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姐妹 在
英國文學史 上,
勃朗特三姐妹 是一個奇特的現象。她們既作為璀璨的星座而閃耀,又作為單獨的巨星而發光,至少就
夏洛蒂 和
艾米莉 來說是如此。經過一百多年時間的考驗,《
簡·愛 》和《
呼嘯山莊 》已經在世界文學寶庫中占據了不可動搖的地位,而
安妮 作為三星有機體的一員,也被帶進了不朽者的行列。
勃朗特三姐妹 夏洛蒂 成長經歷 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生於英國北部的一個鄉村
牧師 家庭。母親早逝,八歲的夏洛蒂被送進一所專收神職人員孤女的慈善性機構——柯文橋女子寄宿學校。在那裡生活條件極其惡劣,她的兩個姐姐瑪麗亞和伊莉莎白因染上肺病而先後死去。於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利回到家鄉,在荒涼的
約克郡 山區度過了童年。15歲時她進了伍勒小姐辦的學校讀書,幾年後又在這個學校當教師。後來她曾作家庭教師,但因不能忍受貴婦人、闊小姐對家庭教師的歧視和刻薄,放棄了家庭教師的謀生之路。她曾打算自辦學校,為
此她在姨母的資助下與艾米利一起去義大利進修法語和德語。然而由於沒有人來就讀,學校沒能辦成。但是她在義大利學習的經歷激發了她表現自我的強烈願望,促使她投身於文學創作的道路。
夏洛蒂·勃朗特 夏洛蒂·勃朗特出生於英國北部
約克郡 的豪渥斯,父親是當地聖公會的一個窮牧師,母親是家庭主婦。夏洛蒂·勃朗特排行第三,有兩個姐姐、兩個妹妹和一個弟弟。兩個妹妹,即
艾米莉·勃朗特 和
安恩·勃朗特 ,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國文學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稱。
夏洛蒂·勃朗特的童年生活很不幸。1821年,即她5歲時,母親便患癌症去世。父親收入很少,全家生活既艱苦又淒涼。豪渥斯是窮鄉僻壤的一個山區,年幼的夏洛蒂和弟妹們只能在沼澤地里遊玩。好在父親是劍橋聖約翰學院的畢業生,學識淵博,他常常教子女讀書,指導他們看書報雜誌,還給他們講故事。這是自母親去世後孩子們所能得到的唯一的樂趣,同時也給夏洛蒂以及兩個妹妹帶來最初的影響,使她們從小就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824年,姐姐瑪麗亞和伊莉莎白被送到豪渥斯附近的柯文橋一所寄宿學校去讀書,不久夏洛蒂和妹妹艾米莉也被送去那裡。當時,只有窮人的子女才進這種學校。那裡的條件極差,校規卻非常嚴厲,孩子們終年無飽食之日,又要受體罰,每逢星期天,還得冒著嚴寒或者酷暑步行幾英里去教堂做禮拜。由於條件惡劣,第二年學校里就流行傷寒,夏洛蒂的兩個姐姐都染上此病,被送回家後沒幾天都痛苦地死了。這之後,父親不再讓夏洛蒂和艾米莉去那所學校,但那裡的一切已在夏洛蒂的心靈深處留下了可怕的印象。她永遠忘不了這段生活,後來在她的小說《簡·愛》中,她又飽含著痛切之情對此作了描繪,而小說中可愛的小姑娘
海倫 的形象,就是以她的姐姐瑪麗亞為原型的。 夏洛蒂回到家裡後,生活又像過去一樣,但她和妹妹們的興趣卻更加廣泛了。她們一起學音樂,彈琴、唱歌,畫畫,而最使她們感興趣的卻是學習寫作。勃朗特一家一向離群索居,夏洛蒂姐妹自幼性格孤僻,在豪渥斯這個孤寂的村落里,她們所能找到的唯一慰藉,就是面對荒野任憑想像力馳騁,編寫離奇動人的故事。當時夏洛蒂14歲,已寫了許多小說、詩歌和劇本,據她自己開列的書單,她共寫了11卷之多,每卷60到100頁。這些習作儘管還很幼稚,但已表現出相當厚實的文學素養和豐富的想像力。這樣的習作,可以說為她往後在文壇上一舉成名作了充分準備。
