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靜無端陰陽無始

北宋程頤提出的辯證法命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動靜無端陰陽無始
  • 提出者程頤
動靜、陰陽是兩對哲學範疇。動靜作為一對概念最早出自儒家,孔子說:“知者動,仁者靜。”(《論語·雍也》)陰陽概念連用,見於《詩·大雅·公劉》“相其陰陽”,其哲學意義則始於先秦伯陽父以陰陽兩種勢力或矛盾的“氣”解釋地震。老莊開始把動靜範疇與陰陽範疇結合起來,至秦漢時,形成陰陽動靜學說。北宋周敦頤提出:“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太極圖說》)程頤認為,動靜是“陰陽之本”(《河南程氏粹言·天地篇》)。他說:“道者,一陰一陽也。動靜無端,陰陽無始。”(《河南程氏經說·易說》)陰陽動靜,有其自身的規律。“動靜相因而成變化”,即動與靜各以對方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或原因。就動靜這對矛盾而言,“動靜相因,動則有靜,靜則有動”(《伊川易傳》卷四)。“靜中便有動,動中自有靜”(《河南程氏遺書》卷七),動與靜相互包涵,不可分為兩段。由動靜相因而產生的變化,是一個終而復始、循環不已的進程,無所謂有一個開端。同樣,陰陽也是如此,有陰便有陽,有陽便有陰,“陰陽開闔,本無先後”(《河南程氏遺書》卷十五),陰陽不可截然分開,亦無所謂有一個開始。朱熹堅持了程頤關於動靜無端陰陽無始的觀點,並明確地指出:太極並非陰陽動靜的端始,“今以太極觀之,雖日動而生陽,畢竟未動之前須靜,靜之前又須是動。推而上之,何自而見其端與始”(《朱子語類》卷九十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