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腹瀉

功能性腹瀉(functional diarrhea)是指持續地或反覆地出現排稀便或水樣便,不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適症狀的綜合徵。無細菌、病毒、寄生蟲感染的腹瀉,一般由胃腸功能失調引起。本病的發生可能與精神因素、腸運動感覺功能異常、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相關。經各種檢查均未能發現引起腹瀉的器質性病變。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functional diarrhea
  • 就診科室:消化內科
  • 常見病因:不明,可能與精神因素、腸運動感覺功能異常、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有關
  • 常見症狀:不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適的少量多次的排便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有腹瀉症狀但經各種檢查均未發現引起腹瀉的器質性病變,稱為功能性腹瀉。其病因複雜,包括原因未明的腸易激綜合徵和原因已明確的繼發性小腸乳糖酶缺乏症等。雖病因還不清楚,但研究證明因精神緊張可引起結腸動力的改變,出現腹瀉等症狀。

臨床表現

功能性腹瀉患者常表現為不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適的少量多次的排便,但需要與“假性腹瀉”相鑑別,“假性腹瀉”表現為排便次數多、伴排便急迫感,但每次都排成形便。

檢查

對疑為腹瀉患者應該進行血常規、血沉(ESR)及c反應蛋白(CRP)檢查。血清鐵蛋白與葉酸的測定可幫助與小腸吸收不良相鑑別。若高度懷疑IBD或小腸吸收不良者,則應進行胃腸道的影像學或胃腸鏡檢查。對嚴重水樣瀉患者需排除內分泌疾病引起的腹瀉,如腸血管活性肽(VIP)瘤和5-HIAA等導致的腹瀉。

診斷

排除器質性病變,符合以下條件時可以考慮診斷功能性腹瀉:①至少75%的排便為不伴有腹痛的稀糞或水樣糞;②診斷前症狀出現至少6個月,近3個月符合以上診斷標準。
需要注意的是:腹瀉僅是一種非特異性的腸道症狀,引起腹瀉的病因很多。功能性腹瀉須與腸道器質性疾病,如腸道感染性疾病(慢性細菌性痢疾、腸結核、寄生蟲感染性腹瀉等)、IBD、放射性腸炎、結腸腫瘤、小腸吸收不良及VIP瘤等引起的腹瀉相鑑別。消化道內鏡、血液生化等相關檢查有助於鑑別診斷。

治療

對功能性腹瀉患者應實施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對由於應激事件引起的腹瀉患者,需對其進行詳細的病情解釋,有助於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
1.飲食治療
詳細詢問患者的飲食習慣。麵食、乳製品、柑橘類水果、蛋類、洋蔥、咖啡因及酒精等均可能引發功能性腹瀉患者症狀。因此,限制這些食物將有助於緩解患者的腹瀉症狀。
2.藥物治療
若改變生活方式無效,可採用藥物治療。常用的抗腹瀉藥物有洛哌丁胺和苯乙哌啶,此類藥物通過與阿片受體結合,阻止膽鹼能神經末梢釋放乙醯膽鹼,而發揮抗腹瀉作用。洛哌丁胺還有非阿片樣作用達到止瀉目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