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壓導聯就是改進成增加電壓幅度的導聯形式,又稱為單極肢體加壓導聯,分別由AVR、AVL、AVF3個導聯組成,通過增強心電圖的電壓而獲得像I、II、III導聯同樣大小的波幅。
概述,原理,
概述
標準心電圖,由6個肢體導聯和6個胸導聯組成,其中6個肢體導聯由3個標準肢體導聯和3個加壓單極肢體導聯組成。
原理
將兩個電極置於人體表面上不同的兩點,通過導線與心電圖機相連,就可以描出一種心電圖波形。描記心電圖時的電極安放位置及導線與放大器的聯接方式稱為心電圖導聯。對單導心電圖機來說,心電圖是通過多個導聯而得出的體表電位差的不同時間的記錄。臨床診斷上,為便於統一和比較,對常用的導聯做出了嚴格的規定。
現在廣泛套用的是標準十二導聯,分別記為I、Ⅱ、Ⅲ、aVR、aVL、aVF、V1~V6。I、Ⅱ、Ⅲ為雙極導聯,aVR、aVL、aVF為單極肢體加壓導聯,V1~V6為單極胸導聯。獲取兩個測試點的電位差時,用雙極導聯;獲取某一點相對於參考點的電位時,用單極導聯。
加壓導聯探測心臟某一局部區域電位變化時,用一個電極安放在靠近心臟的胸壁上(稱為探查電極),另一個電極放置在遠離心臟的肢體上(稱為參考電極),探查電極所在部位電位的變化即為心臟局部電位的變化。使參考電極在測量中始終保持為零電位,稱這種導聯為單極性導聯。
威爾遜最早將單極性導聯的方法引入到了心電檢測技術。在實驗中發現,當人的皮膚塗上導電膏後,右上肢、左上肢和左下肢之間的平均電阻分別為1.5kΩ、2kΩ、2.5kΩ。如果將這三個肢體連成一點作為參考電極點,在心臟電活動過程中,這一點的電位並不正好為零。單極性導聯法就是設定一個星形電阻網路,即在三個肢體電極(左手、右手、左腳)上各接入一個等值電阻(稱為平衡電阻),使三個肢端與心臟間的電阻數值互相接近,三個電阻的另一端接在一起,獲得一個接近零值的電極電位端。稱它為威爾遜中心點,如圖1-1-11所示。
加壓導聯這樣在每一個心動周期的每一瞬間,中心點的電位都為零。將放大器的負輸入端接到中心點,正輸入端分別接到胸部某些特定點,這樣獲得的心電圖就叫做單極胸導聯心電圖,如圖1-1-12所示。單極性胸導聯一般有六個,分別叫做V1~V6。如果放大器的負輸入端接中心點,正輸入端分別接左上肢L(1)右上肢R(1)左下肢LL(或記為F),便構成單極性肢體導聯的三種方式,記為VR、VL、VF。
用上述方法獲取的單極性胸導聯心電信號是真實的,但所獲取的單極性肢體導聯的心電信號由於電阻R的存在而減弱了,為了便於檢測,對威爾遜電阻網路進行了改進,當記錄某一肢體的單極導聯心電波形時,將該肢體與中心點之間所接的平衡電阻斷開,改進成增加電壓幅度的導聯形式,稱為單極肢體加壓導聯,簡稱加壓導聯,分別記作aVR、aVL、aVF。連線方式如圖1-1-13所示。單極肢體加壓導聯記錄出來的心電圖波幅比單極肢體導聯增大50%,並不影響波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