15歲時,夏洛蒂進伍勒小姐在羅海德辦的學校讀書。幾年後,她為了掙錢供弟妹們上學,又在這所學校里當了教師。她一邊教書,一邊繼續寫作,但至此還沒有發表過任何作品。1836年,也就是在她20歲時,她大著膽子把自己的幾首短詩寄給當時的桂冠詩人騷塞。然而,得到的卻是這位大詩人的一頓訓斥。騷塞在回信中毫不客氣地對她說:“文學不是女人的事情,你們沒有寫詩的天賦。”這一盆冷水使夏洛蒂很傷心,但她並沒有因此而喪失信心,仍然默默地堅持寫作。1838年,夏洛蒂離開伍勒小姐的學校。第二年,她到有錢人家裡擔任家庭教師。這一職業在當時是受歧視的,而夏洛蒂更是親身體驗了作為一名家庭女教師的辛苦與屈辱。她在當時給妹妹艾米莉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私人教師……是沒有存在意義的,根本不被當作活的、有理性的人看待。”所以,她很快就討厭甚至憎惡家庭教師這一行當了。她在1839年和1841年分別當過兩次家庭教師,但每次都只有幾個月的時間,因為她忍受不了。 也就是在這兩年里,有人向夏洛蒂求婚:一次是她的一個女友的哥哥,另一次是一位年輕的牧師。但是,這兩次求婚都被她拒絕了,原因是她認為他們並不是真正愛她,只是按傳統要娶個妻子而已。
夏洛蒂和艾米莉都不願離開家到外面去謀生,但僅靠父親的收入又無法生活,於是她們便想在本村辦一所學校,教當地孩子讀書,這樣也許能維持生計。她們都想教法語,可是她們的法語並不好。這時,在她們家裡幫助照料家務的姨媽挺身而出,拿出她所有的積蓄,讓姐妹倆到布魯塞爾去攻讀法語。
這樣,她們就進了
布魯塞爾 的一所法語學校。這所學校是由一對姓埃熱的夫婦辦的,並由埃熱先生親自教授法語。埃熱先生的法國文學造詣很深,勃朗特姐妹倆在他的教誨下,僅用一年時間,就掌握了法語基礎知識,還閱讀了大量法國文學名著,了解了各種流派作家的創作風格和藝術特點。但是,對夏洛蒂來說,在布魯塞爾的一年間,給她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卻是埃熱先生本人。他不僅學識淵博,聰明過人,還有一種對年輕女子非常有吸引力的男性氣,即容易激動,有點粗魯,但十分率直、爽快。夏洛蒂內心已愛上這個有婦之夫,但她始終沒有明確表露。埃熱先生對她則全然無心,所以她就把這種微妙的情感一直壓在自己心裡。 從布魯塞爾回國後,夏洛蒂便和兩個妹妹一起開始籌辦學校,還掛出了“勃朗特姐妹學校”的招牌。可是,她們萬萬沒有想到,在幾個月里竟然沒有一個學生來報名入學,等來的只是上門收稅的官員。
辦學的理想破滅了。夏洛蒂覺得,寫作也許還有出路。1845年秋天,她偶然讀了妹妹艾米莉寫的一些詩,突然想到她們三姐妹可以合出一本詩集。於是她們商量之後,每人拿出一些詩合在一起,用當時已去世的姨媽留下的一些錢自費出版了一本詩集。她們沒有署真名,而是分別用了三個假名:柯勒·貝爾、埃利斯·貝爾和阿克頓·貝爾。儘管她們的詩寫得很美,卻沒有人注意,出版後只賣掉了兩本。
但是,不管怎么說,詩集的出版對她們來說總是一件大事。她們的創作熱情受到了激勵,於是三姐妹又開始埋頭寫小說。這時,夏洛蒂已三十歲。她花了將近一年時間,寫成一部長篇小說,取名《教師》;妹妹艾米莉和安妮則分別寫了長篇小說《呼嘯山莊》和《艾格尼斯·格雷》。她們把三部小說一起寄給出版商。不久,出版商回復她們說,《呼嘯山莊》和《艾格尼斯·格雷》已被接受,但夏洛蒂的《教師》將被退回。
這對夏洛蒂來說可是個不小的打擊。但她沒有退縮,反而憋著一股氣又開始寫另一部長篇小說。這就是《簡·愛》。
《簡·愛》中的人物和情節,大多是她在生活中經歷過或者非常熟悉的,再說她又充滿了激情,所以寫作進度很快,不到一年就脫稿了。稿子交出去後,令出版商大為驚喜,通宵不眠地審讀。最後,出版商認定它是一部傑作,決定馬上出版。就這樣,兩個月後,《簡·愛》(1847)就問世了,而兩個妹妹的作品此時還在印刷之中。
不久,三姐妹的三部作品全部問世。當時的英國文壇大為震驚,因為三姐妹的三部長篇小說都非常出色,尤其是夏洛蒂的《簡·愛》(初版時作者署名為柯勒·貝爾),更是引起轟動,大街小巷裡都在談論這部小說,人們還到處打聽和猜測,作者到底是誰?
