的發現有助於科學家研究阿貝力龍類的演化關係[8],以及印度半島與其他南方大陸的動物群關聯性。
科學研究
1983年,印度古生物學家在納爾默達河地區發現了一些恐龍的骨骼化石。由於研究條件所限,這些珍貴的化石一直被堆放在辦公室里,無人問津。2001年,美國古生物學家開始對這些雜亂、零散的骨骼化石進行整理和研究。
在對恐龍頭骨進行復員後,研究人員判定這是一隻獸腳亞目食肉恐龍。這種恐龍前肢短小,而作為主要行走工具的後肢則粗壯有力,它們大多生活在恐龍滅絕前的白堊紀,靠捕食大型食草恐龍為生,此後發現的納巴達勝王龍糞便化石也進一步證實了這一點。然而,接下來的發現讓研究人員們興奮不已。
儘管納巴達勝王龍與大多數食肉恐龍一樣,頭上長有一個角,但它的角卻顯得格外矮小和渾圓。古生物學家們意識到,他們很可能發現了一種“新的”恐龍,事實上越來越多解剖學上的細節證實了科學家們的猜想。經過長時間的修復和取證工作,證明納巴達勝王龍頭骨模型不同於以往發現的任何一種恐龍。
“納巴達勝王龍的發現簡直不可思議,它生活在恐龍幾近滅絕的時期,這不僅為恐龍如何滅絕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而且為大陸漂移學說的研究帶來了一縷曙光。”古生物學家說,對納巴達勝王龍化石發現地沉積物的研究表明,那裡發生過5億年來地球上最大規模之一的火山活動,研究人員還認為,納巴達勝王龍與非洲島國馬達加斯加、澳大利亞和南美洲發現的某些恐龍種類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科學家希望這一發現能夠在解釋各大洲如何分離,特別是印度大陸如何從非洲板塊分離並“撞入”亞洲板塊方面幫上忙。
古生物學
勝王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印度半島。在白堊紀早期,東岡瓦那大陸開始分裂,馬達加斯加/印度往歐亞大陸北移,而澳洲/南極洲持續往東移動。較為原始的勝王龍,與馬達加斯加的瑪君龍、南美洲的食肉牛龍仍有類似的特徵,顯示它們來自於同一個演化支,並顯示這些從岡瓦納大陸分裂出的陸塊,有類似的動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