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蟻的生活史,生物發展階段,分布,行為,藥用,擴展知識,
簡介
曲頰猛蟻屬(Gnamptogenys) 模式種:Ponera torata Roger,1861
工蟻小型或中型,觸角12節。
本屬為本亞科中較大一屬,全球分布。
紅曲頰錳蟻 Gnamptogenys coccina
掠猛蟻屬(Harpegnathos) 同名屬:Drepanognathus Smith
上顎鐮刀狀,複眼大,觸角著生於兩複眼之間,尾刺顯著,善跳躍。
猛蟻首先由Jerdon在1851年描述,他描述的種是Harpegnathos Saltalor,他指出,這種螞蟻有四分之三英寸長,在受到驚嚇或打擾時會跳躍逃走。它們上顎強壯有力,並且有厲害的尾刺。它們在地下築巢,特別是植物的根部,捕食小昆蟲。
蟻的生活史
蟻的生活史有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階段,共8~10周。蟻后終生產卵。工蟻是做工的雌蟻;兵蟻較大,保衛蟻群。每年一定時期,許多種產生有翅的雄蟻和蟻后,飛往空中交配。雄蟻不久死去,受精的蟻后建立新巢。動、植物都吃。包括蟻屬(Formica)在內的某些種,常取食其他種蟻或同種的卵和幼蟲,有些種吃植物分泌的液汁。蜜蟻(木工蟻亞科〔Camponotinae〕、臭蟻亞科〔Dolichoderinae〕)吃某些蚜蟲分泌的蜜露。某些屬(如Leptothorax屬)吃落在葉面上的蜜露。阿根廷蟻(Iridomyrmex humilis)及火蟻亦食蜜露。收穫蟻(Messor屬、Pogonomyrmex屬)將禾草、種子、漿果收並巢中。而南美的Trachymyrmex屬僅食自己在巢中養殖的真菌。德克薩斯切葉蟻(Atta texana)是害蟲,常剝植物葉為其真菌苗床提供營養。猛蟻(ponerine)是蟻科的一種,它們分布在全球亞熱帶,熱帶的潮濕地區。在大都市不常見。它們都是肉食性或捕食性螞蟻,而且是蟻科中最原始的生活方式和形態結構。蟻巢一般都不大,最多只有幾百多隻個體。一般都都不連群結伴找食物,而是單獨找食物。但有些種類也會連群結伴進行捕獵。
生物發展階段
猛蟻群體,從初級小型到大型有3個階段。
1,初級小型群體,由受精蟻后建立巢,產出無生殖力的工螞蟻。
2,中型群體,仍有一隻蟻后,不過還有已交配和未交配的工螞蟻。
3,大型群體,包括300多隻或更多的成年工螞蟻,沒有蟻后,完全由已交配和未交配的工螞蟻組成。
分布
猛蟻分布在全球亞熱帶,熱帶的潮濕地區。在大都市不常見。它們都是肉食性或捕食性螞蟻,而且是蟻科中最原始的生活方式和形態結構。蟻巢一般都不大,最多只有幾百多隻個體。一般都都不連群結伴找食物,而是單獨找食物。但有些種類也會連群結伴進行捕獵。
行為
行為生態學(behavioral ecology)是行為學與生態學的交叉領域,是研究動物行為的原因、發生或發展、適應功能、進化歷史的一門科學。行為生態學是生態學科中最年輕的分支學科之一,這一學科在60-70 年代突飛猛進地向前發展。隨著生理學和心理學的發展,到20世紀下半葉,在遺傳學的帶動下生物行為的遺傳研究蓬勃開展起來。現代的行為生態學融入了遺傳學、生物進化論等等多學科,現代分子生物學也被套用到行為生態學的研究中來。
螞蟻是現代動物體系的優勢類群,擁有極為龐大的數量和極為複雜的社會結構。螞蟻與其它各種生物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據統計,在蟻巢內生活的各種節肢動物就多達3000種。種類多樣的螞蟻和相關物種的多樣性,以及螞蟻社會分工的多樣性,造就了螞蟻在行為上的多樣性。 螞蟻的行為是如此的斑斕和誘人,同時也是一個大迷宮,如同Wilson,E. O.所指,有時它會讓博物學家們走上歧路。
藥用
猛蟻被譽為“微型動物營養寶庫”和“天然藥物加工廠”,螞蟻粉中粗蛋白含量高達51.23%,高於雞、魚、牛肉。螞蟻也是著名的藥用昆蟲,螞蟻及其製劑有多方面的藥理作用。具有雙向免疫調節作用,對免疫功能過強,有抑制作用;對免疫功能不足,有促進作用。能緩解急、慢性實驗性炎症。有明顯的鎮痛和催眠作用。特別是補腎壯陽效果顯著,有雄激素樣作用,可促進性器官發育。還能增強胰島內β細胞的功能,降低血糖。螞蟻體內合成大量ATP,能抗疲勞,增強體力。具有顯著清除自由基的效果,能延緩衰老,延長機體壽命。
