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生理學(第3版)

動物生理學(第3版)

《動物生理學(第3版)》是楊秀平、肖向紅、李大鵬主編,2016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該教材主要面向全國高等農林院校的動物生產類專業和動物醫學、生物科學及生物技術等專業本科生。也可作為綜合性大學、師範院校等生物學有關專業本科生、研究生教學用書和科技工作者進行科學研究的參考書。

該教材分為三篇共十九個章節。主要包括緒論,細胞膜的物質轉運功能,細胞間的通訊與信號轉導,神經元的電活動與興奮性,神經元間的信號傳遞,肌細胞的功能,血液,血液循環,呼吸,消化與吸收,能量代謝及體溫,排泄及滲透壓調節,感覺器官與感覺,神經系統的功能,內分泌,生殖與泌乳,動物機體的神經、內分泌、免疫網路系統,機體的酸鹼平衡,應激與適應等內容。

基本介紹

  • 書名:動物生理學(第3版)
  • 作者:楊秀平、肖向紅、李大鵬
  • ISBN:978-7-04-042894-0
  • 類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 頁數:380頁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3月2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版面字數:630千字
成書過程,內容簡介,教材目錄,教學資源,教材特色,作者簡介,

成書過程

《動物生理學(第3版)》參考了中國國內外教材和專著,結合編者教學研究成果,重新整合了教材體系,在《動物生理學(第2版)》的基礎上編寫而成。
該教材由楊秀平、肖向紅、李大鵬擔任主編。具體編寫分工如下:肖向紅編寫了第1章、第8章和第19章部分內容;王春陽編寫了第2章;陳韜編寫了第3章;李大鵬編寫了第4章、第12章;楊秀平編寫了第5章、第13章、第17章及第18章;杜榮編寫了第6章及第16章部分內容;翁強編寫了第7章;李莉編寫了第9章和第19章部分內容;郭慧君編寫了第10章;伍曉雄編寫了第11章及第14章;王丙雲、陳勝鋒編寫了第15章及第19章部分內容;曲憲成編寫了第16章。另外,柴會龍博士和張晶鈺博士參加了第8章和第19章部分內容的編寫,湯蓉博士校閱了教材樣稿,並提出了修改建議。編者還參考了中國國內外動物生理學方面的教材和專著。
2016年3月2日,該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內容簡介

《動物生理學(第3版)》分為三篇共十九個章節。主要包括緒論,細胞膜的物質轉運功能,細胞間的通訊與信號轉導,神經元的電活動與興奮性,神經元間的信號傳遞,肌細胞的功能,血液,血液循環,呼吸,消化與吸收,能量代謝及體溫,排泄及滲透壓調節,感覺器官與感覺,神經系統的功能,內分泌,生殖與泌乳,動物機體的神經、內分泌、免疫網路系統,機體的酸鹼平衡,應激與適應等內容。

