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齶位

動態齶位

早期的X光照相和齶位照相揭示了輔音的靜態發音部位和側視圖的動態口腔發音姿態,這為言語產生的生理研究奠定了基礎,但這些生理設備只能對言語產生進行靜態研究,無法記錄發音詳細的動態過程。動態齶位儀(EPG)的出現彌補了這方面缺陷,語言研究者發明了能夠緊密地鑲嵌在人的上牙齒邊緣人工假齶,上面裝置了多個電極,舌頭與這些電極接觸時,專用採集設備就能迅速地採集到舌與假齶的接觸狀況,由於人工假齶只有0.1mm左右厚,不影響正常的舌齶接觸,所以EPG能動態地反映言語產生時舌齶接觸的實時變化。EPG在早期主要運用於言語矯正和外語教學,近些年該設備在語音研究中的運用也日益廣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動態齶位
  • 性質:輔音的靜態發音部位
  • 屬性:常的舌齶接觸
  • tz:運用也日益廣泛
簡介,原理,

簡介

EPG本身是一種材質極薄(小於0.5毫米)的電子假齶, 緊緊地貼合在口腔上齶的牙齒和硬齶部位。這些鑲於假齶內部的電極通過導線與計算機相連,所以當舌與齶部接觸時,接觸部位的電路會接通,產生電流,形成信號傳入電腦,電腦將信號轉換為數據後,使齶圖上對應的點發生變化,舌與上齶的接觸位置以及接觸面積的大小便在螢幕上一一對應地以圖形的方式在語音聲學分析軟體的界面上顯示出來。

原理

口腔上齶由硬齶(palate或hard palate)和軟齶(velum或soft palate)組成。硬齶與上齒交界處叫做齒齦區(alveolar),包括第2一4點,第4、5點之間的突起部位叫做齒齦脊(alveolar ridge)。軟齶的末端叫做小舌(uvula),發口腔音時,它就往上抬接觸到後面的咽腔壁,堵住鼻腔通路:相反,口腔封閉,小舌下降離開咽腔壁,鼻腔通路打開,發出的就是鼻音。舌傳統上被分為舌尖(apex)、舌葉(lamina)、舌面(dorsum)和舌根(radix)。研究輔音的發音部位意思就是,發某個輔音時,我們要弄清楚是舌的哪一部分往上抬接觸到上齶的哪一部分,從而形成阻塞或阻礙。圖中標明l至8的8個圓點表示電子假齶8行電極以中間列為中心軸在上齶的側面分布。結合圖2一3可以看到,第1行分布在門齒上,第2一4行分布在齒齦上,第5一7行屬於硬齶區,第8行屬於軟齶區。我們就是通過分析舌接觸到的電極位置及數量(即接觸面積)來判斷發音部位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