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是菩提流支創作的宗教哲學類書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
- 作者:菩提流支
- 類別:宗教哲學
- 著作權方:公共著作權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是菩提流支創作的宗教哲學類書籍。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是菩提流支創作的宗教哲學類書籍。圖書簡介歸命釋迦牟尼佛。四句之義於諸經首有論解釋。如彼應知。於大眾中說此法門者。示現法勝大眾攝在說法住處。依彼山等勝處說故。六萬四千比丘僧者。示現莊嚴如來大眾故。此經...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是北魏·菩提流支譯著的一部佛經。版本信息 該書為通行本。作品目錄 1.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2.卷一 3.卷二 4.卷三 5.卷四 6.卷五 7.卷六
1530 26 佛地經論 7卷 唐‧玄奘譯 1531 26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 2卷 元魏‧菩提流支譯 1532 26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 4卷 後魏‧菩提流支譯 1533 26 轉法輪經憂波提舍 1卷 元魏‧毘目智仙譯 1534 26 三具足經憂波提舍 1卷 元魏‧毘目智仙等譯 1535 26 大乘四法經釋 1卷 ...
又復大仙,乃至幾許十地菩薩,彼眼境界所有地界,復過於此諸眾生界。彼諸眾生見生死過,一切無餘涅槃界入。大仙當知,以此因緣放劫盡燒。”爾時,大仙名光明炬,心即思惟:“此釋迦子,六波羅蜜具足,大人第一勝人,不喚我字稱言大仙。我自試看是一切智、非一切智?我今實知是一切智,我今應當稱其實名。”...
又作《思益梵天問經》、《思益義經》,略稱《思益經》。系敘述佛為網明菩薩及思益梵天等諸菩薩,說諸法空寂之理。收在《大正藏》第十五冊。同本異譯有西晉·竺法護譯《持心梵天所問經》四卷、北魏·菩提流支譯《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六卷等,二經亦皆收於《大正藏》第十五冊。全書品數依大藏版本之不...
【四種白法】 [出用思惟梵天所問經論] 謂修菩薩行者。當習一切白淨善法。【四種白法】 [出用思惟梵天所問經論] 謂修菩薩行者。當習一切白淨善法。遠離四趣諸惡之黑法也。(四趣者。修羅趣。餓鬼趣。畜生趣。地獄趣也。)一欲白法謂修菩薩行者。聞佛正教。理趣深遠。心生樂欲而不暫舍。故名欲白法。二行白...
到東魏時,隨孝靜帝去鄴都,繼續翻譯,他從永平元年到東魏天平二年(535)的將近三十年間,先後譯出《佛名經》、《入楞伽經》、《法集經》、《深密解脫經》、《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大乘寶積經論》、《法華經論》、《破外道小乘涅盤論》等,共三十部。勒那摩提精於禪法,於永平元年來洛陽,譯出《...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雲。諸菩薩等。以何義故。名法王子。以初發心來。常斷淫慾法故。大智度論雲。比丘尼得無量律儀。故應次比丘後。在沙彌前。佛以儀法不便。故在沙彌後。 是菩薩必在四眾中。有四眾不在菩薩中。 罪福。從惱他益他生。非自 供養身。自殺身故。有罪有福。以是故。毗尼中言。自殺身無...
在前後將近30年的譯經事業中,他共譯出經論30部,101卷。其中重要的經論除前面所舉之外,還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1卷,《彌勒菩薩所問經》1卷,《勝思惟梵天所問經》6卷,《深密解脫經》5卷,《入楞伽經》10卷,《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10卷,《彌勒菩薩所問經論》5卷,《金剛般若經論》3卷,《文殊...
其中重要的經論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彌勒菩薩所問經》一卷、《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六卷、《深密解脫經》五卷、《入楞伽經》十卷、《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十卷、《彌勒菩薩所問經論》五卷、《金剛般若經論》三卷、《文殊問菩提經論》二卷、《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四卷、《無量壽經論》一卷...
四、敦煌遺書武德寫卷《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卷四跋 五、跋北宋佛教法事文書 六、略談“卓德本”《錢塘西湖昭慶寺結淨社集》——高麗義天印刷攜去本?漢文大藏經 一、關於漢文大藏經的幾個問題 二、論大藏經的三種功能形態 三、談漢文大藏經的編藏理路及其演變 數位化時代的佛教文獻 一、數位化時代的佛教目錄 ...