教材目錄

前輔文
1 緒論
1.1 動物生理學研究對象、內容與任務
1.1.1 動物生理學研究的內容與任務
1.1.2 生理學是一門實驗性科學
1.1.3 動物生理學的三個研究水平
1.1.4 整合生理學
1.1.5 學習動物生理學的目的與方法
1.2 內環境及內環境穩態
1.2.1 細胞外液與內環境
1.2.2 內環境的理化成分及內環境穩態
1.3 生理功能的調節及其調控
1.3.1 生理功能的調節方式
1.3.2 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統
第一篇 動物生理學的細胞學基礎
2 細胞膜的物質轉運功能
2.1 細胞膜的結構
2.1.1 細胞膜與生物膜的概念
2.1.2 細胞膜的液態鑲嵌模型
2.2 細胞膜的物質轉運功能
2.2.1 被動轉運
2.2.2 主動轉運
2.2.3 胞吞與胞吐作用
2.2.4 大分子物質的跨核膜轉運
3 細胞間的通訊與信號轉導
3.1 細胞間的通訊
3.1.1 細胞間的通訊的方式
3.1.2 細胞間通訊的信號物質——化學信使
3.1.3 細胞間通訊中的受體
3.2 細胞的信號轉導機制
3.2.1 膜結合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機制
3.2.2 胞內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機制
3.2.3 信號轉導的共同特徵
4 神經元的電活動與興奮性
4.1 概述
4.1.1 靜息電位
4.1.2 動作電位
4.1.3 觀察生物電的方法
4.2 生物電產生機制
4.2.1 細胞膜的電學特性
4.2.2 靜息電位的產生機制
4.2.3 動作電位的產生機制
4.2.4 動作電位的引起、傳導及其特性
4.2.5 局部電位
4.3 細胞的興奮性和刺激引起興奮的條件
4.3.1 興奮、興奮性與可興奮細胞
4.3.2 刺激引起興奮的條件
4.3.3 細胞興奮時的興奮性變化
4.3.4 影響興奮性的因素
5 神經元間的信號傳遞
5.1 神經電信號傳遞的一般概念
5.2 經典突觸及其傳遞
5.2.1 經典突觸的超微結構
5.2.2 經典突觸傳遞過程
5.2.3 經典突觸傳遞特點
5.3 非定向突觸傳遞
5.3.1 非定向突觸傳遞的細微結構特徵
5.3.2 非定向突觸傳遞及其特徵
5.4 影響化學性突觸傳遞的因素
5.4.1 影響突觸前膜遞質釋放的因素
5.4.2 影響突觸間隙中遞質清除的因素
5.4.3 影響突觸後膜受體的因素
5.5 電突觸傳遞
5.5.1 電突觸的結構
5.5.2 電突觸傳遞
5.6 突觸整合
5.7 突觸的可塑性
5.7.1 短時程突觸可塑性
5.7.2 長時程突觸可塑性
5.8 化學性突觸傳遞的信使物質及其受體
5.8.1 神經遞質、神經調質
5.8.2 受體
5.8.3 幾種主要的神經遞質和受體系統
6 肌細胞的功能
6.1 肌細胞概述
6.2 骨骼肌細胞
6.2.1 骨骼肌細胞的結構與分子基礎
6.2.2 骨骼肌細胞的生物電特徵及神經與骨骼肌細胞間的興奮傳遞
6.2.3 骨骼肌收縮與舒張機制
6.2.4 骨骼肌細胞的興奮-收縮耦聯
6.2.5 骨骼肌收縮的形式及影響因素
6.2.6 骨骼肌細胞的分類與生理特性
6.3 心肌細胞
6.3.1 心肌細胞的細微結構與收縮功能特徵
6.3.2 心肌細胞興奮的產生
6.3.3 心肌細胞的電活動
6.4 平滑肌細胞
6.4.1 平滑肌細胞的結構與收縮功能
6.4.2 平滑肌細胞的電活動
6.4.3 平滑肌細胞的分類
6.5 動物的電細胞和放電
第二篇 器官生理
7 血液
7.1 血液的組成與理化特性
7.1.1 血液的組成與血量
7.1.2 血液的理化特性
7.1.3 血液的功能
7.2 血細胞及其功能
7.2.1 血細胞的生成
7.2.2 紅細胞生理
7.2.3 白細胞生理
7.2.4 血小板生理
7.3 血液凝固與纖維蛋白溶解
7.3.1 血液凝固 24341
7.3.2 纖維蛋白溶解
7.4 血型
7.4.1 紅細胞凝集與血型
7.4.2 輸血原則
7.4.3 動物的血型
8 血液循環
8.1 心肌的生理特性
8.1.1 心肌的興奮性
8.1.2 心肌的傳導性
8.1.3 心肌的收縮特性
8.1.4 心肌的自動節律性與心臟的起搏點
8.1.5 體表心電圖
8.2 心臟的泵血功能
8.2.1 心臟泵血功能周期性活動
8.2.2 心臟泵血功能的評定
8.2.3 心臟泵血功能的儲備
8.3 血管生理
8.3.1 血管的種類與功能
8.3.2 血流動力學——血流量、血流阻力與血壓
8.3.3 動脈血壓與動脈脈搏
8.3.4 靜脈血壓與靜脈回心血量
8.3.5 微循環
8.3.6 組織液與淋巴液的生成
8.4 心血管活動的調節
8.4.1 心泵功能的自身調節
8.4.2 心血管活動的神經調節
8.4.3 心血管活動的體液調節
8.4.4 局部血流調節
8.4.5 動脈血壓的長期調節
8.5 器官循環
9 呼吸
9.1 概述
9.1.1 有關呼吸器官與呼吸方式的進化
9.1.2 呼吸過程
9.2 呼吸器官的通氣活動
9.2.1 哺乳類動物的通氣活動
9.2.2 其他脊椎動物的通氣活動
9.3 氣體交換
9.3.1 氣體交換原理
9.3.2 組織中的氣體交換及其影響因素
9.4 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
9.4.1 氧及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
9.4.2 氧的運輸
9.4.3 二氧化碳的運輸
9.5 呼吸運動的調節
9.5.1 神經調節
9.5.2 化學因素對呼吸的調節
9.6 特殊環境下的呼吸生理
9.6.1 潛水動物的適應
9.6.2 高海拔環境中的呼吸
9.7 肺的吞噬與免疫功能
10 消化與吸收
10.1 概述
10.1.1 消化的主要方式
10.1.2 消化道的結構與神經支配
10.1.3 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10.1.4 胃腸激素
10.1.5 消化管的免疫功能
10.2 動物的攝食方式與攝食調節
10.2.1 攝食方式
10.2.2 動物攝食調節
10.3 口腔消化
10.3.1 口腔的物理性消化
10.3.2 口腔的化學性消化
10.4 單胃的消化
10.4.1 胃的物理性消化
10.4.2 胃的化學性消化
10.5 復胃的消化
10.5.1 反芻動物的復胃結構及其功能概述
10.5.2 復胃的物理性消化
10.5.3 復胃的微生物消化
10.5.4 復胃動物的皺胃消化特點
10.6 小腸的消化
10.6.1 小腸的物理性消化
10.6.2 小腸的化學性消化
