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萊特

維萊特

《維萊特》是十九世紀英國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以筆名柯勒·貝爾(Currer Bell)出版一部半自傳體小說,最早於1853年以三卷本形式出版。故事是以作者本人在布魯塞爾的經歷為基礎,講述了貧窮的年輕女孩露西·斯諾在比利時一個女子寄宿學校工作和生活的經歷。這本小說被認為是夏洛蒂生平的現實主義寫照。相比她的前幾部作品,在這部作品中夏洛蒂表達了對生活、愛情、婚姻的更為成熟的看法,以及對於女性問題更為深切的關注和思考。

基本介紹

  • 書名:維萊特
  • 作者:夏洛蒂·勃朗特
  • 原版名稱:Villette
  • 譯者:謝素台(1987),吳鈞陶,西海(1994),陳才宇(1996)
  • 出版社:Smith, Elder and Co.
  • 出版時間:1853
內容簡介,小說目錄,創作背景,人物形象,主要形象,其他形象,作品鑑賞,哥特小說因素,人物塑造,反傳統結尾,女性意識,新型愛情觀,中譯版本,作品評價,

內容簡介

故事的女主人公露西·斯諾是一個無依無靠、寄人籬下的孤女。小說一開始描述了小露西在教母布萊頓夫人家作客的經歷。這個家庭里還有一個剛剛失去母親的六歲小客人叫波琳娜,她和這家十六歲的兒子約翰·格雷厄姆·布雷頓之間發生了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八年之後,露西到馬奇蒙特女士家幫她照顧孩子。馬奇蒙特女士很富有,但身體有殘疾。她的男友意外受傷而去世。在馬奇蒙特女士去世後,露西去了歐洲大陸,在法國的一座叫做維萊特的小城貝克夫人開辦的女子寄宿學校學習法語,後來在這個學校當教師。
露西童年的朋友約翰當了醫生,他碰巧也住在小城。約翰在貝克夫人的學校給學生看病,結識了並愛上該校的一名學生傑妮婭·范肖。後來約翰認識到傑妮婭的淺薄後和她分手。在這期間,學校的一位法語教師保羅·伊曼紐爾先生,常在暗處窺探露西,注視露西的一舉一動,並逐漸愛上露西。露西和保羅雖然幾經爭吵,但這兩個人後來成了朋友,並彼此相愛。保羅試圖讓露西皈依天主教,但露西堅持自己對新教的信仰,沒有皈依為天主教徒。貝克夫人和其他一些人一起試圖阻撓保羅和露西的感情。貝克夫人安排保羅去西印度工作。保羅在走前為露西買下一棟房子,讓她開辦一所學校。露西管理者所新學校並獲得了成功。在此期間露西意外地從一位老朋友那裡繼承了一筆遺產。她用這筆遺產將這所走讀學校變成了寄宿學校。
小說的結尾模稜兩可,暗示了保羅先生在回家的路上死於海難。露西過著獨身的生活,從愛的回憶中得到些許安慰。

小說目錄

譯本序第一卷
第一章 布列頓
第二章 波琳娜
第三章 遊戲的夥伴們
第四章 馬趣門特小姐
第五章 翻開新的一頁
第六章 倫敦
第七章 維萊特
第八章 貝克夫人
第九章 伊西多爾
第十章 約翰醫師
第十一章 女雜務工的小房間
第十二章 小盒子
第十三章 不合時宜的噴嚏
第十四章 聖名瞻禮日
第十五章 暑假
第二卷
第十六章 往日的時光
第十七章 台地別墅
第十八章 我們的口角
第十九章 克婁巴特拉
第二十章 音樂會
第二十一章 反應
第二十二章 一封信
第二十三章 瓦實提
第二十四章 德·巴桑皮爾先生
第二十五章 年幼的女伯爵
第二十六章 葬禮
第二十七章 克萊西公館
第三卷
第二十八章 掛表鏈
第二十九章 先生的聖名瞻禮日
第三十章 保羅先生
第三十一章 樹仙
第三十二章 第一封信
第三十三章 保羅先生遵守諾言
第三十四章 瑪勒伏拉
第三十五章 博愛
第三十六章 不和的金蘋果
第三十七章 陽光
第三十八章 陰雲
第三十九章 舊雨新知
第四十章 幸福的一對
第四十一章 克羅提爾德郊區
第四十二章 尾聲
附錄 夏洛蒂·勃朗特生平大事記
此目錄參考資料來源:

