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歷程
伯納德·屈米,1944年出生於
瑞士洛桑。1969年畢業於
蘇黎世聯邦工科大學。l970-l980年在倫敦AA建築學院任教,1976年在
普林斯頓大學建築城市研究所,1980-1983年在
柯柏聯盟學院任教。1988-2003年他一直擔任紐約
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規劃保護研究院的院長職務。他在紐約和巴黎都設有事務所,經常參加各國設計競賽並多次獲獎,其新鮮的設計理念給世界各地帶來強大衝擊。1983年贏得的巴黎拉.
維萊特公園國際設計競賽,是他最早實現的作品。另外,屈米有很多的理論著作,評論並舉辦過多次展覽。他鮮明獨特的建築理念對新一代的建築師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在他作為建築師、
理論家和教育家的職業生涯中,伯納德·屈米的作品重新定義了建築在實現個人和政治自由中的角色。自20世紀70年代起,屈米就聲稱建築形式與發生在建築中的事件沒有固定的聯繫。他的作品強調建立層次模糊,不明確的
空間。在屈米的理念中,建築的角色不是表達現存的
社會結構,而是作為一個質疑和校訂的工具存在。
l968年5月經歷的SituationistInternational運動促使屈米在20世紀70年代初任教AA建築學院時是成立了工作室和研究會,在那一背景下他將電影藝術、
文學理論與建築相結合,發展了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者諸如R.Barthes和M.Foucault等學者的研究工作,為的是重新審視建築承擔的責任和加強建築對
文化的表達。這個理論在他的建築實踐中以兩條線索來展開:一是揭露建築次序與生成建築次序的
空間、規劃、運動之間的傳統聯繫。二是
創造空間與空間中發生的事件的新聯繫,方法是通過變形、疊印和交叉程式。
屈米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的作品是他在AA建築學院所教授課程的總結,這些設計包括《電影劇本》(1977年), 《曼哈頓手稿》(1981年)等。他對蒙太奇技術的運用向當代其他僅在形式上追求蒙太奇效果的建築師發起了挑戰。在屈米的專著中他用對後結構主義以及自由主義者,左翼分子政治
文化革命夢想失敗的揭示來回應當代建築的固有理念,並聲稱它已經走向終結。例如,超級工作室,後現代主義的一個分支,已經開始創造諷刺性的、不現實的作品,又如1969年連續紀念碑,就是對現存建築文化的批評與反設計,它就預示了建築對城市、對文化影響力能力的終結。屈米則試圖在這場
終結遊戲中讓自己的作品處於一個提供可能性的地位。
屈米在1983年拉·
維萊特公園設計競賽中的勝出成就了他的第一個重要的設計,
並且讓他得以能繼續那些在《曼哈頓手稿》和(《
電影劇本》中的設計研究,這個公園的景觀規劃、
空間序列產生了另類的社會活動,這些活動挑戰了巴黎大型城市公園傳統的功能價值。從那時(1983年)起屈米就開始投入到一系列競賽和建設項目中去,1986年的東京國立劇院設計就延續了在“曼哈頓手抄本”中的研究,引入了從實驗性舞蹈和音樂獲得靈感的技術,向對空間的慣常感知提出了挑戰。在1990年“玻璃影像畫廓”的設計中,透明玻璃牆,傾斜的地板產生了強烈的混亂感,傳統意義上的牆、內部空間、外部空間、地平線的關係統統披打破。在城市中的設計方案,例如1992年的藝術傳媒中心和1995年的建築學校(這兩個項目都在1999年完成),都運用了大