勃朗特三姐妹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功,給勃朗特一家帶來了極大的歡樂。但是不久,家裡就發生了一連串不幸事件。1848年9月,她們的弟弟患病去世。三個月後,艾米莉染上結核病,相繼去世。夏洛蒂擔心小妹妹安妮也會染上,不巧事情正是這樣。安妮得病後拖了5個月,也離開了人間。
夏洛蒂深受打擊,她只有全身心投入寫作,才能暫時遺忘內心的悲痛。她埋頭寫長篇小說《謝利》,於1849年8月完成,10月出版。《謝利》使她再一次獲得巨大成功。這之後,她便去了倫敦。在倫敦的幾年裡,她結識了不少作家,其中最有名的是
薩克雷 和蓋斯凱爾夫人。薩克雷對她的作品評價很高,而她則把《簡·愛》第二版題獻給薩克雷,以表示對這位著名作家的敬意。蓋斯凱爾夫人成了她的摯友,兩人過往甚密。 她還完成並出版了長篇小說《
維萊特 》。
一八五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三十八歲的夏洛蒂終於克服固執的老父的反對,和阿貝尼科爾斯牧師結了婚。遲來的愛情給她帶來了慰藉和歡樂,但婚後的幸福竟是那么短暫,六個月後的一天,夏洛蒂和丈夫到離家數英里的荒原深處觀看山澗瀑布,歸途中遇雨受寒,此後便一病不起。一八五五年三月三十一日,三十八歲的夏洛蒂不幸離開了人間,還帶去了一個尚未出世的嬰兒。
文學人生 英國女小說家,艾米莉·勃朗特之姐,是活躍在英國文壇上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她是三姐妹中年齡最大的。三姐妹 出生在英格蘭北部
約克郡 一個與世隔絕的村子裡。父親是個窮牧師。全靠他們一位小有資產的姨媽資助他們上學,並留給他們財產。後來三姐妹利用這筆財產的一部分自費出版了他們的第一部詩歌合集。童年的夏洛蒂常和其他兄弟姐妹一起用小本寫一些奇特的故事。基於父母遺傳的天分和他們後天的努力,三姐妹都有名擅長寫作,1847年,他們都發表了小說,夏洛蒂用柯勒貝爾的筆名發表了《簡· 愛》。夏洛蒂當過教師和家庭教師,也曾與妹妹艾米莉一起於1842年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學習法語和古典文學。 夏洛蒂的作品主要描寫貧苦的小資產者的孤獨、反抗和奮鬥,屬於被馬克思稱為以狄更斯為首的“出色的一派”。《簡·愛》是她的處女作,也是代表作,至今仍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 實際上,勃朗特三姐妹自幼便熱愛寫作,常常一起在本上寫一些關於伯爵的小說,可惜日後都丟失了。夏洛蒂還出版過詩集。她的其他小說有:《雪莉》(1849)、《維萊特》(1853)和《教師》(1857)。其中《維萊特》可以看做是她個人的小說體自傳,與她的人生經歷十分相似。這位天生體弱的女作家是十九世紀英國文壇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主要作品 小說
1847年:《簡·愛》(Jane Eyre)
1849年:《雪莉》(Shirley)
1853年:《維萊特》(Villette)
1857年:《教師》(The Professor),創作於《簡愛》之前,不過因為許多出版社拒絕出版,所以直到夏洛蒂死後才出版
簡·愛
《簡·愛》是英國十九世紀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們普遍認為《簡·愛》是夏洛蒂·勃朗特“詩意的生平”的寫照,是一部具有自傳色彩的作品。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安妮·勃朗特和白朗寧夫人構成那個時代英國婦女最高榮譽的完美的三位一體。
簡愛 《簡·愛》是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長篇小說,它闡釋了這樣一個主題:人的價值=尊嚴+愛。
《簡·愛》剛出版時,作者
夏洛蒂勃朗特 用的筆名是柯勒貝爾。以至於之後她的姐妹們出的書都被誤認為是她寫的。好在她之後親自在《簡·愛》再版時澄清事實。
小說設計了一個很光明的結尾--雖然羅切斯特的莊園毀了,他自己也成了一個殘廢,但我們看到,正是這樣一個條件,使簡·愛 不再在尊嚴與愛之間矛盾,而同時獲得滿足--她在和羅切斯特結婚的時候是有尊嚴的,同時也是有愛的。
小說告訴我們,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嚴加愛,小說的結局給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這樣一種生活。雖然我覺得這樣的結局過於完美,甚至這種圓滿本身標誌著浮淺,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對這種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嚴加愛,畢竟在當今社會,要將人的價值=尊嚴+愛這道公式付之實現常常離不開金錢的幫助。人們都瘋狂地似乎為了金錢和地位而淹沒愛情。在窮與富之間選擇富,在愛與不愛之間選擇不愛。很少有人會像簡這樣為愛情為人格拋棄所有,而且義無反顧。《簡·愛》所展現給我們的正是一種化繁為簡,是一種返樸歸真,是一種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覺,是一種不計得失的簡化的感情,它猶如一杯冰水,淨化每一個讀者的心靈,同時引起讀者,特別是女性讀者的共鳴。
