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書圖

勘書圖

《勘書圖》是五代南唐畫家王齊翰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收藏於南京大學。

此圖繪一文士勘書之暇挑耳自娛的情景。文人白衣長髯,袒胸赤足,坐於書幾前,左手扶椅,右手作挑耳狀,神態怡然自得。書几上有攤開的書卷,一書童於几旁侍立。文人身後為三疊屏風,上畫青綠設色山水。屏風前橫一長案,上陳卷帙。畫家十分巧妙地選取畫中人“校讀間隙挑耳”這一看似平常的動作,著意刻畫了其愜意的神情。加之環境的鋪陳、烘托,生動地表現了南唐貴族文人閒適的情狀,展示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個側面。

該圖描寫手法高超,形神兼備,反映了昔日勘書者的蕩然性格與狂放的氣質。畫中環境,為室內陳設著的屏風、几案、卷冊之類。全圖構思十分精密,合適有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勘書圖
  • 創作年代:五代·南唐
  • 作品別名:挑耳圖
  • 作者:王齊翰
  • 材質:絹本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規格:縱28.4厘米,橫65.7厘米
  • 現收藏地:南京大學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形象,構圖,技法,名家點評,歷史傳承,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勘書圖
畫面中刻畫了貴族文人在山水屏風前寬衣解帶、於披卷勘書之閒暇時掏耳的自娛自樂的悠然神情,畫中屏風三疊,屏風上繪有青綠山水,田園、茅屋、山林、橋樑、輕舟分布錯落有致,崇山疊嶂、煙雲迷霧。屏風前有一長案,上面放著書籍、冊頁、畫卷等等。右下角放有一書案,放有筆硯捲軸,書案後面坐一人,白衣長鬢,解衣般礴,坦胸赤足,右腳拇指微微上翹,左手扶椅子,右手上舉作掏耳動作,面向右側稍微仰視,左眼微閉,一種掏耳屎獲得的快感躍然素絹之上。旁邊有一黑衣童子立在屏風側面,手持茶具,正欲端茶走來。
趙佶在該圖右上角用瘦金體書上“勘書圖”字,又在畫的左側題有“王齊翰妙筆”。
另絹有宋蘇軾、蘇轍、王詵跋。隔綾及尾紙有金史公弈,明董其昌、文震孟及清代諸家跋。
董其昌在圖後題跋:“勘書圖屏障畫不用皴法,唐時沒骨山水也。王晉卿正仿之,予家有仙山圖,絕相似。”
蘇轍在圖後題跋:“羽衣丈夫據床剔耳,胸中蕭然,殊可喜也。定國方無事,可以為比;但行將馳驅,不復爾耳。元祐六年正月初十日子由記。”

創作背景

南唐國是唐朝滅亡後由李昇所建,建都江南南京。據陸游《南唐書》記載:“南唐地大力強,人才眾多,且據長江之險,隱然大邦。”李昇重視農業,興修水利,減輕賦稅,10年不到便“曠土盡辟,桑田滿野,建學堂,興科舉,國富民強”。但南唐中後期卻政治腐敗,屈辱求和,中後主李璟、李煜優柔寡斷,猜忌多疑,一些官員士大夫為免遭陷害,多荒於政事而沉湎於酒色之中,這樣也就形成了早期消極的人文主義思想。五代的人物畫,在題材方面有了明顯的變化。一變前期的歷史人物、釋道人物和宮中貴人,而以士大夫為主要的描繪對象。現存的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周文矩《重屏圍棋圖》以及這幅《勘書圖》,為此期人物畫的代表。
《勘書圖》原名《挑耳圖》,這個名稱的修改本緣於宋徽宗趙佶。書畫皇帝趙佶看到這幅畫後,品味王齊翰所畫內容實為勘書之事,而挑耳只不過是休息時順手為之,故提筆在畫右側用他的瘦金體書上“勘書圖”字,又在畫的左側題有“王齊翰妙筆”五字,為此畫錦上添花。