還有對《中邊分別論》、《攝大乘論》、《大乘莊嚴經論》、《六門教授習定論》、《金剛般若經論》《妙法蓮華經》、《無量壽經》、《十地經》、《寶髻經》、《勝思惟梵天所問經》等的注釋。據傳,還有《論軌》、《論式》、《論心》等因明著作三部,梵本已佚,也無漢文譯本,僅能從其它經典中略知片斷。陳...
還有對《中邊分別論》、《攝大乘論》、《大乘莊嚴經論》、《六門教授習定論》、《金剛般若經論》《妙法蓮華經》、《無量壽經》、《十地經》、《寶髻經》、《勝思惟梵天所問經》等的注釋。據傳,還有《論軌》、《論式》、《論心》等因明著作三部,梵本已佚,也無漢文譯本,僅能從其它經典中略知片斷。後...
敦煌遺書武德寫卷《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卷四跋 影印敦煌遺書《大乘無量壽經》序 《大梵寺佛音——敦煌莫高窟(壇經)讀本》評價 評《敦煌願文集》《敦煌之戀》也荒唐 警惕偽“敦煌畫”給大英圖書館館長的抗議信 面對敦煌遺書時的感覺 《印度文化概論》緒論(摘錄)《印度禪》前言 《印度禪》跋 關於印度初期佛教...
得大勢菩薩。與無量億大梵天眾之所圍繞。勝思惟菩薩。與無量菩薩及天主帝釋之所圍繞。虛空藏菩薩。與無量四天王眾之所圍繞。眾所知識菩薩。與無量婇女之所圍繞。普賢菩薩。離疑菩薩。不空見菩薩。止諸蓋菩薩。無量善巧藥王菩薩。藥上菩薩等。各與無量菩薩大眾之所圍繞。長老舍利弗。摩訶目乾連。摩訶迦葉等。各與...
時諸天人,邇得生天,忽睹天尊勝會道場,清淨第一,無為功德之所莊嚴踴躍歡喜,一時作禮,嘆未曾有。爾時十方諸化玉帝,俱復一體,從法座起,北向長跪。天尊言曰:"往昔去世有國,名號光嚴妙樂。其國王者,名曰淨德。時王有後,名寶月光。其王無嗣,嘗因一日,作是思惟:我今將老而無太子,身或崩歿,...
0585 15 持心梵天所問經 4卷 西晉‧竺法護譯 0586 15 思益梵天所問經 4卷 姚秦‧鳩摩羅什譯 0587 15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6卷 元魏‧菩提流支譯 0588 15 佛說須真天子經 4卷 西晉‧竺法護譯 0589 15 佛說魔逆經 1卷 西晉‧竺法護譯 0590 15 佛說四天王經 1卷 劉宋‧智嚴、寶雲譯 0...
南無聚自在佛 南無作諸方佛 南無無勝最妙佛 南無無為光佛 南無無為思惟佛 南無過倒見佛 南無名稱王佛 南無勝根佛 南無日見佛 南無德聚威光佛 南無見平等不平等佛 南無慧持群萌佛 南無自在悅佛 南無自在佛 南無慧意佛 南無德山佛 南無以淨音意佛 南無思最尊意佛 南無淨德佛 南無戒自在佛 ...
譬如有人閉在闇室眼無所見,復有異人曾受苦惱作是思惟,此人受苦甚為可愍,若不得脫是人必死,以火與之令得少明。時闇室人見火嘆喜心得安樂。爾時彼火以少因緣熾然火焰燒彼闇室。爾時彼人被燒而死。時王聞之作如是念,本國眾生若有所犯更不系縛。爾時國王告下人民,汝等諸人莫生怖畏,於本國內施汝...