【簡·愛內容梗概】
簡·愛的父親是個窮牧師,當她還在幼年時,父母就染病雙雙去世。簡·愛被送到蓋茨海德莊園的舅母里德太太家撫養,里德先生臨死前曾囑咐妻子好好照顧簡·愛。簡·愛在里德太太家的地位,連使女都不如,受盡了表兄表姊妹的欺侮。一天表兄又打她了,她回手反抗,卻被舅母關進紅房子裡,她的舅舅里德先生就死在這間屋子裡。她被幻想中的鬼魂嚇昏了過去。重病一場,過了很久才慢慢恢復健康。
她再也不想呆在里德太太家了,里德太太就把她送進達羅沃德孤兒院。孤兒院院長是個冷酷的偽君子,他用種種辦法從精神和肉體上摧殘孤兒。簡·愛與孤兒
海倫 結成好友,教師潭泊爾小姐很關心她。在孤兒院裡一場傳染性的傷寒,奪走了許多孤兒的生命,海倫就在這場傷寒中死去,這對簡·愛 打擊很大。
簡畢業後留校當了兩年教師,她受不了那裡的孤寂、冷漠,登廣告找到了一個家庭教師的工作,於是她來到了桑費爾德莊園。在桑費爾德莊園只有莊園主
羅徹斯特 和他的私生女阿戴爾·瓦倫斯,而羅徹斯特經常到國外旅行,所以簡·愛到桑費爾德好幾天也沒見到羅徹斯特。
一天黃昏,簡·愛外出散步,驚了剛剛從外面回來的羅徹斯特的馬,羅徹斯特從馬上摔了下來,簡急忙上前去扶他,回到家後簡才知道他便是莊園主羅徹斯特。羅徹斯特是個性格陰鬱而又喜怒無常的人,他和簡·愛經常為某種思想辯論不休。
在桑費爾德莊園不斷發生奇怪的事情。有一天夜裡,簡·愛簡被一陣奇怪的笑聲驚醒,發現
羅徹斯特 的房門開著,床上著了火,她叫醒羅徹斯特並撲滅火。羅徹斯特告訴簡·愛三樓住著一個女栽縫格雷斯·普爾,她神精錯亂,時常發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狂笑聲,並要她對此事嚴守秘密。
羅徹斯特經常參加舞會,一天他把客人請到家裡來玩,人們都以為在這場舞會上羅徹斯特會向
布蘭奇 小姐求婚。在宴會上羅徹斯特堅持要簡·愛也到客廳里去,客人們對簡·愛的態度十分輕慢,羅徹斯特卻邀請簡·愛跳舞,簡·愛感覺到自己對羅徹斯特產生感情。
一天,羅徹斯特外出,家裡來了一個蒙著蓋頭的吉卜賽人。當輪到給簡·愛算命時,簡·愛發現這個神秘的吉卜賽人就是
羅徹斯特 ,他想藉此試探簡對他的感情。這時莊園裡又來了個名梅森的陌生人,當晚他被三樓的神秘女人咬傷了,簡幫羅徹斯特把他秘密送走。
不久,里德太太派人來找簡,說她病危要見簡一面。回到舅母家中,里德太太給她一封信,這封信是三年前簡的叔父寄來的,向她打聽侄女的訊息,並把自己的遺產交給簡·愛。里德太太謊稱簡在孤兒院病死了,直到臨終前才良心發現把真相告訴簡。
簡·愛又回到桑費爾德莊園感覺像回到家一樣。回來後,羅徹斯特向她求婚,簡·愛答應了,並高興地準備婚禮。婚禮前夜,簡·愛從夢中驚醒,看到一個身材高大、面目可憎的女人正在戴她的婚紗,然後把婚紗撕成碎片。
羅徹斯特 告訴她那不過是一個夢,第二天當簡醒來時發現婚紗真的成了碎片。
婚禮如期舉行,一位不速之客闖進了教堂,聲稱婚禮不能進行,他說羅徹斯特15年前娶梅森先生的妹妹伯莎·梅森為妻。羅徹斯特承認了這一事實,並領人們看被關在三樓的瘋女人,那就是他的合法妻子。她有遺傳性精神病史,就是她在羅徹斯特的房間放火,也是她撕碎簡的婚紗。
簡·愛悲痛欲絕地離開了桑費爾德莊園。她的僅有的積蓄花光了,沿途乞討,最後暈倒在牧師
聖約翰 家門前,被聖約翰和他的兩個妹妹救了。簡·愛住了下來,聖約翰為她謀了一個鄉村教師的職位。
不久,聖約翰接到家庭律師的通知,說他的舅舅約翰簡去世了,留給簡二萬英鎊,要聖約翰幫助尋找簡·愛。聖約翰發現簡·愛是他的表妹,簡·愛執意要與他們分享遺產。聖約翰準備去印度傳教,臨行前向簡·愛求婚,但他坦率地告訴她,他要娶她並不是因為愛她,而是他需要一個很有教養的助手。簡·愛覺得應該報答他的恩情,但遲遲不肯答應他。當夜,聖約翰在荒原上等待簡·愛的答覆,就在簡·愛要作出決定的時候,她仿佛聽到
羅徹斯特 在遙遠的地方呼喊她的名字“簡,回來吧!簡,回來吧!”她決定回到羅徹斯特身邊。
當簡回到桑費爾德莊園時,整個莊園變成一片廢墟。原來幾個月前,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瘋女人伯莎放火燒毀了整個莊園,羅徹斯特為了救她,被燒瞎了雙眼,孤獨地生活在幾英里外的一個農場裡。簡·愛趕到家場,向他吐露自己的愛情,他們終於結婚了。
兩年之後,治好了羅徹斯特的一隻眼睛,他看到了簡·愛為他生的第一個孩子。
詩歌
《from Retrospection》:創作於1835年
1846年:《庫瑞爾、艾利斯與阿克頓·貝爾的詩集》(Poems by Currer, Ellis and Acton Bell):由勃朗特三姐妹聯合出版。
個人影響 夏洛蒂·勃朗特雖然一生僅寫了四部小說(即:《教師》、《簡·愛》、《謝利》和《維萊特》,其中《教師》在她去世後才出版),但她在文學史上卻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在她的小說中,最突出的主題就是女性要求獨立自主的強烈願望。這一主題可以說在她所有的小說中都頑強地表現出來,而將女性的呼聲作為小說主題,這在她之前的英國文學史上是不曾有過的——她是表現這一主題的第一人。
此外,她的小說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人物和
