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概貌
劉集鎮東阿縣西南20公里處,距聊城市區35公里。西距京九鐵路
聊城站30公里,東距省城濟南飛機場90公里,距京滬高速60公里,北距濟聊高速35公里。全鎮緊臨
黃河,沿黃線長達9公里,全國著名的南水北調穿黃涵洞位於該鎮位山村,位山村還是“
引黃濟津”、“引黃入衛”乾渠的
渠首。省級公路齊南路、市級公路聊位路橫貫全鎮,池中路、關顧路、臨黃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位置優越。全鎮總面積126.6平方公里,東西寬14公里,南北長30公里,轄85個行政村,共10800戶,總人口70400人。鎮內土質多為沙質土壤。從位山大閘分出東西2條引水乾渠,1號、2號、5號沉沙池位於鎮內,有郎營溝、孫牛溝、馬安溝、四新溝和舊城乾渠、大林崔乾渠和陶莊支渠等,水利條件便利。全鎮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明充足,降雨充沛,適於糧、棉、果、花生、菜等作物生長。
歷史述要
劉集鎮是
東阿縣人口、面積第一大鎮,山東省中心鎮。民國初劃為劉集區,1940年東阿抗日民主政府在葫蘆頭村建立後劃為實驗區。曾為地、縣黨政軍機關駐地。1947年劃歸徐翼縣,1949年歸屬東阿縣。1958年劃歸壽張縣,1961年復歸東阿縣,1984年改鎮。2001年由劉集、
關山兩個鄉鎮合併而成。2005年,劉集鎮轄劉集、楊莊、孫郭、柳合束、譚莊、官莊、關山、苫山、堤口、婁營10個管區。民間傳統文化歷史悠久,豐富多彩,素有“武術雜技之鄉”美譽。建國初期,全縣8個雜技藝術團體,其中3個出自劉集鎮,雜技藝人遍布全國許多省市。文物資源豐富,1989年10月發現戰國時期墓葬,出土一批有價值文物。苫山又稱“
苫羊山”,舊時為東阿縣重點名勝之一,
舊志載有“苫羊八景”。兵部
侍郎李仁科舉山東鄉試第一,其孫李濠著有《苫羊志》一部,記述了該地風土景物。市級重點保護文物--
淨覺寺建於元代,現保存較為完整。2001年以來
中國佛教協會派駐僧員長駐該寺,並投資進行修復完善,使其逐漸恢復了往日的風采。
經濟概況
劉集鎮黨委、政府始終以新農村建設為總抓手,全面貫徹落實省、市及縣委工作會議精神,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深化農村改革為動力,以強化服務為宗旨,以“富民、興鎮、強財政”為目的,不斷加大農業投入,積極鼓勵、引導、扶持鎮個體私營經濟,大力發展
多種經營,促進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農村經濟實現由糧棉主導型向多種經營主導型轉變,並開始向鎮村企業主導型邁進。特別是2001年以來,該鎮把發展民營經濟和招商引資放在工作首位,實施“完善載體、最佳化環境、培植項目、典型帶動、加快發展”的工作思路,突出建設了三大項目區,即鎮駐地工業項目區、南王木業加工項目區和聊位路旅遊商貿項目區。
民營經濟在
國民經濟的比重連年增強,國民經濟比例關係不斷得到改善,一、二、三產業結構逐步趨向合理。2005年,全鎮完成工農業產值6.49億元,其中
農業總產值3.8億元,
工業總產值2.69億元;完成
固定資產投資2.1億元,招商引資1.1億元。
農業
劉集鎮始終堅持農業是基礎、科技是關鍵,積極尋求和探索推進
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