藝術鑑賞

形象

《勘書圖》充分顯示出畫家深入觀察和體驗人物生活的嚴謹態度和細緻刻畫人物個性的才能。圖中白衣文士掏耳時悠然自得的神情栩栩如生,尤其是他那赤光的右腳,大腳趾微微翹起,好像正在得意地打著音樂節拍,表情極其傳神入微,充分體現出其隨意自然的文人風采及悠閒鬆弛的道家情懷。人物面部雖然模糊不清,但僅從人物的動態輪廓也能回味出畫面的輕鬆愜意之感,領略其意趣,畫家真實生動地再現了南唐貴族日常生活的一幕。通過掏耳這個動態,可以使人聯想到與此同時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中韓氏親自擊鼓看六么舞,也正好符合道家“解衣般礴、放任自流、隨心所欲,輕鬆自如”的逍遙境界。

構圖

畫家將勘書之瑣碎、之劬勞,改為畫中人物的挑耳之散逸。也許因勘書本身只個一般場面,而挑耳閒逸倒是在勘書之嚴謹場面中一個特有趣味的小插曲,使觀者在這一片刻中意識到這裡也有特殊的、意想不到的鏡頭,這止是畫家地道的情態對比手法的展現;再從畫面本身來說,整個幅面偌大的三疊屏風,占去畫面的大部分,而勘書人被置於一角,實在也是一種有趣的對比。另外將大屏風上青綠山水的異彩紛呈、屏風前一几案上放著的書卷、空曠的大几案,與侷促一角的一桌勘書,又構成了一種大而靜、小而動的大小,動靜的對比。整個畫的線條圓健流暢,而略帶輕重轉折,輕舒漫捲,恰到好處地表現了貴族文人閒散的性格氣質。在設色上用白色畫衣服,使之人物形象在青綠重彩的周圍環境中非常醒目,尤其是身後三疊屏風,繪有細如毫芒的青綠山水畫,河水潺潺,橋樑舟帆,綠樹屋宇,清幽寂靜,遠處山巒起伏,雲煙翁郁,有咫尺千里之妙。

技法

此畫中人物神情精妙。賦色細潤清麗,衣紋服飾圓勁中略有轉折頓挫,屏風上的山水也十分精到,所繪山水幾乎沒有勾皴,用沒骨畫法描寫了江南景色,林巒蒼翠,草木茂密,獨出一格。另外看整幅圖的襯景,不論是屏風、几案,還是方桌、侍童,均布置得體,顯得簡潔大方,有條不紊。
在設色處理上,文士衣著白色,僅以線條勾就,在青綠山水背景的襯托下,更顯得清雅逸致。
在運筆線條上,畫家明顯接受了吳道子及周文矩之影響,但有自己特色,挺勁飄逸,頓挫自如,有著強烈的節奏感,充滿著畫家的創作激情。

名家點評

當代書畫家陳振濂:從閒適可以返到劬勞,以閒襯勞,王齊翰有深意存焉。而從畫面本身來說,整個畫面偌大的三扇屏風,勘書人被置於一角,實在也是一種有趣的對比——它表明王齊翰未必將之作為一幅人物畫來看,或許倒很有一種構景意識也未可知。

歷史傳承

該圖曾入藏南唐內府、北宋內府,後由北宋王鞏收藏,北宋末年靖康之難,此圖可能在兵亂當中從王家流出,繼而由北宋名臣李清臣後裔李叔夏收藏,李叔夏身後不久,該圖被其子孫轉賣。南宋時曾由賈似道收藏。明代中期,該圖經吳寬、楊氏收藏,正德、嘉靖年間,無錫安國、嚴嵩收藏過該圖。萬曆年間,沈圖南收藏過該圖,崇禎年間,無錫安氏重新獲得此圖。清代初年,耿家父子、高士奇收藏過該圖。嘉慶年間,吳紹浣收藏過該圖。清末,端方收藏過該圖。清末民初,美籍加拿大人福開森收藏過該圖,後他將其捐贈給金陵大學,金陵大學在1952年併入南京大學,該圖現收藏於南京大學。蘇轍跋中有“羽衣大夫據床剔耳”句,與此圖不合,當為另一《挑耳圖》跋,於史公奕人藏前移配於此。

作者簡介

王齊翰,生卒年未詳,五代南唐畫家。金陵(今江蘇南京)人。後主李煜時(961—975)為翰林待詔。工人物、佛道畫,兼擅花鳥猿獐,以工筆細膩見長;南唐廣後第二年,富商劉元嗣用銀四百兩,從金陵購得王齊翰畫羅漢像十六幅,質於京都(河南開封)相國寺僧,劉取贖時被拒,興訟。時趙光義任開封府尹,得之,遂入宮。傳世作品有《勘書圖》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