空間來挑戰傳統的建築次序和公認的使用功能。藝術傳媒中心運用的手法是充分和J用現存的建築屋頂與後加建的傘狀屋頂之間的空隙,形成了斜坡和窄小的通道。這塊地方屈米稱之為“中間存在”。而對純粹的形式和風格的否定表現在1989年的ZKM藝術與傳煤技術中心的設計競賽中,在這個設計中一個大型中庭被壓縮在一個建築之中。
在1988年Kansai機場設計競賽、洛桑橋樑城市和1989年Bibliothequede法國設計競賽中,交疊程式在建築重組中的套用得到了很好的試驗。在Bibliothequede法國設計競賽中一個很鮮明的主題就是建造一個大型公共流通廓道和一個屋頂健身場所,這個健身場所與圖書館系統里的高層樓板相交叉,這樣健身系統和文教系統就可以共存而不互相干擾。
在這些項目中,屈米一直在反抗千百年來建築師傳統的設計方法,那就是從幾何學形態上來設計立面或者平面。通過組織事件的方法,他的設計往往暗示了一種較之慣常的生活更有效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僅僅從美學和象徵手法出發。
建築的責任從提供功能
空間轉向了組織社會活動。
屈米對建築批判性的理解至今仍是他設計實踐的中心思想。沒有事件發生就沒有建築的存在,他的設計永遠是提供了充滿生命力的場所而不是重複已有的美學形式。這樣建築就成了一個受
設計概念、城市地形和規劃所界定好了的“情景構造物”。
後現代的理念——即地域性,以及形式、使用社會價值的分離——正在消失,
作為對這一現象的回應,屈米的設計研究激發了一個敘述性的氛圍,促使事件在建築內部自我組織,儘管他的結論是事件和
空間在本質上毫無聯繫。屈米將自己的作品與傅考特(法國哲學家,結構主義的代表,著有《理智的考古學》、 《監獄的誕生》、 《狂喜的歷史》等的理念相結合,這一理念認為城市中的建築群不應僅從使用好壞的角度來評價,而是從它們之間是否產生不利的影響來評價。這樣屈米的作品在行為學上就有了明顯的動機。建築使用的自由度也大大加強,因為認識的擴大代替了存在的擴大。通過重新組合序列、空間和文化氛圍,屈米引導使用者自發革命性地使用他所提供的空間。
教學經歷
英國倫敦的建築學院
建築作品
1983地點:法國巴黎-拉維列特公園
1986地點:法國Strasbourg-縣集會堂的增建案
1986地點:日本東京-東京歌劇院
1987地點:美國紐約-未來公園
1989地點:德國Karlsruhe-媒體傳播中心
1989地點: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
1990地點:荷蘭Groningen-玻璃盒影像展覽場
1990地點:法國Nancy-多用途集會場所
1991地點:法國Chartres-商業性公園
1991地點:日本東京-複合性火車站
1992地點:
瑞士Lausanne-橋狀式的複合性建築
1996地點:美國-哥倫比亞學生活動中心
作品列表
2、非洲藝術博物,美國紐約,2000年國際設計競賽勝出,估計建成時間,2006~
3、巴西當代藝術館,巴西聖保羅,2000年國際設計競賽勝出
4、辛辛那提大學體育中心。美國俄亥俄州,2000年委託
5、江詩丹頓總部和鐘錶工廠,
瑞士日內瓦,2000年國際設計競賽勝出,2000年春季完成
6、
佛羅里達國際
大學建築學校,美國邁阿密,1999年設計競賽勝出,2003年春完成
7、音樂廳和展覽中心,法國
魯昂,1998年設計競賽勝出,2001年2月完成
8、F10n交通樞紐工程,瑞士
洛桑。1988年設計競賽勝出,2001年春季完成
9、LemerHall學生中心,美國紐約
哥倫比亞大學,1999年秋季完工
10、建築學校,法國Marne.1a.ValiSe,1999年一期工程完成·2003年擴建完成
11、LeFresnoy藝術中心,法國圖爾昆。1992年國際設計競賽勝出,1998年完成
12、拉.