創作背景

維多利亞時代,人們在擇偶時首先考慮的是財富、社會地位、家庭背景、美貌等外在因素,而對於真愛——婚姻的基礎,人們卻很少考慮,或根本不予考慮。在兩性關係中,男女雙方的地位也是不平等的,女性往往喪失自我,處於從屬、受支配的劣勢地位。男女雙方缺乏理解、溝通與尊重,男性不把女性當做獨立、平等的個體來看待。因為這樣的社會觀念,以及夏洛蒂貧寒的家境,更重要的是夏洛蒂對完美愛情的追求,這一切都使她的愛情經歷極其曲折。她曾愛上出版商喬治·史密斯,因認為自己配不上他而放棄了這段感情。1842年2月,夏洛蒂和艾米莉去比利時布魯塞爾的一所寄宿學校求學。夏洛蒂在校主要學習法語、德語和文學,後來又兼任英語教師。在兩年的求學生活中,她愛上了才華橫溢的埃熱先生。1844年,夏洛蒂因返回家鄉後,仍無法忘懷這段戀情,給埃熱先生寄去了抒發熾熱情感的書信。但由於埃熱先生已經有了家室,兩人的感情最終無疾而終。
然而,這一段經歷她始終不能忘懷,無望的愛情一直刺激著她的創作衝動。1846年,她利用這段經歷寫成第一部長篇小說《教師》。1851年,她又再次以布魯塞爾的經歷為題材,創作了《維萊特》。書名“維萊特”的原文是法文villette,是“小城”的意思,英國人用這個字指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作者根據自己在創作時的處境和心境,她的創作意圖是要為主人公露西安排的是一個悲劇的終場。但是她的父親不喜歡這樣悽慘的結局,要求女兒讓露西有個好的結局。夏洛蒂不忍違背父親的意願,又不願放棄自己原來的構想,於是就進行了改寫,她沒有明確交代保羅的確切命運,而是以開放性的結局結束了小說。

人物形象

主要形象

露西·斯諾(Lucy Snowe)
故事的敘述者和主角。一位長相普通、倔強,但真誠獨立、自尊堅強、敢於反抗、敢於追求真愛和平等地位的女性。平時性情冷淡、軟弱,但是也會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愛和恨。比如在遇到相愛而不敢愛的人時,會壓抑自己的感情;而在面對不公待遇時,也敢大聲表達自己的憤怒。她是堅定的新教徒。
保羅·伊曼紐爾(Paul Emanuel)
保羅性格易怒、固執,有男性沙文主義傾向,是貝克夫人寄宿學校的一位教師,同時也是貝克夫人的親戚。露西喜歡他的性格中的優點。他很慷慨,喜歡偷偷給露西送禮物。他很善良,贍養了死去的未婚妻的祖母。他是天主教徒,並試圖讓露西轉信天主教
約翰·格雷厄姆·布雷頓(John Graham Bretton)
他是露西教母布雷頓夫人的兒子,外表英俊、氣度不凡,性格開朗、善良而溫和。在作者筆下他是完美的化身。

其他形象

中文名英文名介紹
布雷頓夫人
Mrs. Bretton
露西的教母,約翰·格雷厄姆·布雷頓的母親。孀居。
波莉·霍姆
Polly Home
美麗、聰慧、略微有點驕傲的英格蘭女孩。露西和約翰幼時的夥伴,成年後成為一位女伯爵。
德·巴桑皮爾伯爵
Count de Bassompierre
波莉的父親,敏感、愛思考,極其寵愛波莉。
傑妮婭·范肖
Ginevra Fanshawe
一位漂亮而又淺薄的女孩,貝克夫人寄宿學校的學生。
貝克夫人
Madame Beck
小說故事發生的女子寄宿學校的所有者和校長。身材矮胖。聰明、嚴格、呆板,在學校里喜歡監視每一個職工和學生。
羅西納
Rosine
貝克夫人寄宿學校的女門房,聰明、漂亮。
此表參考資料來源:

作品鑑賞

哥特小說因素

在夏洛蒂的小說中,《維萊特》是哥德式情節最多的作品。作品中既有傳統式的哥德式情節,又有具有作者自己特點的哥德式情節。作者對哥德式技巧的運用和新探索增加了作品的廣度和深度。
哥特小說是十八世紀末英國流行的小說,強調潛意識、夢幻,對二十世紀超現實主義文學運動有很大影響。它的三要素是哥德式的古堡,恐怖、神怪情節和事物的巧合性。《維萊特》中華爾雷芬夫人的住宅,傳說中被活埋的修女的鬼魂,主要人物異地巧遇的描寫正與這三個要素一一對應。