10.6.3 肝的功能
10.7 大腸的消化
10.7.1 大腸的物理性消化
10.7.2 回盲括約肌的功能
10.7.3 大腸的化學性消化
10.7.4 大腸的微生物消化
10.7.5 排糞
10.8 禽類與魚類消化的特點
10.8.1 禽類消化的特點
10.8.2 魚類消化的特點
10.9 吸收
10.9.1 概述
10.9.2 主要營養物質的吸收
10.10 消化功能整體性
11 能量代謝及體溫
11.1 機體的能量代謝
11.1.1 機體能量的來源和利用
11.1.2 能量代謝的測定
11.1.3 影響能量代謝的主要因素和能量代謝的神經與體液調節
11.1.4 動物的基礎代謝與靜止能量代謝
11.1.5 動物的生產代謝
11.2 動物的體溫及其調節
11.2.1 動物的體溫
11.2.2 動物的產熱與散熱過程
11.2.3 體溫的中樞調節
11.2.4 動物的休眠
12 排泄及滲透壓調節
12.1 腎的功能解剖特徵
12.1.1 腎單位
12.1.2 球旁器
12.1.3 腎的血液供應
12.1.4 腎的神經支配
12.2 尿的生成
12.2.1 腎小球的濾過
12.2.2 腎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與分泌作用
12.2.3 魚類腎的泌尿功能
12.2.4 脊椎動物含氮廢物的排泄
12.3 尿生成的調節
12.3.1 影響腎小球濾過作用的因素
12.3.2 影響腎小管物質轉運作用的因素
12.3.3 尿的濃縮與稀釋
12.4 尿的排出
12.4.1 尿排放的神經支配
12.4.2 排尿反射
12.5 機體的滲透壓調節
12.5.1 脊椎動物的其他排泄器官
12.5.2 魚類的滲透壓調節
13 感覺器官與感覺
13.1 感受器與感覺器官
13.1.1 感受器、感覺器官的結構與分類
13.1.2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3.2 眼的視覺功能
13.2.1 眼的折光與成像
13.2.2 視覺的形成
13.3 耳的聽覺、平衡覺功能
13.3.1 觸覺和壓力感受器
13.3.2 耳的聽覺功能
13.3.3 耳(前庭器官)的平衡功能
13.3.4 水生脊椎動物的毛細胞及其聽覺、平衡覺
13.4 嗅覺與味覺器官及化學感覺
13.4.1 嗅覺器官與嗅覺
13.4.2 味覺器官與味覺
13.5 電磁感覺
14 神經系統的功能
14.1 神經系統的組成及其細胞成分
14.1.1 神經系統的組成
14.1.2 神經元與神經膠質細胞
14.2 反射活動的基本規律
14.2.1 反射活動及其反射中樞的複雜性
14.2.2 中樞神經元的聯繫方式及其生理意義
14.2.3 反射中樞內興奮的傳播
14.2.4 中樞抑制
14.2.5 反射活動的一般特性
14.3 神經系統的感覺功能
14.3.1 中樞對軀體感覺的分析
14.3.2 中樞對內臟感覺的分析
14.4 神經系統對軀體運動的調節
14.4.1 軀體運動神經元與運動單位
14.4.2 中樞對姿勢的調節
14.5 神經系統對內臟活動的調節
14.5.1 自主神經的結構特徵
14.5.2 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特徵
14.5.3 內臟活動的中樞調節
14.5.4 動物的本能行為與情緒
14.6 腦的高級功能
14.6.1 學習與記憶
14.6.2 腦電活動與覺醒和睡眠
15 內分泌
15.1 概述
15.1.1 內分泌與內分泌系統
15.1.2 激素
15.2 下丘腦的內分泌
15.2.1 下丘腦與垂體的聯繫
15.2.2 下丘腦促垂體區激素及生理作用
15.2.3 下丘腦激素分泌的調節
15.3 垂體的內分泌
15.3.1 腺垂體激素
15.3.2 神經垂體激素
15.4 甲狀腺
15.4.1 甲狀腺激素的化學結構
15.4.2 甲狀腺激素的合成
15.4.3 甲狀腺激素的貯存、釋放、轉運與代謝
15.4.4 甲狀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15.4.5 甲狀腺激素分泌的調節
15.5 甲狀旁腺、甲狀腺C細胞(鰓後體) 與調節鈣、磷代謝的激素
15.5.1 甲狀旁腺與甲狀旁腺激素
15.5.2 甲狀腺C細胞和降鈣素
15.5.3 l,25-二羥維生素D3
15.6 腎上腺
15.6.1 腎上腺皮質激素
15.6.2 腎上腺髓質激素
15.7 胰島
15.7.1 胰島素
15.7.2 胰高血糖素
15.7.3 胰島分泌的其他激素
15.8 松果體、尾下垂體、斯尼氏小體
15.8.1 松果體
15.8.2 尾下垂體
15.8.3 斯尼氏小體
15.9 組織激素與功能器官內分泌
15.9.1 組織激素
15.9.2 功能器官內分泌
16 生殖與泌乳
16.1 概述
16.1.1 動物的性決定與性分化
16.1.2 動物的性成熟與體成熟
16.1.3 關於性周期與生殖季節
16.2 性腺的功能與調控
16.2.1 睪丸
16.2.2 卵巢
16.3 哺乳動物的生殖活動
16.3.1 哺乳動物的性周期
16.3.2 排卵與排卵後黃體
16.3.3 受精與授精
16.3.4 妊娠與分娩
16.4 鳥(禽) 類生殖活動的特點
16.5 魚類的生殖活動
16.5.1 魚類的生殖活動的內分泌調控
16.5.2 卵泡的生長與最終成熟
16.5.3 排卵與產卵
16.5.4 魚類的生殖周期與調控
16.6 泌乳
16.6.1 概述
16.6.2 乳汁的分泌
16.6.3 乳汁的排出
第三篇 整合生理
17 動物機體的神經、內分泌、免疫網路系統
17.1 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以各自特有的方式調節機體的機能
17.2 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
17.3 應激對免疫功能活動的調節
17.4 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間相互作用的網路機制
18 機體的酸鹼平衡
18.1 體液中的酸性、鹼性物質
18.2 機體內的酸、鹼平衡
18.3 體液的緩衝體系及其緩衝作用
18.4 呼吸器官以改變通氣率調節酸鹼平衡
18.5 腎與肝在酸鹼平衡中的協同作用
18.6 酸鹼平衡紊亂
18.7 魚類的酸鹼平衡
19 應激與適應
19.1 應激概述
19.1.1 應激的基本概念
19.1.2 應激的三個階段
19.2 應激反應的生理學機制
19.3 有關應激與適應的幾個案例
19.4 應激對動物生產性能的影響
主要參考文獻
索引
(註:目錄排版順序為從左列至右列