作是思惟:誰能救我。我當依誰。復作是念:沙門瞿曇。稱一切智證一切智。我當詣彼。彼若實是一切智者。必當說我憂怖之事。作是念已即往佛所。於眾會前遙觀如來。意欲請問而懷猶豫。時釋迦如來於三世法無不明見。知婆羅門心之所念。以慈軟音而告之言:大婆羅門。汝卻後七日定當命終。墮可畏處阿鼻地獄。
欲為菩薩說勝妙法即便現相即時一切菩薩摩訶薩眾作是思惟。文殊師利法王子。應為我等咨問如來應正遍知不生不滅法門。以我等輩從久遠來。已曾聞此勝妙法門。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見如來相。知諸菩薩摩訶薩眾心思惟已。即白佛言。世尊。何等法門名不生不滅。……宣說功德 文殊師利。若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
梵天王白佛。大德。世界中智有上中下。善濡直心者。易可得度。是人若不聞法者。退墮諸惡難中。譬如水中蓮華。有生有熟。有水中未出者若不得日光則不能開。佛亦如是。佛以大慈悲憐愍眾生故為說法。佛念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法。皆度眾生為說法。我亦應爾。如是思惟竟。受梵天王等諸天請說法。爾時世尊以...
問題 諸佛國土,時分莊嚴,有勝劣不?內容 功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顯示無邊佛土功德法門,歡喜信重,受持讀誦,如理思惟,廣為他說,臨命終時,十方佛土無量諸佛,皆現其前慰喻讚美,令其增進無量善根,隨願往生諸佛淨國,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於生生中常憶宿命,修菩薩行速得圓滿。
欲思慧者應修思惟。欲生梵世者應修無量心。欲生天人應修十善。世尊。若人慾得福德者。欲得慧者。欲生好處者。欲大富者。欲妙色者。欲辯才者。欲陀羅尼者。欲得智者。欲得樂者。欲利益眾生者。欲妙音聲者。欲功德者。欲求法者。欲坐禪者。欲思慧者。欲生梵世者。欲生天人者。欲得涅槃者。欲得一切功德...
一者、佛法無量,應當信受;二者、少修善根,獲無量報,應當信受;三者、若於三寶深生敬信,善修業行,所得福報,汝等聲聞現得見我,尚不能得具足知之,亦復不能思惟測度,況我滅後聲聞弟子遠離我者,能得現知及能測度!若有能知及測度者,無有是處,應當信受;四者、是諸聲聞不能得知及能測量一切眾生...
佛這個大鏡子,他充滿了無窮的慈悲和智慧,所以說他是不言而言。只有不言而言者才能講出真理,也叫真諦。如果有能言者,那還是凡夫。所以我們在聽“佛言”的時候,一定要做這個正確的思惟,這樣的話,我們對底下要講的經,就會更加深一步地進入佛的心要。因為他啟問的因緣殊勝,他說的“我怎么才能知道宿命”,...
第八《思納息》,廣釋思和慮、聞思修三慧,尋和伺,掉舉和心亂,十大地法等諸心所分類,三摩地諸相,無相、不正知、妄語,憍和慢,增上慢所緣四諦情形,七種慢,三不善尋和三善尋,智和境及智和識、有漏行和無漏行、有為法和無為法等廣狹分別;行圓滿、護圓滿,異生性,邪見、邪思惟相應法等問題。第...
“時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告聖女曰:‘汝供養畢,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號,即當知母所生去處。’”“時婆羅門女,尋禮佛已,即歸其舍。以憶母故,端坐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經一日一夜。忽見自身到一海邊,其水涌沸,多諸惡獸,盡復鐵身,飛走海上,東西馳逐。見諸男子女人,百千萬數,出沒海中,被諸...
即便思惟生三種智作三種分別。左手童女者是師子惡毒左右並不堪行。當取中道便即前行更無疑惑。佛子尋東道而去。童女隨咒師。後欲別咒師。遂即大喚振動天地。咒師心無怕懼。默然不語。前行須臾逢七寶門。有種種窗。樓閣面有四門。於其門外並鉤欄蜀柱及諸窗牖。種種七寶鈴鐸莊嚴。於門內有種種七寶蓮華莊嚴...
第八〈思納息〉,廣釋思和慮、聞思修三慧,尋和伺,掉舉和心亂,十大地法等諸心所分類,三摩地諸相,無相、不正知、妄語、憍和慢,增上慢所緣四諦情形,七種慢,三不善尋和三善尋,智和境及智和識、有漏行和無漏行、有為法和無為法等廣狹分別;行圓滿、護圓滿,異生性,邪見、邪思惟相應法等問題。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