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武村古建築群

功武村古建築群

功武村古建築群,位於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龍華鎮功武村,為清代建築。建築群包括五宅、古碼頭、正街、廖氏宗祠等。現存古民居房屋上千間,院落10餘座,其中五宅第和廖氏宗祠的梁架、木雕、灰塑水磨青磚牆體及正街店鋪的曲尺櫃檯,都具有較高的藝術研究價值。2002年7 月17日被公布為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功武村古建築群
  • 行政區類別:廣東省惠州市
  • 所屬地區:龍門縣龍華鎮功武村
  • 面積:約9200平方米
  • 保護時間:2002年7 月17日
  • 修建朝代:清代建築
  • 保護等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介紹,五宅,正街,古碼頭,廖氏宗祠,

建築介紹

五宅

五宅坐北向南,建築占地面積約9200平方米,以進士第碉樓為中軸線,東西兩側建民居住宅的廣府式建築格局。沿中軸線上的五進五開間的進士第(俗稱官廳),通面闊23.6米,通進深56.3米。頭進面闊五開間,紅砂岩石牆基,水磨青磚牆面,人字風火山牆,屋頂獅子、博古圖案作飾,屋檐下牆壁置磚雕、灰塑。左右為廊通二進,中間為天井。二進名曰:菑畲堂。堂前有四條檐柱,覆盆八角柱礎。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十三架用三柱後牆承重,後金柱間有木屏風,堂中懸掛一塊木質“菑畲堂”橫匾(菑畲,耕耘的意思)。三進為祖堂,中為祭祖廳,廳中有木雕神台,框線以木透雕掛落。左、右置房。四、五進為住宅房屋。四進設有宜休書室。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官廳左右青雲小巷口的三棟房屋先後被日本飛機轟炸,後由村民修復。現官廳(進士第)頭進明間右側的檐牆存有當年日本飛機轟炸的裂痕。
官廳後面置一座面闊24米,深11.7米,高4層約20米的碉樓。碉樓東面兩側為鍋耳狀風火山牆。碉樓,村民又稱“女樓”、“紅樓”。過去出嫁前的姑娘要在樓里住上一個月方出嫁。
五宅四周築有角樓、圍牆。圍牆前低後高,牆體設墩。民居、碉樓在圍前半月形的池塘水裡倒映成趣,令人遐想。

正街

正街街道路面青磚鋪地,左右店鋪的建築格局。由於村外置碼頭(貨運碼頭、客運碼頭),正街便是一個生意興隆的商埠。現存的店鋪中,有一間名曰“暢記”的店鋪,仍保存舊時的木板店門、曲尺櫃檯和近店門而砌的“鋪踏頭”。在“暢記”雜貨店中,有兩張黃蠟石板凳,石塊光滑,好像打過蠟似的。用手摸摸木凳上的黃蠟石,手感到涼爽。據村裡的老人說:黃蠟石可治病,生痔瘡的人,只要在黃蠟石凳坐些日子(冬季天氣寒冷,要在黃蠟石石面上鋪一塊草墊),病痛就會“無影無蹤”。
正街現存有杏春書室、璞軒書室。杏春書室的窗花,古色古香,人見人愛。璞軒書室的屋頂置龍船正脊,木扇門置銅質的門環。

古碼頭

古碼頭與正街相通,全長約500米。碼頭原是廣州到龍門水路客商往來的必經之處。現殘存石階,碼頭河堤上種有竹,風景宜人。
花崗岩石鋪地的碼頭石級路中,有一處名稱之“龍關”。過去,功武村青年結婚舉行婚禮,都要在這裡“過龍關”。結婚禮儀仍保留至今,為婚禮增加了情趣。
修砌路面時,在路邊竹林發現一塊清乾隆丙子年(1756年)維修龍關牌坊刻制的“萬里龍關”紅沙岩石匾(牌坊於1957年拆毀)。

廖氏宗祠

廖氏宗祠坐東北向西南,外觀四進五開間,總面寬19.6米,總進深52.3米。祠前置照壁,青磚砌築,長18.2米,高5.2米,壁厚0.6米。一進面闊五開間,人物、花草木雕檐板,龍船正脊置人物花草鰲魚灰雕,人字垂脊還置綠色陶質獅子等動物作飾。頭進大門上陽刻“廖氏宗祠”額匾,門內正中為廳,置木屏風,兩側設房間。頭進梁架上的駝峰,蝙蝠形狀,面雕飾古錢圖案。二進左右為亭廊,中間是一座四柱歇山頂接旨亭。亭地面用紅灰,用線界成紅方磚樣地面光滑。亭頂瓦脊有花鳥灰雕。三進為正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十三架用三柱後牆承重,後金柱間有木屏風。沿兩旁通道可步入四進,面闊五間,中為祖堂,堂中有酸枝太師椅,左右置廂房和耳房。三、四進均為硬山屋頂,人字式風火山牆,地鋪紅方磚或青磚。
1926年起,宗祠闢為平民國小堂,後更名為功武國小,使用到20世紀90年代末。學校在宗祠左側新建校舍後,廖氏宗祠作為古建築,保存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