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摹溪山行旅圖》,是宋人臨摹唐代的一副絹本設色青綠山水圖,尺寸縱約100厘米,橫60厘米。作品現藏海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人摹溪山行旅圖
- 類別:中國古畫
- 年代:宋代
- 現藏:海外
- 尺寸:縱約100厘米,橫60厘米
- 文物原屬:民間收藏
畫面內容簡介,畫面特點,價值,作品歷史,
畫面內容簡介
畫面表現群峰聳峙,山谷重深;中部以幾棵大樹、一片平地為中心,大隊人馬,還有駱駝似經過長途跋涉後在此休息,一匹馬正在地上打滾;最前面有數人正在探路、過橋。畫面右邊有一批騎馬的官員與眷屬,遠行至此,正要歇息。遠處山谷還有馬隊陸續前來;巍峨險峻的群山中,棧道下臨絕壑,騎馬人正在繞山而行。山巒間叢樹點綴其間,白雲繚繞,這是在描寫由關中入蜀、蜀道中的環境,畫面中的山,用筆勾出大小輪廓,然後渲染青綠,表現陰陽向背、體重氣輕的特色。
畫面特點
畫上無款印,從題材內容、山水環境、人馬布局來看,當是描寫唐代“安史之亂”、玄宗避難入蜀的歷史重大事件。與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唐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圖》、《春山行旅圖》有很多相似之處。在構圖上山巒樹石人物安排大體相同,但現藏台北的《春山行旅圖》上下皆作魚鱗紋之水,此幅《溪山行旅圖》沒有,只是在高遠處再充以群峰。在畫山的紋理方面,台北本《春山行旅圖》線勾細密古勁,其色彩方面用石青、石綠、硃砂等重彩,用粉勾填白雲,都顯得質樸一些。此圖青綠的運用顯得娟秀,接近台北藏《明皇幸蜀圖》。再與傳世宋王希孟《江山千里圖》和趙伯駒的《江山秋色圖》相比較,米芾《畫史》說:“宋懈浩然處,見壽州人摹《明皇幸蜀圖》,人物甚小。雲是李思訓本,與崇室仲忽本不同。”南宋葉夢得《避暑錄》稱:“明皇幸蜀圖,李思訓畫,有摹本,或諱之為《摘瓜圖》。”因李思訓沒有生活在“安史之亂”,所記當為思訓作。又元湯允漠《雲煙過眼錄》著錄“宋徽宗臨李昭道《摘瓜圖》小幅”。元張昱《張光弼詩集》有“題唐李昭道畫《摘瓜圖》”。可知在宋、元間便傳有多種李昭道畫的以玄宗入蜀為題的山水畫。台北藏《明皇幸蜀圖》原藏清內府,《石渠寶笈》三編著錄。此圖很可能與台北藏《明皇幸蜀圖》摹自同一粉本。因而從此幅《溪山行旅圖》與台北藏《明皇幸蜀圖》的比較,仍可了解唐李昭道青綠山水的面貌。
價值
此圖實為外流可貴的珍品。從隋展子虔《遊春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李思訓《江帆樓閣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再到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李昭道《明皇幸蜀圖》、《春山行旅圖》與此圖的比較,雖然在鑑賞界就其時代和作者還有爭論,但就此圖青綠著色的時代特點來說,它接近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傳為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即其摹制年代約在北宋末至南宋。其下連結南唐王齊翰《勘書圖》屏風上畫的青綠山水(南京大學藏)、宋王希孟《江山千里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以及宋趙伯駒《江山秋色圖》、元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明代仇英的青綠山水,仍然可以從捲軸畫這一體系來了解從隋到唐、宋、元、明各代中國青綠山水畫的傳承脈絡。
作者簡介
李昭道是李思訓(653-718)的兒子,曾官居太原府倉曹、太子中舍人。李思訓在玄宗即位(713年)後官至右武衛大將軍,被稱為大李將軍,稱李昭道為小李將軍。李昭道畫山水、樓閣,設色、用筆稍變其父法,而更加精細巧密。《歷代名畫記》卷九《唐朝》上說“變父之勢,妙又過之”。他還首創畫海景山水,敦煌絹畫《渡海天王圖》的背景海上山的描繪,也可了解他畫海景山水的概貌。
作品歷史
關於此幅《溪山行旅圖》的外流年代,據記錄美國人福開森曾於1916年盜買我國30幅古畫給費城大學博物館,此圖可能就是其中之一。福開森(1865-1945)1886年被美國教會派遣來華,傳教兩年後,在南京創辦會文書院(金陵大學前身)自任監督。翌年被盛宣懷聘為上海南洋公學督學,越年再接辦《上海新聞報》。1917年至1928年任北洋政府總統府顧問。1936年至1938年任國民黨行政院顧問。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被日軍監禁於北平。1943年被遣返回國,二年後卒。諳熟中國美術,著《中國繪畫》、《中國美術大綱》、《歷朝瓷器》、《中國繪畫歷代著錄畫目》等。傳顧愷之《洛神賦圖》卷之一,經由他流入美國,現藏弗利爾美術館。福開森回國時,曾將一批名畫留存金陵大學(歸今南京大學收藏),其中包括南唐王齊翰《勘書圖》卷、北宋郭熙《山水》軸,明人畫多件,清初金陵八家作品等約三十件,皆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