情節 都與她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因而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女性主題加上抒情筆調,這是夏洛蒂·勃朗特創作的基本特色,也是她對後世英美作家的影響所在。後世作家在處理女性主題時,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她的影響,尤其是關心女性自身命運問題的女作家,更是尊她為先驅,並把她的作品視為“現代女性小說”的楷模。
艾米莉 人物生平 艾米莉·勃朗特,E.(1818~1848)英國女作家 。她的祖先是
凱爾特 人和摩爾人的後代,所以從情感上更親近蘇格蘭人。
夏洛蒂·勃朗特 之妹,
安妮·勃朗特 之姐。出生於貧苦的牧師之家,曾在生活條件惡劣的寄宿學校求學,也曾隨姐姐去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學習法語、德語和法國文學,準備將來自辦學校,但未如願。艾米莉性格內向,嫻靜文雅,從童年時代起就酷愛寫詩。1846年,她們三姐妹曾自費出過一本詩集。《呼嘯山莊》是她唯一的一部小說,發表於1847年12月。她們三姐妹的三部小說——夏洛蒂的《簡·愛》、艾米莉的《呼嘯山莊》和小妹妹安妮的《艾格尼斯·格雷》是同一年問世的。除《呼嘯山莊》外,艾米莉還創作了193首詩,被認為是英國一位天才的女作家。
艾米莉·勃朗特 艾米莉·勃朗特所生活的三十年間正是英國社會動盪的時代。資本主義正在發展並越來越暴露它內在的缺陷;勞資之間矛盾尖銳化;失業工人的貧困;大量的童工被殘酷地折磨至死(這從同時期的英國著名女詩人伊莉莎白·巴雷特·白朗寧的長詩《孩子們的哭聲》,可以看到一些概貌)。再加上英國政府對民主改革鬥爭和工人運動採取高壓手段:如一八一九年的彼得路大屠殺就是一個例子。因此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也有所反映。我們的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就是誕生在這樣鬥爭的年代!她生在一個牧師家庭里,父親名叫佩特里克·勃朗特(1777—1861),原是個愛爾蘭教士,一八一二年娶英國西南部康瓦耳郡(Cornwall)人瑪麗亞·勃蘭威爾為妻,膝下六個兒女。大女兒瑪麗亞(1814),二女兒伊莉莎白(1815),三女兒夏洛蒂(1816),獨子勃蘭威爾(1817),下邊就是艾米莉(1818)和安(1820)。後面四個都生在位於
約克郡 曠野的桑頓村②,勃朗特先生便在這一教區任牧師職。一八二○年全家搬到豪渥斯地區,在曠野的一處偏僻的角落安了家。她們三姊妹就在這個地方度過了一生。
一八二七年她們的母親逝世,姨母從康瓦耳群來照顧家庭。三年後,以瑪麗亞為首的四姊妹進寄宿學校讀書。由於生活條件太差,瑪麗亞與伊莉莎白患肺結核夭折,夏洛蒂與艾米莉倖存,自此在家與兄弟勃蘭威爾一起自學。這個家庭一向離群索居,四個兄弟姊妹便常以讀書、寫作詩歌,及杜撰傳奇故事來打發寂寞的時光。夏洛蒂和勃蘭威爾以想像的安格里阿王朝為中心來寫小說,而艾米莉和小妹安則創造了一個她們稱為岡多爾的
太平洋島嶼 來杜撰故事。
艾米莉·勃朗特 她們的家雖然臨近豪渥斯工業區,然而這所住宅恰好位於城鎮與荒野之間。艾米莉經常和她的姊妹們到西邊的曠野地里散步。因此一方面勃朗特姊妹看到了城鎮中正在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曠野氣氛的感染。特別是艾米莉,她表面沉默寡言,內心卻熱情奔放,雖不懂政治,卻十分關心政治。三姊妹常常看自由黨或保守黨的期刊,喜歡議論政治,這當然是受了她們父親的影響。佩特里克·勃朗特是個比較激進的保守黨人,早年反對過路德運動,後來也幫助豪渥斯工人,支持他們的罷工。艾米莉和她的姊妹繼承了他的正義感,同情手工業工人的反抗和鬥爭。這就為《呼嘯山莊》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這個家庭收入很少,經濟相當拮据。三姊妹不得不經常出外謀生,以教書或做家庭教師來貼補家用,幾年來歷受艱辛挫折。夏洛蒂曾打算她們自己開設一所學校,她和艾米莉因此到布魯塞爾學習了一年,隨後因夏洛蒂失戀而離開。一八四六年她們自己籌款以假名出版了一本詩集④,卻只賣掉兩本。一八四七年,她們三姊妹的三本小說⑤終於出版,然而只有《簡愛》獲得成功,得到了重視。《呼嘯山莊》的出版並不為當時讀者所理解,甚至她自己的姐姐夏洛蒂也無法理解艾米莉的思想。
一八四八年,她們唯一的兄弟勃蘭威爾由於長期酗酒、吸毒,也傳染了肺病,於九月死去,雖然這位家庭中的暴君之死對於這三姊妹也是一種解脫,然而,正如在夏洛蒂姊妹的書簡集中所說的:“過失與罪惡都已遺忘,剩下來的是憐憫和悲傷盤踞了心頭與記憶……”對勃蘭威爾的悼念縮短了艾米莉走向墳墓的路途,同年十二月艾米莉終於棄世。她們的小妹妹安也於第二年五月相繼死去,這時這個家庭最後的成員只有夏洛蒂和她的老父了。
艾米莉·勃朗特 這一位後來才馳名世界文壇的極有才華的年輕女作家,當時就這樣抱憾地離開了只能使她嘗到冷漠無情的人世間,默默地和她家中僅餘的三位親人告別了!她曾在少女時期的一首詩中這樣寫道:“我是唯一的人,命中注定無人過問,也無人流淚哀悼;自從我生下來,從未引起過一線憂慮,一個快樂的微笑。在秘密的歡樂,秘密的眼淚中,這個變化多端的生活就這樣滑過,十八年後仍然無依無靠,一如在我誕生那天同樣的寂寞。……”