猛蟻被譽為“微型動物營養寶庫”和“天然藥物加工廠”,螞蟻粉中粗蛋白含量高達51.23%,高於雞、魚、牛肉,含有20多種游離胺基酸,其中包含除色氨酸外的7種必需胺基酸,至於色氨酸,由於在酸水解環境下色氨酸全部被破壞,因此不能肯定不含有色氨酸。
擴展知識
世界猛蟻(ponerine)分類概況
早期的蟻類學家如W. M. Wheeler (1910)、C. Emery (1910-1925)、A. Forel (1921)將蟻科分為5亞科,即猛蟻亞科Ponerinae、行軍蟻亞科Dorylinae、切葉蟻亞科Myrmieinae、臭蟻亞科Dolichoderinae和蟻亞科Campanotinae(或稱弓背蟻亞科)。這個分類系統在早期的螞蟻分類中被廣泛採用。1920年,Wheeler將粗角猛蟻亞科Cerapachyinae從猛蟻亞科中分出,又將偽切葉蟻亞科Pseudomyrmecinae從切葉蟻亞科中分出,並將Camponotinae改為Formicinae。1932年又正式將細蟻亞科Leptanilfinae從行軍蟻亞科中分出,從而使該分類系統增加至8個亞科。
1951年,S. Clark 正式將蜜蟻亞科myrmeciinae作為蟻科的一個亞科,並建立了響蟻亞.科Nothomyrmeciinae(後來Brawn(1954)將該亞科作為蜜蟻亞科的一個族處理),同時還在文章的腳註中建議將臭蟻亞科中的原臭蟻族Aneuretini提升為原臭蟻亞科Aneuretinae。 1956年,他的建議被正式承認,許多學者都分別在各自的研究文章中使用了該亞科名。1967年,E. O. Wilson等人描述了化石中弗氏蜂蟻,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化石亞科蜂蟻亞科Sphecamyrrninae。
G. C. Wheeler和J. Wheeler (1972)綜合各學者的意見,將蟻科分為11科。
1978年,R. W. Taylor重新發現了活化石巨響蟻Nothomyrmecia macrops。並重新恢又了響蟻亞科Nothomyrmeciinae的亞科級地位。1973年,W. L. Brown將行軍蟻亞科中的游蟻族Ecitonirti提升為游蟻亞科Ecitoninae。
Holdobler和Wilsan (1990)年將蟻科分為12亞科,與Wheeler等的分類系統比較,該系統增加了響蟻亞科和游蟻亞科,而將粗角猛蟻亞科歸入猛蟻亞科內。
B. Bolton (1990)肯定了粗角猛蟻亞科的分類地位,並在詳細研究了行軍蟻亞科的基礎上將雙節行軍蟻族Aenictini獨立出來,建立了雙節行軍蟻亞科Aenictinae。因此,Bolton的蟻科分類系統共分為14個亞科,包含1個化石亞科。Baroni Urbani (1992)在此基礎上增加了3個亞科,即即鄰雙節行軍蟻亞科Aenictogitoninae、後蟻亞科Apomyrminae和擬細蟻亞科Leptanilloidinae,使蟻科的亞科級分類單元增加到17個亞科。
在總結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Bolton (2003)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分類系統,該系統包含21個現存螞蟻亞科和4個化石亞科。與Bolton (1990)及Baroni Urbani (1992)系統相比,最新的分類系統將現存螞蟻中的響蟻亞科Nothomyrmeciinae確定為Prionomyrmecini的次異名,隸屬於蜜蟻亞科Myrmeciinae,同時恢復了鈍猛蟻亞科Amblyoponinae的亞科級地位,提出了4個新地位亞科(即Ectatomminae、Paraponerinae、Proceratiina和Agroecomyrmecinae ),並建立了1個新亞科(即Heteroponerinae),另外還增加了3個化石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