商品農業和高效農業轉變。一是重投入,夯實基礎增後勁,先後開挖清理溝渠8.6萬米,新打機井760眼,新修橋、涵、閘470座,實現“以河補源,溝渠交錯,井灌黃灌雙配套”的旱澇保豐排灌體系。二是重科技,唱響興農增收戲。不斷健全科技服務網路,成立鎮、管區、村級科技服務隊伍,抽調10名農業大中專畢業生充實鎮多辦,聘請山農大、省林業廳、農業廳專家現場指導,全面提高科技服務水平。推廣套用新品種,走以質取勝之路,先後引進“格林168”無籽西瓜、“以色列R-144”西紅柿、韓國黃金梨、金絲四號棗、“嘉陵20”桑樹、“鄂蓮1號”蓮藕等優良新品種。創新科技服務方式,村村設立了“科技提示牌”。全部栽植在主導產業的醒目位置,根據作物生長特點由技術人員適時提供管理要點,滿足了民眾的科技要求,三是重調整,拓寬民眾增收渠道。鎮黨委、政府因地制宜,把“林果、畜牧、蔬菜、桑蠶”確定為主導產業,通過近幾年的培植,形成了一定規模。截止2005年,全鎮共發展豐產林2.8萬畝,優質果1.5萬畝,蔬菜1.2萬畝,桑園5000畝,畜牧小區120個,畜牧養殖專業村8個,僅產業調整一項,全鎮人均增收620元。
民營企業
劉集鎮黨委、政府堅持“工業立鎮”不動搖,充分發揮區位、交通、資源優勢,把發展民營經濟和招商引資作為壯大地方財源,振興全鎮經濟的戰略舉施來抓,個體私營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湧現出琳傑中密度板、金興鋼球、三合紡織、泰宇車業、泰宇鋼管、創新化工、永安木業等一批限額以上企業,阿棉機械、
鑫興機械加工有限公司、新華釺具、三利面業、鑫琳板業發展迅猛,木業、機械、化工成為
民營經濟三大支柱行業。截止2005年底,全鎮私營業戶達到1100戶,民營企業實現
銷售收入6.2億元,
利稅5600萬元,工商稅收550萬元。按照“先發展,後規範,多服務,少干預”的總體發展思路,放心、放手、放膽地發展個體私營企業,加之良好環境、優惠政策和全方位服務,劉集鎮民營經濟呈現出更為強勁的發展勢頭。
交通郵電
劉集鎮黨委、政府十分注重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全鎮經濟發展步伐,多方籌資鋪設柏油路、石碴路等,交通條件大為改觀。2003年-2005年,全力開展“村村通”柏油路工程,領導精力、物力、財力向一線傾斜,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村村通”。全鎮道路硬化面積達224萬平方米,主幹道路硬化率達96%。鎮駐地有郵政支局1個,東阿移動公司劉集門市1個,東阿聯通公司劉集門市1個。電信支局1個,電信支局於1998年建成,投資82萬元;郵政支局投資90萬元,於1999年建成;兩局有幹部職工32人。移動、聯通門市共有職工12人。截止2005年6月,全鎮共有電話3600門,實現了
村村通電話,共有行動電話16760部,民眾日常通信更加方便、快捷。
城鎮建設
近2年來,劉集鎮黨委、政府將省級中心鎮建設列為重要議事日程,大投入,大拆遷,大建設,著手實施
小城鎮規劃建設。2003年請聊城市勘察與規劃設計院製作了劉集鎮總體規劃。2004年首期進行齊南路城區段拓寬改造工程,堅持“三高”原則和“宣傳先導、依法建城、拆建並舉”的開發方案,促進了拆建工作的順利開展。2004年、2005年投資1800萬元,完成齊南路城區段房屋拆遷1100間,新建樓房2300間,建築面積達到6.4萬平方米。2006年上半年,投資80萬元實施了綠化工程、排水工程、亮化工程,栽植綠化樹2000株、埋設下水道8000米、安裝路燈145盞,城鎮功能更加完善;投資76萬元,對朝陽路進行拓寬改造,共拆遷房屋208間,拆遷面積3744平方米,新建房屋57間,建築面積1092平方米,新修柏油路面510米,硬化面積3060平方米。同時積極搞好城區道路建設,先後建設了文化路、經委路、棉廠東路、府前路四條,使城區形成了“四縱四橫”的交通格局,城區樓房臨立、街道平坦寬闊,城鎮面貌煥然一新。
科教文衛
劉集鎮黨委、政府大力實施“科教興鎮”戰略,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健全農村科技服務網路,成立以科技副鎮長掛帥,農技站、種子站、水利站、農機站、畜牧獸醫站、林業站、
多種經營辦公室等部門負責人組成的科學技術委員會。管區、村分別配備專職科技網長、科技副主任,採取出動宣傳車、發放“明白紙”、贈送科普書刊等多種形式,開展豐富多彩送科技進村活動,並與
北京農業大學、