她在同一首詩中最後慨嘆道:
“起初青春的希望被 融化, 然後幻想的虹彩迅速退開; 於是經驗告訴我,說真理 決不會在人類的心胸中成長起來。……”
但是她很想振作起來,有所作為,卻已掙扎不起,這種痛苦的思想鬥爭和瀕於絕望的情緒,在她同一時期的詩句中也可以找到:
“然而如今當我希望過歌唱, 我的手指卻撥動了一根無音的弦; 而歌詞的疊句仍舊是 ‘不要再奮鬥了,’一切全是枉然。”
在英國十九世紀現實主義女作家
蓋斯凱爾夫人 (1810—1865)的著名傳記《夏洛蒂·勃朗特傳》(“Life of CharlotteBronteD”)里,有一段關於艾米莉·勃朗特彌留之際的描寫: “十二月的一個星期二的早晨,她起來了,和往常一樣地穿戴梳洗,時不時地停頓一下,但還是自己動手做自己的事,甚至還竭力拿起針線活來。僕人們旁觀著,懂得那種窒人的急促的呼吸和眼神呆鈍當然是預示著什麼,然而她還繼續做她的事,夏洛蒂和安,雖然滿懷難言的恐懼,卻還抱有一線極微弱的希望。……時至中午,艾米莉的情況更糟了:她只能喘著說:‘如果你請大夫來,我現在要見他。’這時已經太遲了。兩點鐘左右她死去了。”
艾米莉·勃朗特的一生就介紹到這裡。英國著名詩人及批評家
馬修·阿諾德 (MatthewAmold,1822—1888),曾寫過一首詩叫做《豪渥斯墓園》,其中憑弔艾米莉·勃朗特的詩句說,她的心靈中的非凡的熱情,強烈的情感、憂傷、大膽是自從拜倫死後無人可與之比擬的。
生平年譜 1816年四月二十一日出生於英國東北部
約克郡 的一個小鎮。其父派崔克·勃朗特為一名
牧師 ,母親為瑪麗亞.布朗威爾。
1821年 母親瑪麗亞?布朗威爾因癌症及
肺結核 去世。姨媽伊莉莎白便負起照顧他們兄弟姐妹的責任。
1824年 8歲兩位姐姐進入英國中部一所專收擔任
聖公會 聖職者的女兒所設立的學校。八月,和夏綠蒂、妹妹也進入該校。
1825年 9歲因學校環境惡劣,飲食不佳,使得兩位姐姐先後染上肺結核而去逝。和夏綠蒂、妹妹也離開這所學校。
1831年 15歲十五歲進入位於洛罕德的寄宿學校。
1832年 16歲自寄宿學校返回家中指導自己的弟弟妹妹們讀書。
1835年 19歲前往倫敦學習繪畫,但因無法進入
皇家美術學院 ,不久之後便回家。六月,重返洛罕德的寄宿學校當一名教師。
1836年 20歲首次投稿卻遭到退稿。
1838年 22歲辭去教師的工作和妹妹安妮一起回家。
1839年 23歲得到第一份家庭教師的工作。好友艾倫的牧師哥哥享利向她求婚。
1842年 26歲和姐姐至布魯塞爾留學。姨媽伊莉莎白去世。
1843年 27歲返回
布魯塞爾 的學校教書。深愛著亞傑爾,但未獲回應,深感苦惱,這段愛戀最後無疾而終。
1844年 28歲和妹妹們計畫開辦一所學校,結果因收不到學生而作罷。
1845年 29歲以筆名克拉·貝爾發表作品。
1846年 30歲以筆名創作的詩集於五月自費出版。父親的白內障惡化,和夏綠蒂陪他到曼徹斯特開刀。
1847年 31歲《呼嘯山莊》於十月十六日出版,並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
1848年 弟弟布朗威爾因為長期酗酒及吸食鴉片,且因債台高築而日漸頹喪,健康情況每下愈況,於九月病世。十二月,以三十歲之齡病故。
代表著作 簡介
《呼嘯山莊》是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這部小說通過一個愛情悲劇,向人們展示了一幅畸形社會的生活畫面,勾勒了被這個畸形社會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種種可怖的事件。它被認為是英國小說史上最奇特,最具震撼力的一部小說之一。這部悲劇性的小說描寫了吉卜賽棄兒希斯克列夫被山莊老主人收養後,因受辱和戀愛不遂,外出致富,回來後對與嘉瑟琳結婚的地主林頓及其子女進行報復的故事。
呼嘯山莊 《呼嘯山莊》通過一個愛情悲劇,向人們展示了一幅畸形社會的生活畫面,勾勒了被這個畸形社會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種種可怖的事件。整個故事的情節實際上是通過四個階段逐步鋪開的:
第一階段敘述了希斯克利夫與凱瑟琳朝夕相處的童年生活;一個棄兒和一個小姐在這種特殊環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以及他們對辛德雷專橫暴虐的反抗。
第二階段著重描寫
凱瑟琳 因為虛榮、無知和愚昧,背棄了希斯克利夫,成了畫眉田莊的女主人。
第三階段以大量筆墨描繪希斯克利夫如何在絕望中把滿腔仇恨化為報仇雪恥的計謀和行動。
最後階段儘管只交代了希斯克利夫的死亡,卻突出地揭示了當他了解哈里頓和凱蒂相愛後,思想上經歷的一種嶄新的變化——人性的復甦,從而使這齣具有恐怖色彩的愛情悲劇透露出一束令人快慰的希望之光。
因此,希斯克利夫的愛一恨一復仇一人性的復甦,既是小說的精髓,又是貫穿始終的一條紅線。作者依此脈絡,謀篇布局,把場景安排得變幻莫測,有時在陰雲密布、鬼哭狼嚎的曠野,有時又是風狂雨驟、陰森慘暗的庭院,故事始終籠罩在一種神秘和恐怖的氣氛之中。
人物形象