維萊特公園,法國巴黎,國際設計競賽獲獎,1998年完成
13、私人別墅,荷蘭海牙,1996年完成
14、玻璃影像畫廓,荷蘭。1990完成,最近納入了當地一家博物館
15、2004年國際博覽會,法國巴黎。2001年國際設計競賽勝出
16、電子傳媒藝術中心,紐約特洛伊RensselaerPolytechnic協會,2001年完成
17、卡內基科學中心,美國
匹茲堡.2000年國際設計競賽
18、AandeStroom博物館,比利時
安特衛普省,2000年國際設計競賽
19、21世紀玻璃城市房子,紐約,1999年
20、義大利航天局,義大利羅馬,2000年國際設計競賽
21、世界知識分子聯合會,
瑞士日內瓦,1999年國際設計競賽
22、MOMA擴建工程,美國紐約,1997年國際設計競爭三家之中勝出方案
23、當代藝術中心,美國
俄亥俄州,
辛辛那提,1998年國際設計競爭三家之中勝出方案
24、K.polis百貨公司,瑞士
蘇黎世,1995年國際設計競賽
25、商業公園,法國查特地區,1991年國際設計競賽
26、藝術與媒體技術中心。德國卡爾斯魯厄,1989年國際設計競賽第三名
27、法國國家圖書館.法國巴黎,1989年國際設計競賽
28、Kansai新國際機場,日本大阪。1988年國際競賽第二名
29、東京第二國立劇場,日本東京,1986年國際設計競賽第二名
展覽
2003“新衛城博物館”。紐約
2003“‘Virtuael,LaGaleried’建築展”,巴黎
2002“摺疊”,盒子和泡狀物,舊金山現代藝術館
2002“建築的完美表演”,紐約現代藝術館和AXA畫廊
2001“建築的完美表演”,俄亥俄州Wexner中心
2001“體驗”,西班牙巴塞隆納
2000“城市:少一些美感,多一點倫理”,義大利威尼斯
1999“UN私人別墅”,紐約現代藝術館
1998“重新審視現代:關於現代藝術館的三點提議”,紐約現代藝術館
1997“處於或出於運動中的建築”,荷蘭建築學會
1997“建築與事件”紐約現代藝術館
1996“生活之橋”,皇家藝術學校,倫敦
1995“輕型建設”,紐約現代藝術館
1992“理論+試驗”,英國皇家建築學會
1988“紐約建築”,德國建築博物館,德國法蘭克福
1988“斷序”,東京MA畫廊
1987“作品選展”,哥本哈根Skala畫廊
1987“分離”,柏林Aedes畫廊
1985“拉·維萊特公園”,紐約MaxProtetch畫廊
1985“從手稿到拉·維萊特”
1985“作品選展”,義大利米蘭
1984“瘋狂物”,紐約Le0CasIeIIi畫廊
1983“拉·維萊特公園”,巴黎
1981“曼哈頓手稿第四部分”,紐約MaxProtetch畫廊
1979“建築宣言2”,倫敦建築協會
1979“城市空間”,紐約Cooper-Hewiit博物館
1978“建築宣言l”,紐約藝術家空間
獲得獎項
2003年獲美國建築協會榮譽獎
2001年獲美國建築協會優秀設計獎
1999年獲美國建築協會城市設計獎
1999年獲《時代》年度最佳建築
1993年獲維多利亞皇家勳章
1987、199l、1997年三次獲得ProgressiveArchitecture獎
理論專著
《建築索引》,2003年出版
《事件城市2》,2000年出版
《事件城市》,1994年出版
《建築與分離》,1975-1990年理論專著合集
《曼哈頓手稿》,1981年出版
建築思想
概念一非熟悉性的科技(TechnologiesofDefamiliarisation)
概念二城市衝擊的調和(TheMediatedMetropolitanShock)
概念三解結構(De-structure)
概念四重疊(Superimposition)
概念五交叉性的規畫(Crossprogramming)
概念六事件(Event):轉換點(TheTurningPo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