山東農科院、山農大、聊城農校及縣農業局、林業局籌大中科研單位、院校聯姻,聘請專家教授定期到鎮講課,傳授技術知識,平均每年舉辦各種科技講學班35次,召開生產技術現場會40次,參加學習民眾達2萬人次,全鎮農民90%受到培訓,並普遍掌握2~3門實用致富項目。村村開辦科技
夜校,組織民眾學習科學知識和農業生產技術。10多年來,各村取得
中央農業廣播學校畢業證書的科技帶頭人、致富能手達3000餘人。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全鎮擁有高中1外,18個教學班,在校生1000多人;中學2處,45個教學班,在校生3000人;國小24處,幼稚園24所,在校學生520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鞏固率100%,並通過國家“普九”驗收和省“兩基”鞏固提高驗收。東阿三中立足特色教育求發展,2005年高考本科一次性上線132人,2006年高考本科一次性上線147人,均創近年歷史新高。文化、廣播事業日趨繁榮,全鎮95%以上行政村建立了文化活動室和青年、民兵、婦女之家。農村衛生事業健康發展,東阿縣第三人民醫院建有1800多平方米的門診樓,900多平方米的病房樓,100平方米高標準
手術室,設有病床60張,醫療條件和水平有大幅度提高。全鎮有村級衛生室110個,其中甲級衛生室86個,從事醫療專業人員302人。全鎮參加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達到56000人,參合率超過85%,人民民眾健康得到保障。
閘管所
位山閘管所座落於劉集鎮位山村,是一座開敞式水涵閘,系國家一級建築物,其主要任務是引黃灌溉。該閘始建於1958年,由蘇聯援助建成,原有10孔,每孔淨寬10米,高5米,閘底板高36.5米,設計引水能力400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1150立方米每秒。由於攔防標準不足,1981年冬改進,1983年竣工。改建後,閘型未變化,由原來10孔改為8孔,每孔淨寬7.7米,高3米,閘底板抬高2米,設計引水能力240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600立方米每秒,設計灌溉面積432萬畝,擔負著聊城市7縣市農田灌溉及引黃入衛供水任務。該閘設計複雜、環境優美、位置顯要,國家十分重視,原國務院副總理
姜春雲,原國家防汛指揮部總指揮
陳俊生,原水電部部長
錢正英都曾到該閘視察,並題詞留念。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副總理
回良玉也分別在2000年和2003年視察該閘管所。
淨覺寺
淨覺寺,位於劉集鎮皋上村,該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6605平方米。現存有大雄寶殿、天王殿、
地藏殿、
觀音殿、
藏經樓、
鐘鼓樓等。其建築布局採用的是我國傳統的中軸線對稱形式,建築風格為
硬山式。天王殿位於東西柵門之間,面闊3間,通高8.3米。在前壁的中央上方鑲嵌著楷書陰刻“淨覺寺”匾額一方。天王殿兩側為鐘鼓樓,台階較高,磚石築砌,距地面1.8米,圓形窗,邊緣飾
鋸齒紋和
三角紋一周。鐘鼓樓北緊靠是東西觀音殿和地藏殿。兩殿面闊各3間,通高7.2米,券拱門窗,2根
檐柱支撐,磚登頂,灰瓦覆蓋,檐枋繪花卉圖案,造型逼真。大雄寶殿位於寺院的中心,面闊5間,進深3間,4扇門,直欞窗,木結構,大殿有16立柱支撐,柱頭以
額枋、
平板枋相連線,柱礎為古鏡式,頂脊高起,通高約8.8米。殿內雕樑畫棟,造型精巧,艷而不俗。
大雄寶殿後45.4米是藏經樓,藏經樓為2層,面闊3間,磚石築砌,券拱門窗,灰瓦蓋頂,通高約11.5米。一樓有兩根檐柱支撐,內有樓梯一個,高3.85米,30級台階,樓板為木板平鋪。檐枋鏤刻麒麟,繪花卉圖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工匠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的結晶。