在小說中,作者的全部心血凝聚在希斯克利夫形象的刻畫上,她在這裡寄託了自己的全部憤慨、同情和理想。這個被剝奪了人間溫暖的棄兒在實際生活中培養了強烈的愛與憎,辛德雷的皮鞭使他嘗到了人生的殘酷,也教會他懂得忍氣吞聲的屈服無法改變自己受辱的命運。他選擇了反抗。凱瑟琳曾經是他忠實的夥伴,他倆在共同的反抗中萌發了真摯的愛情。然而,凱瑟琳最後卻背叛了希斯克利夫,嫁給了她不了解、也根本不愛的埃德加·林頓。造成這個愛情悲劇的直接原因是她的虛榮、無知和愚蠢,結果卻葬送了自己的青春、愛情和生命,也毀了對她始終一往情深的
希斯克利夫 ,還差一點坑害了下一代。艾米莉·勃朗特刻畫這個人物時,有同情,也有憤慨;有惋惜,也有鞭笞;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爭,心情是極其複雜的。
呼嘯山莊 凱瑟琳的背叛及其婚後悲苦的命運,是全書最重大的轉折點。它使希斯克利夫滿腔的愛化為無比的恨;凱瑟琳一死,這腔仇恨火山般迸發出來,成了瘋狂的復仇動力。希斯克利夫的目的達到了,他不僅讓辛德雷和埃德加悽苦死去,獨霸了兩家莊園的產業,還讓他們平白無辜的下一代也飽嘗了苦果。這種瘋狂的報仇泄恨,貌似悖於常理,但卻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他非同一般的叛逆精神,這是一種特殊環境、特殊性格所決定的特殊反抗。希斯克利夫的愛情悲劇是社會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
《呼嘯山莊》的故事是以希斯克利夫達到復仇目的而自殺告終的。他的死是一種殉情,表達了他對凱瑟琳生死不渝的愛,一種生不能同衾、死也求同穴的愛的追求。而他臨死前放棄了在下一代身上報復的念頭,表明他的天性本來是善良的,只是由於殘酷的現實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變得暴虐無情。這種人性的復甦是一種精神上的升華,閃耀著作者人道主義的理想。無論如何,希刺克厲夫就那個時代來說,是值得同情的人物,他的復仇是可以理解的。十幾年來,凱瑟琳的孤魂在曠野上彷徨哭泣,等待著希刺克厲夫,終於希刺克厲夫離開了人世,他們的靈魂不再孤獨,黑夜裡在曠野上,山岩底下散步……這當然都是無稽之談,然而正如作者最後寫道:“我在那溫和的天空下面,在這三塊墓碑前留連,望著飛蛾在石南叢和蘭鈴花中撲飛,聽著柔風在草間飄動,我納悶有誰能想像得出在那平靜的土地下面的長眠者竟會有並不平靜的睡眠。《呼嘯山莊》中希刺克厲夫與凱瑟琳這兩個主要人物在世界文學上給廣大讀者留下了難忘的深刻印象;他們那種不為世俗所壓服、忠貞不渝的愛情也正是對他們所處的被惡勢力所操縱的舊時代的一個頑強的反抗,儘管他們的反抗是消極無力的,但他們的愛情在作者的筆下卻終於戰勝了死亡,達到了升華境界。
思想內涵
小說充滿犟烈的反壓迫的鬥爭精神,展現出的人物的內心世界具有一種超乎尋常的激情和反叛精神。小說的文字被稱為“一首完美,動人的敘事詩”。《呼嘯山莊》(“WutheringHeights”)的作者是英國十九世紀著名詩人和小說家艾米莉·勃朗特(EmilyBronte,1818-1848)。這位女作家在世界上僅僅度過了三十年便默默無聞地離開了人間。應該說,她首先是個詩人,寫過一些極為深沉的抒情詩,包括敘事詩和短詩,有的已被選入英國十九世紀及二十世紀中二十二位第一流的詩人的詩選內。然而她唯一的一部小說《呼嘯山莊》卻奠定了她在英國文學史以及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
呼嘯山莊 《呼嘯山莊》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也有譽之為“最奇特的小說”的。但是正如阿諾德·凱特爾所說:“希刺克厲夫的反抗是一種特殊的反抗,是那些在肉體上和精神上被這同一社會(指維多利亞時期的社會)的條件與社會關係貶低了 的工人的反抗。希刺克厲夫後來的確不再是個被剝削者,然而也的確正因為他採用了統治階級的標準(以一種甚至使統治階級本身也害怕的殘酷無情的手段),在他早期的反抗中和在他對凱瑟琳的愛情中所暗含的人性價值也就消失了。在凱瑟琳與希刺克厲夫的關係中所包含的一切,在人類的需求和希望中所代表的一切,只有通過被壓迫的積極反抗才能實現。”希刺克厲夫與凱瑟琳的社會悲劇就在於凱瑟琳意識到他們的社會地位懸殊,卻幻想借她所羨慕的林敦家的富有來“幫助希刺克厲夫高升”,使她哥哥“無權過問”。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從後來希刺克厲夫再度出現時,林敦建議讓他坐在廚房而不必請到客廳里坐,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就鑄成了大錯,她陷入自己親手編織的羅網。這就導致了希刺克厲夫的悲劇——不惜用殘酷手段來進行報復。他被私有制社會所摒棄,卻仍舊用
私有制 社會的鬥爭手段來進行反抗。他沒有財產,卻掠奪了財產,自己成了莊園主;他自幼被辛德雷嘲弄、貶低、辱罵,被人降到一個鄉巴佬的僕人的地位,若干年後他又反過來以其人之道向其子進行報復,結果他的勝利必然等於他自己精神上的失敗。當他發現林敦的女兒(也就是凱瑟琳的女兒)和辛德雷的兒子(也就是
凱瑟琳 的侄子)兩人的眼睛完全和凱瑟琳生前的眼睛一模一樣時,當他發現哈里頓(辛德雷之子)仿佛就是他的青春的化身時,他再也不想抬起手來打他們了。他自己承認“這是一個很糟糕的結局”,他已不想報復,因為這樣的“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的復仇方式必然只能走向寂寞與空虛!