教學資源

  • 課程資源
《動物生理學(第3版)》配套建設有“動物生理學(第3版)”數字課程,包括發現之旅、系統功能進化、實驗與技術套用、知識拓展、案例分析、本章小結、自測題及參考答案等。
數字課程名稱出版社出版時間內容提供者
“動物生理學(第3版)”數字課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
2015年12月
楊秀平、李大鵬等

教材特色

《動物生理學(第3版)》保持原版教材科學性、系統性、適用性和可讀性等特點,仍以哺乳動物生理為主線,在講解基礎生理學原理的基礎上,從整體和比較的觀點對不同門類的動物生理特性進行了比較,體現動物生理功能多樣性與功能進化的特點, 既有不同動物門類間生理活動差異性的對比,也有不同組織、細胞間生理過程差異的比較。
該教材調整了整個教材結構體系,對“整合生理”體系和內容的探索是該教材的另一個特色。該教材採用了“紙質教材+數字課程”的新形態教材出版形式,其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實現“學生為主體、教師起主導、教材是載體”的現代教育、教學思想理念並付諸實踐。

作者簡介

楊秀平華中農業大學教師,主要從事生物學、水產和漁業、農作物等方面的研究。
肖向紅:女,碩士生導師,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資源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生物學、畜牧與動物醫學、水產和漁業等方面的研究。
李大鵬:男,博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水產養殖國家級教學示範中心主任,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研究方向為魚類環境生理學與水產健康養殖,主要研究養殖魚類對環境變化適應的分子生理學機制、不同環境因子對魚類生長和肌肉品質的調控機制、水產品質量安全控制和工程化養殖技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