人物塑造

夏洛蒂·勃郎特一反文學中常見的女主人公標準形象,創造一個不是美人的女主人公,應該說是小說藝術中的創舉。有人認為,夏洛蒂有意寫一個相貌普通的女主人公,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譁眾取寵,而是出於藝術原則。作者要寫一個各方面都平凡的人,靠自己的努力爭取自己的事業和愛情。十九世紀就有批評家指出了夏洛蒂的小說中的現實性和民主性兩大特色。有人說,她以最低的現實主義,達到最高的浪漫主義。也就是說,用寫普通人的思想感情來表現人性的崇高和美。

反傳統結尾

英國過去的小說為了讓讀者心情舒暢,一般都是大團圓結局。而夏洛蒂的四本小說,有兩本不是圓滿結局。簡·愛雖然終成眷屬,但有遺憾——丈夫瞎了。這是使小說從傳奇性走向現實性的一步。《維萊特》的結局是一個創新。露西·斯諾眼看著要得到她期待已久的幸福了,保羅卻在海上遇到風暴,生死未卜。作者留下了一個兩種可能的結局讓讀者去選擇。

女性意識

夏洛蒂的作品中的每一個女主人公都個性鮮明,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體現出作家本人強烈的女性意識。夏洛蒂是一位獨特的女性。由於終年生活在偏僻的荒原,她的視野並不像蓋斯凱爾夫人那樣廣闊;悲苦的生活又使她整天與孤獨、痛苦相伴,所以她關注的僅僅是個人的生存問題,她的女性意識是她自己對生活的一種體悟。夏洛蒂獨特的家庭背景、維多利亞時期對女性的要求以及她獨特的生活經歷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她女性意識的形成。
夏洛蒂在《維萊特》中展示了自己對生活和愛情更深刻的理解,以及對女性問題的更深切的關注,並嘗試在一個男權的社會中找到解決女性問題的辦法。這一點在作者的其他作品中很少見到。作者通過露西的行為,顛覆了維多利亞時代強壓給女性的價值觀,讚揚了女性的獨立精神。作者還通過作品中其他女性角色的塑造,揭露了維多利亞時代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中的低下地位。通過對這些女性角色的描寫,反映了作者渴望在經濟上和精神上的自主意識。

新型愛情觀

夏洛蒂一生都在思考女性問題,在寫《維萊特》時,她已經對人生和愛情有了更新、更成熟的認識,並為女性在男權社會中如何找到出路提出了現實可行的辦法:她認為女性要想獲得全面的發展和解放,應該把工作而非婚姻視為人生最重要的目標,女性應該積極投身於社會活動,而不是將自己局限於家庭生活。
在《維萊特》中,夏洛蒂塑造了幾個主要的女性角色並在她們身上分別表現了自己獨特的愛情觀以及維多利亞時代主流的愛情觀。作者通過露西這一角色,表達了她理想的婚姻模式:男女雙方各為主體,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在雙方精神平等的基礎上達到心靈的契合。作者通過波莉和約翰的愛情關係,體現了維多利亞時代主流的愛情觀,即兩性關係中,女性處於劣勢、被動、屈從的地位。作者又通過對傑妮婭角色的塑造,抨擊了把婚姻視為爭取權利、獲得財富的途徑的觀念。
夏洛蒂小說中有關愛情、婚姻和婦女解放的觀點是如此先進,大大顛覆了傳統婚姻觀,因此後來有些評論者把她評價為婦女運動的先驅。

中譯版本

出版年譯者出版社備註
1987年
謝素台
湖南文藝出版社
1994年
吳鈞陶,西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0年再版
1996年
陳才宇
河北教育出版社

作品評價

當時的雜誌《普特南月刊》評論道:“《維萊特》出現了,立刻同《簡·愛》爭奇鬥豔,顯示出同樣蓬勃的朝氣,旺盛的才力,大膽的筆觸,戲劇性的構思,無往不勝的熟練手法。”
英國作家、哲學家、文學評論家喬治·亨利·劉易斯曾經這樣說:“這本書,無論如何,是一本獨創的書。每一頁,每一段,都表現出稜角分明的個性。”
日本作家、翻譯家小泉八雲認為:“《維萊特》[比《謝利》]更好,說實在的,我常常禁不住要想,它甚至比《簡·愛》還要好。”
近代勃朗特研究家、作家瑪格麗特·萊恩說:“在許多方面,這部小說更精彩、更成熟、更老練……也是唯一的一部幾乎是從頭到尾顯示出夏洛蒂·勃朗特在最佳時期所能達到的高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