後世影響
關於《呼嘯山莊》這部書,在世界文壇上多年來每談及十九世紀西歐文學,必會涉及《呼嘯山莊》的探討。有不少著名評論家及小說家都曾有專文論述。如:英國著名女作家維吉尼亞·伍爾夫(ViginiaWoolf,1882—1941)⑨在一九一六年就寫過《〈簡愛〉與〈呼嘯山莊〉》一文。她將這兩本書作了一個比較。她寫道:
“當夏洛蒂寫作時,她以雄辯、光彩和熱情說‘我愛’,‘我恨’,‘我受苦’。她的經驗,雖然比較強烈,卻是和我們自己的經驗都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呼嘯山莊》中沒有 ‘我’,沒有家庭女教師,沒有東家。有愛,卻不是男女之愛。
艾米莉 被某些比較普遍的觀念所激勵,促使她創作的衝動並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損害。她朝著一個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書中把它拼湊起來。那種雄心壯志可以在全部小說中感覺得到——一種部分雖受到挫折,但卻具有宏偉信念的掙扎,通過她的人物的口中說出的不僅僅是‘我愛’或‘我恨’,卻是‘我們,全人類’和‘你們,永存的勢力……’這句話沒有說完。”
英國進步評論家阿諾·凱特爾(ArnoldKettle)⑩在《英國小說引論》一書中第三部分論及十九世紀的小說時,也有專文為《呼嘯山莊》作了較長的評論,他總結說:
“《呼嘯山莊》以藝術的想像形式表達了十九世紀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壓迫、緊張與矛盾衝突。這是一部毫無理想主義、毫無虛假的安慰,也沒有任何暗示說操縱他們的命運的力量非人類本身的鬥爭和行動所能及。對自然,荒野與暴風雨,星辰與季節的有力召喚是啟示生活本身真正的運動的一個重要部分。《呼嘯山莊》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們生活在這個世界裡,而且努力去改變它,有時順利,卻總是痛苦的,幾乎不斷遇到困難,不斷犯錯誤。”
而英國當代著名小說家及創作家
毛姆 (William Somer Eset Maugham,1874—1985)⑾,在一九四八年應美國“大西洋”雜誌請求向讀者介紹世界文學十部最佳小說時,他選了英國小說四部,其中之一便是《呼嘯山莊》,他在長文中最後寫道:
“我不知道還有哪一部小說其中愛情的痛苦、迷戀、殘酷、執著,曾經如此令人吃驚地描述出來。《呼嘯山莊》使我想起埃爾·格里科⑿的那些偉大的繪畫中的一幅,在那幅畫上是一片烏雲下的昏暗的荒瘠土地的景色,雷聲隆隆拖長了的憔悴的人影東歪西倒,被一種不是屬於塵世間的情緒弄得恍恍惚惚,他們屏息著。鉛色的天空掠過一道閃電,給這一情景加上最後一筆,增添了神秘的恐怖之感。”
安妮 安妮·勃朗特1820年出生,是勃朗特姐妹中的小妹妹。她比夏洛蒂·勃朗特小四歲,比艾米莉·勃朗特小兩歲。兩位姐姐夏洛特和艾米莉分別以《簡·愛》和《呼嘯山莊》享有盛譽。安妮·勃朗特十九歲時到米爾菲爾德的英漢姆家任了八個月的家庭教師,1840至1845年間又在梭普格林的羅賓遜家任家庭教師。兩次的家庭教師生涯使她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成為她日後文學創作的基礎。1847年艾米莉的《呼嘯山莊》和安妮的第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長篇小說《艾格尼斯·格雷》同時出版。1848年,安妮又出版了她的第二部長篇小說《懷爾德菲爾府的房客》。正當安妮的小說藝術日趨成熟時,不幸因結核病惡化而去世,年僅二十九歲。安妮·勃朗特的小說風格與她的兩位姐姐不同,文風與
簡·奧斯汀 頗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